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精要版)第6版1-3章课后习题详解

合集下载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习题答案解析大全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习题答案解析大全

第1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简单地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稀缺性: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或生产转换线,它是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两类商品最佳产出数量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过程分析:是包含着时间因素的经济分析。

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量从不均衡状态变动到均衡状态总是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分析就是要分析变化发生的过程。

由于过程分析通常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各期间的变化情况,所以过程分析也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只是在假定条件下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条件。

比较静态分析:是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将如何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量的基础上,考察研究不同时点上诸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一、概念识记答案详见教材。

二、单项选择1.C ,2.C ,3.B ,4.A ,5.C ,6.B ,7.D ,8.A ,9.B ,10.D 三、多项选择1.ABD ,2.AC ,3.AC ,4.AD ,5.ABCD ,6.BCD ,7.ABCD ,8.BCD ,9.ABC ,10.ABC 四、判断1.×,2.√,3.×,4.√,5.×,6.×,7.×,8.×,9.×,10.√ 五、简答答案详见教材。

六、应用1.某学生1小时可读8页经济学,或10页心理学,他每天学习8小时。

请画出他阅读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写出函数式;分析他多读1页经济学的机会成本。

解: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1.1所示。

2.试分析计算你读大学的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1)会计成本计算提示:列出在大学期间发生的与学习相关的明细费用项目及金额,汇总明细项目金额即得读大学的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计算提示:列出因读大学所放弃的各种选择机会,预计各种选择的可能收益,取其中最大值作为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25.1页-=∆⋅=∆∆∆=x k y xy k经济学基础3.有人说,农村人比城里人更愿意多生孩子,请做个小型调查,验证这一说法,并用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

答:一般来说,城里人生养孩子要放弃更高的薪水和升迁机会,生养孩子的机会成本高于农村人。

4.答案略。

5.答案略。

第二章供求与价格理论一、概念识记答案详见教材。

二、单项选择1.B,2.A,3.C,4.A,5.B,6.C,7.B,8.A,9.B,10.B三、多项选择1.AB,2.ACD,3.ABC,4.AD,5.BD,6.AD,7.BC,8.ABCD,9.ABC,10.ABCD四、判断1.√,2.√,3.√,4.×,5.×,6.×,7.×,8.√,9.×,10.×五、简答1~5,答案详见教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思考练习一、名词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花费既定代价使自己得到的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消费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效用量而使自己所花费的代价最小的一种状态。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消费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曲线。

恩格尔定律:恩格尔认为,收入少的家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例大于其他消费支出;收入多的家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例小于其他消费支出。

换言之,越是贫穷的家庭或国家,收入或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比例越大。

随着消费者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这就是恩格尔定律。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其他商品相对价格反方向变动,从而引起较便宜商品的购买对较昂贵商品的购买的替代。

收入效应:是指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动,从而引起商品购买量反方向变动。

总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二、选择题1. C2. C3. B4. B5. B6. B三、计算题1. 解:(1)因为:M=P A A+P B B M=120 P A=40,P B=20所以:120=40X+20Y当A=0时,B=6;当A=1时,B=4;当A=2时,B=2;当A=3时,B=0;如上所示,A和B商品共有4种组合。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1-6章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1-6章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决定价格,如何确定收入,如何影响和调节供求关系,以及如何分析和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1) 供求原理:当价格上升时,供应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应量增加,需求量减少。

(2) 收入效应:当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增加;当收入减少时,需求量减少。

(3) 同质性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对于同一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当价格下降时,对于同一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4) 替代性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1) 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2) 如何决定价格。

4.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方法是:(1) 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来研究经济问题。

(2) 实证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实证数据来衡量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研究经济问题。

(3) 模型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经济问题的本质。

5. 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是:(1) 微观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个体或小团体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决定价格、如何影响供求关系、如何影响市场竞争、如何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等。

(2) 宏观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整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影响国民总收入、如何影响国民总产出、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如何影响失业率、以及如何分析和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等。

(3) 社会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整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促进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如何促进包容性发展、如何保障人权、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贫困问题、人口问题等。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 6 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看法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应老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念无穷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互相竞争的用途,以令人类的欲念获取最大限度知足的科学。

此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风光对既定资源拘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公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许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利润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同等同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就在社会成员中公正分派的特征。

它是一个历史范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一样而不一样,不存在永久的公正;它也是一个客观范围,只管在不一样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一样对其的理解不一样,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拥有客观性。

