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导学案

合集下载

李白诗导学案

李白诗导学案

编制:贾永洁 赵石磊 审核:刘晓萍 使用时间:2019年12月6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编号:15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李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读出审美体验。

大胆朗诵。

2.查阅资料,揣摩诗歌表达技巧,背诵诗歌。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诗中的梦境部分,找出其中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 《送友人》 (1) 表达游子不忍离去,故人恋恋不舍的句子: (2) 与“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的意境有相似之处的句子: 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 李白自斟自饮,却营造了三人对酌的场景的句子: (2) 诗人的放歌和跳舞得到了回应的句子: (3)李白沉醉酒月,纵情欢愉,忘情遨游,相约银河,却透露出人世间的孤独苦闷的句子: 4.阅读《李白小传》,把自己幻想成李白,酝酿情感,设计动作情节,朗诵《将进酒》。

【课堂探究案】 【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一: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说:“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请诵读全诗,想象奇妙瑰丽的诗境,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探究二:诵读《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想一想,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抒情写怀的?探究三:诵读《送友人》,说说诗人是如何借助物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探究四:明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将进酒》道:“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你读了之后,是否同意?说明理由。

【知识链接】李白小传 李白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去掉诗的李白,就是你我的一生,我们在年轻时努力钻营,以求闻名于天下,在遇见困难后也会心灰意冷,归而寻找田园。

人到中年后,也会在宗教里寻求安慰。

李白诗歌导学案

李白诗歌导学案

课后答疑【“品读与探讨”指导】1.最能展示李白这首诗歌奇妙瑰丽诗境的是描写梦境的那一段(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恍惊起而长嗟”):飞渡镜湖,湖月照影,谢公宿处,渌水荡漾,猿猴啼鸣,半壁海日,空中天鸡,于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层巅惊栗,云青青,水澹澹,好一派使人迷往且又使人惊骇,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

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接下来则是转入了光怪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到高潮。

暮色幽深,丘峦崩摧,訇然中开,青冥浩荡,金台银台,日月照耀,霓为衣,风为马,纷纷云君,虎鼓瑟,鸾回车,真可谓目不暇接、惊心炫目的瑰丽世界。

2.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读李诗者当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3.诗中的月、影、我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朋友”关系。

但诗人却是认真的,希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因此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随意约请。

明月伴他饮、伴他歌、伴他舞,把明月、身影当同伴邀请,分明是孤单的却又如此热闹,这不是癫狂的形象,而是深刻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极奇妙的想像和极孤独的感觉相辅相成。

社会人生中找不到“有情游”,这“无情游”的珍贵,更衬托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1.《送友人》一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意缠绵,动人肺腑。

这一艺术效果的取得,在于诗人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

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对“白水”,“横”对“绕”,“北郭”对“东城”。

青山有情,横亘于北郭,似在挽留友人。

白水有意,环绕东城,不肯遽去。

两相对比,尽显朋友分别之情。

青山白水,如此佳景,又与下文的“孤蓬万里”相对比,凸显朋友情谊的美好。

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漂浮不定,比喻游子的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与落日依依的故人之情形成对比,更显朋友相聚的珍贵。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人与马相对比,马犹如此,人何以堪?2 此题的回答可以因人而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 精选1篇

一、《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1. 诗歌背景介绍《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天门山美景的诗篇。

天门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具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

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将天门山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结构分析《望天门山》共分为五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字。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3. 诗歌内容梳理(1)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太阳落山的景象,以及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色。

诗人通过对比太阳与山的关系,表现了时间的流转;通过黄河的形象,表达了生命的源远流长。

(2)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愿望。

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来表现自己对远方的向往,而“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自己要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3)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舟经过千山万水的场景。

诗人通过猿声与轻舟的形象,表现了自己行进过程中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

(4)第四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诗通过青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人认为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无法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

(5)第五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诗人通过桃花潭水与汪伦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友情深厚的感情。

4. 诗歌主题思想《望天门山》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使诗歌更具人文关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学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学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2)品味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1)体会借景抒情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效果。

