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He-Ne激光光动力学疗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He-Ne激光光动力学疗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fdcfb23647d27284b735165.png)
( 北农 业 大 学 动 物 医 学学 院 , 东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 0 3 ) 5 00
中 图分 类 号 : 8 4 5 Q 5 ¥5.; 25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码 :5 96 0 ( 0 0 0 —0 00 0 2 — 0 5 2 1 ) 70 5 - 2 -
中围 兽 医 杂 志 2 1 ( 4 0 0年 第 6卷 ) 7期 第
5 1
1 概 述
光 敏 剂 进 入 机 体 在 一 定 时 间 段 可 较 多 地潴 留 于 肿 瘤组 织 内 , 时 以特定 波长激 发照射 肿瘤 部位 , 此 光 敏 剂 经 光 照 激 发 , 过 单 线 态 跃 迁 至 激 发 态 的 三 线 经 态 , 线 态 的光 敏 剂 可 与 邻 近 的 底 物 分 子 发 生 电 子 三
r] I .中 国兽 医 杂志 , 0 9 4 ( ) 5 8 2 0 ,57 :75.
i fd c n o s / v u [ 3 t no uka d goecro rs J .Ava s 0 6 0 o ci i D ,20 ,5 : ni
9 ~ 5 29 .
r 5 B n A A, l wa- sisR I ad uT S e a.Geei 1] a d Gal yHakn ,S n h , t 1 ; t o - n c
业 出版 社 , 9 9 7 2 7 1 19 :4- 7.
[ ] 甘孟 侯 .禽流 感 [ . 5 M] 2版. 京 : 国农 业 出版 社 ,0 2 北 中 20.
I ] S a y S a d u T.S ia r sd H .P t o e i t f - h wk .S n h 6 h  ̄ p a a L ah g n d y o a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研究进展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a2dd246767f5acfa1c7cd41.png)
【 关键词 】 宫 颈上皮 内瘤样病变 ;光化学疗法 ;光敏感药 ;乳头状瘤病毒科
Reerh A v n eo h td n mi h r p evcl nre i e a sac d a c fP oo y a cT ea y i C ria tapt l i n I h i N ̄ mi Y ig l, oZ NG a E Tn - YUB ,HO u Q -. e at e tf e a l ya dS D,e igU i ri hnhnHo ilS eze 1 0 6 G ag ogPoic , iiD p r n D m t o l m o o g n T P kn n esyS eze v t s t ,hnh n5 8 3 , un dn rv e pa n
【 yw r s e iait ei ei epai; h tce ohrp ; htsniz g gns Ppl maid e Ke od 】C r cln apt l l o l a P o h m teay P ooe sin et; aio v ia v r h an s o ti a l r
( P — 等 。第 2代 光 敏剂 有化 学纯 度 高 、 B D MA) 正常 组
织 中清除 快 、 择性 强 等优 点 , 选 且有 较 强 的组织 渗 透 性 , 外 用吸 收 , 能 因此更 适 合 临床应 用 。第 3代 光 敏
到 清除 靶 细胞 组 织 的 目的 [。P T必 备 的 三大 要 素 ” D
H l m n s等 [] A A P T治 疗 7例 C Nl ie a n l 用 L —D I I、 Ⅲ级 的 患 者 ,0次 治 疗 后 发 现 4例 病 变 无 明 显 变 1 化 , 3例病 变反 而加 重 。K e 而 ef [ 使 用 能量 密度 e等 1 3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81d629143323968001c9289.png)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陈越1郑军1谭潇1,21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2三峡大学医学院,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2)郑军,教授、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美学者,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普外科兼肝胆胰外科主任,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湖北省医学会普外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胰腺病分会委员,宜昌市肝胆胰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医学临床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三峡大学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宜昌市优秀专家、宜昌市卫生系统第一层次拔尖人才。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 收录6篇,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宜昌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1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获宜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摘要】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侵袭能力的新生物。
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是当今医学发展的难题。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一种基于光敏剂、光照等条件,对病灶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治疗手段,其在治疗某些疾病、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诸多优点,尤其对于肿瘤患者而言,PDT 的出现可能为他们的治疗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国内外众多研究报告中,PDT 显示出了对不同肿瘤的有效性,这无疑为临床上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选取了PDT 在几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肿瘤;光敏剂Research progresse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tumor CHEN Yue *,ZHENG Jun,TAN Xiao.*The First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Institute of Hepatopancreatobilary Surgery,Yichang 443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ENG Jun E⁃mail :zhengjundr@ ;TAN Xiao E⁃mail :xiao⁃tan@【Abstract 】Tumor is caused by various tumorigenic factors.It is a kind of new organism with abnormal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ve ability.Tumor cells have abnormal morphology,metabolism and functions.They have no differentiation and maturation ability ,and it remains a problem in current medical development.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is a therapeutic method based on photosensitizers and light ,which aims to kill the tumor cells.PDT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reatment of several diseases and improvement of prognosis of patients ,especially in treat⁃ment of tumors.Many research reports showed the efficient effect of PDT in treatment of different tumors ,which undoubtedly provides us a novel strategy in clinical trials.This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the use and progress of PDT in several common malignant tumors.【Key words 】photodynamic therapy;tumor;photosensitizer·临床新进展·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方法,迄今为止,其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领域当属皮肤疾病的治疗[1],李庆贤等[2]就证明了PDT 在面部痤疮治疗上较之传统的光照射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0b0ec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3.png)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陈越; 郑军; 谭潇【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5)016【总页数】5页(P2517-2521)【关键词】光动力疗法; 肿瘤; 光敏剂【作者】陈越; 郑军; 谭潇【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 三峡大学医学院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2【正文语种】中文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方法,迄今为止,其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领域当属皮肤疾病的治疗[1],李庆贤等[2]就证明了PDT在面部痤疮治疗上较之传统的光照射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