5.时机成本时机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余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利润。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拥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定的、在必定条件下拥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沿改动边沿改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细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惹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公司在市场上的互相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本质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能够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别人在经济利益上得益或受损的权利。

《经济学基础》(第六版)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基础》(第六版)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基础》(第六版)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基础》(第六版)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基础》(第六版)曼昆主讲教师:李盼考试要求?1.平时成绩30,课后作业+小组演讲+上课表现(出勤率,课堂互动等)2.期末成绩70, ?推荐书籍1.《经济学原理》曼昆(第六版)微观经济学分册和宏观经济学分册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微观经济学分册和宏观经济学分册3.《经济学原理学习指南》大卫?R.哈克斯(第六版)如何阅读本书(1)上课之前先预习(2)要总结,而不要划重点线。

(3)考考自己。

(4)实践,实践,再实践。

(5)上网。

(6)小组学习。

(7)教其他人。

(8)不要忽略现实世界中的例子。

(9)把经济学思维运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

美国经济背景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

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

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债劵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

美国经济背景在美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

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第一篇: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 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课后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课后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课后答案第一章,经济学原理和经济行为。

1.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分配和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科学。

2. 经济学家如何对待假设?经济学家会做出一些简化的假设,以便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

这些假设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建立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

3. 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某种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因此机会成本是每个选择的代价。

4. 什么是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指对一种行为或决策的边际变化进行分析。

经济学家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做出决策。

5. 什么是正面分析和规范分析?正面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的方式,而规范分析则是对经济现象进行评价和给出建议的方式。

第二章,供求和市场均衡。

1. 什么是市场?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也可以是指交易双方的总体。

2. 什么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通常是向下倾斜的,这意味着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增加。

3. 什么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表示了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供给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这意味着价格上涨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跌时供给量减少。

4. 市场均衡是如何确定的?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此时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和价格达到了最优的状态。

市场均衡的价格和数量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确定。

5. 什么是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那么价格弹性就会很大;反之则会很小。

第三章,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

1. 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

通常情况下,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会递减。

2. 什么是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额外成本。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课题实训题1.经济学企图摆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要研究造成农产品的减产的因素,这种减产本身是否具有什么规律,等等。

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研究造纸厂造成农产品减产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从造纸厂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好事;有人从造纸厂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减产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坏事。

2.(1)拼车是在交通拥挤、交通费用较高等条件下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

拼车的人出于以下几个目的:车费分摊、避免等车,节省时间。

(2)通过上述分析,拼车可以减少自己外出的费用,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课后练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1.B2.B3.B4.C5.B6.D7.C8.A(二)判断题1.F2.T3.T4.T5.F(三)简答题1.答: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答: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在于一个人类面临的矛盾,就是资源的稀缺与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的解决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稀缺意味着人类必须做出选择,而资源的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这个1问题是要考察你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对资源的稀缺性与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3.答: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如果仅从概念上区分是比较简单的,他们无非是回答了不同的问题,一个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另一个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在回答这些不同问题时,很显然一个是存在一个价值判断体系的,另一个不存在这种价值判断体系。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2章 税制的设计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 垄 断第16章 垄断竞争第17章 寡 头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第19章 收入与歧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经济学基础(第6版)》章末思考题解答

《经济学基础(第6版)》章末思考题解答

《经济学基础(第6版)》思考题解答第1章1.如何理解资源是稀缺的?一般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的。

即稀缺性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

欲望的基本特点在于无限性,即人们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

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品或劳务来满足,而物品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的矛盾就形成了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2.说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

面对资源稀缺性的事实,人类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

他们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1)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

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2)如何生产物品。

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类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

(3)为谁生产。

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享用经济活动的成果;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会出现贫富差距。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可见,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即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以及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可见,与微观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相对应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而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

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它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前提,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答:绝对优势指可以用较少量的投入生产物品的一种生产率方面的优势。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反对当时的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政策在其1776年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或价格比其他国家低,就称该国具有这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就应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进口那种它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种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将使贸易各方都可获得贸易利益。

换言之,在斯密看来,贸易应该是一场双赢的“正和博弈”。

这一思想开启了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答: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用途所放弃的使用该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经济学原理第6版习题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6版习题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6版习题答案经济学原理第6版习题答案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济活动的规律。

而学习经济学原理则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经济学原理》第6版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第1章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科学1.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科学。