(2)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

2、写作背景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此诗以表牵挂与同情。

四、诗歌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诗句解读1、“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描绘了暮春的景象,杨花纷纷飘落,子规鸟声声悲啼。

“杨花”给人漂泊无依之感,“子规”啼叫哀婉凄切,两者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表明诗人是听闻好友被贬的消息,“龙标”指出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与荒凉,“过五溪”则形象地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险阻,从侧面烘托出友人处境的艰难。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友人一直去到夜郎以西。

这里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同情。

六、诗歌意境全诗通过描绘暮春之景,营造出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借明月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意境深邃而悠远。

七、诗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牵挂,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八、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杨花、子规等景象,借景抒情,烘托出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

2、奇特想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诗人想象自己的愁心能被明月带走,陪伴友人前往贬谪之地,展现了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李白《将进酒》导学案

李白《将进酒》导学案

李白《将进酒》导学案李白《将进酒》导学案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下面是《将进酒》导学案,欢迎参考!《将进酒》导学案三维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2、背诵这首诗。

一、导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二、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本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

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三、完成预习:1、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1),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5),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6)兰陵美酒郁金香,。

《将进酒》 导学案

《将进酒》 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怀才不遇的悲愤、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及时行乐的态度。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

2、难点(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与诗人情感的融合。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创作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年),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四、朗读指导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纠正不足之处。

五、诗歌解读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和人生短暂易逝作对比,强调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在此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态度,认为人生得意之时应当尽情欢乐,同时又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用武之地,金钱失去了还会再来。

这种自信与豁达体现了李白的个性特点。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写诗人与友人尽情欢乐,开怀畅饮,“三百杯”极言饮酒之多,表现出诗人的豪放。

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几句诗节奏加快,诗人催促友人不停地饮酒,并表示要为他们高歌一曲。

完整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完整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1【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知识链接】1.李白及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

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

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解题:①题目的意思是:②给题目的断句,用单斜线划: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根据题目明题材:本诗是诗④“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的一种体裁。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古体诗”和“吟”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越人语()天姥()②海客谈瀛()洲③天台一万八千丈()...④送我至剡()溪⑤脚著()谢公屐()⑥渌水荡漾清猿啼()....⑦熊咆龙吟殷岩泉()⑧栗()深林兮惊层巅⑨水澹澹兮生烟()....⑩虎鼓瑟兮鸾()回车⑾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⑿忽魂悸以魄动()⒀恍惊起而长嗟()⒁惟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⑴越人语天姥()⑵烟涛微茫信难求()⑶云霞明灭或可睹...()⑷天姥连天向天横()⑸势拔五岳掩赤城()⑹我欲因.....之梦吴越()⑺脚著谢公屐()⑻渌水荡漾清猿啼()...()⑼迷花倚石忽已瞑()⑽熊咆龙吟殷岩泉()..⑾栗深林兮惊层巅()()⑿水澹澹兮生烟()⒀恍惊.....起而长嗟()⒁失向来之烟霞()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3、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①入梦的原因:“,;,。

李白将进酒教师导学案

李白将进酒教师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第一课时)三维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2、背诵这首诗。

一、知识链接1、列举你所知道的和“酒”有关的诗句,诵读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知人论世: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李白为什么尤为喜欢喝酒?(提示:联系写作背景)背景: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解题:《将进酒》,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

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将:请、愿之意。

《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二、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给加线的字注音)。

将进酒(qiānɡ)莫使金樽空对月(zūn)烹羊宰牛且为乐(pēnɡ)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呼儿将出换美酒(jiānɡ)千斤散尽还复来(sàn)。

2、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高大的厅堂)②会须一饮三百杯(应当)③钟鼓馔玉不足贵(值得)④斗酒十千恣欢谑(放纵)⑤径须沽取对君酌(即、就)⑥与尔同销万古愁(代词“尔”,你)3、充分利用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并在课文内标注相应的知识点。