PDT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尤为广泛,上世纪70年代,KELLY等[3]应用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deriva,HPD)作为光敏剂治疗膀胱癌成功,由此开创了PDT在肿瘤治疗中的先河。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PDT在肿瘤治疗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其可能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有统计表明,2018年全球约有超1 800万的肿瘤新发病例[4],其中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首位[5]。
手术切除局部病灶仍是目前大多数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在缓解患者症状和延长生存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并非所有肿瘤都适于手术切除,且对于部分肿瘤而言,手术切除病灶甚至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肿瘤的非手术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PDT作为一种微创手段,为肿瘤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1 PDT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PDT是通过给患者注射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经过一定时间光敏剂特异性的聚集在肿瘤组织,然后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并激发光敏剂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ROS),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包括凋亡、坏死以及过度自噬等)以达到治疗的效果[6]。
光动力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f63fef227916888586d723.png)
收稿日期:2019-1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 .2180405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N o .B K 20180581);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N o .2018M 630511);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经费(N o .J U S R P 51714B ㊁J U S R P 11846) *通讯作者:赵旭,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生物分析.E -m a i l :z h a o x u 2017@j i a n gn a n .e d u .c n 第35卷第6期V o l .35 N o .6分析科学学报J O U R N A LO FA N A L Y T I C A LS C I E N C E 2019年12月D e c .2019D O I :10.13526/j .i s s n .1006-6144.2019.06.007光动力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赵 旭1,2,3,赵凯超4,刘茄琳4,刘雨诗3,严秀平1,2,3,4(1.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国际食品安全联合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分析食品安全学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2;4.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局部㊁温和及相对安全的治疗模式,在癌症精准治疗方面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㊂光敏剂㊁光源以及氧气是光动力治疗的三个关键要素㊂首先,传统小分子光敏剂的吸收光谱大多在紫外或可见光区,且缺乏肿瘤靶向性和特异性,组织穿透深度不足且存在非特异性损伤㊂其次,光动力治疗效率依赖于外光源连续照射,易引发光毒性和组织损伤㊂另外,实体肿瘤组织处乏氧等微环境限制了光动力治疗效率㊂因此,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的同时降低副作用,并实现深层组织的高效特异性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难题㊂近年来,新型光动力治疗体系不断涌现,以期解决上述限制光动力治疗进一步发展与应用的瓶颈问题㊂本文从光动力治疗所需三要素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各类新型光动力治疗体系及其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进展㊂关键词:光动力治疗;精准治疗;光敏剂;光源;氧气补给中图分类号:O 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44(2019)06-741-061 引言光动力治疗(P h o t o d y n a m i cT h e r a p y,P D T )是一种温和㊁局部和相对安全的治疗模式,在癌症精准治疗方面展现了独特优势[1-3]㊂自1972年D i a m o n d 发现卟啉光敏活性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以来,涌现出了大量P D T 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㊂P D T 的作用机制是在外界光源激发下,光敏剂吸收光能由基态跃迁至单重激发态,后经系间窜越至三重激发态,处于三重激发态的光敏剂可与周围的生物分子或氧气等发生电子转移或能量传递,生成对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分子具有损伤作用的自由基或活性氧(R e a c t i v e O x y g e nS p e c i e s ,R O S ),从而发挥治疗活性[4-5]㊂可见,光敏剂㊁光源以及氧气是P D T 的三个核心要素㊂然而,现有光敏剂分子的激发波长大多处于紫外或可见光区,生物组织对该波长范围内光的强吸收与散射使得该类光敏剂难以实现深层组织的有效治疗[6-8]㊂这些大多为 a l w a y so n 型光敏剂,缺乏肿瘤靶向性及特异性,对邻近正常组织的非特异性损伤亦无法避免[9-10]㊂此外,传统光动力治疗大多依赖于外光源的持续照射来激活光敏剂产生R O S 等,易引发光毒性和组织损伤[7,9-10]㊂由于肿瘤生长快速,其血管组织发育不全,导致实体肿瘤所处微环境呈乏氧状态(氧分压<5m mH g )[11],不充足的氧气补给势必会降低P D T 效率㊂肿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 l u t a t h i o n e ,G S H )(>10m m o l ㊃L -1)也会消耗P D T 产生的R O S 等,亦会影响P D T 效率[12]㊂因此,寻求高效可行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对推动P D T 的发展具重要意义㊂本文从光敏剂㊁光源和氧气三要素角度,综述近年来发展的各类新型光动力治疗体系,以及它们在肿147第6期赵旭,等:光动力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第35卷瘤精准治疗中的研究进展㊂2光敏剂传统的光敏剂大多为有机小分子类,如已用于临床的光卟啉㊁四-(间羟基苯基)二氢卟吩㊁内源性卟啉Ⅸ及5-氨基乙酰丙酸等,缺乏肿瘤靶向性及特异性,易对正常组织等造成非特异性损伤[5,13]㊂利用肿瘤微环境较正常组织的差异,构建的可激活型光敏剂,可有效降低上述非特异性损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㊂例如,T i a n等[14]利用肿瘤细胞所处微环境具有弱酸性这一特性,设计并合成了p H激活型二乙胺基苯基及溴苯基修饰的B O D I P Y类光敏剂(图1a)㊂该材料在正常体液p H=7.4下无光敏活性,当其被肿瘤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后,被溶酶体所处酸性环境(p H=4.5~5.0)激活,在808n m激光照射下可产生R O S,进而杀伤癌细胞㊂随后,T a n g等[15]同样以二乙胺基苯基为p H识别基团,合成了另一类p H激活型B O D I P Y类光敏剂(图1b)㊂该材料靶向聚集于溶酶体后被溶酶体的酸性环境激活,在氙灯照射下产生,发挥光动力治疗作用㊂然而,p H接近5.0的酸性环境是溶酶体这一细胞器所固有的,并非癌细胞的特有属性,因此该类p H激活型光敏剂的肿瘤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㊂如何得到p H响应范围与肿瘤所处弱酸性微环境相吻合㊁生物相容性好的特异性光敏剂,并提升其R O S产生能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㊂图1p H激活型光敏剂的结构式[14-15]F i g.1S t r u c t u r e s o f p H-a c t i v a t a b l e p h o t o s e n s i t i z e r s[14-15]除传统的有机小分子外,新型纳米光敏剂已悄然兴起㊂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E n h a n c e dP e r-m e a b i l i t y a n dR e t e n t i o n,E P R)效应使得纳米光敏剂在肿瘤组织高效聚集,进而有望提升治疗效率㊂例如,Y a n g等[16]以商品化T i O2P25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T i O2纳米棒,并在其表面修饰金纳米簇,制得A u25/B-T i