它研究人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决策,以满足无限的需求和欲望。

2. 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行选择所承担的成本。

它是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3. 什么是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它帮助人们做出最优决策,即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最大化。

第2章供求模型:市场的运行机制1. 什么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某种产品或服务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关系。

需求曲线通常呈现负斜率,即价格上升时购买数量下降,价格下降时购买数量增加。

2. 什么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描述某种产品或服务在不同价格下生产者供给数量的关系。

供给曲线通常呈现正斜率,即价格上升时供给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数量减少。

3. 什么是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和数量。

在市场均衡下,需求等于供给,不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

第3章弹性:需求和供给的灵敏度1. 什么是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当价格弹性大于1时,需求或供给是弹性的;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需求或供给是不弹性的。

2. 什么是收入弹性?收入弹性是衡量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当收入弹性大于0时,需求是正常品;当收入弹性小于0时,需求是劣质品;当收入弹性等于0时,需求是收入无关品。

3. 什么是交叉弹性?交叉弹性是衡量需求对其他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当交叉弹性大于0时,两种产品是替代品;当交叉弹性小于0时,两种产品是互补品;当交叉弹性等于0时,两种产品是无关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经济学基础第六版史忠健的答案

经济学基础第六版史忠健的答案

经济学基础第六版史忠健的答案1、根据准则的规定,企业收到与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应当计入()科目。

[单选题] *A.投资收益B.其他业务收入C.主营业务收入D.营业外收入(正确答案)2、企业为扩大生产经营而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应计入()科目。

[单选题] *A.管理费用(正确答案)B.财务费用C.销售费用D.其他业务成本3、.(年浙江省高职考)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经济业务的经济活动是()[单选题] *A采购原材料并验收入库B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C支付职工工资D签订产品销售合同(正确答案)4、下列固定资产当月应计提折旧的有()。

[单选题] *A.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汽车(正确答案)B.当月购入并投入使用的机器C.已提足折旧的厂房D.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5、.(年浙江省第三次联考)下列属于事前核算职能的是()[单选题] *A记账B分析C考核D预测(正确答案)6、由投资者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应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在注册资本所占的份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按其差额记入()科目。

[单选题] *A.“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正确答案)B.“营业外收入”C.“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D.“营业外支出”7、企业对账面原值为15万元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累计折旧为1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万元,清理时发生清理费用5万元,清理收入6万元,不考虑增值税,该固定资产的清理净收益为()万元。

[单选题] *A.5B.6C.5(正确答案)D.58、企业交纳的下列税款,不需要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的是()。

[单选题] *A.增值税B.印花税(正确答案)C.土地增值税D.资源税9、企业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的数额不得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

[单选题] *A.20%B.15%C.25%(正确答案)D.50%10、企业对应付的商业承兑汇票,如果到期不能足额付款,在会计处理上应将其转作()。

[单选题] *A.应付账款(正确答案)B.其他应付款C.预付账款D.短期借款11、2018年12月31日,甲公司某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980万元,预计处置费用为80万元,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 050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1—3章)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P17一、关键概念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1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①外部性;②公共物品;③交易成本非零;④市场特权;⑤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

12.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有影响时的情况,亦可理解为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13.市场势力市场势力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4.生产率生产率是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1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按物价上涨速度不同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按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6.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现在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二、复习题1.(略)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使用看电影的时间或金钱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3.边际利益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常用效用量来衡量)的增量。

边际利益存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增量是递减的。

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多大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如果是缺水的时候,一杯水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极大;如果是喝饱水的情况下,一杯水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很小。

所以,虽然有些东西对人的生命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边际利益就总是很大的。

4.激励能激发人的行为,使个体能更好的实现行为目标。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对激励政策作出反应,有利于调动人们潜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但同时激励政策有时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干扰政策的最终效果。

如强制开车佩戴安全带能降低司机的伤亡概率,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开车的谨慎性,对行人造成的安全事故却反而增加了。

因此,分析任何政策时,决策者不仅应考虑直接影响,也应该考虑因激励而发生的间接影响,使制定的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5.经济学原理表明: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都变得更好,因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并非比赛一样必然有赢家和输家。

贸易不是零和博弈。

贸易双方都是自愿交易获益,因为它允许各方从事其最有效的生产然后交换另一方更有效生产的物品,通过国际分工提高专业化生产的效率,再通过贸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使各方的福利都能获得增加,从而在公平贸易中得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6.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只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么就不需要有人来管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进行自我调控,经济运行可自动达到最佳状态。

