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饮食文化参考书目

中國飲食文化史參考書目一、工具類(此類編輯者眾,繁簡不同,略錄數種示例而已)陶振綱、張廉明編著,《中國烹飪文獻提要》,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收錄1944年以前漢籍156種,並附日本出版《中國食經叢書》簡目,古代飲食文獻可由此書入門)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張遠芬主編,《中國酒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張哲永等主編,《飲食文化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林銀生等編著,《中國上古烹食字典》,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二、古籍類(此類為史料,各篇多收入叢書,間有注本,出版資料從略)先秦.《周禮》(天官冢宰)先秦.《儀禮》(燕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漢.《禮記》(八珍)秦.《呂氏春秋》(本味篇)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南齊.虞悰,《食珍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7~10卷)隋.謝諷,《食經》1卷唐.虞世南,《北堂書鈔》(酒食部)唐.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卷72食物部及至卷97相關各卷)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卷26食治)唐.韋巨源,《食譜》唐.陸羽,《茶經》3卷唐.張又新,《煎茶水記》1卷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7酒食〉唐.劉恂,《嶺表錄異記》唐.劉恂,《膳夫經手錄》1卷唐.鄭望之,《膳夫錄》1卷宋.陶谷,《清異錄》(饌饈門)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卷843~867飲食部)宋.贊寧,《笋譜》2卷宋.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1卷宋.林洪,《山家清供》2卷宋.黃庭堅,《士大夫食時五觀》1卷宋.朱肱,《北山酒經》3卷宋.司膳內人,《玉食批》1卷宋.蔡襄,《茶錄》1卷宋.蔡襄,《荔枝譜》1卷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1卷宋.黃儒,《品茶要錄》1卷宋.竇苹,《酒譜》1卷宋.韓彦直,《橘錄》1卷宋.王灼,《糖霜譜》1卷(洪邁亦撰《糖霜譜》1卷)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1卷宋.趙汝礪,《北苑別錄》1卷宋.傅肱,《蟹譜》2卷宋.高似孫,《蟹略》4卷清.孫之騄,《晴川蟹錄》4卷《後錄》4卷《續錄》1卷宋.陳仁玉,《菌譜》1卷宋.孟元老,《東京孟華錄》10卷宋.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1卷宋.周密,《武林舊事》10卷宋.周密,《南宋市肆記》1卷宋.呉自牧,《夢粱錄》20卷宋.呉氏,《中饋錄》1卷宋.西湖老人,《繁勝錄》1卷金.李杲,《食物本草》22卷元.王禎,《農書》22卷元.吳瑞,《日用本草》8卷元.忽思慧,《飲膳正要》3卷元.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2卷元.賈銘,《飲食須知》8卷元.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元.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庚集、巳集)元.佚名,《饌史》1卷明.韓奕,《易牙遺意》2卷佚名,《天廚聚珍妙饌集》1卷明.朱權,《神隱》(修饌類)明.朱橚,《救荒本草》2卷明.鄺璠,《便民圖纂》16卷(部份)明.王磐,《野菜譜》1卷明.宋詡,《宋氏養生部》6卷明.顧元慶,《雲林遺事》(飲食部)明.盧和,《食物本草》2卷明.呉祿輯,《食品集》2卷明.潘之恒,《廣菌譜》1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52卷明.佚名編,《墨娥小錄》14類(飲膳集珍類)明.劉基編,《多能鄙事》12卷(卷1~4飲食)明.周履靖輯,《茹草編》4卷明.高濂編著,《居家必備》(飲饌)明.高濂,《遵生八牋》(飲饌服食牋)明.高濂,《野簌品》1卷明.屠本畯,《海味索隱》1卷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3卷明.屠本畯,《野菜箋》1卷明.寧原編,《食鑒本草》2卷明.彭大翼編,《山堂肆考》(羽集飲食部)明.鮑山,《野菜博錄》4卷明.趙南星,《上醫本草》4卷明.袁宏道,《觞政》1卷明.徐光啟,《農政全書》60卷(部份)明.戴羲輯,《養餘月令》30卷(烹製)明.馮時化,《酒史》2卷清.李漁,《閒情偶記》(飲饌、頤養)清.周亮工,《閩小記》4卷清.朱泰來,《飲食須知》清.佚名輯,《調鼎集》10卷清.沈李龍編,《食物本草會纂》12卷清.陳鑒,《江南魚鮮品》(1篇)清.尤侗,《簋貳約》(1篇)清.蒲松齡,《日用俗字》(飲食、菜蔬、果實等章)清.朱彝尊,《食憲鴻秘》2卷清.張英,《飯有十二合說》〈1篇〉清.張英等編,《淵鑒類函》(食物、菜蔬等部)清.曹寅編,《居常飲饌錄》1卷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257~308卷飲食部)清.陸廷燦,《續茶經》3卷(附錄1卷)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6飲食類)清.丁宜曾,《農圃便覽》(烹飪部份)清.李化楠,《醒園錄》1卷清.曹廷棟,《粥譜說》1卷清.袁枚,《隨園食單》14單清.吳林,《呉菌譜》1卷清.朱本中,《飲食須知》(不分卷)清.郝懿行,《記海錯》1卷清.郝懿行,《證俗文》19卷(部份)清.趙信,《醯略》4卷清.顧仲,《養小錄》3卷清.李斗,《揚州畫舫錄》18卷(部份)清.章穆,《調疾飲食辨》7卷清.顧祿,《清嘉錄》清.顧祿,《桐橋倚棹錄》(卷10市廛)清.王世雄,《隨息居飲食譜》(以食療為主)清.錢泳,《藝能篇》(製庖)清.彭崧毓,《中饋錄》清.汪曰楨,《湖雅》9卷清.曾懿,《中饋錄》1卷清.黃云鵠,《粥譜》1卷附廣粥譜1卷清.傅崇榘,《成都通覽》(卷7飲食)徐珂,《清稗類鈔》(第47、48冊飲食類)楊家駱主編,《飲饌譜録》〈收宋至民國廿二種飲饌資料),台北,世界書局,1992五版。

