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及环境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4、作物水分亏缺敏感度(λ):
Y/Ym= Π(ETi/ETmi)λi Y ――实际产量; Ym――潜在产量;λ――作物水分亏缺敏感度;ETi ――实际蒸散量;ETmi ――潜在蒸散量;i――作物生育期;当ETi/ETmi=1时, 该生育期对产量无影响;当ETi/ETmi=0时,作物死亡。
例如在甘肃河西走廊,春小麦水分亏缺敏感度λ是抽穗期(0.1775)> 播种分蘖期(0.1270)>灌浆成熟期(0.1085),说明抽穗期是春小麦的水分 敏感期;在北美大平原,春小麦开花成熟期(0.65)>孕穗开花期(0.29)> 拔节孕穗期(0.21),说明该地区小麦开花成熟期是水分敏感期;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
一、温周期与作物生产
温周期: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之 为温周期。
温度是热量的量度单位;昼夜变温对作物生长有很 大影响。一般来说:水稻以白天24-26℃,夜 温14-16℃,最有利于籽粒灌浆;小麦以白天 20℃,夜温17℃,最有利于麦穗中的小穗的形 成;同时,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与日夜温差 呈正相关R=0.85。
2、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 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 水量之和。
由于构成植株体的水量很少很少,所以一般作物需水量等于植 株蒸腾量、蒸发量之和;通常单位是mm或m3/hm2 ;例如广东早稻 需水量490 m3/亩;河北冬小麦182 m3/亩;河南夏玉米282 m3/亩;
大豆:光照长短对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季脂肪酸组分有明显 的影响。开花后延长光照,可使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 上升;油酸、软脂酸占脂肪酸的比例下降;亚油酸、亚麻酸 和硬脂酸的比例上升。
三、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
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标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标表格篇一: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第一节光一、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作物生产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是来自各种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是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光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两个方面。
间接作用就是作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据估计,作物体中90%- 95%的干物质是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对作物的直接作用是指光对作物形态器官建成的作用,如光可以促进需光种子的萌发、幼叶的展开,影响叶芽与花芽的分化、作物的分枝与分蘖等。
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的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的品质。
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这些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的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改变上。
二、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对作物生产发育的影响是通过其光照强度、日照长度第1页共13页和光谱成分的影响而达到的。
(一)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可通过影响作物的器官的形成和发育以及光合作用的强度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1 .光照强度与形态器官建成和生长发育充足的光照对于器官的建成和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作物的细胞增大和分化,组织和器官分化,作物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都与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作物体各器官和组织在生长和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光照强度有关系。
例如,如果作物群体过密,群体内光照不足,植株会过分伸长,一方面使分枝或分蘖数量减少,改变分枝或分蘖的位置,另一方面使茎杆细弱而容易导致倒伏,造成减产。
作物花芽的分化、形成和果实的发育也受光照强度的制约。
如作物群体内部光照不足,有机物质生产过少,在花芽形成期,花芽的数量减少,即使已形成的花芽也会由于养分供应不足而发育不良或在早期夭折;在开花期,授粉受精受阻,造成落花;在果实充实期,会引起结实不良或果实停止发育,甚至落果。
例如,水稻在幼穗形成和发育期遇上多雨且光照不足,稻穗变小,造成较多的空粒和秕粒。
植物生产与环境期末总结
植物生产与环境期末总结一、引言植物生产是指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通过培育和种植各种植物,以获得农业、园艺、林业、草业等方面的产品。
植物生产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维持人类生存和改善人类生活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植物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关注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合理的生产方式,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植物生产与环境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植物生产的重要性植物生产是维持生态平衡、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植物生产,我们可以获得粮食、蔬菜、水果、木材、服装纤维等生活必需品。
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满足人类对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植物生产还能改善环境,净化空气,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三、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生产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
同时,植物生产对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四、植物生产中的环境问题1. 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破坏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2. 水资源浪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灌溉经常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植物病虫害防治: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经常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残留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4.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大规模的植物生产活动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消失了一些原生物种,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五、植物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了解决植物生产中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天然生物肥料和农学控制措施,减少农药使用,减少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2. 精确灌溉技术:通过灌溉技术的改进,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经济作物生产存在问题及建议
经济作物生产存在问题及建议引言经济作物生产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然而,在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生产技术问题1.1.种植技术问题某些农民在经济作物种植上缺乏科学指导,不熟悉种植技术,导致作物产量低下。
此外,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化管理,如土壤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1.2.采摘和储存技术问题经济作物的采摘和储存是影响产品质量和保鲜程度的关键环节。