O2-x复合光敏剂㊂该纳米光敏剂不同于经典无机纳米光敏剂T i O2,可被650n m光激发,发挥P D T抗肿瘤活性㊂此外,W a n g等[17]通过简单剥离方法获得厚度为2.0n m的超薄黑磷纳米片,其单线态氧量子产率高达0.91㊂0.5W㊃c m-2的660n m激光器照射10m i n后(材料浓度为0.2m g㊃L-1),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可高达71.5%,在皮下移植瘤的治疗方面已表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㊂然而,肿瘤组织所固有的乏氧㊁还原性物质G S H过表达等特性对P D T的影响并未消除㊂如何设计制备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光敏剂,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效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㊂J u等[18]制备了C u2+修饰的氮化碳纳米片(C u2+-g-C3N4)新型光敏剂㊂该光敏剂在可见光照射下产生多种R O S的同时,还可将肿瘤细胞内的G S H氧化为氧化型谷胱甘肽(G S S G),使得肿瘤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大大提升了其P D T抗肿瘤活性㊂此外,X u等[19]设计合成了一个末端含有二硫联吡啶的新型锌酞菁类光敏剂(Z n P c-D T P),并通过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纳米光敏剂(Z n P c-D T PN P s),此时光动力效率较低㊂经尾静脉注射后,Z n P c-D T PN P s经E P R效应在肿瘤组织靶向聚集,进入肿瘤细胞后,二硫键与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G S H反应,将肿瘤细胞中的G S H氧化为G S S G,降低G S H的浓度,进而减弱其对P D T 效率的影响㊂同时,二硫键被切断,原有的纳米结构被破坏,释放出末端含有巯基的锌酞菁(Z n P c-S H)片段,游离的Z n P c-S H具有较高的R O S产生能力,进而实现了肿瘤细胞内原位激活的高效P D T(图2)㊂3光源现有光敏剂的吸收光谱大多在紫外-可见光区,生物组织对该波长范围内光的强吸收与散射使得该类光敏剂难以实现深层组织的有效治疗[6-8]㊂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蓬勃发展,具有吸收近红外光㊁发247第6期分析科学学报第35卷图2Z n P c-D T PN P的抗肿瘤原理示意图[18]F i g.2S c h e m a t i c 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 t h e a n t i c a n c e rm e c h a n i s mo fZ n P c-D T PN P[18]出可见光性质的上转换纳米材料(U p c o n v e r s i o n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U C N P s)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推动了光动力治疗的发展[7,9-10]㊂例如,L i等[20]将光敏剂二氢卟吩(C h l o r i ne6,C e6)与p H响应型高分子聚合物偶联,再与U C N P s(N a Y F4ʒY b,E r@C a F2)和表面活性剂(P l u r o n i c F68)自组装制得复合纳米材料㊂到达肿瘤微环境所处弱酸性环境后,复合材料解聚,使得原聚集淬灭的C e6恢复活性,实现了980n m激光激发的P D T㊂C h e n[21]等将光敏剂亚甲基蓝(M B)与金纳米棒(A u N R)修饰的U C N P s (N a Y F4ʒY b/E r)结合,进一步修饰靶向配体叶酸(F A),构建了U C N P@S i O2ʒM B-A u N R s-F A复合材料㊂以U C N P s作为转换光源激活M B产生1O2,用于口腔癌细胞的靶向治疗,获得了较好的P D T效果㊂上述研究克服了因需紫外-可见光照射而造成的组织穿透深度低等缺陷,但治疗过程需外界激发长时间连续照射引起的光毒性和组织损伤等问题不可避免,限制了光动力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应用㊂因此,发展近红外吸收的光敏剂以及降低外光源连续照射引发的光毒性和组织损伤对推动P D T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长余辉纳米材料(P e r s i s t e n tL u m i n e s c e n c e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P L N P s)是一种新兴的光学材料,可在激发停止后持续长时间发光[7,22-23]㊂尤其是近来研发的C r3+掺杂镓酸锌和镓锗酸锌等近红外P L N P s,其发射波长处于 生物光学窗口 内,且近红外光能够重复激发其余辉㊂这种独特的免连续激发㊁长时间近红外磷光发射特性使得近红外P L N P s除在生物传感㊁肿瘤诊断及成像指引的治疗等领域颇具优势外[23-24],在免外光源连续激发的光动力治疗方面亦崭露头角[7,25-27]㊂本课题组[7]将长余辉发光激活光敏剂的策略引入基于近红外发光P L N P s的P D T体系㊂设计了一种新型808n m近红外光激励性近红外发光P L N P s (Z G G OʒC r3+)作为P D T的内光源,并将光敏剂硅酞菁(S i-P c)化学键合在其表面,利用P L N P s的近红外余辉来激活其表面的S i-P c,持续产生R O S杀死癌细胞,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㊂此外,为进一步改善长余辉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和可控形貌,我们系统研究了影响长余辉发光的关键因素,发展了表面活性剂辅助水热/短时间高温煅烧/煅烧后水热再处理方法,成功制备了三元素掺杂的小尺寸单分散超P L N P s (Z G G OʒC r3+,Y b3+,E r3+)[28]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仿生多功能长余辉纳米平台及其转移瘤成像和光动力学/化疗联合治疗(D S P L N P s@h S i O2@C C M)(图3)[26]㊂以Z G G OʒC r3+,Y b3+,E r3+为成像单元及内置激发光源,将光敏剂S i-P c偶联在其表面,为增强材料的治疗效率,在所得材料表面进一步生长介孔硅用以包载化学治疗药物D O X,随后用肿瘤细胞细胞膜包裹以防止药物泄露并赋予材料肿瘤主动靶向识别能力㊂在无外光源连续激发下,复合材料对肿瘤细胞及荷瘤小鼠模型均表现出了很好的治疗效果㊂此外,F a n等[27]将长余辉发光材料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 o l y L a c t i c-c o-g l y c o l i cA c i d,P L G A)制得复合物,并将其植入肿瘤组织作为内光源㊂尾静脉注射光敏剂H P P H,并在第1d及第8d对肿瘤部位照射进行照射(白光L E D,每次15m i n),亦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㊂但受限于现有P L N P s的余辉强度以及生理环境等因素对余辉发光效果的影响,完全利用余辉发光作为内光源难以实现较好的体内治疗效果,仍需借助外光源的再次照射㊂因此,高性能㊁长时间发射的新型长余辉材料仍有待开发㊂347第6期赵旭,等:光动力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第35卷图3 D S P L N P s @h S i O 2@C C M 用于转移瘤成像和光动力学/化疗联合治疗示意图[26]F i g .3 S c h e m a t i c 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D S P L N P s @h S i O 2@C C Mf o r i nv i v om e t a s t a s e s i m a g i n g a n d c h e m o p h o t o t h e r a p y [26]4 氧气氧气是P D T 发挥活性的关键要素之一㊂实体肿瘤组织部位的乏氧微环境势必会会降低P D T 治疗的效果㊂因此,寻求有效途径缓解肿瘤乏氧状态,对提升P D T 效率有重要意义㊂为此,已有大量研究着眼于如何增加肿瘤组织部位的含氧量,进而提升P D T 效率[29-31]㊂如与光热治疗(P h o t o t h e r m a lT h e r a p y,P T T )合用,通过升温加快肿瘤部位血流速度增加氧气供给;共载携氧剂,实现肿瘤组织部位氧气自补给;催化肿瘤细胞内高浓度的H 2O 2分解释放氧气等㊂图4 H A O PN P 用于乏氧肿瘤细胞的高效光动力治疗示意图[31]F i g .4 S c h e m a t i c 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H A O P N Pf o re f f i c i e n tP D T a g a i n s t h y p o x i c t u m o r [31]G u o 等[29]选用近红外菁类染料C y p a t e 作为光热治疗剂,二氢噻吩作为光动力治疗剂,与两亲性分子m P E G /b -P A s p 自组装形成微球,用于荧光/光声双模态成像指引的P D T /P T T 治疗,得到了相互增强的治疗效果㊂L u o 等[30]选用近红外荧光探针I R 808作为光动力治疗剂,将其键合于聚乙二醇及树枝状聚乙烯亚胺修饰的氧化石墨纳米片(N G O )上,复合材料的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N G O 时产生的P D T 效果及I R 808产生的P T T 治疗效果㊂上述研究虽已证实P D T /P T T 相结合可实现相互增强的治疗效果,但这种基于两类不同材料实现的光热/光动力联合治疗仍存在一些不足㊂两类材料不同的理化性质易造成两类材料在体内分布和对靶向区域的选择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难实现真正的精准的联合治疗;亦或需要两种波长的激发光刺激,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副作用及操作难度㊂因此,发展兼光热及光动力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治疗剂将更有利于实现肿瘤精准治疗㊂C h e n 等[31]将亚甲基蓝(M B )与过氧化氢酶同时包覆于聚合物纳米粒内部,并引入肿瘤靶向肽(R G D f K )以增强复合材料的肿瘤靶向识别及富集能力㊂所得复合药物H A O PN P 进入肿瘤细胞后,过氧化氢酶催化细胞内高浓度H 2O 2分解产生氧气,为P D T 供氧,实现了乏氧实体肿瘤的高效治疗(图4)㊂此外,还有多种催化剂催化H 2O 2447第6期分析科学学报第35卷分解产氧的研究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2-35]㊂如,铂包钯纳米片(P d@P t)㊁M n O2㊁锰碳量子点㊁黑磷/氧化锰复合材料等㊂5结语如何实现癌症的早期精准诊断及高效的个性化治疗,是当前医学和生命分析化学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㊂传统的治疗方法已不能满足肿瘤精准治疗的需求㊂光动力治疗的出现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新希望㊂现有研究也证实了光动力治疗无论是在体外细胞层面还是体内荷瘤小鼠模型水平,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㊂然而,光动力治疗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生物安全性好㊁肿瘤主动靶向能力强㊁治疗效率高㊁毒副作用小的新型光动力治疗体系,推动P D T的进一步发展及临床转化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㊂参考文献:[1] C h eQ,K eH T,D a i ZF,L i uZ.