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知识

2
3
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
伏羲,三皇之一,古籍上又常写作伏戏、伏牺、虑戏、宓牺、包 牺、庖牺。《易· 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 渔,盖取诸离。”伏羲据说和女娲是亲兄妹,也有人说他们是夫妇。 另有传说说伏羲是天上雷神的儿子,雷神为一条威严大龙,所以伏羲 也是人首蛇身,也就是龙身上长着一个人头的神。 伏羲很聪明,看到人们整天靠采集树上的野果度日,个个面黄肌 瘦,不会捕捉湖泊里的鱼,只能手提一根大棒在水边等敲鱼,他就学 习蜘蛛吐丝结网的方法,采野麻搓成绳子,用绳子织成渔网,教人们 捕鱼捉鸟,这就是所谓的“结网罟以教佃渔”。 伏羲看到人们打猎收获的不稳定,又试着把没打死的猎物拿来饲养, 逐步开创了家畜饲养业,所谓“养牺牲以充庖厨”,为后人奠定了获 取稳定的动物性食源的方法,因而被后人称为“庖牺”,即-第一个为 厨房准备牺牲(肉食)的人”。 伏羲最突出的贡献是推广燧人氏用火加热食物的方法,使熟食成 为中国饮食的主体。传说,他曾到雷神那里去借火种,取来天火,教 人们用火加热食物,并将燧人氏的那些炮、煲、炙、烙等法普及化, 从此,人们有了香喷喷的熟食吃,身体更健壮了。 伏羲还定嫁娶之规和琴瑟之乐,结绳作八卦,现河南省淮阳县有 太昊伏羲陵墓,甘肃天水有伏羲庙,以志纪念。
2
3
1
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
燧人氏,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后汉徐干《中论· 治 学》曾说:“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 帝轩闻风鸣而调律,仓颉观鸟迹而作书,斯火圣之学乎。” 韩非子在《五蠢》篇中进一步说:“上古之世,……民食 果服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 日燧人氏。”《古史考》也说:“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 初作燧火。” 由此可见,发现钻木取火,用火熟食,开创石烹时代者, 非燧人氏莫属。燧人氏此举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强壮了 人民身体,开创了文明的新纪元,纯粹就烹饪史说,也创 造了以“石烹"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主要方法有:炮, 即钻火直接烤果子、肉类;煲,用泥裹果子和肉类后进行 烧烤;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用烧红的石子 把食物烫熟;焙,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熟:奥,也就是“熬”,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 再移到火上煮。这些方法,至今不绝,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文化研究

《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文化研究

・经典解读•《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文化研究占逸啸内容摘要: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不仅仅是一部讽剌性的小说,也是一幅世情小说。

本文拟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儒林外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从饮食观念、饮食礼仪两方面入手,总结提取两对关键词,即“雅与俗”、"崩塌与重修”,依据相关人物的饮食描写,结合人物经历、文中重要事件(修建泰伯祠)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欣赏《儒林外史》中的饮食讽刺艺术。

关键词:《儒林外史》;饮食;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前人对于《儒林外史》中饮食文化的研究虽不多,但对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却有着众多分析。

众多学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言谈话语来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但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与饮食息息相关,从一个人的饮食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他的性格特征,如果忽略书中百余处饮食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总是不完整的。

一、《儒林外史》中饮食观念的雅与俗吴敬梓的一生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江苏。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江苏饮食的偏爱。