但某些农民缺乏科学的采摘和储存技术,导致作物损耗增加,产品质量下降。
2.生态环境问题2.1.水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作物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但某些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或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过度消耗,引发水资源危机。
2.2.土壤质量问题长期的经济作物种植和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污染加剧。
这对作物生长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市场问题3.1.价格波动问题经济作物价格常常出现大幅度波动,给农民的收入和利益带来不确定性,制约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3.2.销售渠道问题某些地区的农民缺乏适当的销售渠道,导致经济作物难以销售出去,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4.建议4.1.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种植技术水平。
鼓励农民参与科学化的种植管理,包括土壤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4.2.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农民使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3.加强土壤保护和修复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加大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保护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4.建立稳定的市场机制建立稳定的经济作物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减少价格波动。
鼓励建立农产品直接销售平台,提供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作物生产的特点与作用。
作物生产的特点与作用。
作物生产是人类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
之一。
它的特点在于利用了土地和气候条件,以种植作物为主要手段,生产出粮食、蔬菜、水果等人们所需要的食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同时,作物生产也具有保护土地,改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作用。
作物生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土地条件:作物生产根据土地的性质和气候条件,选择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2. 科学管理:作物生产需要科学地管理土地、肥料、水源等资源,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3. 依赖天气:作物生产受天气影响比较大,需要根据气象条件进行农事活动,以确保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传统农业模式:作物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农业模式,需要人工劳动和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合,以保证作物的生产。
作物生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食品:作物生产是人类获取食品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为人类提供了营养和能量。
2. 保护土地:作物生产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保护土壤,减少土地的侵蚀和土地质量的退化。
3. 改善环境:作物生产的植被覆盖可以减少空气和水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4. 增加就业机会:作物生产需要人工劳动和农业机械设备的配合,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作物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
天津市西青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天津市西青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天津市西青区位于天津市的西北部,是天津市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西青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农作物生产现状较为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天津市西青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西青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现状1.小麦小麦是西青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
西青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为小麦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统计,西青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0%左右,产量稳定。
由于种植面积较大,也面临着病虫害防治和品种更新等问题。
2.玉米玉米是西青区的另一主要农作物,由于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在西青区种植面积广泛。
玉米产量较为稳定,但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含量不高,导致了部分地区玉米产量较低。
3.大豆大豆作为西青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轮作土地,但由于部分地区农民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认识不足,导致了土地退化和大豆产量下降的问题。
二、发展对策1. 引进新技术针对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可以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品种。
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小麦品种,采用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技术,加强对小麦和玉米的科学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加强科技推广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农民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产量和质量。
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5.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通过上述发展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西青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作物生产与环境
三、环境与作物生产力
逆境条件造成作物产量(潜在产量)的损失可达 70%;其中,干旱造成作物产量的损失,可达非生物 逆境损失总量的50%以上。
生物逆境:如病虫害、杂草、鼠害等生物因素; 非生物逆境:如高温、冷害、干旱、水涝、冰暴 和环境污染等。
系 可图 获 得 产 量不 、同 实生 际产 产水 量平 与下 影作 响物 因潜 子在 的产 关量 、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其遗传本性。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对作物的作用规律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环境:作物外部的全部要素组成的整 体。
• 由太阳辐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所组成 的作物自然空间环境;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马九杰等.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表 我国三省区(陕西、四川、宁夏)三种粮食作物受灾情况调查 (2003)
——马九杰等.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陈印军.中国农业信息,2004,(2):8-12
——陈印军.中国农业信息,2004,(2):8-12
四、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上述理论虽可解释某些因素影响作物生长的情 况,但由于作物的生长过程是复杂的,而且不 同因素间存在相互影响,或相互替代的作用关 系,多数情况下还同时存在多个因素的影响,
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述