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5,73:214.[2] T a n g Q Y,X i a o W Y,H u a n g C H,S iW L,S h a o J J,H u a n g W,C h e nP,Z h a n g Q,D o n g XC.C h e m i s t r y o fM a t e r i a l s,2017,29(12):5216.[3] C h e n g Y H,C h e n g H,J i a n g CX,Q i uXF,W a n g K K,H u a n W,Y u a nA,W uJH,H uY Q.N a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2015,6:8785.[4] D o l m a n sDE,F u k u m u r aD,J a i nR K.N a t u r eR e v i e w sC a n c e r,2003,3(5):380.[5] Z HA N GJS,Z H O U L.P r o g r e s s i nP h a r m a c e u t i a l S c i e n c e(张继双,周林.药学进展),2019,43(5):349.[6] T s a y JM,T r z o s sM,S h i LX,K o n g XX,S e l k eM,J u n g M E,W e i s s S.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2007,129(21):6865.[7] A b d u r a h m a nR,Y a n g CX,Y a nXP.C h e m i c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2016,52(90):13303.[8] S h e nYZ,S h u h e n d l e rAJ,Y eDJ,X u J J,C h e nH Y.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 R e v i e w s,2016,45(24):6725.[9] Z h a nQ Q,Q i a n J,L i a n g HJ,S o m e s f a l e a nG,W a n g D.A C SN a n o,2011,5(5):3744.[10]Y a n g G X,Y a n g D,Y a n g PP,L vR,L i CX.C h e m i s t r y o fM a t e r i a l s,2015,27(23):7957.[11]L iX,K w o nN,G u oT,L i uZ,Y o o n J.A n g e w a n d t eC h e m i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d i t i o n l,2018,57(36):11522.[12]Z h a n g Z H,D i n g Y X,L iYJ,W uP,G u o J,W a n g CC.A d v a n c e dT h e r a p e u t i c s,2019,2:1800113.[13]L a n M H,Z h a oS J,L i uW M,L e eCS,Z h a n g WJ,W a n g PF.A d v a n c e dH e a l t h c a r eM a t e r i a l s,2019,8(13):e1900132.[14]T i a n JW,Z h o u JF,S h e nZ,D i n g L,Y u JS,J uH X.C h e m i c a l S c i e n c e,2015,6(10):5969.[15]T a n g Q Y,X i a o W Y,H u a n g C H,S iW L,S h a o J J,H u a n g W,C h e nP,Z h a n g Q,D o n g XC.C h e m i s t r y o fM a t e r i a l s,2017,29(12):5216.[16]Y a n g D,G u l z a rA,Y a n g G X,G a i SL,H eF,D a iYL,Z h o n g C N,Y a n g PP.S m a l l,2017,13(48):1703007.[17]W a n g H,Y a n g X,S h a o W,C h e nSC,X i e JF,Z h a n g X D,W a n g J,X i eY.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5,137(35):11376.[18]J uEG,D o n g K,C h e nZ W,L i uZ,L i uCQ,H u a n g Y Y,W a n g ZZ,P uF,R e n J S,Q uXG.A n g e w a n d t eC h e m i e I n t e r-n a t i o n a l E d i t i o n l,2016,128(38):11639.[19]X uK K,Y a oH,H u JH,Z h o u JH,Z h o uL,W e i SH.F r e eR a d i c a l B i o l o g y M e d i c i n e,2018,124:431-446.[20]L i FY,D u Y,L i uJ A,S u n H,W a n g J,L iR Q,K i m D,H y e o n T,L i n g D S.A d v a n c e d M a t e r i a l s,2018,30(35):e1802808.[21]C h e nC W,C h a nYC,H s i a o M,L i uRS.A C SA p p l i e d M a t e r i a l s&I n t e r f a c e s,2016,8(47):32108.[22]W uBY,W a n g H F,C h e n JT,Y a nXP.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1,133(4):686.[23]P a nZ W,L uY Y,L i uF.N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 s,2012,11(1):58.[24]S u nSK,W a n g H F,Y a nXP.A c c o u n t s o fC h e m i c a lR e s e a r c h,2018,51(5):1131.[25]W a n g J,L iYJ,M a oR H,W a n g Y,Y a nXP.J o u r n a l o fM a t e r i a l sC h e m i s t r y B,2017,5(29):5793.[26]L iYJ,Y a n g CX,Y a nXP.A n a l y t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2018,90(6):4188.[27]F a n W P,L uN,X uC,L i uYJ,L i n J,W a n g S,S h e nZY,Y a n g Z,Q u JL,W a n g TF,C h e nSP,H u a n g P,C h e nX Y.A C SN a n o,2017,11(6):5864.[28]L iYJ,Y a nXP.N a n o s c a l e,2016,8(32):14965.547第6期赵旭,等:光动力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第35卷[29]G u o M,M a oHJ,L iYL,Z h uAJ,H eH,Y a n g H,W a n g Y Y,T i a nX,G eCC,P e n g QL,W a n g XY,Y a n g XL,C h e nX Y,L i uG,C h e nH B.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4,35(16):4656.[30]L u oSL,Y a n g ZY,T a nX,W a n g Y,Z e n g YP,W a n g Y,L i C M,L i R,S h i C M.A C SA p p l i e dM a t e r i a l s&I n t e r f a c e s,2016,8(27):17176.[31]C h e nH C,T i a n JW,H eWJ,G u oZJ.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5,137(4):1539.[32]Z h u W W,D o n g ZL,F uTT,L i u J J,C h e nQ,L iY G,Z h uR,X uLG,L i uZ.A d v a n c e dF u n c t i o n a lM a t e r i a l s,2016,26(30):5490.[33]W e i JP,L i JC,S u nD,L iQ,M aJY,C h e nX L,Z h uX,Z h e n g N F.A d v a n c e dF u n c t i o n a lM a t e r i a l s,2018,28(17):1706310.[34]L i u JT,D uP,L i uT R,W o n g BJC,W a n g W P,J uH X,L e i JP.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9,192:179.[35]K i mJ,C h o H R,J e o n H,K i m D,S o n g C,L e eN,C h o iS H,H y e o nT.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2017,139(32):10992.R e c e n tA d v a n c e s i nP h o t o d y n a m i cT h e r a p y f o rT u m o rP r e c i s i o nT r e a t m e n tZ H A O X u1,2,3,Z H A O K a i-c h a o4,L I UJ i a-l i n4,L I U Y u-s h i3,Y A N X i u-p i n g*1,2,3,4(1.