书中板鸭、火腿、扬州螃蟹等肥甘厚味随处可见,亦有无处不在的琴音茶香,在秦淮河畔的金漆桌上,在清凉山的茅斋里,在菜傭酒保的言谈中久久不散。

如果说烹茶煮酒是雅,那与之相对的肥甘厚味便可称得上俗。

(一)市井中的风雅之士“风雅”二字源于《诗经》,原指诗歌的一种类型,也指风流文雅。

《儒林外史》中多有风雅之士,却大都是自命风雅。

最典型的便是杜慎卿。

这位家境优渥、少有才名的贵公子,举手投足便是风雅之气。

看他请客,“只是江南鲫鱼、樱、筍,下酒之物,与先生们挥塵清谈”,“买的是永宁坊上好的橘酒”,“当下举箸让众人吃菜,他只捡了几片筍和几个樱桃下酒”,可谓矜贵极了。

待到上点心,“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茶水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杜慎卿自己只吃了一片软香糕和一碗茶,便叫收下去了”。

可见于杜慎卿而言,这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只怕也是为季恬逸三人所特意准备,且不论这下酒之物是何等精细雅致,只看一个“只吃”、“只捡”,杜慎卿的名士风流便跃然纸上了。

中国古代的食疗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的食疗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的食疗养生之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的内容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养生学。

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内容丰富,立论精湛,然诸多论述散载于各种古籍文献.食疗养生更是养生之道的精髓."食疗"历史悠久。

孔子是公元前551年----479年的人,享年72岁,在二千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

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

《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这些话的意思是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腐败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

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

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中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孙思邈是唐代名医,生于公元581---682年,享年101岁。

他在《千金方》一书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仍用药尔"。

可见我们的祖先对食物疗法是何等的重视,可见古代对"食疗"己是何等的普及了!提起食疗,就不得不提起我们老祖宗精湛的医理.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这类食物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论语》中的饮食观

《论语》中的饮食观

1 “ 鳢 而 鳎 , 馁 而 肉败 , 食 。 ” 乡党 第 十 篇 ・ . 食 3 鱼 不 (
八 ) 质 的 食 物 、 烂 的 鱼 和 肉 都 不 能 吃 , 然 会 对 身 变 腐 不 体有害 。
位是 毋庸 质 疑 的 , 关 于饮 食 的思想 ( 我们 的 1 其 与 3常 活
胃 , 明显 的 是易 得 肥胖 症 。 最
追求 解决 生存 的 问题 。 以 , 承 学 习和 深入 研 究《 语 》 所 继 论 中 的 饮 食 思 想 , 仅 对 人 们 更 加 健 康 、 加 和 谐 地 生 活 有 不 更
着重要 的现 实指 导 作 用 , 且 可从 独 特 的视 角对 《 语 ≯ 而 论 的 有 关部分 加 以理 解 关键 词 : 论语 》 饮 食 观 《 礼制 功 能
L , 面 再 加 上 护 叶 和 封 面 , 样 就 形 成 了 包 背 装 。这 种 外 这
但均 未 超 出线 装范 围 。
十 、 装 洋
分 为 “ 装 ”、 精 装 ”、 软 精 装 ” 种 。 洋 装 . 是 今 平 “ “ 三 就
包 背 装 有 点 类 似 于 今 天 的 无 线 装 订 , 是 今 天 的 书 页 是 只 单 页 , 时 的 书 页 是 双 页 。 过 , 种 形 式 的 包 背 装 也 有 当 不 这 缺 点 。 一 是 单 口与 包 背 纸 的 粘 连 比较 费 事 , 粘 连 不 牢 且 则 容 易 脱 离 散 乱 : 是 为 了 粘 连 牢 固 使 用 过 多 浆 糊 则 容 二 易 生 虫 生 霉 , 利 于 籍 的 保 存 。 于 是 人 们 便 在 单 口边 不

爵 通 的 生 活 行 为 赋 以 神 圣 的 内 涵 , 见 饮 食 的 重 要 性 可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8. 《本心斋食谱》
《本心斋食谱》作者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 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作者自述道,常在书房里起 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 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 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 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 了这本书。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2. 崔浩《食经》
历史上的《食经》 有好多部,如谢讽的 《食经》、崔浩的《食 经》等,但均已亡佚, 其中崔浩的《食经》因 在其他书籍中有记录, 还可以做一些了解。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3. 谢讽《食经》
谢讽,隋代人,生平不详,只 知道他曾担任过隋炀帝的“尚食直 长”。《大业拾遗》中说他曾著有 《淮南玉食经》,但此书早已佚失。 现存的谢讽《食经》收录在宛委山 堂本《说郛》中。正文前有“谢讽 《食经》中略抄五十三种”之语。
11. 《饮食须知》
元代烹饪著作《饮食须知》的作者贾铭,字文鼎, 自号华山老人,浙江海宁人。他生于南宋,曾在元朝 任官职为万户,卒于明初,历经3个朝代,活了106 岁。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贾铭的养生之道很感兴趣,召 见他时问保养之法,他回答道:关键在于饮食。随后 他以撰著的《饮食须知》呈进御览。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4. 《食次》
《食次》是我国一本古烹饪书, 其作者不详,此书约为南北朝或更早 的著作。《食次》原书不存,只有部 分文或肴馔名称被其他古籍保留。如 在《齐民要术》中明确标明引自《食 次》的肴馔有熊蒸、苞、煮、折米饭、 葱韭羹、白茧糖等。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5. 《烧尾宴食单》
《烧尾宴食单》的作者为唐代韦 巨源,唐代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长 安区)人。这是他在举办“烧尾宴” 后留下的“食单”,又名《韦巨源食 谱》,如图5 2所示。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摘要】中国传统饮食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地域特色,还展示了食材选择、烹饪方法和饮食礼仪。

