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类实验报告
老鼠的繁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老鼠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老鼠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型。
为了研究老鼠的繁殖特性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项关于老鼠繁衍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老鼠的繁殖周期和繁殖率。
2. 分析环境因素对老鼠繁殖的影响。
3. 探讨不同性别老鼠在繁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老鼠:选择健康、同龄的雄性老鼠和雌性老鼠各10只。
- 实验箱:面积为2m×2m×2m的透明实验箱,内设食物、水源和隐蔽处。
- 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方法:- 将雄性老鼠和雌性老鼠分别放入两个实验箱中,保持相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 每天观察老鼠的行为和活动,记录交配次数、怀孕天数、产仔数等数据。
- 定期更换食物和水源,保持实验箱的清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繁殖周期:- 观察发现,雌性老鼠的繁殖周期大约为21-28天,平均为25天。
- 雄性老鼠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但并未对雌性老鼠的繁殖造成显著影响。
2. 繁殖率:- 在实验期间,雌性老鼠的平均产仔数为8.5只,繁殖率为85%。
- 雄性老鼠在实验过程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繁殖行为。
3. 环境因素对繁殖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对老鼠的繁殖有一定影响。
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湿度低于30%或高于80%时,老鼠的繁殖率会显著下降。
- 食物和水源的充足程度对老鼠的繁殖也有一定影响。
当食物和水源不足时,老鼠的繁殖率会下降。
4. 性别角色和作用:- 雌性老鼠在繁殖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负责怀孕、分娩和哺乳。
- 雄性老鼠在繁殖过程中主要负责交配,对繁殖率的直接影响较小。
五、实验结论1. 老鼠的繁殖周期约为21-28天,繁殖率为85%。
2.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食物和水源)对老鼠的繁殖有显著影响。
3. 雌性老鼠在繁殖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雄性老鼠主要负责交配。
六、实验建议1. 在进行老鼠繁殖实验时,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鼠类疼痛机能实验报告(3篇)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鼠类疼痛机能的生理机制,通过建立疼痛模型,观察和分析鼠类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为疼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共30只。
2. 实验仪器:电子痛刺激仪、电子称、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棉球、胶布等。
3. 实验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吗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吗啡组和假手术组。
2. 建立疼痛模型:将大鼠进行麻醉后,进行皮肤切口,暴露坐骨神经,给予坐骨神经刺激,造成慢性疼痛模型。
3. 疼痛评分:采用热板法对大鼠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大鼠对热板刺激的反应时间。
4. 疼痛药物干预:对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和吗啡组大鼠进行相应药物干预,观察疼痛评分的变化。
5. 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疼痛模型组大鼠的疼痛评分显著升高(P<0.05),表明疼痛模型建立成功。
2. 疼痛药物干预结果:阿司匹林组、消炎痛组和吗啡组大鼠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疼痛模型组(P<0.05),表明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 疼痛药物干预效果比较:阿司匹林组和消炎痛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吗啡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和消炎痛组(P<0.05),表明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1. 本研究通过建立慢性疼痛模型,成功观察到了大鼠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为疼痛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3. 本研究结果表明,疼痛药物干预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论1.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慢性疼痛模型,为疼痛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吗啡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
救鼠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动物的基本生理特征和实验操作方法。
2.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3. 通过实验,培养实验者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如实验动物生病、受伤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救治,提高实验者的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大鼠(2只,体重约200g)2. 实验器材:实验鼠笼、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消毒液、棉签、纱布、剪刀、镊子、酒精灯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实验动物的基本状况,包括活动能力、饮食、排泄等。
2. 发现实验动物出现异常情况(如生病、受伤等),立即进行救治。
3. 对实验动物进行救治操作,包括:a. 对受伤部位进行消毒,用纱布包扎;b. 对生病动物进行药物治疗,如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等;c. 观察实验动物的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记录实验动物救治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生命体征、活动能力、饮食、排泄等。
五、实验结果1. 实验动物A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发热症状,经过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等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活动能力、饮食、排泄等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2. 实验动物B在实验过程中不慎受伤,伤口较浅,经过消毒、包扎等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等症状。
六、实验讨论1. 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救治,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在救治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
3. 实验动物救治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救治,提高了实验者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对实验动物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动物的福利,尽量避免给实验动物带来痛苦。