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o d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J i a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W u x i214122;2.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i n tL a b o r a t o r y o nF o o dS a f e t y,J i a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W u x i214122;3.I n s t i t u t e o f A n a l y t i c a lF o o dS a f e t y,S c h o o l o f F o o d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J i a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W u x i214122;4.S c h o o l o f C h e m i c a l a n d M a t e r i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J i a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W u x i214122)A b s t r a c t:P h o t o d y n a m i c t h e r a p y(P D T),a l o c a l i z e d,m o d e r a t ea n dr e l a t i v e l y l e s s i n v a s i v et h e r a p y t o o l, o f f e r s p r o m i s i n g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f o r p r e c i s i o n t h e r a p y.P h o t o s e n s i t i z e r,l i g h t a n do x y g e na r e t h e t h r e ek e y e l e m e n t s i nP D T.H o w e v e r,m o s t o f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p h o t o s e n s i t i z e r s c a n o n l y b e a c t i v a t e d b y t h e u l t r a v i o l e t o r v i s i b l e l i g h ta n dl a c ko f t u m o rt a r g e ta n ds p e c i f i c i t y,l e a d i n g t ol o wt i s s u e p e n e t r a t i o n,i n s u f f i c i e n t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n o n-s p e c i f i c d a m a g e.B e s i d e s,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i c i e n c y d e p e n d so nc o n t i n u o u s a n dl o n g t i m ei n-s i t ui r r a d i a t i o n,w h i c hi n e v i t a b l y c a u s e ss e v e r eo v e r h e a t i n g e f f e c ta n d n o n-s p e c i f i c d a m a g e t on o r m a l t i s s u e s.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i c i e n c y i s a l s o l i m i t e d b y t h e h y p o x i c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s o l i d t u m o r t i s s u e s.H e n c e,d e v e l o p i n g n o v e lP D Ts y s t e m sw i t he n h a n c e da n t i c a n c e r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r e d u c e d s i d e-e f f e c t f o rd e e p s o l i dt u m o rt h e r a p y i so f 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I nr e c e n t y e a r s,v a r i o u sn o v e lP D T s y s t e m s h a v eb e e nd e v e l o p e d t os o l v e t h ea b o v eb o t t l e n e c k p r o b l e m s.I nt h i s r e v i e w,w es u m m a r i z e t h e r e c e n t p r o g r e s s i n P D T f o r t u m o r p r e c i s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i n v i e w o f t h e t h r e e k e y e l e m e n t s o f p h o t o s e n s i t i z e r,l i g h t a n do x y g e n.K e y w o r d s:P h o t o d y n a m i c t h e r a p y;P r e c i s i o n t r e a t m e n t;P h o t o s e n s i t i z e r;L i g h t s o u r c e;O x y g e ne v o l v i n g 647。
肿瘤光动力疗法
![肿瘤光动力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86d56fa62e3f5727a4e962c8.png)
整理ppt
10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脑肿瘤
在理论上,PDT 对脑瘤尤其是胶质瘤有特殊治疗作用, 这是因为脑肿瘤细胞具有高度摄取光敏剂的能力。据测定, 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内,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内光敏剂浓 度之比为30 : 1, 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内为12 : 1, 星形细胞瘤 内为8 : 1。血脑屏障不能阻止光敏剂进入肿瘤细胞, 而对正 常组织有屏障作用。应用胶质瘤小鼠模型进行光动力学治疗 研究,发现照射肿瘤表面颜色迅速加深。第2 天开始发黑, 第3 天结痴生成, 第5 天完全结痴, .以后瘤组织逐步脱落。镜下可 见瘤细胞坏死和凋亡。
支气管镜将坏死物取出。在应用PDT 治疗播放性腹
腔肿瘤时, 由于光照时间往往甚长( 中位手术时间8
小时以上), 则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如肠梗阻、腹内积
液、胰腺炎、肠穿孔、肠糜等。
整理ppt
17
少数患者治疗后可发生便秘, 此乃与光敏 剂的直接作用有关, 多为暂时性, 无需特殊处 理。
整理ppt
18
结论
整理ppt
12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妇科肿瘤
ward 等应用即PDT治疗12 例妇科癌肿病人, 将多根石英
纤维直接插入肿瘤内。1 例在治疗12 个月时未见复发,8 例在
10 个月时无肿瘤证据, 其余3 例显示不同程度应答。Soma
和Nutahara 应用PDT 治疗5 例阴道和外阴部癌、5 例子宫颈
整理ppt
8
• 在弥漫Lauren 型为50%。Nakamura 等报告8 例 早期胃癌, 由于拒绝手术或因有禁忌证未作手术切 除。接受DPT 治疗后,7 例癌肿全部消除。有1 例 在PDT 治疗后1 个月接受手术切除, 病理学检查显 示DPT 的效应深至粘膜固有层。
肿瘤光动力疗法
![肿瘤光动力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b8a8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b.png)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皮肤过敏、光敏反应等),采取 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康复。
03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优势与限 制
优势
高度选择性
光动力疗法能够精确地针对肿 瘤组织,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
作用。
微创性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 治疗方法,不需要手术或化疗 ,患者耐受性好。
肿瘤光动力疗法
目录
• 肿瘤光动力疗法简介 •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过程 •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优势与限制 • 肿瘤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 • 光动力疗法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
望
01
肿瘤光动力疗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肿瘤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利用光敏 剂和特定波长的光来治疗肿瘤的 方法。
原理
光动力疗法利用光敏剂在特定波 长光的照射下产生化学反应,从 而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 的目的。
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
联合治疗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 方向,将光动力疗法与其他治疗 方法(如化疗、放疗等)相结合,
有望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社会经济影响与政策建议