李白诗歌教案幼儿园模板

李白诗歌教案幼儿园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幼儿园大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感受其诗歌中的豪放与奔放。

2.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感受李白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朗读和背诵李白诗歌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李白诗歌图片、背景音乐等)。

2. 李白诗歌朗诵音频。

3. 李白诗歌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将进酒》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诗歌的豪放与奔放。

2.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1. 教师展示李白诗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你们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诗歌卡片游戏1. 教师分发李白诗歌卡片,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

2.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句诗句,进行朗诵比赛。

3. 教师评选出最佳朗诵组,给予奖励。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李白诗歌,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朗诵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李白诗歌的魅力。

2. 在互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渡荆门送别》 导学案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2、难点(1)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2)领悟诗歌中景与情的交融,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漫游时所作。

李白从蜀地出发,渡过荆门山,前往楚国游历。

在这一过程中,他目睹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憧憬,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四、诗歌原文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诗歌解读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船远渡荆门之外,前往楚国游历。

这两句交代了诗人的行程和目的地,表现了诗人对这次游历的期待和兴奋之情。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展现了视野的开阔和大自然的雄伟。

“随”字将静态的山写活了,仿佛山在主动地退让,给人以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彩变幻,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上美丽的夜景。

“飞”字和“结”字,将月和云写得富有动态,给人以奇幻的感觉。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行,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峨眉山月歌-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以及他的诗作《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4. 提升同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导学内容:一、了解李白及其作品《峨眉山月歌》1.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壮丽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 诗歌《峨眉山月歌》,描写了峨眉山的夜晚景色,以及月光下的安静和秀丽。

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 对景抒情:通过描写峨眉山夜晚的景色,表现诗人心里的情感。

2. 夸张手法: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增强了景物的壮美和诗意。

3. 比照手法:通过比照山川的恢弘和月光的温柔,呈现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押韵格律:诗歌运用了五言古诗的押韵格律,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三、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1.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2. 通过描写峨眉山的夜晚景色,诗歌呈现了一种安静、玄妙、梦幻的意境。

四、提升同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1. 阅读诗歌:同砚需通读《峨眉山月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义和表达手法。

2. 分析诗歌:引导同砚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以及诗人的创作意图。

3. 创作诗歌:组织同砚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借鉴《峨眉山月歌》的艺术特点,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情感表达的诗歌作品。

4. 展示分享:鼓舞同砚乐观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效果,增进同砚之间的沟通和进修。

导学作业:1. 阅读《峨眉山月歌》,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2. 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艺术特点,创作一首诗歌。

3. 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谈谈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和感受。

4. 筹办一个简短的演讲或分享,介绍《峨眉山月歌》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代表作《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 进修观览并理解《峨眉山月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 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2. 《行路难(其一)》全文赏析;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

导学步骤: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对于古代诗人李白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 展示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背景。

二、进修诗歌原文1. 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的全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2. 学生可以自己朗读或者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三、诗歌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大漠沙如雪”、“黄云万里动风色”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行路难(其一)》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感悟。

四、诗歌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讨论《行路难(其一)》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怎样的描写和抒发来表达这一主题?2.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对于现实生活的启迪和意义。

五、诗歌欣赏1. 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行路难(其一)》朗读音频或视频,感受不同朗读者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自己朗读或表演《行路难(其一)》,体会诗歌的魅力和表现力。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让学生回顾诗歌赏析和主题探讨的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的诗歌对于当代青年的启迪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七、作业安置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行路难(其一)》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行路难(其一)》这首杰作,同时也能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李白导读课程教案

李白导读课程教案

李白导读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李白导读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导读李白的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李白及其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李白的作品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进行李白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

教学准备:1. 李白的诗歌作品选集。

2. 李白的相关资料和介绍。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制作一份李白的简介,并与学生分享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李白的作品,引发学生对于李白的兴趣。

阅读与分析:1. 指导学生阅读李白的一首诗歌作品,并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读。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韵律等元素,并解释其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3.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