2.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自主活动的基本特性;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3. 分析小鼠自主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小鼠10只,体重20-25g;2. 实验仪器:自主活动箱、电子天平、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3. 实验试剂:小鼠饲料、水。
三、实验方法1. 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2. 将两组小鼠分别放入自主活动箱,适应环境;3. 对两组小鼠进行以下实验处理:(1)对照组:保持自主活动箱内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不变;(2)实验组:将自主活动箱内温度降低5℃,湿度降低5%;4. 记录两组小鼠在实验前后的自主活动次数、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数据;5. 对比分析两组小鼠的自主活动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前,两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数据无显著差异;2. 实验后,实验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3. 实验组小鼠在降低温度和湿度后,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运动速度减慢,运动方向较为单一。
五、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小鼠自主活动具有显著影响;2. 降低温度和湿度后,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减弱,可能与小鼠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适应性有关;3. 小鼠自主活动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影响小鼠的行为表现。
六、实验结论1. 环境因素对小鼠自主活动具有显著影响;2. 小鼠自主活动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3. 降低温度和湿度可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自主活动箱研究小鼠自主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其他实验方法;2. 实验过程中,小鼠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今后可进一步探讨;3. 本实验为小鼠自主活动研究提供了参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小鼠的行为特点和适应性。
八、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小鼠的行为表现,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2. 尽量减少外界干扰,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3.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大小鼠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大小鼠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
2. 分析大小鼠的行为习性,探讨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学习实验操作技巧,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大鼠标本、小鼠标本2. 实验器材:解剖盘、解剖刀、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剪刀、酒精灯、烧杯、解剖针、培养皿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酒精、甲醛、碘酒、苯酚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大小鼠的形态特征(1)观察大鼠标本:将大鼠标本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头部、四肢、尾巴等部位。
记录其身体长度、体重、眼睛、耳朵、鼻子、四肢、尾巴等特征。
(2)观察小鼠标本:将小鼠标本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头部、四肢、尾巴等部位。
记录其身体长度、体重、眼睛、耳朵、鼻子、四肢、尾巴等特征。
2. 分析大小鼠的行为习性(1)观察大鼠标本的行为习性:将大鼠标本放在实验室中,观察其活动范围、活动频率、进食、睡眠、排泄等行为。
记录其活动规律、适应环境的能力。
(2)观察小鼠标本的行为习性:将小鼠标本放在实验室中,观察其活动范围、活动频率、进食、睡眠、排泄等行为。
记录其活动规律、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实验操作技巧(1)解剖技巧:学习解剖刀、解剖针、剪刀等解剖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解剖操作技巧。
(2)显微镜观察技巧: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观察细胞、组织等细微结构的技巧。
四、实验结果1. 大鼠标本形态特征:(1)身体长度:XX厘米(2)体重:XX克(3)眼睛:XX颜色(4)耳朵:XX形状(5)鼻子:XX形状(6)四肢:XX长度(7)尾巴:XX长度2. 小鼠标本形态特征:(1)身体长度:XX厘米(2)体重:XX克(3)眼睛:XX颜色(4)耳朵:XX形状(5)鼻子:XX形状(6)四肢:XX长度(7)尾巴:XX长度3. 大小鼠行为习性:(1)活动范围:XX(2)活动频率:XX次/小时(3)进食:XX(4)睡眠:XX(5)排泄:XX五、实验分析1. 大小鼠在形态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如大鼠标本体型较大,小鼠标本体型较小。
小鼠日常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实验环境的要求。
2. 掌握小鼠的饲养管理方法,包括饲料、饮水、笼具、环境控制等。
3. 观察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繁殖能力。
4. 学习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其饲养环境和管理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验室条件,对小鼠进行日常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繁殖能力。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昆明小鼠。
2. 实验笼具:金属网笼、塑料笼具、塑料饮水器、塑料食盆。
3. 饲料:颗粒饲料、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剂。
4. 饮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5. 环境控制:温湿度控制器、紫外线消毒器。
四、实验方法1. 笼具准备:选用金属网笼和塑料笼具,笼底铺设吸水垫,确保笼内干燥。
2. 饲料准备:将颗粒饲料放入塑料食盆,添加适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
3. 饮水准备:使用塑料饮水器,保证小鼠随时可以饮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4. 环境控制:将实验笼具放置在温湿度控制室内,保持室温20~26℃,相对湿度50%~60%。
5. 紫外线消毒:定期使用紫外线消毒器对笼具、饮水器、食盆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
6.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包括体重、毛色、食欲、活动等,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鼠生长发育状况:实验过程中,小鼠生长状况良好,体重逐渐增加,毛色光亮,食欲旺盛,活动自如。
2. 繁殖能力:在适宜的饲养条件下,小鼠繁殖能力较强,雌鼠平均产仔数在8~12只。
3.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食欲不振:检查饲料是否变质,及时更换新鲜饲料;调整饲料种类,满足小鼠营养需求。
- 腹泻:检查饮水是否清洁,及时更换;调整饲料成分,避免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
- 皮肤病变:检查笼具是否清洁,及时更换笼垫;定期使用紫外线消毒器对笼具进行消毒。
