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传统聚落景观地调研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
报告完成人:彭佳璇、卢晓玮、段苏丽、喻淼鑫、张岳婷、王嘉琳、龚颖、李海涛、谭丽云
实习时间:2015年4月10日
实习地点:黄山市宏村
指导老师:熊平生、邱文彬、钟顺清
一、实习目的
1、根据地图以及实地考察绘制出黄山宏村的结构分布图,包括其建筑的朝向和路网结构。
2、调查其村落的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遗产以及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二、实习方法
(1)实地调研法:以小组为单位对黄山市宏村进行实地调查。
(2)文献资料搜集法:通过文献检索、网上资源搜集以及google 地图等途径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
(3)绘图法:结合地图与小组成员实地考察的结果,用手绘法绘出宏村的布局图。
三、实习区域概况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约19.17公顷,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
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
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
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图1)
图1: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卫星图
宏村的建筑(图版Ⅰ;a)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
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砖雕(图版Ⅰ;b)、木雕(图版Ⅰ;c)和石雕(图版Ⅰ;d)等雕刻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村内街巷大部分傍水而建(图版Ⅰ;e),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图版Ⅰ;f)布局。
宏村居民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居民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
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图版Ⅰ;g)、乐叙堂、承志堂等。
(图版Ⅰ)图版Ⅰ
a b
c d
e f
g
a:村庄傍水而建 b:砖雕 c:木雕
d:石雕 e:水渠 f:月沼
g:南湖书院
四、实习内容定义
(1)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
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2)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宏村的基本信息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880多年,原名为“弘村”在清乾隆年间为避开皇帝名号改为“宏村”(图2)。
村庄现有面积300亩,以盆地地形为主,户籍人口1500人,常住人口3000人。
主要民族为汉族,主要姓氏为汪氏族人。
从1986年开始作为旅游景点开放,2001年被评为5A级旅游景点,是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的历史文化名村,资源丰富,是黟县优质木材毛竹、名优茶产地之一。
图2:历史文化名村宏村全景手绘图
2、宏村的传统建筑
古宏村人独出机智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图版Ι;e)。
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
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统看全村,就像一只俯卧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28余幢。
村中有被人们民间故宫“承志堂”(图版Ⅱ;d)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
其次还有“敬德堂”(图版Ⅱ;c)“树人堂”(图版Ⅱ;b)“汪氏宗祠”(图版Ⅱ;a)等典型的古民居。
南湖书院南湖书院(图版Ι;g)是宏村的第一所学堂,始建于1814年,是由汪大燮组织并由朝廷拨款修建。
直至1998年才作为景点开放,在此之前都作为学堂使用。
汪家祠堂前的月沼是宏村的中心点,是以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一条400 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
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宏村的村落选址、布
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
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
图版Ⅱ
a b
c d
a:汪氏祠堂 b:树人堂
c敬德堂 d:承志堂
3、宏村的选址和格局
宏村的选址、布局以及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
宏村
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有3条古河道贯穿其中,有2颗500
多年的古树和2株180多年历史的牡丹,以及7口古井(图3)。
它
的主要特点是与其水系相得益彰,依山傍水而建,其理水观念合于中
国古代的风水学。
图3:宏村的古井
(1)宏村内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们后来修建的。
根据宏村村民家谱上记载,村落初期,只有山前一条溪水。
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
他详细审查山川走势,特别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
经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
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
他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将水塘开掘成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图版Ι;f)。
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再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
这就形成了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的水渠。
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
持活性。
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
这样,水渠之水就能
长年不枯。
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
孩子们和老师用水不太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美化学堂的环境,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这个南湖。
就这样月沼、水渠、南湖以及天然的溪水组成一个活水系(图4),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
(2)“无水不成村”,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安徽宏村的理水观念: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
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
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朝向是坐北朝南,这样才能获得最充分的采光。
从宏村的平面图中可看出宏村的布局非常符合上述标准。
左面即西面为西溪和羊栈河,右面即为际泗公路,前面即南面为南湖,后面即北面为雷岗山。
当然,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天然的,例如南湖就是后来修造的人工湖。
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
宏村的水系与它的布局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要谈宏村的水系就不得不谈它的巧妙布局。
由于村形似牛形,宏村自古被称为“牛形村”。
村子北面背靠的雷岗山就是“牛头”;村子中央的半月形水塘为“牛胃”;在村子中沿着巷道弯曲回转,穿房绕户的大小水圳就是“牛肠”;村口正面的南湖就是“牛肚”;村子西面架在西溪和羊栈河上的四座桥则为“牛腿”。
由此整个村落看起来就像一头卧在水中的大水牛。
从宏村的水系规划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宏村多少代人的劳动结晶。
从选址开始它就倾注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古人在选址造宅上不是盲目的,他们选择一块地首先要看这块地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是否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力图做到人与自然的融洽境界。
