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反社会行为

合集下载

反社会

反社会

反社会行为的成因造成个体产生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各类因素主要有:个体自身的因素,比如遗传的脆弱性、围产期的风险、性别(男性更多)、认知受损、学业不良、多动或注意缺陷。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及兄弟姐妹是否曾有犯罪行为、家庭不和谐、缺少家人监督、缺少情感体验、遭受虐待、拒绝和忽视、替人受过。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毒品与酒精滥用、失业、犯罪机会、同伴群体的影响。

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因素包括:建立并维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个体不断成长的潜力与发展变化。

一、反社会人格的行为特征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是反社会人格异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简称;意指个体在社会行为上,具有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倾向,且有为了利己目的而伤害别人时永不感到愧疚的异常人格。

反社会人格与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一词不同。

反社会行为一般指黑道分子的违法行为或现实社会中的失落者,在缺乏生存出路时因冲动而表现的犯罪行为。

惟反社会行为者未必不重视感情;所谓“盗亦有道”,黑道分子可能为同道安全而牺牲自己。

反社会人格者则不然,除关心自己之外,从不考虑别人。

1.相貌与智力均在中等以上,予人之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不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想并不混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等现象。

3.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症的症状,情绪上即少焦虑,也少激动。

4.对人对事无分轻重缓急,既无责任心,又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缺乏坦诚的气质,予人以虚伪的印象。

6.知过而不改悔,且无羞耻之心。

7.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并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藏性的冲动。

8.缺乏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

9.极端自我中心。

在剥夺别人权力以满足其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愿复出应有的亲情与爱情。

10.情绪冷漠而缺少变化,不似常人般感受外因感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版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版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理解、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交换资源来维持和建立社会关系 社会比较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理论:社 会行为是社会学 研究的重要领域
护社会秩序
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
社会行为理论: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体系 社会行为理论基础: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包括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等 社会行为理论的应用:在教育、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
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 版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社会行为概述 03 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 04 社会行为的观察与实验 05 社会行为的干预与治疗
06 社会行为的案例分析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社会行为概述
第二章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添加项标题
社会行为: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语言、 动作、表情等
跨文化研究的 定义:研究不 同文化背景下 的社会行为差

跨文化研究的 重要性: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社会行为 差异有助于更 好地理解和适 应不同的文化
环境
跨文化研究的 方法:观察法、 访谈法、问卷
调查法等
跨文化研究的 案例: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社 交礼仪、家庭 观念、教育观
念等
社会行为的未来展望
第七章
心理动力学疗法:通过分析 潜意识来改变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认 知来改变行为

社会行为八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社会行为八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社会行为八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人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了解并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对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八年级学生应掌握的社会行为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尊重他人是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和自尊心。

尊重他人包括对他人的言行做出尊重,并且不歧视、嘲笑或侮辱他人。

尊重他人还包括听取他人的意见和与他人平等交流的能力。

第二,互助合作是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互助合作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决策,并及时提供帮助。

在互助合作中,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的困难,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三,友善待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

友善待人包括微笑、问候和礼貌待人。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使用友善的语言,不使用侮辱性词语,不进行恶意嘲笑或攻击他人。

友善待人还包括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不进行侵犯或侵扰他人的行为。

第四,遵守社会规则是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

社会规则是社会发展和秩序的基础,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需要遵守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

遵守社会规则包括遵守交通规则、学校纪律以及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尊重老师、父母和其他权威人士的规章制度。

第五,诚实守信是塑造良好社会行为的核心。

诚实守信是指遵守承诺并始终说实话。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要遵守诺言,遵循交流的真实性和透明性原则。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以上所述是八年级学生应掌握的社会行为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通过了解并实践这些社会行为准则,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做好积极的准备。

希望我们能够牢记这些社会行为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创建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