传统饮食艺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地域特色方面,各地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如川菜的麻辣味道等。

食材选择丰富多样,讲究季节搭配,保留原汁原味。

烹饪方法注重火候和技巧,体现了中华饮食的精髓。

而饮食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宴会礼仪讲究礼貌和规矩。

传统饮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艺术、重要性、历史、特点、地域特色、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饮食礼仪、文化意义、传承、发展、未来。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饮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饮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食物和饮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看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通过饮食,人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友情的深厚,传递着对亲情和友情的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对于身体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饮食注重荤素搭配、五味调和,追求"色、香、味"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都体现了食物对于人体的营养需求和药膳调理的概念,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将饮食视为文化的核心,通过食物和饮食文化传承祖先的智慧和情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1.2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的历史中国传统饮食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吃‘’
曹丕《与朝臣书》:“江表惟长沙有好米,作饭五里闻香。
古书中常见的食品种类
•粥
本写作“鬻”。又称“糜”。以谷米煮之至糜烂即成。古代,厚粥称饘,薄 粥称酏。六谷皆可为粥,最主要的是米粥与麦粥。亦可加他物于粥中同煮, 如唐代加茶叶的茗粥,加果菜的腊八粥,以及赤豆粥、绿豆粥、梅粥等荤素 甜咸粥品,《本草纲目》列举有五十余种,清代曹廷栋《粥谱说》列举有一 百种,不但各具风味,且有养生保健之功。此外,古代居丧有食粥的礼俗, 荒岁施赈济贫用粥,以粥为正食则为贫寒的表现。
面制食品。即现代所说的烧饼。因上有胡麻(芝麻),故称。甜、咸皆有, 于炉中烘烤而成。始于汉代,今多作为早点。
汉 刘熙《释名.释饮食》:“胡饼......言以胡麻著上也。”成蓉镜补证引《续 汉书》:“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又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 录》:“石季龙讳‘胡’,改胡饼曰麻饼。” 《艺文类聚.食物.饼》引《三辅决录》:“赵岐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 唐(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太平御览》卷作六0引王隐《晋书》:“诸子皆饰容以待富,羲之独坦腹东 床, 啮胡饼,神色自若。” 唐 刘餗《隋唐嘉话》:“刘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胡饼,乘热气使人 买之......谓同列曰:美不可言。”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饼店》:“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
古书中常见的食品种类
•粢
• 一种以蒸熟的米饭捣碎做成的饼状食品。周代时已有。糯米、粟米皆可做粢。 后世称为糍糕、糍饭、糍粑、糍团等,形状、做法亦各有别。《周礼.天官.笾 人》:“羞笾之实,糗饵、粉粢。”
《列子.力命》:“食则粢粝。”殷敬顺释文:“盖谓粗舂粟、麦为粢、饼食 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 市......糍糕、团子、盐豉汤之类。” 清 顾禄《清嘉录.八月.糍团》:“二十四日,煮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社,谓之糍 团。人家小女子皆择是日裹足,谓食糍团缠脚能令胫软。” 蔡云《吴歈》云:“白露迷迷稻秀匀,软团户户已尝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修改版]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说,在人家用丰盛的肴馔招待自己时,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答谢致意。

(以上见《论语.乡党》)在孔子生活的“三礼时代”(三礼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烹调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宫廷里已能烹制“八珍”美食;这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制度化了。

《礼记》所载“进食之礼”,连座位怎么排,盘碗怎么放,吃饭时不许“反鱼肉”(不许把咬嚼过的鱼肉放回到共食的食器中),不许“扬饭”(不许用手散其热气),不许大口喝汤,不许剔牙齿等细微末节都作为礼仪加以规定。

孔子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自己却崇尚俭约,反对贪食。

他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即使是一餐饭的时间,也不能背离“仁德”(《这就是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

“精食细脍”不能实现的时候,宁可饭蔬食饮水,也不能“违仁”。

正是这样,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风格(〈论语.雍也〉)。

来源:星辰在线第二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以食为天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来说,不只是绘画、音乐、陶瓷等艺术作品拥有悠久历史,普通的衣食住行也充满着华夏民族的独特内涵文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谣被传诵千年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炎黄二帝驱魔定中原;从禹帝建立夏朝到清朝灭亡,各朝各代都有它自己的饮食文化,而这些文化不但传承至今,而且会一直传乘到未来。