- 呼吸道疾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拥挤;定期对笼具和饮水器进行消毒。
小老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老鼠的生理与行为学进行研究,探讨其生理结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为动物学研究和生物科学教育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小老鼠(雄性、雌性各5只)(2)实验器材:电子天平、温度计、湿度计、饲养箱、食物、水、笼具、剪刀、手术刀、解剖显微镜、生理盐水、生理学实验试剂等。
2. 实验方法(1)生理学实验①生长发育:观察小老鼠从出生到成年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体重、体长、耳长、尾长等指标。
②生理指标:测定小老鼠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③生理机能:观察小老鼠的睡眠、进食、排泄等生理活动,分析其生理机能特点。
(2)行为学实验①生活习性:观察小老鼠的栖息地选择、筑巢、活动规律等生活习性。
②社会行为:观察小老鼠的攻击、防御、求偶等社会行为。
③学习与记忆:通过迷宫实验,观察小老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发育(1)体重:小老鼠出生时体重约为5g,3周龄时体重增长至20g,6周龄时体重增长至50g,12周龄时体重增长至100g,达到成年体重。
(2)体长:小老鼠出生时体长约为5cm,3周龄时体长增长至10cm,6周龄时体长增长至15cm,12周龄时体长增长至20cm,达到成年体长。
(3)耳长、尾长:小老鼠出生时耳长约为2cm,尾长约为3cm,随年龄增长,耳长、尾长逐渐增长。
2. 生理指标(1)体温:小老鼠体温稳定在37℃左右。
(2)心率:小老鼠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成年心率约为180次/分钟。
(3)呼吸频率:小老鼠呼吸频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成年呼吸频率约为60次/分钟。
3. 生理机能(1)睡眠:小老鼠睡眠时间较长,白天活动较少,夜间活动频繁。
(2)进食:小老鼠喜食谷物、蔬菜等,对食物选择较为广泛。
(3)排泄:小老鼠排泄物呈圆形,颜色较浅,排泄次数较多。
4. 生活习性(1)栖息地选择:小老鼠喜栖息于温暖、干燥、隐蔽的环境。
鼠类机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鼠类生理机能的基本实验方法。
2. 观察和分析鼠类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机能变化。
3. 探讨生理调节机制在维持鼠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4. 为后续相关生理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动物本实验选用体重约200g的雄性SD大鼠,共12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低氧组和高糖组,每组4只。
三、实验器材1. 电子天平2. 麻醉机3. 血压计4. 血糖仪5. 肌肉注射器6. 血液分析仪7. 生理盐水8. 肝素钠9. 肌醇10. 氯化钾11. 葡萄糖12. 低氧装置四、实验步骤1. 麻醉与固定:将大鼠用戊巴比妥钠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将其固定在实验台上。
2. 血压测量:使用血压计测量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3. 血糖测量:使用血糖仪测量大鼠的血糖水平。
4. 血液采集:从大鼠股动脉采集血液,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5. 低氧处理:将低氧装置中的氧气浓度降低至5%,将大鼠置于低氧环境中处理30分钟。
6. 高糖处理:将大鼠放入含有10%葡萄糖溶液的环境中处理30分钟。
7. 肌醇和氯化钾处理:将大鼠分别给予肌醇和氯化钾处理30分钟。
8. 观察指标:观察大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血压变化:低氧组和高糖组的血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肌醇处理组血压明显升高,氯化钾处理组血压无明显变化。
2. 血糖变化:低氧组和高糖组的血糖均明显升高,肌醇处理组血糖无明显变化,氯化钾处理组血糖明显降低。
3. 血液指标:低氧组和高糖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肌醇处理组指标无明显变化,氯化钾处理组指标明显升高。
六、分析与讨论1. 低氧和高糖环境均可引起大鼠血压下降、血糖升高,提示低氧和高糖环境可能对大鼠的生理机能产生不利影响。
2. 肌醇处理可升高大鼠血压,提示肌醇可能具有抗低氧和高糖的作用。
3. 氯化钾处理可降低大鼠血糖,提示氯化钾可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小鼠实验报告总结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研究在疾病预防、治疗和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因其与人类基因的高度相似性、繁殖周期短、易于饲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
本实验旨在探讨某药物对小鼠某种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药物对小鼠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2. 分析药物对小鼠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3. 探讨药物的治疗作用机制。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体重相当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
2. 疾病模型建立:采用某种方法建立小鼠疾病模型。
3. 药物处理:实验组给予药物干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
4.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的体重、饮食、活动状况等生理指标,并记录相关数据。
5.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药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药物对小鼠有明显的增重作用。
2. 药物对小鼠饮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饮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药物能促进小鼠的食欲。
3. 药物对小鼠活动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活动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药物能提高小鼠的活力。
4. 药物对小鼠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药物对小鼠的生理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五、实验分析1. 药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药物可能通过促进小鼠食欲、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等途径,导致小鼠体重增加。
2. 药物对小鼠饮食的影响:药物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等途径,提高小鼠的饮食量。
3. 药物对小鼠活动状况的影响:药物可能通过改善小鼠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肌肉活力等途径,提高小鼠的活动状况。
4. 药物对小鼠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药物可能通过调节小鼠的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功能,改善小鼠的生理功能。
小鼠日常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小鼠的日常行为,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状态,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小鼠活动、进食、睡眠等行为的记录,评估其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若干2. 实验器材:电子体重秤、行为观察箱、录音设备、视频记录设备、食物、水、清洁垫料3. 实验环境:温度(22±2)℃,湿度(55±5)%,光照周期12小时/12小时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适应性:将小鼠放入实验环境,适应1周,确保其适应新环境。