光动力疗法的推广应用将为患者 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减轻医疗负 担,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政府应加大对光动力疗法研究的 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和研发,促 进相关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
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和适 当的光照剂量,确保足够 的光能量到达肿瘤组织。
光照方式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 性质,选择适当的照射方 式(如表面照射、腔内照 射等)。
治疗过程
在光照治疗过程中,需密 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光照 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后续处理与观察
后续观察
治疗后需定期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和有无复 发迹象。
光动力疗法与肿瘤治疗研究
![光动力疗法与肿瘤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2999e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a.png)
光动力疗法与肿瘤治疗研究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肿瘤治疗一直是热门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人们开始研
究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
一、光动力疗法的原理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光敏剂对光的敏感性,通过激发光敏剂分子使其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破坏肿瘤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在此过程中,光敏剂和光源是两个关键因素,光源会激发光敏剂吸收光线,使得光敏剂激发相应的生物化学反应并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灭活肿瘤细胞。
二、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其优
点主要在于对操作器械的要求低,治疗无创伤,术后恢复快速而且价格相对比较低。
此外,光动力疗法也具有针对特定肿瘤的效果比较好、治愈率较高、不会影
响正常细胞等优点。
其在治疗口腔癌、皮肤癌和其他肿瘤上的良好效果,也对其
应用前景给予了广泛的未来。
三、光动力疗法的缺点
尽管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其也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其对于肿瘤生长与分化的影响暂时还未明确,还存在着一定的残留疗效,同时对于疗效的控制和稳定性仍有待改进。
四、未来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光敏剂的不断完善,光动力疗法应用的领域会越来越广泛,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而在原理和机理研究上,也会为临床治疗打下更好的基础。
总之,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虽然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未来的改进和完善将会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3d25a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e.png)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它是通过利用光敏剂和特定波长的光线来杀死肿瘤细胞。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传统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在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是利用光敏剂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活性氧和其他杀伤性物质,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会杀死被光敏剂激活的细胞,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影响。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光动力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包括头颈部肿瘤、皮肤癌、肺癌、胃肠道肿瘤等。
此外,光动力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光动力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避免传统治疗方法带来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其次,光动力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手术切除或难以通过其他治疗方法控制的肿瘤。
最后,光动力疗法可以在局部范围内进行治疗,减少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
虽然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光敏剂只能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激活,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波长和适当的光敏剂。
其次,由于光敏剂只能在特定部位激活,因此需要精确控制光线的位置和强度。
最后,由于光敏剂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激活,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总之,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和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它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6c4b0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f.png)
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光动力疗法利用光能激活光敏剂,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本文将从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应用范围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光动力疗法的原理。
光动力疗法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光敏剂和光源。
光敏剂是一种能够吸收特定波长光的物质,而光源则提供相应波长的光能。
当光敏剂吸收光能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或自由基等物质,从而破坏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光动力疗法具有选择性靶向作用,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因此备受关注。
其次,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目前,光动力疗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包括皮肤癌、头颈部肿瘤、胃肠道肿瘤等。
在皮肤癌治疗中,光动力疗法可以通过光敏剂的局部涂抹或注射,再用激光或LED等光源照射,达到杀灭癌细胞的效果。
而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光动力疗法可以通过内窥镜等器械将光敏剂直接注入肿瘤组织,再进行光照射。
此外,光动力疗法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放疗、化疗等,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光敏剂。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的光敏剂被研发出来,具有更好的光敏特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另一方面,光源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传统的光源如激光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成本高、体积大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的光源,如LED等,以提高治疗的便捷性和效果。
此外,光动力疗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受到光敏剂的选择和光源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光敏剂和光源,以及如何优化治疗参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反应,如疼痛、红肿等。
光动力疗法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
![光动力疗法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a36c4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2.png)
光动力疗法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肿瘤治疗方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结合光感受剂和可见光或激光照射,光动力疗法能够精确地杀灭肿瘤细胞,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在现代肿瘤治疗中,光动力疗法已经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光动力疗法可以提供针对特定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光感受剂的选择和药物给药方式的不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肿瘤类型和病情进行调整。
