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练习-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
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D。
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A。
能力 B.道德C。
态度 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A。
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
6—8岁 C.8-10岁 D.10—12岁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
直觉的B。
想象的C。
行为的 D.伦理的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
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
通过学习形成的8。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
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
内化性和意志性9。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
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B。
道德信念C。
道德意志D。
道德情感11。
( )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A。
态度的评价 B.态度的认知 C.态度的意向D。
态度的情感12。
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A。
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C。
行为成分 D.评价成分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B。
模仿 C.从众D。
内化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
依从B。
认同C。
内化 D.参与15。
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道德责任感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布鲁姆D.克拉斯沃尔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D.伦理性的道德感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B.直觉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理念性的道德感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B.布鲁纳C.科尔伯格D.斯金纳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章志光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技能D.意向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中学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A.他律阶段
B.无道德规则阶段
C.自律阶段
D.独立阶段
2.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3.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
B.想象
C.行为
D.伦理
5.(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二、多项选择题
1.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自发的道德情感
C.想象的道德情感
D.灌输的道德情感
E.伦理的道德情感
2.道德情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青少年儿童最重要的是( )。
A.集体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事业感
三、填空题
1.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_________,形成_________。
2.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_________。
四、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
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5)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5)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答案: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联系的意向。
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自律行动的条件。
③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④克服不良习惯。
6.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答案:过错行为与道德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
区别:①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
②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四、论述题1.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①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③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④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1.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江南博哥)A.故事对偶法B.直接询问法C.行动观察法D.调查法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皮亚杰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间接故事法。
因为直接询问儿童本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往往会遭到拒绝回答或得不到如实的答案。
而儿童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让他们评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谁好、谁不好或谁更不好,虽然它不干儿童本人的事,却能依据投射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水平。
因此故事对偶法适用于研究儿童道德问题。
[单选题]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单选题]3.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单选题]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B.想像C.行为D.伦理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单选题]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形成道德品质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使之能依靠信念来坚持下去。
[单选题]6.以下不是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包含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和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②习俗水平(包含阶段C“好孩子”定向和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③后习俗水平(包含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和阶段F道德和良心定向)[单选题]7.与皮亚杰、柯尔伯格不同,班杜拉强调决定影响品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教育学习题集10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括号内,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A.能力 B.态度 C.道德 D.情绪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性格 C.态度 D.气质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份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5.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6.( )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评价7.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的道德情感。
A. 直觉的B. 想像的C. 伦理的 D.行为的8.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9.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 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lO.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加涅 C.柯尔帕格 D.皮亚杰11.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2.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3.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对期。
A.情感 B.意志 C。
个性 D.伦理14. (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直觉 B.想像 C. 伦理 D. 主观15.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
A.动荡性 B.平稳性 C. 过渡性 D.适应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做()。
A.品德B.道德C.个性D.态度4.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柯尔伯格5.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A.初一B.初二C.初三D.高一6.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人格D.技能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0.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三、简答题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理学试题及答案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部分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采⽤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亚杰C.斯⾦纳D.巴甫洛夫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的思想观点⼀致,将⾃⼰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体,构成⼀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4.与依从相⽐,认同更深⼊⼀层,它不受外界压⼒控制,⾏为具有⼀定的 ( )A.⾃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5.品德⼼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为⼆、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品德学习的⼀般条件包括 ( )A.教养⽅式B.⼈际关系C.个⼈信念D.社会风⽓E.同伴群体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B.服从C.认同D.内化E.同化3.道德情感包含多⽅⾯的内容,其中,对于⼉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义务感C.责任感D.羞耻感E.⾃卑感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正确的内容)1.班杜拉的⼤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常重要的作⽤。
2.________是进⾏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1.内化2.服从3.替代强化五、简答题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2、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依从,认同,内化)3、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
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服从,从众,服从)4、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____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榜样)5、____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内化)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____,____,____;(2)内部条件:____,这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____;____。
(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2、____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3、班杜拉认为,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榜样)4、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练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汇编

学习-----好资料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12岁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形成的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内化性和意志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B.道德信念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B.态度的认知C.态度的意向D.态度的情感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评价成分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品德及其结构;(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纲链接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各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的实质: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式道德情感;(2)想象式道德情感;(3)伦理式道德情感。