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述简介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作物生长对光线、温度、湿度、土壤和营养等环境要求较高,不同的作物对不同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也不同。
了解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合理调控环境因素,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光线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来源,是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之一。
光线的质量、强度和持续时间对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光质对作物生长有不同影响。
蓝光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增加根系发育和叶绿素合成,提高光合效率;红光对激发植物的繁殖生长有很好的作用;紫外线对作物生长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因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调节光质来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
其次,光强度对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光强度越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就越强,生长发育也越好。
不同作物对光强度的要求不同,决定了它们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例如,大多数蔬菜作物对光强度要求较高,以保证充足的光合产物供给;而一些阴性作物对光照要求较低,它们更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生长。
最后,光照时间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进入不同生长阶段也有重要影响。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到光周期的控制,通过调控光照时间可以促进和抑制作物的开花、结果等生理过程。
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通常可以分为生长下限、最适温度和生长上限三个范围。
首先,生长下限温度指作物开始生长的最低温度,低于该温度作物生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止。
不同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各有差异,这也是一些作物只能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原因之一。
其次,最适温度是作物生长最为理想的温度区间。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
不同作物的最适温度也有所区别,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最适温度来调控环境温度。
最后,生长上限温度是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
超过生长上限温度,作物会出现脱水、光合作用受阻、叶片烧伤等现象,甚至可能发生死亡。
农作物资源和环境管理与协调
农作物资源和环境管理与协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农作物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和粮食的来源,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环境问题也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作物资源的管理农业生产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农作物资源。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进行农作物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资源管理就是指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案,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对于农作物资源来说,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也是环保和生态保护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土地规划,并加强土地的管理和监测。
2、科学施肥。
施肥不当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环境污染和农作物品质下降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3、加强水资源管理。
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品,精细化灌溉是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需要加强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避免水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在农业生产中,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要实现农作物的资源管理,还必须做好环境管理。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注重以下方面:1、加强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和改良。
不同的农作物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农作物种类和品种,并通过育种技术,改良品质和增加产量。
2、科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措施,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3、注重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
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们需要注重农作物生产的监管,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检测和管理,确保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符合标准。
经济作物名称+粮食作物分布及生长环境
油菜
芝麻 大豆 甘蔗
生长期短,耐旱、耐 瘠薄,但单产不高。
我国芝麻种植规模不大,相当分散,著名产地有豫、鲁、 鄂、皖等省,其中以河南省最有名。 我国大豆种植地域广泛最集中的产区是东北松辽平原 和华北的黄淮 平原。
可可
喜炎热多雨
柑橘
原产于我国,北起秦岭南麓,南到雷 州半岛,西起藏南察隅,东到台湾岛 都有出产 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出产 最多 生产习性
喜温润, 怕寒冷 喜光、较 耐寒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 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粮食作物
分布区域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最大生产国——中国; 最大出口国——泰国。 主要分布于东亚、 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 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中 国以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
经济作物名称 棉花
生长环境特点 棉花原产于亚热带, 是喜温好光、生长期 长、对土壤要求高的 深耕作物(土质疏 松) ,有灌溉水源。
分布区域 1)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产集中于天山南北和河西走 廊。重点是新疆的天山地区。该区光照足,温差大,水 土资源丰富,气候干燥,病虫害少,属灌溉农区。该区 也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 2)黄河流域棉区。本区主要包括鲁、豫、翼、晋、陕、 京、津等省市,这里植棉历史悠久,水土、光热条件有 利于棉花的生长是较理想的植棉区。 3)长江流域棉区。这里地处亚热带,热量条件好,无 霜期长,降水充沛,诸多条件都对棉花生产有利。但该 区秋雨多,湿温大,光照弱,病虫害严重,偶有伏旱发 生(自然方面) 。区内棉花播种面积稳定,纺织工业发 达,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发展棉花生产的社会经济条 件比黄河流域好。 我国种植面积广,主要在北方环渤海地区的丘陵及沿海 沙地区;南方闽、粤、桂、琼、台等省区的丘陵及滨海 沙地区 南北方皆有,分春油菜和冬油菜。冬油菜(9 月底种植, 5 月底收获)和春油菜(4 月底种植,9 月底收获)两大 产区。冬油菜面积和产量均占 90%以上,主要集中于长 江流域,春油菜集中于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内蒙古海拉 尔地区最为集中。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它是人类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主要途径。