宏村在地势上的选择体现出了建筑朝向与日照的“天时”和“地利”的双向调节,使得既顺应地形环境,又不违背良好方位的布局形式。
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造中,这一思想也是起着主导作用。
图4:贯穿全村的水系
(3)宏村的水主要是来自西溪,而最后这水又“还”给了西溪。
宏村人只是巧妙地使它在村中“游历”了一遍,而同时又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这种做法,按照自然条件的缺损,通过人工措施来补益。
只要做得巧妙,就能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
从宏村这古村落的整个形成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建筑意识中对整个居住群的整体规划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而且这一意识还存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的漫长过程。
最终才形成“置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依山傍水而居,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可当北面来风。
地势高
爽,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有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之乐。
宏村建筑群是集我国古代科学、建筑工程学、文化、宗教、美学和艺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实体。
它在力求满足村民实际的功能性需求以外,又兼顾了文化气息和观赏性,同时还不忘发展的可持续性。
宏村的选址、空间布局、水系的形成都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
自古以来,民间建宅择地注重“风水”,择位定向首先要查看构成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形态,以定夺住宅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位置。
因此,民居择地讲究取山水汇聚、藏风得水之地。
宏村作为明清徽州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好、特色鲜明的村落,充分反映了风水与营建的密切关系。
宏村民居村落形态的起源、发展与最终成型是伴随着风水思想的成熟和完善而逐步扩展的,历经宋至明清的数个朝代。
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如宏村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月沼与乐叙堂的修建,它们完全是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事实上,不仅宏村的整体村落环境建设是风水思想的直接外化,作为村落构成基本要素的民居建筑个体,其营建的地点、朝向、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也深刻地烙上了风水思想的印痕。
另外,在空间布局中,宏村的宅居形势、建筑尺度等因素,都与风水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4)相关史料证明:宏村历代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风水理念,这与宏村独特空间的形成关系密切。
宏村是经精心“设计”而成的,其外部空间崇尚自然的传统环境观念在其选址、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
宏村古村落选址和规划建设都符合传统的“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的风水原则,注重从堪舆学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从精神性空间
的营造角度来看,宏村人赋予古村落一种观念的形态,有意把村落的整体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相结合,借助风水理论中象形说中“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的说法,把宏村建设成为典型的“牛形村落”,村落的牛形边界也成为村落整体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牛形的古村落形态显示出时人仿生设计意识的开放性。
追求环境的舒适性和观赏性赋予了宏村村落空间结构和分布形态一种独特
的表现方式。
整个宏村村落在形状上格外注重地势,是一个近乎天成的空间骨架,是一个完整的聚落空间结构形态整体。
宏村空间布局的显著特征便是因借自然,与环境相和谐形成一种灵活、无序、自由的分布方式,从而构成“人—村落—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所缺失的。
4.宏村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信息(图5)
图5:宏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信息
5.宏村的人居环境现状
现有居住在传统建筑的居民有400余户,1400余人。
现有现代设施有入户自来水,排水设施,入户煤气,消防设施,有线电视,公共照明,卫生室以及已改造电网。
村内道路在1986年建成,至今为止已维修3次,路面大多为传统石、砖路(图版Ⅰ;e)。
宏村的生活污水,由环保局统一规划的污水集中处理处进行处理。
6.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对宏村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宏村传统建筑得分为96分,宏村的选址和格局得分为88分,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分为90分。
六、宏村的开发问题
1、由于缺乏资金修缮,有许多明清年代的古民宅濒临坍塌。
梅雨季节,不少无人居住的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古书院普遍存在漏雨现象。
有的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面积水,青苔遍布,有的木构件严重腐蚀,瓦片大面积脱落。
有的基础松弛,墙体倾斜。
有的甚至部分垮塌。
在管理层面,还存在文物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备,古民居保护执法难等问题。
2、自然资源所受干扰较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污染环境,但在现实中,许多旅游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失调。
小部分游客攀爬古树、乱扔垃圾,绿色环境常常被白色垃圾所污染。
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许多传统聚落傍水而建,旅游发展后,有些为游客服务的行业经营者随便排放污水、乱丢污物致使往日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
更典型者,挖山填河,毁田砍树,目的是修
建公路、停车场、观景台或新的人造景观。
3、宏村古村落的整体风格遭到破坏,我们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在明清的徽派古建筑上随处可见空调、电线网以及水管都暴露在墙外,与宏村的古建筑格格不入。
由于宏村的开发时间久远,形成了成熟的运行机制。
为了适应游客的需求与发展,大力开发商业,使宏村笼罩上了浓烈的商业气息。
七、解决对策
1、制订保护规划,并严格进行落实。
规划居民新区,满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
同时,成立民间保护协会,制订村规民约,与农户签订保护协议。
凡存在坏古民居行为的农户,一律不发放年旅游基金。
对违法违章建设,一经发现立即拆除。
2、建立保护管理网络。
成立遗产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和民间保护协会。
强化保护工作的日常监管监控,形成了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
3、尊重原住民的文化,鼓励村民继承发展传统技艺。
村中竹材资源丰富,竹雕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许多居民世代以此为业。
宏村的旅游商品市场几乎每家每户都开设了一个摊位,使他们能有展示自己技艺的场所。
政府鼓励村民从事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等手工艺品开发,售卖当地的茶叶、梅菜烧饼、野菜等特产。
按照传统习惯在溪边浣衣、用圆匾晾晒干菜等,在展现传统生活形态的同时获取收益。
4、以旅游获益反哺保护。
随着近几年宏村旅游发展拉动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
宏村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有33%返还给当地政府与村民,用于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
10年来,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村民古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宏村开始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转变,形成了良性的保护循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