因此,光动力疗法可以有效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包括头颈部、皮肤、乳腺、子宫、前列腺等多种常见癌症。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为肿瘤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较小。
在治疗过程中,光感受剂会富集在肿瘤组织中,避免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随后的光照射过程会激发光感受剂产生氧化反应,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与传统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相比,光动力疗法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副作用相对较少。
同时,光动力疗法可以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减少了对整个身体的损害。
这些优势使得光动力疗法成为一种备受欢迎和接受的治疗选择。
此外,光动力疗法在提高放疗和化疗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联合使用光动力疗法和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增强治疗效果。
光动力疗法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增加其他治疗方法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此外,光动力疗法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治疗效果。
这种联合治疗的方式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
最后,光动力疗法的发展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光动力疗法可以通过光感受剂的荧光成像技术,辅助医生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血流情况。
这种无创的成像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确定肿瘤的性质和范围,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光动力疗法不仅可以进行肿瘤治疗,还可以用作肿瘤的生物标记物或者显影剂,为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光动力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光动力治疗药物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cf363d4a7302768e99396d.png)
光动力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300192林善良综述王荣先李美佳审校摘要:从光动力治疗机理出发,讨论了理想光动力治疗药物应具有的理化性质;从药化角度分析了各类光敏剂的相互关系;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光敏剂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光敏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光敏剂1993年,光动力治疗(PDT新药光敏素(Photofr in在加拿大被批准上市,标志着PDT正式成为除了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外的第四种成熟的肿瘤治疗方法,同时也掀起医药界寻找第二代PDT药物的高潮。
本文拟对光敏剂及其发展做一简要介绍。
1光敏剂概述PDT药物又称光敏剂,是一种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能选择性浓集于作用部位的化学物质,它(或其代谢产物在适当波长光的激发下能发生光动力反应而破坏靶细胞。
光敏剂是PDT中的核心物质。
光动力反应主要有两类(图1:其一是三线态光敏剂与底物直接作用引发的自由基光氧化反应(TypeⅠ;其二是三线态光敏剂首先与三线态氧分子(3O2作用生成单线态氧(1O2,然后活泼的1O2再去氧化底物(Ty peⅡ。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三线态光敏剂,故而三线态光敏剂的量子产率( T和寿命(T f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敏剂的光敏化力。
此外,光敏剂的最大吸收波长( max对其光敏化力也有重要影响: max在600~800nm 的红光区时最易穿过人体组织,并且 max越长,光对人体组织的穿透能力越强,对靶组织的穿透深度越大,而日光对皮肤的光敏副作用越小。
光敏剂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取决于它分布的特异性。
因此,理想的光敏剂应能高效产生长寿的三线态分子,max在800nm左右,同时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和制药学性质,如分布的特异性。
光敏剂的发展就是不断改善、优化这些性能的过程。
图1光敏剂光敏化机理简图2第一代光敏剂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就发现了“血卟啉”的光毒效应,1913年,M ay er-Betz F甚至在自己身上注射“血卟啉”证实了这一点。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7921b9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2.png)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近年来,以光动力疗法为代表的新型肿瘤治疗方式备受关注。
光动力疗法通过将感光剂注入体内,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感光剂产生活性氧,从而杀灭癌细胞。
相较于传统的放化疗方式,光动力疗法具有针对性强、无副作用和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非常广阔。
本文将分析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光动力疗法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的优势1. 针对性强:光动力疗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发光对不同类型的癌细胞进行杀伤。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2. 无副作用:相比传统放化疗,在使用光动力疗法时不需要使用毒性药物,因此可以避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光动力疗法对健康组织的毒性作用较小,有助于保护身体其他部位的正常细胞。
3. 可重复使用:光动力疗法没有耐药性问题,即使在多次治疗后仍然可以发挥有效作用。
这为癌症患者提供了一个可持续、长期使用的治疗选择。
二、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 早期肿瘤诊断与治疗:光动力疗法可以通过针对性地注入感光剂,在早期肿瘤生长阶段进行精确覆盖和定点杀伤。
相比传统手术切除方式,光动力疗法无需开刀,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2. 晚期肿瘤辅助治疗: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光动力疗法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式进行综合施策。
例如,在放化疗后应用光动力照射,可以增强癌细胞的灭活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3. 微创手术辅助:光动力疗法可以结合微创手术技术,实现更精确的肿瘤切除。
通过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激发光源,可以清楚地辨别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的边界,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三、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感光剂选择:不同类型的癌细胞对感光剂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光动力疗法时,选择适合目标肿瘤类型的感光剂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开展相关研究,争取找到更具特异性和高效性的感光剂。
光动力治疗恶性肿瘤机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治疗恶性肿瘤机制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3bd67e8e9951e79b892754.png)
d c p p o i a d a t a in o a p e n B— e l h o i y h — u e a o t ss n c i to fc s a s i ・ l c r n c lmp o。 v s c
ctcluk mi el. lol 9 8 9 4 : 4 6 41 . vi e e ac i Bo ,1 9 , 2(1 1 0 —1 4 s c
・
5 0・
中华 普通外科学文献 ( 电子版)2 1年2 0 1 月第 5 卷第 1 C iAc e r (l tn di ) er r 0 1 o5 o1 期 h r 8 n ug Eer iE i n ,Fb ay2 1,Vl ,N . n h S coc t o u
白酶体 的功 能可达 到这 种 目的 。 u i i 】 L c n 等_发现 , a 6 / 在 某些 细胞 系 中 ,由阿司匹林介 导 的细胞凋亡 还有赖 于细胞 周期 的停 滞 , 能是 因为大量 蛋 白质 的堆积 , 可 如 p 7 白或 p 1 白。 hail 2蛋 2蛋 C i e o等 , v l 1 在光 敏剂结 合 P T疗 法 中 , D 活性 氧的形 成有 效地 抑制 了蛋 白酶 体 的活性 , 同时也是 短暂 、 可逆 的 , 而且 二次 P T蛋 D 白酶体活性 再次 出现非不 可逆 的抑 制 ,细胞增 殖形