《 楚辞》 中的饮食文化

《 楚辞》 中的饮食文化

《楚辞》中的饮食文化◆陈国新屈原创作的《楚辞》,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中华文化史上为我们保存了享誉世界的“楚文化”,特别是留下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楚辞》中记录了大量的饮食习俗、烹饪方法与技巧、宴席菜肴与菜谱,为古老的秭归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饮食是人类物质文化和民族文化、社会习俗各个组成部分中,最能反映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前,屈原创作的《楚辞》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离骚》、《九歌》、《九章》、《招魂》等篇章中,大量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在饮食文化上的遗存。

诗篇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楚先民们在那时吃什么,怎么吃法;喝些什么及菜肴的种类,而且还让我们了解到是如何对食物进行配制、加工、储存等方法。

古籍记载及考古证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古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食。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1]这说明楚国当时不仅是鱼米之乡,而且物产也很丰富,食物来源也很多。

汉《盐铁论·论菑》也载:“越人美鳖蚌而简太牢”。

[2]晋《博物志》卷一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楚辞》,不觉其腥臊也”。

[3]隋《玉烛宝典》载:“煮龟蒸鱔,南方妨食水族耳,非内地所行。

”[4]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就善于种水果和蔬菜。

《周礼·地官·载师》记录:“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效十一,远效二十有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5]周朝当时对园圃征税很低,非常适应各诸候国的种植业,这种制度是楚国园圃种植业兴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6],《战国策·赵策》载:“云梦橘柚之地”。

[7]《庄子·山水篇》记载孔子困于陈、蔡而“食杼栗”。

中国古代关于饮食的书籍

中国古代关于饮食的书籍

中国古代关于饮食的书籍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经典的书籍专门记录了古人对于饮食的研究和理解。

这些书籍不仅提供了关于食材、烹饪技巧和饮食禁忌的宝贵信息,更展示了古代人民对于饮食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将介绍几部中国古代关于饮食的经典书籍。

《食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饮食专著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的采集、烹调方法、餐桌礼仪等内容。

《食经》强调“食物应该有时令之分,吃的时候应该根据季节来选择食材”,提倡“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齐民要术》是北宋时期范晔所著的一部农事百科全书,其中包括了关于饮食的篇章。

该书介绍了各种食材的采集、贮存和加工方法,还详细描述了各种菜肴的制作步骤和烹调技巧。

《齐民要术》在饮食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古代农民和家庭主妇来说是一本宝典。

《官府菜谱》是明代宫廷厨师所编写的一本菜谱集,收录了当时宫廷的各种菜肴和烹饪技巧。

这本书的特点是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烹调的精致,对于宫廷食品的制作有着详细的步骤和要求。

《官府菜谱》的问世,对于后来的烹饪技艺和菜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食谱》是明代的一本家常菜谱集,由明代冯梦龙所著。

这本书收录了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点心制作方法,包括了各个地方的特色菜品。

《食谱》中的菜谱简单易懂,适合普通百姓在家中烹制。

这本书的出现丰富了民间的饮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美味的食物。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关于草药和食物的巨著,该书系统地记录了各种草药和食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内容。

在这本书中,对于各种食材的选用和烹调方法都有详细的介绍。

《本草纲目》对于古代人民的健康饮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后来的中医药和饮食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介绍的这些书籍只是中国古代关于饮食的一部分经典著作,它们记录了古代人民对于饮食的认识和追求,对于后人了解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些书籍不仅传承了古代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智慧,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饮食的深厚情感和文化传统。

民以食为天的古籍

民以食为天的古籍

民以食为天的古籍食物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因此“民以食为天”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句名言。

在古代,人们对食物和饮食的了解并不像现代人那样深入,而那时的巨大精神财富,古籍,对食物和饮食有着多方面的记载和渊源。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食物和饮食相关的古籍。

《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早期的中国文化遗产,关于那些牛头马面,妖怪海兽的描述让人惊叹不已,但这里所提到的是另一个内容:探索中国地理和物质世界的骄傲。

书中的描述不仅关于天赋和神话,而且关于农业、土地和食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并与我们共存。

《山海经》中的内容描述了很多食物,如葫芦、毛竹根、甘蔗、竹筒、竹制的食品容器等。

此外,其中的“ 食货志”中有很多对当时食品的详细描述。

例如,“荔枝味美,小者酸辣而适口,大者甜软,色如脂蒂;木香味美,煮食佳;油橄味厚,可济润,服食以去百药;姜味辣,治呕止吐、消积化食,和酒煮食更佳。

”《食经》《食经》是一部明朝时期的食品百科全书,作者是袁枚。

《食经》中包括大量关于中国历史上各种食物、烹饪法、饮食习惯和禁忌的详细记录。

书中始终贯穿着与食品有关的健康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例如:洗菜时最好采用流水洗涤等。