第8章---反社会行为

第8章---反社会行为

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预期的惩罚一定,则挫折越现象?
《收入差距与中国转型期刑事犯罪
率:1988-2004》
《昆明玫瑰湾小区 3天17辆车被划破“脸”》
1963,沃尔特斯(R.H.Walters)实验
特制玩具娃娃:“打我”,会发光的眼睛和插在钮扣
死的本能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人只要活着, 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 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 表现出来。 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一个地区如果自杀率高, 则他杀案件的发案率就低,说明死的本能的破 坏性就减少。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侵犯冲动。 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如果得不到表现,
1 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 2 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 3 不保留敌意与怨恨 4 不歪曲现实 5 自我认识客观 6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7 懂得自己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人在生 / 死或爱 / 恨的经验中,下意识地知道了
死亡是必然的胜利者。生命与爱的得胜仅仅是 暂时的;
人在精力旺盛,意气昂扬,欲望得到满足时,
他的倾向是自爱。
当人在无休止的生存竞争中精疲力竭时,就渴
望返回到他原来的无生命状态——死。此时人 的倾向就会由自爱转向自毁。
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28岁的实习医生被一名17岁患者刺死,另有 三位医生受伤。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之中,具 体细节尚不清楚。对于这一震惊全国的血案至 少有两个现象超出了常理:一是患者所袭击的 对象不是给自己治病的大夫,而是素不相识的 实习医生;二是如此残忍行径,不仅没有引发 民众的义愤和声讨,而是“幸灾乐祸”成为了 “主流”。据香港《华南早报》3月28日报道 称:“有6000多名网民在腾讯网上对此事进行 点评,其中有超过4000名网民点击了笑脸。”

第六讲--反社会行为

第六讲--反社会行为
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 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 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 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 据山东省少管所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 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 数的24.61%。
五、对策
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 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 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 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 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 障。
美国传播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即对电 视节目进行过内容分析。他们把节目分为三类, 一类是犯罪—西部—冒险节目,其中暴力最多, 96.6%的节目里包含暴力;一类是卡通节目, 暴力节目高达93.5%,一类是戏剧节目,暴力 节目也有66.3%。在调查的183个节目中,展 现了1215个暴力冲突;在455个主要人物中, 241人偏好暴力。而这种状况在当下我国的电 视荧屏上,也是极为普遍的,以致广电总局要 求严格限制涉案剧的播出。
在日常生活里,各种媒体、书籍、周围人 的行为方式,都会成为人们重要的模仿对象。 在电视节目中,经常报道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 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这些内容都很容易让 儿童认为“英雄”的形象是与武力征服他人相 联系的。
另外,电脑游戏的普及,大量具有宣泄功 能的战争游戏,让很多青少年迷恋,他们在游 戏中,体会自己控制他人、攻击他人的成就感 和力量感。
(二)学校原因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 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而 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 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 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 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 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 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 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

社会行为课件

社会行为课件
人际交往技能
学习和发展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 馈、解决冲突等。
情绪管理技能
了解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和 表达方法。
社会行为的正向引导
树立榜样
01
通过优秀人物、典型事迹等树立正面榜样,引导社会成员形成
积极的社会行为。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02
倡导友爱、互助、诚信等良好社会风尚,减少消极的社会行为
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社会行为研究,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从而制定更加 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广告方案。
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行为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公益和社会可持续展,提升 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社区发展领域
01
社区参与
社会行为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
03
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1 2
定义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 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
适用范围
观察法适用于研究人类和非人类社会行为,如 人的言语、行为、表情、态度等。
3
分类
观察法可分为非结构观察和结构观察两种类型 。
实验法
定义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控制一 定条件,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行为的类型与表现
社会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合作、竞争、冲突、 妥协、适应等。
合作是指个体与他人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标或任 务,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工作效率和幸 福感。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展开的斗争 ,它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也可能导 致不公平和社会矛盾。
冲突是指个体之间由于目标、价值观、利益等 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对立和抵触,它可以导致 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
– 现年56岁的张永明此前曾因杀人碎尸被判 入狱服刑:1974年,15岁的张永明因深夜 持刀砍人在村里被批斗,并被劳教半年; 1978年12月其被警察带走,罪名是涉嫌杀 人,后被判死缓,1997年六七月份,出狱 后返回老家。
母亲哥哥都杀过人
– 张永明的二哥小名叫“能荣”,年轻时也 曾因杀人坐过牢。1980年代,张家二哥在 市场上跟邻村的村民发生纠纷,用锄头朝 对方头上扫去,对方头颅落地。多位村民 对记者称,张永明的母亲在解放前杀过人
二、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
犯罪人具有低等灵长目动 物特征,是出生在文明时 代的野蛮人。 中央枕骨窝:颅骨部分的 明显凹陷 小脑蚓部肥大
上-类人猿;中-北京猿人;下-现 代人
龙勃罗梭对犯罪人的分类:
天生犯罪人 激情犯罪人 精神病犯罪人
– 很少表现出对刑罚的恐惧 – 不仅不隐瞒犯罪,反而会直率地承认犯
焦点:专家断定邱兴华患严重精神病 法院:法院终审裁定邱兴华精神正常 无需鉴定 本人:邱兴华认为自己无需精神病鉴 定
判决:死刑立即执行,邱于2006年12 月28日被执行枪决
三、菲利:犯罪社会学
犯罪三原因论: – 人类学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主要原因)
马加爵杀人案
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 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 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 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 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 从邱犯罪的特点和表现出的症状分析,他 在杀人时表现出“返祖兽性化症状群”
– “返祖兽性化症状群”理论的一个特点就 是残酷杀人、剩余杀人、滥杀无辜,这与 邱在铁瓦殿连杀10人,后逃跑在湖北无辜 致1人死亡非常吻合。