2. 行为观察:每天定时观察小鼠的活动、进食、睡眠等行为,记录数据。
3. 体重测量:每周定时测量小鼠体重,记录数据。
4. 视频记录:利用视频记录设备,对小鼠的行为进行长时间记录,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5.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行为模式、进食量、睡眠时间等。
四、实验结果1. 活动行为(1)活动时间:小鼠在实验期间的活动时间较为规律,白天活动时间较长,夜间活动时间较短。
(2)活动强度:小鼠的活动强度在实验期间无明显变化,保持在中等水平。
2. 进食行为(1)进食量:小鼠的进食量在实验期间保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2)进食时间:小鼠的进食时间规律,主要集中在白天。
3. 睡眠行为(1)睡眠时间:小鼠的睡眠时间在实验期间保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2)睡眠质量:小鼠的睡眠质量较好,无明显异常。
4. 体重变化小鼠在实验期间的体重变化平稳,无明显异常。
五、实验分析1. 活动行为:小鼠的活动时间、强度和规律性表明其生理状态良好,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2. 进食行为:小鼠的进食量、时间和规律性表明其消化系统功能正常,食欲旺盛。
3. 睡眠行为:小鼠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良好,表明其心理状态稳定,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4. 体重变化:小鼠的体重变化平稳,表明其生理状态良好,无疾病风险。
六、实验结论通过对小鼠日常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动物生理状态良好,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小鼠实验报告样貌描述(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小鼠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行为学的变化,以探讨某种药物对小鼠神经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共60只。
2. 实验药品:某药物(剂量待定)。
3. 实验仪器:小鼠行为学测试系统、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等。
4.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酒精、生理盐水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2. 实验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的某药物,阳性对照组给予已知具有类似作用效果的药物,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
3. 实验操作:(1)适应性饲养:将小鼠置于恒温(22±2℃)、恒湿(55±5%)的饲养环境中,适应性饲养3天。
(2)行为学测试:采用小鼠行为学测试系统,观察小鼠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行为学表现,包括活动度、站立次数、跌倒次数、攻击行为、逃避行为等。
(3)生理指标检测:实验结束后,记录小鼠体重、摄食量等生理指标。
四、实验结果1. 行为学观察:(1)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活动度均有所下降,且随剂量增加,活动度降低越明显。
(2)站立次数: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站立次数均有所减少,且随剂量增加,站立次数减少越明显。
(3)跌倒次数: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跌倒次数均有所增加,且随剂量增加,跌倒次数增加越明显。
(4)攻击行为: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攻击行为均有所减弱,且随剂量增加,攻击行为减弱越明显。
(5)逃避行为: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小鼠逃避行为均有所减弱,且随剂量增加,逃避行为减弱越明显。
2. 生理指标检测:(1)体重:实验结束后,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2)摄食量:实验结束后,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摄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生理学_小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的生理结构及功能;2. 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3. 熟悉生理学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生理学实验是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生物体的生理现象来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本实验以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小鼠的生理指标,了解小鼠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小鼠;2. 实验仪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生理实验台、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记录纸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准备:选择健康成年雄性小鼠,进行适应性饲养,使其适应实验环境。
2. 生理指标测量:(1)心率测量:采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测量小鼠的心率;(2)呼吸频率测量:观察小鼠的呼吸动作,记录呼吸频率;(3)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测量小鼠的体温;(4)血压测量:采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测量小鼠的血压。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心率:实验中小鼠的心率为(x±y)次/分钟,与正常值(约300-500次/分钟)相符;2. 呼吸频率:实验中小鼠的呼吸频率为(a±b)次/分钟,与正常值(约60-100次/分钟)相符;3. 体温:实验中小鼠的体温为(c±d)℃,与正常值(约36-37℃)相符;4. 血压:实验中小鼠的收缩压为(e±f)mmHg,舒张压为(g±h)mmHg,与正常值(收缩压约80-120mmHg,舒张压约60-90mmHg)相符。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小鼠的生理结构和功能;2. 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压等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实验动物处于健康状态;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对实验动物造成伤害。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完成了小鼠生理学实验,通过对小鼠的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我们了解了小鼠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临床试验大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某新型药物对大鼠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临床试验实验目的:评估某新型药物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实验地点:某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
实验材料:1. 新型药物:某新型心血管药物,剂量为100mg/kg体重。
2. 对照药物:安慰剂,剂量为100mg/kg体重。
3. 实验仪器:血压计、心电图机、电子分析天平、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适应性饲养: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适应性饲养1周,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2. 实验药物给药:实验组大鼠按100mg/kg体重给予新型药物,对照组大鼠给予安慰剂,连续给药4周。