此外,《食经》也讲到了很多独特的食品,如酒泥鸡、木瓜汤、红糖麻腐、皮蛋咸肉粥等。

而对于食品搭配,书中有一句话:“五味相宜,乃善之也,一道不合,便非佳品。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齐时期房玄龄所撰的一部人民生活百科全书,其中的《农政全书》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而与食品有关的部分主要包括种植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齐民要术》中可以找到土壤肥料的改进方法、挑选谷物中质量好的种子的技巧、储存粮食的方法等农民们实用的知识。

而在锅碗瓢盆的加工制作方面,书中推崇瓷器的耐火性,在贮藏食品上更为方便。

此外,书中还有多种食品的加工方法,如不同种类的豆腐制作方法、米面制品、腌制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农学家李时中所编写的草药学百科全书,书中对绿色食品、中草药的种植、使用方法及药效都进行了详细介绍。

养生饮食文化的历史与演变

养生饮食文化的历史与演变

养生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养生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

以下是养生饮食文化历史与演变的主要阶段:
1. 古代养生理念:古代医学家提倡“饮食为先”、“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等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2. 食疗传统:中国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以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来调理身体的独特理念。

例如,根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人们通过食用特定的食材来调理身体,如冬天食用姜汤驱寒,夏天食用绿豆汤清热等。

3. 国学养生:儒家思想对养生饮食文化的影响深远。

《礼记》中有关于饮食养生的规范,提倡节制饮食,讲究饮食的均衡和循序,强调饮食与身心修养的关系。

4. 传统节气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与节气密切相关,人们在不同的节气选择食材和饮食方式,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5. 现代养生饮食: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养生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科学营养搭配、健康饮食和饮食习惯的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养生饮食文化历经千年演变,融合了中医药、食疗、国学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并在现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美食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美食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美食引言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技巧、食材选择和饮食礼仪等方面。

本文将从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烹饪技巧、传统美食和饮食礼仪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其中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演变。

以尧、舜、禹时代为代表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饮食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饮食文化的基础也开始确立。

二、古代饮食的烹饪技巧古代中国的烹饪技巧多样且独特,几千年来一直承传至今。

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古代烹饪技巧的内容,如《食珍录》、《齐民要术》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古代的四大烹调技法:炒、煎、炸、炖。

这四种烹调技法不仅使食材保持原汁原味,还能增添色香味俱全的风味。

三、传统美食——中国古代的珍馐美味中国古代的美食丰富多样,每个时期、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

以下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1. 宫廷菜宫廷菜是古代宫廷内的独特食品,其烹饪技巧和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如“御膳”、“宫廷点心”等,它们口感鲜美,色香味俱佳,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口腹之欲,更展示了中国古代烹饪艺术的精髓。

2. 面食面食在中国古代饮食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如北方的饺子、馄饨,南方的年糕、米粉等。

面食色香味俱佳,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

面食的种类繁多,口感丰富,是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粤菜粤菜是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粤菜以广东菜为代表。

广东地处沿海地区,菜肴以海鲜为主要食材,美味而鲜香。

粤菜讲究火候、调料的搭配,并注重菜肴的造型艺术,色泽鲜艳,口味鲜美,广受欢迎。

四、古代饮食礼仪的重要性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礼仪,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和社交场合的重要仪式。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饮食礼仪的规定和记载,如《周礼》、《仪礼》等。

古代的美食典籍

古代的美食典籍

古代的美食典籍
夫美食之书,自古有之。

昔日帝王将相,宴享之时,非独讲究食材之新鲜,烹饪之技艺,亦重器皿之精美,环境之雅致。

故古人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余幼时好读古籍,尤喜探研饮食之道。

观《周礼》所载,庖厨之制,分工明确;览《齐民要术》,农事之书,记载种植之法,以及食物储藏、加工之事;又如《山海经》,不仅述及山川地理,亦有珍馐异馔之记述。

至若《饮膳正要》,乃宋人所著,详列食材之性味,烹饪之法,乃至食后之益弊,实为饮食养生之宝典。

又有《随园食单》,袁枚所著,其中记载菜肴制作之法,色香味形俱全,令人垂涎。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不仅记载药材,亦有食疗之法,以药入馔,既可疗病,又能悦口。

然美食之书,非徒记食材烹饪之法,更在于传承文化,品味生活。

古人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可见饮食之于古人,非但满足口腹之欲,更有修身养性之意。

今人若能细读古食之书,不仅能窥见古人生活之一斑,亦可在繁忙尘世中,寻得一丝清净,领略古人饮食之道,品味生活之真谛。

故美食典籍,非独为烹炮之参考,更为文化之传承,生活之哲学,值得吾辈细细品读,反复琢磨。

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饮食禁忌

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饮食禁忌

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饮食禁忌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饮食禁忌”的内容:咱们每天都得吃饭,这饮食啊,可有着大大的学问。