然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水文条件、土壤类型和气候。
这些因素对农业的选择和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水文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决定了农田的灌溉能力。
地处山区的农田通常依赖于降雨,而平原地区通常依赖于河流和地下水。
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来说,灌溉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因此,地理环境中不同的水文条件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土壤类型也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例如,河谷地区的河流淤积物质地疏松、肥沃,适合种植谷类作物;而黏土质地的土壤则适合种植蔬菜和旱地作物。
因此,在选择农作物和施肥时,地理环境中的土壤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气候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生长速度和产量。
温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不适合种植亚热带水果,而适合种植寒冷作物;而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延长,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还体现在农业发展水平上。
在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比较发达。
这些地区的丰富水资源、适宜的土壤类型和温和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反,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受到限制。
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或气候恶劣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从而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职高作物生产知识点总结
职高作物生产知识点总结作物生产是指种植、养护和收获各种农作物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生产知识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职高学生大多选择农业相关专业,将来可能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因此,对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点有所了解,可以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来总结一些作物生产的知识点。
一、作物生长环境要素1.光照:作物生长需要光合作用,因此光照是作物生长的重要要素。
光照不足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减少。
2.温度: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大多数作物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水分:水分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作物缺水会导致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而过多的水分也会导致根部窒息,影响作物生长。
4.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排水性等都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情况。
因此,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是作物生产的重要环节。
5.空气:作物生长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生长。
二、作物种植与管理1.土壤准备:在作物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工作,包括翻耕、施肥、整地等。
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播种方法:播种方法包括直播、育秧、插秧等。
不同的作物适用不同的播种方法,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对于作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3.施肥管理: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过量施肥则会造成土壤污染,危害生态环境。
因此,施肥管理是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4.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提高产量和质量。
但不当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板结、水盐积累等问题。
5.病虫害防治:作物生产中病虫害是常见问题,对于不同的病虫害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6.田间管理:耕作、中耕、松土、覆盖等田间管理工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湿度、提高作物产量。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个方面。
生物环境是指农业生物周围的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因素,它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调节因素和制约因素。
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指光、温、水、气、土等条件,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自然环境中所提供的物质和能源及各种信息,与人类社会劳动所提供的经济、技术方面的物质、能源和信息,是农业生物进行物质、能量转化的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对象是作物生产。
农业生产必须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作物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栽培环境。
在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其中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包括光、温、水、养分和空气等,称为生活因子。
这些生活因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植物干重的90%~95%是光合作用产物。
一切植物产品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作物需要的光照主要来自于太阳光。
光照条件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其产量与品质。
光是通过光谱成分(光度)、光照度(光量)和光照时间(日照长度)对作物产生影响的。
温度是作物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包括气温、地温),实质上是对热量的要求。
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是变化的。
在空间上,它随海拔高度、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时间上,它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还有骤然出现的高温或低温,这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极大的危害。
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动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水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作物体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这说明了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养分(营养物质)对作物而言,犹如粮食对人类一样重要。
作物的生物学产量是净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同化的营养物质之和。
农业科普大全认识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农业科普大全认识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农业科普大全:认识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农作物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以此来增进对农业科普的理解。
一、水稻的生长环境要求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
水稻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在20℃-35℃的温度范围内生长。