创作与表达:1. 引导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个人解读和感受的写作。

2. 学生可以选择以散文、诗歌或其他形式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者进行小组分享,与同学们交流和互动。

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在表达中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激发他们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李白的作品,并提供相关的阅读推荐。

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创意展示,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音乐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对李白的理解和赞美。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2.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于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峨眉山月歌-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峨眉山月歌》。

2. 理解《峨眉山月歌》的背景故事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导学内容:1.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豪放激昂,情感奔放,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爱情的热情表达,被后人称为“诗魔”。

2. 《峨眉山月歌》背景故事《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遥方情人的心情。

诗中描述了峨眉山的月光,寄托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3. 诗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通过描写峨眉山的月光、平羌江的水流,表达了诗人对遥方情人的思念之情。

月光、江水是诗人思念的载体,情感深沉而悠遥。

4. 诗歌解读诗中的“月半轮秋”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女子的思念之情如同秋月一样孤寂而悠长。

江水流动不止,似乎在倾诉女子的心声,表达了她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更是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希望情人能够早日归来。

5. 诗歌主题《峨眉山月歌》主题是爱情与思念。

诗中的峨眉山、月光、江水都成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的符号,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他对遥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6. 诗歌情感诗人通过《峨眉山月歌》表达了对遥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他心里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心里的痛苦和悲凉。

导学任务:1. 阅读《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探讨诗人的写作意图。

3.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思考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对自己的启迪。

拓展阅读:1. 《将进酒/李白》2. 《静夜思/李白》3. 《赠汪伦/李白》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李白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峨眉山月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诗歌的意境、主题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白诗导学案

李白诗导学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两首导学案(二)编制:三组审核:王晓雨使用时间:2012/11/26学习目标:1.置身诗境,学习李白诗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2.缘景明情,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并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1.理清思路,把握诗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变化。

2.诵读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

被称为“”,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名句名篇:1、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2、,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两岸青山相对出,。

《望天门山》4、,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飞流直下三千尺,。

《望庐山瀑布》6、仰天大笑出门去, 。

《南陵别儿童入京》7、,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8、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课堂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解题:“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一、自学问题:(一)用原文填空,由此理清思路入梦的原因: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二)试着理清本诗结构:二.注音: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殷岩泉澹訇然石扉三.合作探究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诗文中还写了哪些山,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诗人登山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景象?另外请尝试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写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李白诗三首》导学案1

《李白诗三首》导学案1

《李白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

2、理解诗人抒情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3、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说起诗歌,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建安风骨、大唐气象。

那么在大唐诸多的诗人当中,李白是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丰碑。

要跟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说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

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还是一位剑客,他十七好剑术,曾经仗剑去国,而且写下了“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样的诗句。

那么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诗中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那么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李白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呤留别》,请同学们打开书,希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能彼此丰富一下我们的人生。

二、解题我们说,赏析一首诗首先要看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天姥是浙东地区一处灵秀的小山,“梦游天姥”是诗作的内容,“吟”是诗体名,属歌行体的一种。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也就是作者做这首诗的动机。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同学们读完之后会发现,这实际是借“别”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听录音,扫除文字障碍学习一首诗啊,我们必须经历由相识到相知的过程,要做到相识啊,最基本的就是读准字音,把握好句读,能够大致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下面呢,我们就来做一下与诗相识的工作。

请同学们听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解释下列加点词烟涛微茫信难求:渺茫确实、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暗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我欲因之梦吴越:代关于天姥山的传说惟觉时之枕席:睡醒失向来之烟霞:指上文神异的景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四、自由朗读,理清文章结构请同学们在刚才解释词义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和感情,并且能够理清诗作结构:问题:文中既是写梦游,那么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学生读,后一起回答)明确:这样呢,我们就可以把诗作分为三个部分,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认识和体会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2、学习运用比方、对比、衬托、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育丰富的想象能力。

鉴赏本诗的构思和意境。

3、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以及他张扬个性,不断追求的性格特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2课时1、古体诗: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律诗、绝句)而言的。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

