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文言文实词翻译

河中石兽文言文实词翻译

河,古之“河”字,水之汇聚处也。

水,流也,润泽万物。

石,坚也,石之质也。

兽,动物也,此指河中巨石之形似兽者。

身,身体也。

长,长也,指石兽之体长数丈。

数,数目也,此指石兽之身长若干丈。

丈,长度单位,古时一丈约合三米。

背负青天,背负,背之也,背负青天,即背负天空。

青天,天空也,天空之色为青,故称。

俯瞰碧波,俯瞰,俯视也,俯视碧波,即俯视碧波之水。

碧波,水之清也,碧绿之波纹。

相传,相传,传说也。

此指民间流传之故事。

河神,水之神也,掌管河流之水。

化身,化身为也,指河神化为石兽之形。

镇守,镇守也,守护也。

河道,河流之通道也。

庇佑,庇护也,保佑也。

百姓,人民也,指广大民众。

近日,近日,最近也。

儒生,儒家学者也,此指博学之士。

探求,探寻寻求也。

石兽之谜,石兽之秘密也。

撰文,撰写文章也。

述,陈述也,叙述也。

河中石兽,身长数丈,背负青天,俯瞰碧波。

其来历,众说纷纭。

一说是河神之化身,镇守河道,庇佑百姓;一说是远古巨兽,因河水冲刷而成;一说是海龟化石,因地质运动而埋于河中。

然而,不论其来历如何,石兽已成为河之象征,深受人们敬仰。

儒生欲探求石兽之谜,于是深入研究。

首先,儒生从地理、历史、神话等方面入手,查阅大量古籍,搜集石兽相关资料。

其次,儒生实地考察,亲身走访石兽所在地,观察其周围环境。

最后,儒生结合所学,撰写文章,阐述石兽之谜。

在文章中,儒生提到石兽身上的纹路。

纹路,纹理也,指石兽表面之图案。

相传,纹路乃河神之标记,具有神秘力量。

儒生认为,纹路可能是石兽来历之关键。

此外,儒生还提到石兽附近的水文。

水文,水文地理也,指河流之水情。

儒生发现,石兽附近的水流异常,似有神秘力量。

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石兽与河神有着密切联系,河神通过石兽影响水文。

总之,河中石兽之谜引人入胜。

儒生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石兽之神秘面纱。

然而,石兽之谜仍未完全解开,仍有待后人继续探寻。

愿河中石兽之谜,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历史、神话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文化。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河中石兽》通过对石兽的搜寻,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进行了嘲讽。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与阅读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与阅读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与阅读练习附答案河中石兽原文翻译与阅读练习附答案引导语:《河中石兽》讲解了哪些道理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翻译以及阅读练习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考点清查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钯:拖。

(6)是.非木杮..: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案】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⑤是非木杮。

⑥当求之于上流: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⑧求之(于)地中:三、课内简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练习试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翻译

河中石兽翻译

河中石兽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寺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它们离开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河沙的性质松软而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依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就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文言文《河中石兽》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

暴,突然21、湮:埋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河中石兽翻译及原文及注释

河中石兽翻译及原文及注释

河中石兽翻译及原文及注释《河中石兽》原文:清代·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二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古今异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⑦阅.十余岁:古今异义,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⑧是.非木柿: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古今异义,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古今异义,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河中的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 当学者搭建帐篷寺庙时,他微笑着说:“你不能学物理。

它是木头吗?你怎么能把它带到浪涌上呢?它是一块坚硬的石头,一块松散的沙子,漂浮在沙子上,使你的耳朵下沉加深。

沿着河边要它并不难。

”公共服务是决定性的。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 俗话说,水果就在几英里之外。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我一个都不知道。

我能根据原因猜吗?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一)第一座寺庙靠近河流(2)山门在河流中坍塌()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代和现代含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2)你不能学物理。

古代意义:()现代意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到微笑的味道,然后说B。

向上层阶级索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用这种方式判断动词(2)事物的真相3.d4.(1)这不是一块木头。

它怎么会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事情有很多变化。

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断来判断事物。

(说得通)。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导语:《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作者纪昀,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河中石兽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

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七年级下期中后古文三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16课《陋室铭》二、第16课《爱莲说》三、第24课《河中石兽》(一)第16课《陋室铭》习题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惟吾德馨.:古今异义,古义:美好。

今义:芳香。

②无案牍之劳形.:古今异义,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样子。

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今异义,古义:琴瑟,萧管之类弦乐器。

今义:丝绸、竹子。

④谈笑有鸿.儒:古今异义,古义:大。

今义:鸿雁。

⑤有仙则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出名,闻名,变得有名。

⑥有龙则灵.: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⑦惟吾德馨:词类活用,名词作形容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一词多义:名①有仙则名:动词,出名,闻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用,说出。

是①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②当是时:代词,这。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②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3、判断文言句式: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有何陋之。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内简答题: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①运用了对偶、比喻、类比和比兴的表现手法。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⑤是非木杮。

⑥当求之于上流: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⑧求之(于)地中:三、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古今异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⑦阅.十余岁:古今异义,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⑧是.非木柿: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古今异义,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古今异义,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⑪求.石兽于水中:古今异义,古义:寻找。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⑤是非木杮。

⑥当求之于上流: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⑧求之(于)地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以及翻译分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以及翻译分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分析文言文《河中石兽》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以下:【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水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说明】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凑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庙门:寺庙的大门。

5、圮:坍毁。

6、并:二者都,一同。

7、沉焉:淹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边。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找寻石兽。

求,找寻。

12、竟:终于,究竟。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可以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可以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狂涨:洪水。

暴,忽然21、湮:沉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服气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切实的言论。

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由。

26、啮:本义是“咬”这里是侵害、冲洗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注释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注释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注释《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解释1作品原文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作品解释1、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2、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南,南部。

3、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4、河干(gān):河岸。

干,岸。

5、圮(pǐ):倒塌。

6、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经历。

8、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9、求:寻找。

10、竟:终了,最后。

1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12、曳(yè):拖。

1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4、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15、设帐:设馆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来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yān):埋没。

22、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2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古今异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⑦阅.十余岁:古今异义,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⑧是.非木柿: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古今异义,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古今异义,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⑪求.石兽于水中:古今异义,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⑫转转不已.:古今异义,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今异义,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湿”相对。

2、一词多义:
之: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④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棹数小舟。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省略句(省略介词)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为”表被动。

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⑤是非木杮。

判断句
⑥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状语后置。

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省略句,省略宾语。

⑧求之(于)地中:省略句,省略介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
下游去呢?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大概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内简答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答: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主旨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主题: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主观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