以生为本,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生为本,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作者:刘淑洁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09期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过:“作为教育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然而,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我常以郭教授的这段话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前段时间,听了两位名师的课,让我对“以生为本”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以生为本,合理制定学习内容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学习,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指点,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赵志祥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设计的一节课,它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一般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会先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然后让学生去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古诗的含义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而赵老师的这节课,带着学生了解了古诗中的平仄,教学生如何吟唱古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两位名家的吟唱,引导学生在诵与听之中,品味中华诗词文化之美,感悟诗人的情感。赵老师不局限于这一首古诗,他以这首古诗作为引子,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同欣赏更多类似的诗词,让学生将吟诵的技巧学以致用到更多的古诗中。接着,他列举了大量的送别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古人送别时爱做的事情:折柳、吟诗、饮酒,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古人送别的文化。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在听完这节课后,也了解了很多文学常识,深感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之大,激起了我对古诗的阅读兴趣。可想而知,对于学生而言,这又是怎样的一节课?仅仅是学习了一首古诗吗?显然不是。这节课一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诗学习、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大门。看到课后学生们,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哼唱着诗词离开了会场,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古诗有了新的热爱和探索的乐趣。想想平日的课堂,我们经常带着学生一遍遍读诗、释词、体会情感,可花费的这些时间、精力,真的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吗?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不会偏离语文学习的方向。

二、以生为本,要和学生真诚对话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语言对促进学生的思考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真诚,对课堂教学的成效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真诚,心中有学生,你才不会装腔作势;对学生真诚,心中有学生,你才不会为了所谓的设计精巧而置学生的感受不顾;对学生真诚,心中有学生,你才会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真诚对话,学生才能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拥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发生真正的学习。

在观摩活动中,周益民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写出一个独特的“我”》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对学生的真诚。

上课伊始,周老师先后出示了两篇作者的自我简介,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你觉得这两种介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周老师告诉他们:“两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分,第一种介绍很严肃,比较正式;第二种有创意,让人感到很有趣。”接着,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创意地介绍自己,写出一个独特的‘我’。”

或许听课的老师会觉得这样的导入很正常啊,没什么特别啊!是的,我一开始也是这样的感觉。但在听了周老师的课后分享后,我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一个小改变让我看到了他对学生的真诚。

周老师课后分享时说:“这节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然后我再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介绍我自己,接着引导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介绍和我的介绍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导入,应该说比我现在的设计更自然、更节省时间,又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更好。可是,我又想,今天和我一起上这节公开课的学生和我素不相识,我可以用这种相互介绍的方式开场,可是,平时教学中,我会对着我的学生这样说吗?显然不会,因为彼此认识,不需要这样的相互介绍。我的课不能为了上得热闹生动而脱离现实,我只想把我最真实的课堂展示给老师们,把我最真实的课堂带给学生们。”

在这节课中,我还在周老师的等待应答中,看到了他的真诚。看得出,学生在几百人前的舞台上上课,心里是很紧张的,所以课堂中好几次老师提问后学生都不敢发言,就算发言,声音也很小,课堂有些沉闷。可周老师不着急,他没有紧紧抓住那几个发言积极而且答得到位的学生,如果那样的话,他的课可以上得很顺利。他努力地鼓励那些不主动发言、埋头思考的同学,关心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与表达。他的每一次等待,都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真诚地等待学生的思考,真诚地等待学生的发言,真诚地帮助学生勇敢地挑战自己,真诚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提高,他的课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而不是那些能说会道的“好孩子”。

学生在他的带动下,慢慢“热”了起来,在学习多篇有个性的自我介绍文章后,学生找到了灵活表达的多种方法,涌现出一篇篇独具一格的自我介绍,写出了独特的“我”。

课堂的最后,周教师别具匠心地介绍了七个儿童作家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接触到这些有趣的人,引导学生爱上他们的作品,不由自主地走进优秀儿童文学的大门。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在这样真诚的课堂上,学生们真正有所思考、有所提升,真正地在课堂上发生了学习。

三、以生为本,做有底气的老师

教师心中有学生,不是光说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教师本身不能懈怠这份职业,不能照本宣科地敷衍学生,要让自己对得起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睛,不亵渎自己和学生的心灵。这样,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

我们常说:“要想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这是说教师的知识要渊博,要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知识。其实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学科上很专业,要能具备给学生答疑解惑的能力。如果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或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教师自己都没有这样的学科知识储备、文化修养,那学生在课堂上怎能拥有真正的学习呢?

就如我听的这两节课,如果赵老师不是自己熟读唐诗,对古典文学有着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认识,他怎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平仄常识、学会吟唱的方法和技巧、感受古典诗词的意韵,激发起学生探究古典文化的兴趣?如果周老师自己不去翻看大量的作家自我介绍,深知个性表达的多种方式,他怎么让学生们去接触那么多生动鲜活的文章,学会写出一个独特的自己?如果他没有大量阅读儿童文学,怎么知道哪些作家的作品,真正值得自己向学生推荐呢?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广度和高度,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心中有学生,他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去让他的学生学习到他们需要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让他们的思维和心灵都得到提升。而这样的教师,不是得过且过的,不是虚伪肤浅的,他(她)一定是让学生尊敬的好老师,是让自己不心虚的有底气的老师。

以生为本,让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发生,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希望,更是我不断努力追求要到达的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