同时,水稻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
在土壤方面,深厚肥沃的稻田土壤对水稻的生长非常有利。
二、玉米的生长环境要求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宽松。
玉米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温度为20℃-30℃。
此外,玉米对照相条件的要求较低,但宜选择光照充足的地区进行种植。
对土壤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要求土壤疏松、肥沃、保水能力强。
三、小麦的生长环境要求小麦是我国主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
小麦生长温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0℃-20℃。
同时,小麦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充足的阳光有利于其光合作用的进行。
此外,小麦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
四、蔬菜的生长环境要求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的蔬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蔬菜对气候的要求较为宽松,但温度适宜是保证其正常生长的关键。
一些蔬菜对光照的需求较高,如番茄、黄瓜等,而有些蔬菜对光照的要求相对较低,如菠菜、生菜等。
对土壤的要求也因蔬菜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要求土壤保水能力强、排水性好。
五、水果的生长环境要求水果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不同水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柑橘类水果适宜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生长,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光照充足有利于果实的丰产。
苹果适宜在寒温带和温带地区生长,对温度要求较高,但对光照的要求相对较低。
对土壤的要求各种水果也有所差异,但通常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
农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农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引言农作物生产是指人类通过种植特定的植物品种,以获得农产品的过程。
农作物生产不仅受到人类的种植和管理活动影响,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各种要素。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境因素。
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它对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水分。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土壤应具备以下条件:1.适宜的土壤pH值:大多数农作物喜欢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土壤调理和改良。
2.充足的养分:不同的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但共同需要的元素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
土壤中养分的含量越高,植物的生长越好。
3.良好的排水性:土壤排水良好可以避免植物根系受到水浸泡,防止病菌的滋生。
同时,排水不良的土壤容易造成积水和水logging,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4.适宜的含水量: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土壤的含水量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调节。
气候条件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和降水方面。
1.光照条件: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
不同农作物对光照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多数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日照时间和适度的光强才能正常生长。
2.温度条件: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的重要因素。
不同农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农作物对低温耐寒,有些对高温耐热。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极端温度则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3.降水条件:降水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水源之一。
适量的降水可以满足植物的需水量,保持土壤湿润。
过少或过多的降水都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水资源条件水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水资源条件主要包括水源的供应和灌溉的方式。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课件
干旱的危害
代谢作用 紊 乱。气孔关闭,蒸发量降低,呼吸增强,光合减弱,物质合成 减少。酶促反应破坏,植物凋亡。
细胞变形,原生质受害。 体温上升使原生质凝聚变性,引起死亡。
作物抗旱
强:糜(黍、稷 )、谷子、高粱等 中:甘薯、小麦 弱:棉花、甜菜 抗性作物特点:(1)原生质黏性和弹性较大(2)根系较深,叶片上细胞小,气
以小麦为例 冬性 0~3 ℃ 35d
半冬性 0~7 ℃ 1 5~35d
春性 0~12 ℃ 5~15d
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10~15 ℃范围内,气
部分生
温越高,地上
长越快。
低温有利于根系生长,
积温有两种: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冬土豆冬季下限温3.0℃,某日10 ℃时,因
作物与温度
温度的节律性变化与作物生产(机理有待阐明) 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 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 作物的温度三基点 积温与有效积温 极端温度的影响
温度三基点
温度与干物生产
光合作用Q10=1(14~17℃之间) 呼吸作用Q10=2 因此P/R比随气温升高而下降 Peng等最近研究,全球气温变暖时,夜温升高明显,夜温每升高1 ℃,水稻
环境因素不同的阶段性 不同生育阶段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度不同。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干热风、低温 间接:坡向、地形等
光照强度影响
与生长:促进器官分化、形态按比例建成,顶端趋光性; 与发育:特别与花芽分化量有关; 与光合作用:补偿点、饱和点。
光强的光合作用曲线及其意义
日照长度对植物开花诱导的作用
作物生产与气象要素的宏观关系
最主要因素不是光照,而是气温和水分!
作物的土壤环境
1、土壤质地:3类9级 2、土壤水分:
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影响(正文)农业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受到了周围环境的直接影响。
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们可以分为气候、土壤和水资源三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具体影响。
一、气候因素影响农田生产气候是农田生产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是温度,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些作物喜温暖气候,如水稻,而有些作物则喜凉爽气候,如大麦。
其次是降水量,作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供给,过少的降水会导致农田干旱,过多的降水则容易引起水浸,对作物生长不利。
此外,气候因素还包括光照、风速等,它们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土壤因素影响农田生产土壤是农田生产的基础,它对植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水分。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含水量等特性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首先是土壤的肥力,肥沃的土壤富含养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其次是土壤的酸碱度,作物对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土壤的含水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作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缺水或过多的灌溉都会对农田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三、水资源因素影响农田生产水资源是农田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水的供应对农田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中,水资源主要是通过灌溉来供给,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直接影响。