警惕反社会行为

警惕反社会行为

同点。比如,他们大都来 自社会底层 ,经 历了人生挫折, 性格固执 、 极端 、 孤僻等等。 然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点燃公交车之前,没有人将
他 们视 为 潜 在犯 罪 者 。他 们在 我 们 身边 默
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是与违法犯
罪关系最 密切 的一种 人格障 碍类型 。 不 过 ,动辄 将 这些 报 复社 会 嫌疑 犯 定
本 刊记 者 , 苏 晓 明
任何 人都没 有想 到,包来 旭和欧 长 生 ,这两个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农家子 弟 ,会 以这样一种方式走上不 归路。他们
分别是 “ 7・ 5 杭 州公 交 车纵 火 案 ”和 “ 广 州3 0 1 公 交 车 爆 炸案 ”的 嫌 疑犯 ,两人 的
祸 害社 会 。
梳理 他 们 的人 生 经历 也能 发 现诸 多共
突出后 ,整个人性情大变 ,开始怨天尤人 , 甚至兄弟反 目,开始赌博并借钱 。
很 多学者 及 媒 体将 包来 旭 等 人定 义 为 “ 反 社 会人 格 ” ,认 为这 种人 格 让他 们 最 终 走 向报复社 会的犯 罪之路 。 反社会 人格 ( a n t i s o c i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亦 称 “ 悖 德型 人 格 … ‘ 社 会 病 态人 格 ” ,即 反
默无闻,甚至被夸赞 “ 很聪明、很勤奋” 。

切 毫无 征 兆 ,他 们就 突 然爆 发 ,为害 毫
无 防御 的无 辜 者 ,冲 击 社 会 秩 序 。 因 此 ,

义为反社会人格 ,马皑对此并不认同。他
对 《 中国新 闻周刊 》说 : “ 随便将 某人 的人
直 以来 ,研究这类反社会行为的特征、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二单元 明辨善恶是非 第6课 拒绝犯罪 第1站 犯罪与刑罚课件 北师大版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二单元 明辨善恶是非 第6课 拒绝犯罪 第1站 犯罪与刑罚课件 北师大版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犯罪是触犯_刑__事__法__律__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
犯罪的法律标志) (3)犯罪应受__刑_事__处__罚__。(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
然后果)
3
注意: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看他的行
为是否构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什么是刑罚?
刑罚,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
第2单元 明辨善恶是非
1
知识网络
第6课 拒绝犯罪
2
第1站 学会保护自己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 (1)_不__履__行__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_禁__止__的
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2)严重的违法行为就是_犯__罪___。
2.犯罪的特征是什么?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1)犯罪具有__严_重____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危害性,是
8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犯罪也叫刑事违法行 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 罚。分析材料,人民法院认定阳阳犯了抢劫罪,依据 刑法判处有期徒刑说明阳阳的行为构成犯罪,属于刑 事违法行为,C符合题意;A、B属于一般违法行为;D 不属于违法行为。
答案:C
9
真题演练
1. (2016贺州) “上网—厌学—逃学—辍学—赌博—
偷窃—抢劫”,中学生小林的这一堕落过程警示我们
(D )
①可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②要学会防微杜渐,防患
于未然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 ④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
行为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
2. (2016云南)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B )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