3. 实验指标检测:a. 血压检测: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采用血压计检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b. 心电图检测: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采用心电图机检测大鼠的心电图,观察心率、心律、ST段和T波等指标。
c.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检测血清中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
d. 组织病理学检测: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
实验结果:1. 血压检测:实验组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2. 心电图检测:实验组大鼠的心率、心律、ST段和T波等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实验组大鼠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4. 组织病理学检测:实验组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未见明显病变。
实验结论:1. 某新型药物对大鼠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2. 某新型药物对大鼠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
大白鼠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大白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以期为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大白鼠5只,体重约200g,雌雄各半。
2. 实验设备:电子天平、电子温度计、实验箱、摄像机、录音设备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肾上腺素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大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只,分别命名为A、B、C、D、E组。
2. 实验条件:(1)A组:正常饮食,室温25℃,光照12小时。
(2)B组:正常饮食,室温25℃,光照12小时,注射生理盐水。
(3)C组:正常饮食,室温25℃,光照12小时,注射葡萄糖。
(4)D组:正常饮食,室温25℃,光照12小时,注射肾上腺素。
(5)E组:正常饮食,室温25℃,光照12小时,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高热量饮食。
3. 实验步骤:(1)记录各组大白鼠的体重、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2)观察各组大白鼠的行为反应,包括活动量、睡眠、进食、饮水等。
(3)对大白鼠进行生理实验,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
四、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1)体重:各组大白鼠体重无明显差异。
(2)心率:各组大白鼠心率无明显差异。
(3)呼吸频率:各组大白鼠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
2. 行为反应:(1)A组:大白鼠活动量、睡眠、进食、饮水等行为表现正常。
(2)B组:大白鼠活动量、睡眠、进食、饮水等行为表现正常。
(3)C组:大白鼠活动量增加,睡眠减少,进食和饮水增多。
(4)D组:大白鼠活动量减少,睡眠增多,进食和饮水减少。
(5)E组:大白鼠活动量减少,睡眠增多,进食和饮水减少。
3. 生理实验结果:(1)血糖:各组大白鼠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
(2)肝功能:各组大白鼠肝功能无明显差异。
(3)肾功能:各组大白鼠肾功能无明显差异。
五、实验结论1. 在正常饮食和室温条件下,大白鼠的生理和行为反应无明显差异。
2. 注射肾上腺素后,大白鼠的行为反应发生改变,表现为活动量减少、睡眠增多、进食和饮水减少。
参观实验鼠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鼠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实验鼠的实验过程,提高自身科研素养,我于近日参观了一所高校的实验鼠实验室。
以下是参观实验鼠实验的报告。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2. 学习实验鼠的饲养和管理方法;3. 掌握实验鼠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4. 提高自身科研素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鼠:清洁级C57BL/6小鼠;2. 实验室:动物实验室;3.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解剖器械、显微镜、注射器等。
四、实验过程1. 饲养环境:实验鼠饲养在恒温、恒湿、通风良好的动物实验室。
实验室内设有鼠笼,鼠笼内铺有木屑,保持干燥清洁。
2. 实验鼠的观察:观察实验鼠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惯、生长发育等。
实验鼠体型小巧,毛色光滑,行动敏捷。
3. 实验鼠的饲养管理:饲养员每天定时喂食、换水、清理鼠笼。
喂食主要以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添加新鲜蔬菜和水果。
4. 实验鼠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需对实验鼠进行麻醉、手术、注射等操作。
以下以实验鼠的麻醉为例:(1)实验鼠麻醉:采用吸入式麻醉,将实验鼠放入麻醉箱中,待其进入麻醉状态。
(2)手术操作:在麻醉状态下,对实验鼠进行手术。
手术部位需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3)手术缝合:手术完成后,对伤口进行缝合,确保伤口愈合。
5. 实验鼠的观察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鼠的生命体征、行为变化等,并做好记录。
6. 实验鼠的恢复:手术后,将实验鼠放入鼠笼,观察其恢复情况。
待实验鼠恢复健康后,可继续进行其他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实验鼠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发育快、基因易操作等优点,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 实验鼠的饲养管理:通过本次参观,了解到实验鼠的饲养环境、饲养方法等,为今后开展实验提供了基础。
3. 实验鼠的实验操作:掌握了实验鼠的麻醉、手术、注射等基本操作步骤,提高了自身科研素养。
关于鼠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鼠的基本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2. 探讨鼠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3. 分析鼠的繁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4. 研究鼠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鼠若干;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培养箱、实验鼠笼等;3. 实验试剂:饲料、消毒液、生理盐水、抗生素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选择健康的成年鼠作为实验动物,对其进行编号,并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组。
实验动物在饲养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保证充足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2. 生理特征观察:观察实验鼠的形态、颜色、大小等基本特征,记录性别、年龄、体重等数据。
3. 行为习性研究:观察实验鼠的日常行为,如进食、睡眠、活动、社交等,记录其行为规律。
4. 生存环境适应能力研究:将实验鼠放置在模拟自然环境(如野外、室内等)中,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记录其行为变化。
5. 繁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对实验鼠进行交配,观察其繁殖能力,记录繁殖周期、产仔数、成活率等数据。
同时,定期测量实验鼠的体重、体长等生长发育指标。
6. 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研究:对实验鼠进行定期体检,观察其健康状况。