今儿咱就来聊聊古代饮食中的那些禁忌,可有意思啦!我想起之前去一个古镇旅游,在那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有一家小小的旧书店。

我在里面翻到一本泛黄的古籍,上面就记载了不少古代饮食的禁忌。

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厨房的神秘大门。

古代人对食物的选择和食用可是相当讲究的。

比如说,在某些朝代,牛肉那可是不能随便吃的。

为啥呢?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中可是大功臣,帮助农民耕田种地,是重要的劳动力。

所以,吃牛肉那可是犯忌讳的事儿。

还有啊,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也有特定的饮食禁忌。

像过年的时候,初一早上不能喝粥,说是怕这一年都稀里糊涂的,没个好兆头。

再比如,孕妇在饮食上也有不少禁忌。

有些东西被认为吃了会对胎儿不好,比如螃蟹,老话说孕妇吃螃蟹容易流产,虽然没啥科学依据,但在古代那可是被严格遵守的禁忌。

古代人还特别在意食物的搭配。

有些食物放在一起吃,被认为会对身体不好。

比如蜂蜜和葱一起吃,据说会让人眼睛不舒服。

还有柿子和螃蟹,一起下肚可能会肚子疼。

这就像是一场食物之间的“战争”,稍有不慎,身体就成了“战场”。

另外,在古代的寺庙里,和尚和尼姑有着严格的素食规定。

不能吃肉,连葱姜蒜这些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都不能碰。

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持身心的清净。

说到这,我又想起在那古镇的小茶馆里,听一位老人讲的故事。

他说他们村里以前有个小伙子,特别贪吃。

有一次在祭祀的时候,偷偷吃了供品里的肉,结果被大家狠狠教训了一顿,说他冲撞了神灵。

虽然这有点迷信色彩,但也反映出古代人对饮食禁忌的重视。

古代的达官贵人在饮食禁忌方面也有讲究。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美味,还有符合身份地位的饮食规范。

有些珍稀的食材,普通百姓不能吃,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享用。

要是有人僭越了,那可是大罪。

如今,咱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饮食选择也多了起来。

但回过头看看古代的饮食禁忌,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敬畏和对健康的重视。

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食谱

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食谱

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食谱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饮食文化中的古代食谱”的文案:咱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文化那可真是博大精深,里面的古代食谱更是藏着数不清的奥秘和乐趣。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古文化展览,在一个角落里展示了几本泛黄的古籍,上面记载着各种古代食谱。

其中有一页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那是一道叫做“八珍糕”的点心食谱。

那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美食的精心琢磨。

说起古代食谱,不得不提唐朝。

唐朝人爱吃甜,从那时候的食谱里就能看出来。

像“樱桃毕罗”,就是把樱桃包在面皮里,蒸熟了吃,想想那一口下去,甜甜的樱桃汁混着软糯的面皮,得多满足啊!还有“酥山”,这可是唐朝版的冰淇淋。

把牛奶或者羊奶加热,多次撇去上面的浮沫,再慢慢冷却凝固,最后做成像小山一样的形状,放到冰窖里冰镇。

在炎热的夏天,来上这么一口,简直爽歪歪!宋朝的食谱也很有特色。

“蟹酿橙”您听说过没?把橙子掏空,把蟹肉蟹黄放进去一起蒸,橙子的清香和蟹的鲜美完美融合,这创意,绝了!还有“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先生自己琢磨出来的做法,那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让人吃了一块还想一块。

到了明朝,食谱就更加丰富多样啦。

“蟠龙菜”可是明朝宫廷里的名菜。

用猪肉、鱼肉、鸡蛋等食材做出像龙一样的形状,不仅好吃,还好看。

据说当年嘉靖皇帝登基的时候,就靠这道菜躲过了一劫呢!清朝的“满汉全席”更是把古代饮食文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那菜谱里,山珍海味样样俱全。

什么燕窝、熊掌、鹿尾儿,只有您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

古代食谱里,不仅有美食,更有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就拿最简单的粥来说,古代就有各种各样的做法。

比如“山药粥”,不仅能饱腹,还能养生。

古人会精心挑选上好的山药,去皮切片,和大米一起慢慢熬煮,直到粥变得浓稠,山药软烂。

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山药粥,整个身子都暖和起来了。

再说说古代的面食,“馄饨”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最初简单的面皮包馅,到后来各种精致的馅料和独特的包法,每一步的变化都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不断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中的饮食文化
●华 献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饮食列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之欲,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甚至环境、礼仪、风俗等等全方位的审美、协调,同时还要求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深具东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氛围和风韵,从而成为古老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饮食文化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的反映。

据已知书目,流传至今的食谱,至少有上百种之多。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中收录脯类21种,制疏类39种,甜食类15种,共计75种馔肴的制作方法。