即“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自动调节人们的行为,将各种个人利益转变成一种共同利益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7.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外部性。

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吸烟,污染环境损害他人健康。

(2)市场势力。

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造成价格机制不能有效的发生作用。

如垄断企业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物品价格。

8.经济学原理表明: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而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指标便是该国的生产率。

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较高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率低下的国家,大多数人则必须忍受物资供应不足的贫困生活。

所以说生产率很重要,它决定了一国的社会经济以及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9.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持续上涨。

因此,引起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是货币量的增长。

10.经济学原理表明: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在短期中,低通货膨胀通常是以高失业率为代价的,这是由短期内价格粘性造成的。

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人们可用的货币量减少,但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具有粘性仍居高不下,于是社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量减少,消费量不足又会引起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失业。

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是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问题与应用1、略。

2、这种心理上的利益可以用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来衡量。

人们一定有一个为了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那的成本范围,在这个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度假满足了既定目标,那么就可以说这次度假的利益不低于其成本。

可采取的方式有比较度假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所获得的满足,比较度假花费的成本需要做付出多久的劳动。

滑雪的真实成本是实际付出的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总和。

即直接的金钱支出和从其他活动中所能获得的最大预期收益。

3、如果本计划去做兼职,那么滑雪的成本就是滑雪的直接的金钱支出及兼职期间所能赚取的工资;如果计划在图书馆学习,那么滑雪的成本就是直接的金钱支出及学习期间所能获得的知识。

4、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105美元的银行支付。

5、应该继续。

已投资的500万美元属于沉没成本,与现在的决策不相关,现在决策的关键是边际利润。

如果投入100万美元,可得到300万,边际利润是200万美元,所以应该继续进行开发。

因为只要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所以为了完成这项开发,最高花费应为300万美元。

6、a.提供社会保障降低了人们在工作时期储蓄的激励。

社会保障的提供使人们退休以后仍可获得收入,以保证生活。

因此人们不用为退休后的生活费发愁,人们在工作时期的储蓄就会减少。

b.收入提高时津贴减少的政策降低了65岁以上的人的工作激励。

因为努力工作获得高收入反而使得到的津贴减少,因此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工作或者少工作。

7、a.这些变动使得人们参加工作的激励增强。

会激励那些只能领取两年津贴的福利领取者努力寻找工作,以免自己在两年后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

b.这些变动反映了法案改革者提高效率和适当降低公平性的意图。

因为只能领取两年津贴,会使找不到工作的人没有收入,公平性降低;同时因为变动激励津贴领取者努力地找工作,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效率。

8、两人各自承担自己擅长的工作比平均分摊每一项工作,花费的时间少了。

因为通过专业分工,娴熟地技巧能使工作效率提高。

(举例略)9、a.效率;b.平等;c.效率;d.效率;e.平等;f.效率。

10、a.如果保证社会上每个人得到尽可能最好的医疗,国家将会有更多产出被用于医疗事业。

从效率的角度看,如果认为当前医院形成了一个垄断联合通过高昂的医疗几个保证他们的垄断效益,那么可以认为效率会应这种说法的实施得到改善;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最好的医疗条件,人们就不会为了争取享受到高标准的医疗条件而努力工作,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率。

从公平的角度看,因为穷人能充分享受高标准医疗条件的可能性较小,这种说法的实施会改善此种状况从而体现公平性。

b.这种说法体现了平等性,却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

在工人被迫失去工作寻找新工作的这段时间内,失业津贴的发放能保证他们维持生活,体现了公平性,但若一直提供则会减少工作激励,因为在找到新工作之前不劳动也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那被解雇者就不会急于寻找新工作,从而影响了效率。

11、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我的生活水平均高于我的父母或祖父母在这个年龄时的生活水平,因为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提高了。

12、高储蓄会加快生产率增长。

高储蓄使得企业能从银行获取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扩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招收工人等,提高生产率。

工人和企业主都会从高生产率中获益。

工人会因为更高的产量获得更多的工资,企业主会因为更多的产品得到更多的收益。

社会不会得到免费的午餐。

从长期来看,高储蓄意味着消费的资金减少,市场需求降低,生产的商品销售不出去,市场会陷入疲软,企业利润减少,会通过减少产量和裁减工人降低成本,社会经济会减缓甚至停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