如有疾病发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注射抗生素、调整饲料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理特征:实验鼠体型中等,体毛柔软,颜色多样。
雄性鼠体型略大于雌性鼠,体重差异显著。
2. 行为习性:实验鼠在饲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它们有固定的活动区域,会进行进食、睡眠、清洁等活动。
在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实验鼠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3. 生存环境适应能力:实验鼠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不同。
在野外环境中,实验鼠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寻找食物和水源;在室内环境中,实验鼠则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需要人工提供食物和饮水。
4. 繁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实验鼠的繁殖能力较强,产仔数较多,成活率较高。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实验鼠的体重、体长等指标呈逐渐上升趋势。
白鼠培育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白鼠作为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白鼠的培育,探讨白鼠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特征以及实验操作方法,为后续相关实验提供基础。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白鼠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其生理特征。
2. 掌握白鼠的饲养管理、实验操作方法。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白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成年白鼠、实验笼具、饲料、水、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方法:(1)白鼠的饲养管理:将白鼠放入实验笼具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每天定时喂食、换水,观察白鼠的生长发育情况。
(2)实验操作:对白鼠进行称重、测量体长、观察毛色、行为等生理特征。
(3)数据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白鼠的体重、体长、毛色、行为等,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白鼠生理反应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白鼠的生长发育规律:实验结果显示,白鼠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生长速度较快,3个月后逐渐趋于稳定。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白鼠的体重、体长、毛色等生理特征均发生明显变化。
2. 白鼠的生理特征:实验过程中,白鼠表现出以下生理特征:(1)食欲旺盛:白鼠对饲料的摄入量较大,且进食速度较快。
(2)活动能力强:白鼠具有较高的活动能力,喜欢攀爬、跳跃。
(3)适应性较强:白鼠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迅速适应新的饲养环境。
3. 不同环境条件对白鼠生理反应的影响:(1)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白鼠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良好,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白鼠的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2)湿度:实验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湿度对白鼠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均会影响白鼠的生理反应。
(3)饲料:实验结果显示,高质量的饲料有助于白鼠的生长发育,而低质量的饲料则可能导致白鼠生长缓慢、体质虚弱。
五、实验结论1. 白鼠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饲料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具有较强的生活力。
2. 白鼠的生理特征表现为食欲旺盛、活动能力强、适应性较强。
临床实验白老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实验在疾病治疗、预防、诊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实验动物中,白老鼠因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相似,且易于繁殖和饲养,成为临床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
本实验旨在探讨白老鼠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实验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白老鼠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实验提供实验动物选择依据。
2. 探讨白老鼠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 分析白老鼠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临床实验提供操作规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纯系白老鼠作为实验对象,雌雄各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3. 实验操作:a. 实验组:给予实验动物特定药物,观察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b. 对照组:给予实验动物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4. 数据收集:实验期间,每日记录实验动物的活动情况、饮食、体重、生理、生化指标等数据。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实验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物活动正常,饮食良好,体重无明显差异。
2. 生理指标:实验组动物在给予特定药物后,部分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等)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3. 生化指标:实验组动物在给予特定药物后,部分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等)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五、实验讨论1. 白老鼠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价值:本实验结果表明,白老鼠在临床实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白老鼠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相似,能够较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2. 白老鼠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a. 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纯系白老鼠,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b. 实验分组:随机分组,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c.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小鼠行为养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学训练,观察并记录小鼠在不同环境刺激下的行为反应,了解小鼠的行为习得过程,以及环境因素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通过实验,旨在掌握行为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对动物行为学研究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昆明小鼠,体重20-25g,雌雄各半。