被誉为群经之首,汉学核心的《易经》,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一部按某些符号预测入事吉凶的占卜之书,其中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在全部64卦中,就有十三卦中的卦爻辞对饮食有所记载:如《既济》:水在火上,既济……,按唐代注疏家孔颖达的解释是:“水在火上炊焚之象,饮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济,故曰水在火上,既济也”。

这就表示,烹饪成功,乃吉象也。

《中孚》:豚鱼吉。

……表示豚鱼皆为美食,是吉祥之兆。

《归妹》:……女承筐无食无实土,羊而无血,无攸利。

反映了古代婚礼有圭羊宴饮的风俗习惯。

《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还有《鼎》:……以火;烹饪也。

都是有关煮熟,使食物成熟的记载。

除《易经》以外,以五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中几乎都有对食品品种日益丰富,饮食发展变化的描述。

据《周礼》、
《诗经》记载:到夏代,农作物种植,禾、黍、麦、麻、稻,五谷皆有;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烹饪技术,酿酒技术已相当发展,炊具,食器已经多样化,食馔水平大大提高。

从《周礼・天官夫》中,我们可以知道,从周朝开始,出现了专掌天子食、饮、膳事务的专职官员膳夫。

而《周礼・冢宰》,《周礼・食医》等是对饮食制度形成,食医理论初创最早的文献记载,《礼记・内则》中有“周代八珍”的记述:八珍淳熬,淳母,炮豚,捣珍,渍,肝葺。

从先秦文献看,夏商周三代的所谓“钟鸣鼎食”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初具雏形,逐步形成的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在周“八珍”的基础上,演绎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以及“海八珍”等,使“八珍”成为一个特定名词沿用后世,泛指八种名贵菜肴。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了伊尹以味说汤的故事,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现有最早的一篇小说,其实它是世界最古老的烹调
05
・饮食文化・
饮食理论,提出了一份范围广博的食单,其主旨虽说是圣王之道,治世之理,却以人人能体会到的味觉说起,把滋味分析得鞭辟入理,其中所列举的各地名产有一定的依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篇中指出的肉中佳品,鱼中佳品,佐料中的佳品,水中佳品对我们今天的饮食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经济繁荣农牧业进一步发展,使饮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饮食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注重调味在烹饪中的作用,西汉《淮南子・原道训》说:“味之和不过五(甘,酸,咸,苦,辛),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它也强调:味之甘立而五味亭矣。

”同时,我们从《盐铁论・散不足》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腌,炙的烹调方法,且对原料十分的讲究。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部有关烹饪的重要著作,也就是著名的古代农书,北魏贾思 的《齐民要术》。

在此以前,有关饮食方面的论述可谓凤毛麟角。

而《齐民要术》记述和保存了较为完整的饮食专章,弥补了前朝菜肴只知其名,不知其作法的明显不足。

从卷七的六十三篇,到卷九的八十八篇,专门讲了烹饪原料,接着又对制作程序进行归纳总结,是至今为我们留下的又一份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唐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据文献记载唐代长安的饮食业已十分发达。

杜甫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富”,反映了唐代的繁盛景象。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长安饭店茶肆,酒楼遍布,主食副食花样之多,不胜枚举,饮食品种多达百余种,由此可知唐代饮食业的巨大创造性。

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京城汴梁都市生活的一角,直观地反映了“正店”“脚店”及街岸,两旁食摊,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围站食摊,出入酒楼的情形,生动形象,历历在目。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佛道盛行之风,提倡清静无为,主张清心寡欲的影响,也出于养生的需要,宋人食素之风日渐形成。

宋代陈达《本心食谱》是一部专门记载素食的书,也反映了我国素食的优点和特色。

《金瓶梅》是中国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部反映明朝社会官宦百姓、三教九流、市场商情、风土民俗的“百科全书”。

通过其中对饮食的描写,可见明代饮食的一斑。

书中第五十五回写道:“只见剔犀宫桌上列着几十样大菜,几十小菜都是珍馔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

”充分描写了食物品种的丰盛。

同时可知,宴席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远远超过了前代。

书中罗列了西门庆一家的大宴小宴,名目繁多,但规格等级各不相同,我们从中可以体察出明代的饮食水平及文化内涵。

着重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近二百种反映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典籍中,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和精湛技艺的烹饪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集中国历代烹饪理论之大成者,当首推清代人袁枚的《随园食单》。

袁枚对饮食之道研究颇深,从理论上对饮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阐述,将烹饪最终概括为: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他在论述中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兼收并蓄,各地风味融汇,各大菜系印证。

《随园食单》主要分为须知单,戒单,江鲜单等十四个方面,其中大到山珍海味,小至一饭一粥,味兼南北,无所不包,它行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既具操作性,也有评议阐述,是一部理论性、实用性很强的饮食古籍,堪称古代最优秀的饮食专著。

其中亦有对满汉全席品种的详细记载。

(作者通讯处: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石家庄市槐北路95号)
15
・饮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