缺水会导致农田干旱、作物凋谢,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相反,过度的灌溉会导致土壤中养分的流失,出现水浸现象,同样对农田生产不利。
因此,合理利用和统筹规划水资源对于农田生产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影响深远且多方面。
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是农田生产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民们在进行农田生产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生产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产品生产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产品生产存在着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以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产品生产为主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
一、高寒地区的农产品生产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寒冷,地势高峻,土壤贫瘠。
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产品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首先,由于气温较低,农作物的生长期较短,导致产量不高。
其次,土壤贫瘠,缺乏养分,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由于高寒地区地势高峻,地势较陡,种植面积有限,耕地资源稀缺。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高寒地区农民依然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找到应对之道。
首先,他们采取了科学的种植技术,选择适应高寒环境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比如,他们会选择寒冷耐旱的小麦、薯类和北方杂粮等作物,提高了种植效益。
其次,他们通过科学施肥、土壤改良等措施,改善土壤质量。
此外,农民还利用坡地、草地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二、沿海地区的农产品生产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这种地理环境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沿海地区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沿海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沿海地区气候潮湿,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农作物易受病虫害的侵袭。
其次,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有限,农产品的种植空间相对较小。
面对这些挑战,沿海地区的农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病虫害防控,采用生物防治、轮作休耕等方法,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农民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园艺和精细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农民还注重农业产业化,通过农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形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内陆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内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环境变化对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气候模式的改变到土壤质量的恶化,都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标题一: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种植业是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雨模式的变化、温度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降雨模式的变化使农民难以准确预测种植时间,导致播种期间可能出现暴雨或干旱,从而影响种子发芽和生长。
温度升高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缩短,旺盛的热量也可能烧干作物的叶片。
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和暴风等,会直接摧毁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失,使农民陷入困境。
【标题二: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环境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隐患,农作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危害。
空气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枯萎、凋落或者产量下降;水污染会污染灌溉水源,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并进入农作物的组织,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土壤污染会导致土壤质地产生变化,破坏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影响植物的吸收养分和抗病能力。
【标题三: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反馈作用】农业生产不仅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源,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导致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枯竭。
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体和土壤,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农业生产中的放牧和畜禽养殖也会导致过度放牧和水土流失,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
【标题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挑战,发展可持续农业成为必然的选择。
可持续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节水灌溉和循环农业等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发展农村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也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4.临界百分率理论
• Macy(1936):以产量和植株养分含量来表达养分 供应与植株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最低养分百分率范围内,增加养分可提高产量, 但不提高组织养分百分率;在养分贫乏调节范围内, 增加养分可提高产量和组织养分百分率;在养分奢 侈消耗范围内,增加养分不提高产量,但增加组织 养分百分率。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生态学概论》,曹凑贵主编,2002.高等教育 出版社,45-61。 2.《植物生态生理学》,Lacher W著(翟志席等 译),1997.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3. Boyer JS. Plant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1982, 218: 443
三、环境与作物生产力
1.潜在产量(Potential yield):在最适环境条件 下作物生产的产量,或在不受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作 物可能达到的产量。 “不受技术限制”:包括可以获得的最优良品种、 最佳栽培环境、管理方式和最佳劳动力因素等。 潜在产量可用数学模型估算,但常用纪录产量 (最高观测产量)作为标准。
Q = Q0×(0.105+0.708×s1)(翁笃鸣, 1964)。Q0为天文 辐射(大气上界辐射),可查表获得;s1:同期日照百分 率。
光温生产潜力(Thermal production potential, TPP,kg· hm-2)
TPP=RPP×f(t)