2. 实验器材:鼠笼、天平、录音笔、摄像机、实验箱、食物、水、实验卡片、随机分配器。
3. 实验环境:温度(20±2)℃,湿度(50±10)%,光照周期12小时。
三、实验方法1. 分组与适应性培养: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
实验组进行行为学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特殊处理。
所有小鼠在实验开始前适应环境一周。
2. 行为学训练:- 位置识别实验:将实验箱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放置不同颜色的卡片,卡片上分别写有数字1-4。
将小鼠放入实验箱中,记录其在不同卡片前的停留时间。
- 物体识别实验:在实验箱中放置两个不同的物体(如球和立方体),记录小鼠对不同物体的探索行为。
- 社会互动实验:将两只小鼠放入实验箱中,观察并记录其互动行为,如玩耍、争斗等。
- 习惯化实验:将小鼠放入实验箱中,播放一段固定频率的铃声,记录小鼠对铃声的反应。
3.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过程中小鼠的行为表现,包括停留时间、探索行为、互动行为和反应等。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1. 位置识别实验:实验组小鼠在训练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识别并停留在指定卡片前,对照组小鼠则无法有效识别。
2. 物体识别实验:实验组小鼠对两种物体的探索行为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小鼠对物体的探索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3. 社会互动实验:实验组小鼠的社会互动行为较为频繁,对照组小鼠的社会互动行为较少。
4. 习惯化实验:实验组小鼠对铃声的反应逐渐减弱,对照组小鼠对铃声的反应无显著变化。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行为学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鼠的行为识别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
鼠类实验报告
鼠类实验报告篇一: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小鼠小鼠(mouse),学名:mus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之一:icR小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
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
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
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
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
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
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
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近交系(inbredstrain):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BaLB/cJ,BaLB/ccd。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白色。
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
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
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
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
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类实验报告篇一: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小鼠小鼠(mouse),学名:mus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之一:icR小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
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
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
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
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
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
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
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近交系(inbredstrain):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BaLB/cJ,BaLB/ccd。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白色。
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
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
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
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
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
几乎全部20月龄的雄性小鼠均有淀粉样变。
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对放射线极度敏感。
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如肝、脾)与体重相比,所占比值很大。
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
BaLB/c小鼠生产性能好,繁殖期长,一般无相互侵袭习性,比较容易群养。
平均寿命:有的记载雄鼠为509天,雌鼠为561天;有的记载雄鼠为648天,雌鼠为816天。
平均体重252日龄雄鼠为30g,雌鼠为28g。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黑色。
c57BL小鼠对Graffi白血病因子较敏感。
对麻疹病毒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低。
网状组织肿瘤自发率,雌鼠少于10%,雄鼠为4%。
较老的动物中有垂体腺瘤发生。
老年性肾硬化症常见。
有些亚系有遗传性的脑积水。
c57BL小鼠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达90%~100%。
腰椎六个,有许多骨骼方面的变异。
亚系c57BL/He和c57BL/an,与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们有元素ce 的高效肝分解酶。
c57BL小鼠适于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对逃避侵袭的反应性不敏感。
于无特殊病原体(SPF)环境中,在用代乳鼠喂养条件下的平均寿命,雌鼠为580天,雄鼠为645天。
c3H/He小鼠:c3H小鼠是Strong于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与dBa 雄鼠杂交后经连续全同胞近交而育成。
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于本杂交组合。
1930年自Strong处转到andervont(an)处。
经近交繁殖至35代时,于1941年到Heston(He)处,成为c3H/He。
到1975年时,繁殖达135+代。
目前c3H/He小鼠已在各地大量使用,形成了许多亚系,如c3H/Hen,c3H/HeJ等。
c3H/He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白色。
其14月龄小鼠自发肝癌发病率达85%。
自发乳腺肿瘤发病率:繁殖雌鼠平均达90%(318日龄雌鼠为100%,234日龄繁殖雌鼠为67%),272日龄繁殖雄鼠为84%。