6侵犯行为

6侵犯行为

三.谁最可能侵犯别人?
3.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 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四.什么情境会影响侵犯? 1.高温。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 美国50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气温与 暴力犯罪的信息证明,天气越热的年份,暴力犯罪的比 率越高。 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室内打游戏。结果发 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的敌意越多,出现的侵犯念 头也越多。 2.酒精。 酒精会降低人们的抑制力, 以致于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醉酒闹事(但酒并不能作 为降低处罚的依据)。
1
五.如何预防或控制侵犯
5.移情法。
就是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情感。通过对他人 痛苦情感的体验,同情他人,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五.如何预防或控制侵犯
6.转移法。(隔离法)
在自己遭遇不幸、心情烦恼有侵犯他人想法时,转移 思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暂时忘掉不愉快。一段时间 后,会发现原本以为了不得的事情并不像当初想的那么坏。 像爬山、打球、看书…… 很多人在逆境中写出了不朽之作。
《社会心理学》
主讲:士心
第六讲:人类为何总是相互攻击
——侵犯行为(攻击)
回顾我们的生活, 自己有没有因为和 别人发生不愉快, 而背后说别人的环 话,甚至大打出手?
回顾我们的同学,是不是有的同学常被大家 孤立,有的常被大家欺负?
家庭暴力
环顾周围世界,恐怖活动时常发生;
回顾我们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战争这个 词离我们遥远过吗?陌生过吗? 结论: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无论战争年代还是 和平时期,侵犯从未停止过。
1.社会公平的建立 2.成熟个性的培养 3.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 4.心理畏惧法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第一:儿童攻击行为第一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获取某种物体为目的,并形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会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

但是儿童过失或不小心、儿童之间的粗暴游戏而给同伴或他人造成的伤害等行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

攻击性行为是以社会判断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动机,又要考虑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1.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直接攻击主要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身体攻击是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对他人进行攻击,在学前期主要表现:抓咬人,抢占座位、空间等。

言语攻击是指直接用口头言语对他人进行攻击,主要表现为给他人起外号、恐吓、侮辱等。

间接攻击是指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攻击。

在学前期表现为:一是向第三方说对方的坏话,使他人不喜欢对方;二是唆使第三方打对方;三是在游戏或活动中冷落或孤立对方。

2. 美.心理学家哈吐普(W.Hartup)根据攻击的目的和性质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又称操作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攻击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专门打击或伤害他人;工具性攻击指攻击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物件而做出的抢夺、碰撞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被看作一种攻击或手段,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其他目的。

幼儿从2岁左右起由于争夺玩具就开始表现简单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高幅度不大,但攻击对象、原因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小班幼儿攻击的对象没有性别差异,但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别的幼儿高于异性别的幼儿;2).①由物品和空间争夺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所占比例最大;②其次是由报复还击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③由行为规则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率较少。

3).年龄较小的儿童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同反社会人格障碍区别: 反社会人格障碍在诊断标准上主要是指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表现出品行障碍的个 人,当其成年后继续表现出严重的犯罪行 为,个体必须年满 18 周岁,所以青少年只 能说是表现出反社会行为,不能说他们具 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 在影响反社会行为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 中 ,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巨大。诸如虐待、 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暴力、 家庭离异或变 故、 体罚、 忽视、 家庭经济地位水平等, 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六、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 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 410 名农村留守 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 被试,考察了日常烦恼这一危险因素与儿 童抑郁 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日常 积极事件在其中的保护作用
结果表明, 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 其抑 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日常积极事件表 现出了对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 应, 但是因儿童留守类别的不同而不同: 日常积极事件对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 童抑郁的改善效应较强, 对双亲外出儿童 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较强 此外, 日常积 极事件还可以有效抵抗日常烦恼对儿童反 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
(1)虐待 Luntz等人开展的一项长达 20 年的追踪研究 , 很好地说明了受虐经历对反社会人格发展的影响。 该研究追踪了美国中西部城镇一批 11 岁以前 曾受到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 ,20 年后回访研究 时发现 ,儿童期被虐待或忽视的个体 13、5 %被 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男性 20、3 % ,女性 5、 3 %) ,而对照组只有 7、1 %(男性 10、1 %,女 性 2、6 %) 。 结果表明 ,受虐经历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有 效预测源之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发展 有很大影响。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青少年道德与价值观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二是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