RPP: 作物光能生产潜力(kg· hm-2) f(t): 温度(平均气温T)修正函数(以温度适宜函数值计算) (T-TL)/(Tm2-TL) TL ≤T≤ Tm1 Tm1≤T≤Tm2 f(t)= 1 (TH-T)/(TH-Tm2) Tm2≤T≤TH 0 T≤TL or T≥TH T:实测气温; TL:作物生长的最低温度; TH: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 Tm1:最适下限温度; Tm2:最适上限温度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其遗传本性。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对作物的作用规律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环境:作物外部的全部要素组成的整 体。
• 由太阳辐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所组成 的作物自然空间环境;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三、环境与作物生产力
逆境条件造成作物产量(潜在产量)的损失可达 70%;其中,干旱造成作物产量的损失,可达非生物 逆境损失总量的50%以上。
生物逆境:如病虫害、杂草、鼠害等生物因素; 非生物逆境:如高温、冷害、干旱、水涝、冰暴 和环境污染等。
系 可图 获 得 产 量不 、同 实生 际产 产水 量平 与下 影作 响物 因潜 子在 的产 关量 、
光合生产潜力(Radiation production potential, RPP)(侯光良等, 1989)
RPP = 3.75×10-5×ΣQ×La/Lm×HI RPP: 作物光能生产潜力(kg· hm-2) La/Lm:相对叶面积系数(Lm为最大叶面积指数、La平均 叶面积指数) HI:经济系数 ΣQ:作物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所投入的总太阳辐射量 (J· m-2)。
① 诸因子的综合效应:作物最终表现是多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② 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交互作用:如作物吸水和吸肥 的关系。 ③ 作用的主次性:如种子的萌发过程。
④ 作用的阶段性:如水稻的光周期反应。
⑤ 直接和间接作用:如水对作物的作用。 ⑥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如CO2和光照。
响 下 春 黑 麦 的 产 量 变 化
引 环图 境外 Fig.1 发 各种 体 因 部信号影响植 内 子影 物的生长发育 相 及响 应 其植 的 强物 变 度生 化 都长 。 能发 分育 别的 被各 植种 物环 感境 受因 并子 1-2
重力
光合作用的光 光形态建成的光 温度 草食动物 风 乙烯 病原体 光周期 湿度
寄生虫 土壤微生物 有毒物质 矿质营养 土壤质地 水分状况
1-4
Boyer(1982):美国主要农作物潜在产量和实际 产量二者差距大3-7倍之多,说明提高作物的产量有 着巨大的潜力。
中国历年粮食总产量
总产量(亿吨)
6 5 4 3 2 1 0 1950 1960 1970 1980 年份 1990 2000 2010
图 1950-2011年中国历年粮食总产量(年均3.346亿吨)
人均产量( kg)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950 1960 1970
人均粮食产量
1980
1990
2000
2010
年份
图 1950-2008年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年均324.8kg)
——朱晓华,杨秀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17(3):196-198
表 我国作物生产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上述理论虽可解释某些因素影响作物生长的情 况,但由于作物的生长过程是复杂的,而且不 同因素间存在相互影响,或相互替代的作用关 系,多数情况下还同时存在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能反映多个因素对作物影响的普遍规律。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5.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马九杰等.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表 我国三省区(陕西、四川、宁夏)三种粮食作物受灾情况调查 (2003)
——马九杰等.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陈印军.中国农业信息,2004,(2):8-12
——陈印军.中国农业信息,2004,(2):8-12
四、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
1.新品种选育
培育产量生产潜力大和对逆境适应性强、资源利 用效率高的作物品种。 2.改善栽培条件 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生产潜力, 其中关键是解决作物生态系统的环境胁迫。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作物生长的生态因子、生存因子和环境? 2.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及作用规律是什么?
3.为何作物的实际产量远低于潜在产量?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Blackman(1905)指出,当一个过程的进行速度 以若干因子为条件时,这一过程的速度受这些因 子中的最慢因子的节律所限制。
2.耐性定律 • 作物对任一生态因子的适应,均存在生态、生理 上的最小和最大量的界限,超越此界限则会危及 生存。如“温度三基点”、“协调生长最适温 度”。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三)作物环境因素 根据对作物的作用特点分为:
•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组合、相互制约及时空分布的 不同,可构成多种多样的作物生存环境。 •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对作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 子,如光、温、水、气、热、肥等。 对作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并非都是生存因子。
图1-2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 (Putman等,1984)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3.报酬递减律
• Mitscherlich(1909):当生长在仅以一种养分为 限制因子的土壤中,作物的生长速率与这种元素的 供应量成正比,但这种元素成为非限制因子时,生
长量不与供应量成正比。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子
(三)作物环境因素
• 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热、风,气候四季 变化等; • 土壤因子:质地、结构、矿质元素、化学性质等; • 地理因子:海拔、纬度、坡向等;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害和有益因 素;
• 人为因子:农业生产的人为干预措施。人为因子 除影响作物本身外,还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作物产量潜力模型估算
光合生产潜力:在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群体结构、 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都适宜的情况下,仅由作物光 合效率决定的可能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他环境 因素(水分、CO2、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 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 产力。 气候生产潜力: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 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如土壤、养分、CO2)处 于最适宜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 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图8-1 温度的隶属度函数曲线
气候生产潜力(Climate production potential, CPP,kg· hm-2)
CPP=TPP×0.8×R/ETp TPP:作物光温生产潜力(kg· hm-2) R:有效降水量; ETp:潜在蒸散量。
三、环境与作物生产力
2.可获得产量(Attainable yield):合理运用当地 现有条件达到的产量,即在一般生产条件下,通过 改善水、肥等耕作条件而获得的产量。可用当地作 物高产栽培试验产量为标准。 3.实际产量(Actual yield):在现有自然、生产条 件和平均技术水平下获得的产量,或者指由于逆境 条件的存在和一般栽培技术水平而得到的实际产量。 可以一个地区的平均产量为标准。
1.限制因子定律
• 德国Liebig(1862)提出,当缺少或缺乏一种必需 营养成分时,即使其他所有成分都充分存在,在这 种土壤中的作物仍生长不好。又称为“木桶理论”。 • 作物的生活、生存必须同时满足其对多种生态因子 的需求,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时,不仅直接 影响作物的生存发展,而且也限制其他因子的有效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