6.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理论;(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在l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2)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8.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
2020年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2020年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A.故事对偶法B.直接询问法C.行动观察法D.调查法【答案】A【解析】皮亚杰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间接故事法。
因为直接询问儿童本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往往会遭到拒绝回答或得不到如实的答案。
而儿童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让他们评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谁好、谁不好或谁更不好,虽然它不干儿童本人的事,却能依据投射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水平。
因此故事对偶法适用于研究儿童道德问题。
2.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A.情景与教育B.年龄大小C.学业成绩D.家庭背景【答案】A【解析】梅和哈特肖恩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以年龄大小为转移,也不取决于年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与教育。
3.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是()。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答案】A【解析】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阶段A和阶段B。
阶段A是惩罚和服从定向。
阶段B是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4.皮亚杰儿童道德性发展研究中,权威阶段的年龄段是()。
A.2到5岁B.6到7岁C.8到10岁D.11岁到12岁【答案】B【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2岁~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
这些阶段是:①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②权威阶段(6岁~7岁);③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岁~10岁);④公正阶段(11岁~12岁)。
5.道德行为的依据是()。
A.道德动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品质【答案】A【解析】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行为方式则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掌握行动技能与养成习惯而形成的。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使这两者加以沟通并加以实现有赖于道德意志。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12岁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形成的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内化性和意志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B.道德信念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B.态度的认知C.态度的意向D.态度的情感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评价成分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B.依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9.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从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0.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B.两难故事法C.实验室实验法D.对偶故事法21.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叫做()。
A.直觉的道德情感B.理智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想象的道德情感22.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天()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3.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无规则水平2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25.社会学习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6.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信念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27.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28.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9.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30.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C.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D.二者的结构不同31.()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规范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33.“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34.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是低年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B.反应C.形成价值观念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35.一个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36.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7.下面能反映个人的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沾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38.()是指人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39.个体按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称为()。
A.依从B.服从C.屈从D.从众40.()是指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
A.直接模仿B.象征模仿C.创造模仿D.延迟模仿41.价值辩析这一理伦是由()提出的。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拉斯D.布来特42.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
A.2—5岁B.6—7岁C.8—10岁D.11—12岁43.()指引导个体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验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A.群体约定B.价值辨析C.角色扮演D.认同44.“当个体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群体就会给予赞许,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行为”这属于()。
A.群体归属感B.群体认同感C.群体压力D.群体动力倾向45.品德是通过道德()来体现的。
A.认知B.情感C.意志D.行为46.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47.在态度和品德形成中的()阶段,个体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处在压力,而非内在的需要。
A.依从B.认同C.内化D.处化48.品德是一种()现象。
A.社会B.生理C.心理D.自然49.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认识不足C.道德意志薄弱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50.()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二.多选题1.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A.知B.情C.意D.行2.道德行为包括()。
A.道德行为技能B.道德行为习惯C.道德行为认知D.道德行为情感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和性格化。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4.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6.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7.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
A.学校与集体B.社会风气与家庭环境C.民族文化D.受教育程度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阶段为()。
A.惩罚服从倾向B.普遍伦理取向C.遵守法规取向D.相对功利取向9.常用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有()。
A.有效的说服B.树立良好的榜样C.利用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10.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11.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A.具有依附性B.缺乏原则性C.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D.自我为中心12.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是()。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14.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是()。
A.习俗水平B.寻求认可取向阶段C.前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取向阶段1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A.直觉的道德情感B.理想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D.伦理的道德情感1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是把个人得失作为评价标准来决定道德上的是非。
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1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完成的。
A.说服B.观察C.模仿D.奖励1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9.态度和品德在()是一致的。
A.实质B.结构C.概念D.范畴20.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
A认知B.服从C.认同D.内化21.让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B.小组道德讨论C.群体约定D.新苏格拉底模式22.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23()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24.观察学习的过程,不需要学习者实际操作,遇到相似的情境,观察者就会身体力行,班杜拉称之为()。
A.观察学习B.直接模仿C.无需练习的学习D.创造模仿25.皮亚杰认为同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进入()阶段。
A.他律B.自律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26.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常作弊,反应出他的()问题。
A.情感B.水平C.品德D.态度27影响认同的因素主要有()。
A.榜样的特点B.榜样行为的性质C.示范的方式D.榜样的形象28.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正反论据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A.理解能力强的学生B.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C.培养学生长期稳定态度D.富有感情色彩的学生29.皮亚杰关于可逆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A.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B.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C.规则必须遵守,不可更改D.对行为的判断依据的是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0.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如下表现()。
A.从直观、具体、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B.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C.道德判断从受内心道德原则制约过渡到依附于社会的、他人原则D.总体发展趋势是稳定的31.影响个人从众的因素除了群体的性别比例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