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

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

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阶段1: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校原因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 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而 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 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 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 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 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 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 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
另外,电脑游戏的普及,大量具有宣泄功 能的战争游戏,让很多青少年迷恋,他们在游 戏中,体会自己控制他人、攻击他人的成就感 和力量感。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 耳濡目染会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就 会显现出来。例如,美国学者曾进行了一项长 达22年的追踪研究,专家们首先测出211名8-9 岁的男孩最喜欢的三个电视剧所具有的暴力水 平,在这些孩子长到18-19岁时的追踪测试显 示,儿童时代的暴力偏好越强,他们此时侵犯 行为的水平就越高。又过了12年,研究者再次 测量发现,这些人的侵犯性水平依然与他们儿 童时代的暴力偏好强弱直接对应。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
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 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 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四、原因探究
(一)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 不利的影响。
首先,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 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 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 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 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 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
其观点主要认为,社会行为均来自对他人行为 的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 拉指出,人类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就 可以学到复杂行为反应,而不必每一件事都亲 自体验。这就是说,人类有通过示范行为学会 他人经验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里,各种媒体、书籍、周围人 的行为方式,都会成为人们重要的模仿对象。 在电视节目中,经常报道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 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这些内容都很容易让 儿童认为“英雄”的形象是与武力征服他人相 联系的。
第六讲 反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 为,包括助人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友善 行为、公共参与行为等。小到对他人微笑、上 车给老幼让座,大到捐赠遗体,志愿参与疫苗 试验,在危难当中舍己救人。
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 也被称为利他行为或无私利他行为。
接触的负面事件在大脑中潜伏起来,并在其 他时刻影响其行为,这就是睡眠者效应。
许多人认为,孩子在观看暴力影片或其他节 目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攻击性来。但是,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小孩子在学习说 话的时候,会突然说出一些当下大人并没有教 给他的词汇。大人总是奇怪,这些词汇是什么 时候被孩子学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学习的 睡眠者效应。
其次,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 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 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 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 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 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最后,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 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 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 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 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
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 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 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 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 据山东省少管所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 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 数的24.61%。
美国传播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即对电 视节目进行过内容分析。他们把节目分为三类, 一类是犯罪—西部—冒险节目,其中暴力最多, 96.6%的节目里包含暴力;一类是卡通节目, 暴力节目高达93.5%,一类是戏剧节目,暴力 节目也有66.3%。在调查的183个节目中,展 现了1215个暴力冲突;在455个主要人物中, 241人偏好暴力。而这种状况在当下我国的电 视荧屏上,也是极为普遍的,以致广电总局要 求严格限制涉案剧的播出。
2005年3月14日美国一四岁儿童因被弟弟激 怒,拿出母亲提包里的手枪,对准两岁弟弟 的太阳穴,枪杀了他。
分析
孩子也许在某一天看到过妈妈包里的手枪,感到过好 奇,当时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反应。但是,在接下来 的日子里,他看到一些成人是如何发火的,处于义愤 填膺的情绪状态时是如何攻击别人的。他就理解了枪 的用途,学会了对愤怒的应对方法就是快速和有效地 发泄,就是攻击引发他愤怒的他人。当他被激怒时, 手枪,就像一个刺激物一样,在冲突的情境中激活了 他的想象。他就会用模仿来的方法来释放自己的愤怒。 所以,是成人把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 倾向的睡狮。当它沉睡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它还是 一只小猫。
2、反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应,是一种攻 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例 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 破坏社会秩序等。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主要认为:
亲社会行为来自人类保存和传递种群遗传基因 的生物本能。
反社会行为则来自在保存种群基因的过程中, 当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本能地表现出 攻击性反应。例如,为了繁衍后代和种群群体 的利益,工蜂和兵蚁都会本能地牺牲小我,舍 生忘死;母兽为保护幼兽与敌兽厮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