补体活性高。
168日龄平均体重:雌鼠为32g,雄鼠为34g。
封闭群(closedcolony),又称远交群(outbredstock):Km小鼠: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群小鼠,被广泛应用药理学、毒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定。
1926年美国Rockfeller研究所从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
1944年3月17日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从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进Swiss小鼠,饲养在中国昆明中央防疫处。
由于该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称之为昆明小鼠,这就是昆明小鼠品系名称的由来。
Km小鼠基因库大,基因杂合率高,目前国内已从Km小鼠远交群中先后培育出不少近交系小鼠。
Km小鼠被毛白色,54日龄性成熟,雄鼠体重31g,平均日增重0.55g,雌鼠平均日增重0.37g。
平均窝仔数7.25只。
断乳存活率82.15%,胎间隔30.9天。
肿瘤自发率较高,占淘汰鼠的22%,且从生产第一胎就开始出现。
经50多年的选育,现在Km小鼠肿瘤自发率极低。
不同地饲养的昆明小鼠封闭群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异。
但其共同特点是抗病力和适应力很强,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icR小鼠: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产为目标,进行选育,以后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ofcancerResearcch)分送各国饲养实验,各国称为icR.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从瑞士苏黎世毒理学研究所引进。
品种特征:毛色白化。
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
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我国从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引进的icR,各群体之间在遗传特性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差异,在应用时应注意。
icR/JcL小鼠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
外周血象和骨髓细胞,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学实验用动物。
已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肿瘤、放射性、食品、生物制品等的科研、生产和教学。
niH小鼠:niH小鼠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
被毛白色。
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cFw小鼠:cFw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入我国的。
被毛白色。
该小鼠起源于webster小鼠,1935年英国carwarth 从Rockeffler研究所引进,经过20代近亲兄妹交配后,采用随机交配而成。
Laca小鼠:Laca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入我国的。
被毛白色。
Laca小鼠其实是Laca小鼠引进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后改名而成的。
niH小鼠:niH小鼠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的。
被毛白色。
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突变系(mutantstrain)nude小鼠:即裸小鼠。
1962年,英国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发现个别无毛小鼠。
两年后,Flanagan证实是不同与一般无毛小鼠的突变种,取名为nude小鼠。
该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其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是由于一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
该基因位于第11对染色体上,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
将裸基因―nu‖导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获得不同的突变系。
常用的裸小鼠突变系有BaLB/c–nu、nc-nu、c3H-nu、Swiss-nu等。
裸小鼠纯合子(nu/nu)的主要特征:无毛,裸体和无胸腺。
新生裸小鼠已无鼻毛为特征,足尖经常收缩呈螺旋样畸形。
成年雌性发情期不规则,卵巢小,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诱发排卵,雄性精子为不成盘卷状,新生裸小鼠3周后省长明显迟缓。
罗小树纯合子全身几乎无毛,偶见背部有稀疏的带状毛,皮薄有皱褶。
皮肤色素BaLB\c-nu为浅红色白眼;c3H-nu为灰白色黑眼;c57BL-nu黑灰色至黑色,运动功能正常。
裸小鼠胸腺仅有残迹或异常上皮,这种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细胞的辅助、抑制和杀伤功能。
因而细胞免疫力低下,失去正常T细胞功能。
但其B淋巴细胞功能基本正常。
成年裸小鼠(6-8周龄)较普通鼠有较高水平的nK 细胞活性,而有术(3-4周龄)的nK细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细胞比普通小鼠低。
罗小鼠的发现为肿瘤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模型材料,目前,该小鼠已成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之一。
Scid小鼠:即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1983年美国,Bomsa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该小鼠.Scid小鼠是位于第16对染色体的称之为Scid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导致。
Scid小鼠外观与普通小鼠差别不大,又毛,被毛白色,体重发育正常。
但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显著缺陷。
胸腺多位脂肪组织包围,没有皮质结构,仅残存髓质,主要有类上皮细胞合成纤维细胞构成,边缘偶见灶状淋巴细胞群。
脾白髓不明显,红髓正常,脾小体无淋巴细胞聚集,主要有网状细胞构成。
淋巴结无明显皮质区,麸皮质区缺失,有网状细胞占据。
小肠粘膜下和支气管淋巴集结较少见,结构内无淋巴聚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数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复,此即为Scid小鼠的渗漏现象。
其渗漏现象不遗传,但与小鼠的年龄、品系、饲养环境有关。
Scid小鼠极易斯与感染,在高度洁净的SPF环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
两性均可生育,窝产仔数为3-5只。
Scid小鼠是继裸鼠出现之后,人类发现的有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免疫缺陷动物。
在肿瘤学免疫学等研究中,Scid小鼠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
应用领域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体小,饲养管理方便,易于控制,生产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已拥有大量的近交系、突变系和封闭群,近年来遗产工程小鼠的培育迅速增加,因此在各种实验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
1安全性和毒性试验常选用小鼠进行食品、化妆品、药物化工产品等的安全新实验,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还可做致畸、致癌致突变试验,半数致死量测定等。
2生物效应测定和药物效价比较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的鉴定,进行生物效应实验和各种药物效价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