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2、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5岁开始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

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

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独特个性,也有人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突出了一个"豪'字。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旅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旅行的呢?2. 引用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两句诗,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解析这首诗的内涵。

二、整体理解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进行整体感悟。

请学生首先通读全诗,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2. 了解作者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及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三、细节解读1. 行路难:请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句“行路难”,思考李白为何使用“行路难”这个开头,这句话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2. 多歧路,今安在:这两句诗中的“多歧路”和“今安在”有何特殊意义?请学生进行思考,并尝试解读这里的隐含含义。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哲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四、诗歌赏析1. 请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尝试解读诗中含义,体会诗歌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音韵、意象、韵律等方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该诗的内涵。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诠释,展现个性化的诗歌理解。

五、拓展延伸1. 请学生选择一两首与《行路难(其一)》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扩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智慧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六、总结反思1.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李白这首诗以及诗歌的看法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如何像诗中所述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样勇敢前行?七、作业布置1. 布置写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行路难(其一)》的读后感或解读文章,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蜀道难-李白导学案》

《蜀道难-李白导学案》

《蜀道难-李白》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蜀道难》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4. 能够进行诗歌赏析和解读。

二、导学内容:
1. 李白及其代表作《蜀道难》简介;
2. 诗歌背景和意义;
3. 诗歌赏析和解读。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引导:通过展示李白的简介和《蜀道难》的诗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进修李白及其代表作《蜀道难》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意义等。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4. 进行诗歌赏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5.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室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通过写作体会诗歌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

2.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能力。

五、课后作业:
1. 背诵《蜀道难》中的经典诗句,并写出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 撰写读后感,分享对《蜀道难》的赏析和感受;
3. 阅读李白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李白的诗歌创作。

六、评判反思:
1. 通过教室讨论和作业检查,评判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白《蜀道难》导学案

李白《蜀道难》导学案

李白《蜀道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诵读。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知识导学】1.背景介绍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本诗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的写作目的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而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那么《蜀道难》的旨趣到底是什么呢?最靠谱的恐怕是从诗作本身去找答案。

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无疑,即前人所谓“送友人入蜀”。

从诗歌所透露出来的情感看,既有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心、对友人涉足陌生地的忧虑,又掺杂些许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然而,如果简单地把它看做是本诗的旨趣,则未免流于浅薄。

其实要把握《蜀道难》的思想内容,最要紧的莫过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

这句诗在诗中一咏三叹,且贯穿全诗始末;它不仅仅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更是诗人刻意咏叹的主题。

单凭这一点,就可断定这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

诗人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极言蜀山之险、蜀道之难,难道仅仅是为了抒发惜别之情和牵挂之意?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太不像李太白了吧?显然,李白不过是借送友入蜀之名,状写蜀道之难罢了。

因此,准确把握《蜀道难》之旨趣,首先必须抓住诗歌所状写的、所歌咏的蜀道这个重点探寻。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他笔下的蜀道,不仅仅具有高、奇、险的特点,更被赋予诗人特有的情感气质和思想品格。

这条蜀道,是李白的蜀道,从头至尾融贯着澎湃的浪漫主义激情。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诵读《蜀道难》会产生伟大、崇高的情感,产生景仰、膜拜的冲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李白个性
教学建议学习内容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仔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可以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教师主要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比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

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

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艺术特色
赏析诗歌
感情、手法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苦闷与孤独的内心世界。

开头写“独酌”的场境。

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人物只是他一个,动作是独酌。

诗人突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过来,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了。

尽管诗人盛情邀请,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影子也不会喝酒。

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诗人已经渐入醉乡,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倾听佳音;舞时,身影转动,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一往情深。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它们毕竟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作为自己结交的对象,可见诗人内心是多么孤独啊!
问:《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与月、影为伴的孤寂,表达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尤其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孤寂与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诗歌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热闹场面衬托孤寂苦闷的内心。

《将进酒》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3、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