6 F riKF Kr e rG. g n l - p c f n t t n o l d a h p t - er . o me Or a el s e i c i i a i f e l e t a h e l i o c
w y. a C l Bo。 0 1 3 1 )E 5 - 6 . a s N t el i 2 0 ( J: 2 5 2 3 l
光动力疗法治疗颅内肿瘤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疗法治疗颅内肿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47ed43336c1eb91a375d30.png)
光动力疗法治疗颅内肿瘤的研究进展许焕波。
肖哲(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汕头515041)[摘要】肿瘤光动力疗法(POt)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
是继手术治疗和化、放疗之后。
肿瘤治疗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PDT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光敏剂;颅内肿瘤[中图分类号]R459.9;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叭716(2010)01.0061-04颅内肿瘤起源于脑及其邻近组织,年发病率(7-lo)/lo万。
胶质瘤是颅内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40%-50%,星形细胞瘤5年生存率30%左右11],局部浸润(侵袭性)生长是神经胶质瘤细胞生长的一个重要特征。
脑胶质瘤几乎无转移,向颅外的远方转移更是罕见。
由于此类肿瘤好发于人脑重要功能区或附近区域。
因此术中无法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易复发。
90%的复发性胶质瘤发生在原发灶周围2锄内[2J。
肿瘤光动力疗法(Pcrr)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并在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治疗方法:即利用肿瘤组织对特定化学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光作用下产生光动力效应而达到损伤或破坏肿瘤组织的目的…3)的选择性摄入。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P叩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历史回顾1903年首次提出了光动力作用概念。
其应用试剂和光相结合产生效用的试验被认为是现代光动力学疗法的开端【3J。
HALTSMANN(1911年)报道了血卟啉对小鼠皮肤的光敏作用和光毒性作用。
DIA.MOND(1972年)报道了在体内、外应用血卟啉对小鼠神经胶质瘤光毒性的研究。
THOM.AS等(1975年)成功应用血卟啉衍生物(HPD)和红光相结合治疗小鼠乳腺癌。
从此开启了PlYr治疗癌症的先河。
KELLY(1976年)和其合作者们首先用HPD治疗膀胱肿瘤。
标志PDT正式用于临床L4I。
目前PDT已被运用于包括肿瘤及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眼底老年性黄斑变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良性病变等)的诊断与治疗。
光动力疗法对肿瘤细胞DNA损伤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疗法对肿瘤细胞DNA损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dd069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7c.png)
光动力疗法对肿瘤细胞DNA损伤的研究进展万丹丹【摘要】光动力疗法(PD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光敏反应产物中单线态氧及活化氧自由基致DNA损伤是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的因素之一.对DNA损伤的检测是光动力治疗肿瘤效果评价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细胞核靶向定位光敏剂介导的PDT肿瘤治疗中,有着更好的应用价值.该文综述PDT肿瘤治疗对肿瘤细胞DNA损伤检测及评价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14【总页数】3页(P2552-2554)【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光敏剂;DNA损伤【作者】万丹丹【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编辑部,天津,3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4.2;R73-33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通过能够被肿瘤细胞吸收的光敏剂外加特定波长的光照而诱发肿瘤细胞组织破坏的新技术。
由于PDT具有肿瘤治疗特异性高、范围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PDT需要具备三要素:光敏剂、激发光和氧分子。
光敏剂在激发光的激励下诱发产生单线态氧和活性氧[1-2],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继而引起肿瘤组织的坏死和细胞的凋亡。
其生物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光化学反应引起的肿瘤组织周围血管封闭而形成栓塞,造成肿瘤组织的缺氧和坏死;另一种是氧自由基引起DNA损伤、蛋白的改变、细胞凋亡等。
其中DNA损伤研究是探索PDT肿瘤治疗机制的一个热点。
1 光敏剂与DNA损伤光敏作用是PDT的基础,是指光敏剂吸收特定波长光照后在氧分子的参与下发生光敏氧化,产生单线态氧或活性氧,进而氧化破坏肿瘤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其中,DNA的氧化损伤是光敏氧化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导致细胞生长阻滞和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认为光敏氧化机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直接的电子转移形成的光敏剂自由基和底物在氧分子参与下产生自由基活性氧分子;另一种是光敏剂直接与基态氧分子作用产生单线态氧[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化学课程论文光动态疗法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班姓名:xxx学号:1345678923指导教师:pp完成时间:201a年6月1日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摘要: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兴治疗疾病的医疗手段,在治疗肿瘤方面有特别的功效,本文主要介绍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以及光敏剂的研究,光动力疗法的研究主要是光敏剂的研究,该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光敏剂抗肿瘤◆一、光动力疗法原理及其历史1、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又称为光辐射疗法或光化学疗法(photochemotherapy),PDT 的基本原理是: 利用光敏剂对靶细胞的优先聚集特性, 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肿瘤部位,光敏剂吸收光子的能量后部分电子被激发,受激发的光敏剂将能量传递给氧,生成一些活性氧物质, 活性氧通过氧化作用杀伤靶细胞。
在19 世纪,人们发现光动力具有治疗皮肤癌的作用;研究者观察到光联合某种化疗药物可以诱发相应的组织损伤;21 世纪60 年代,Lipson 等报道非毒性血卟啉衍生物(ha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HPD)在肿瘤组织中有特异的堆积倾向;21 世纪70 年代,有研究者应用HPD和完全光照射治疗大鼠乳腺和膀胱癌,光动力应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才被真正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PDT开始应用于临床,尤其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
◆二、光敏剂及其研究光敏剂是一种具有不共用电子对而且具有空的轨道,而且能选择的浓集于要作用细胞的化学物质, 它在适当波长光的激发下能产生光动力效应而破坏靶细胞。
光动力疗法的提出、发展及应用都是随着光敏剂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光敏剂自问世以来已历经三代:第一代主要以双血卟啉醚或酯为主:双血卟啉单甲醚、甲氧基乙基乙烯基次卟啉、双血卟啉单二甲醚等。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长, 须避光时间需4一个月以上; 它们的最长激发波长在630nm, 此波长穿透的组织深度小于0. 5cm ,只能在较大靶组织上的应用;而且作用光谱不理想, 组织穿透能力较差; 给药至光照时间隔长; 排泄缓慢, 皮肤光敏副作用大;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人们开始进行第二代光敏剂的研究。
付怀秀、于翔、康宏向等人用单油酸甘油酯和泊洛沙姆407光敏剂Photosan 为模型药物,制备Photosan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备Photosan脂质立方液晶纳米光敏剂,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其介导的光动力疗法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效果。
方法:(通过Malcern粒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考察其理化性质;通过MTS法考察Photosan立方液晶纳米粒对正常肝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的暗毒性及光动力杀伤效果。
结果:成功制备Photosan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该纳米粒对人肝LO2细胞和人肝癌Hep G2细胞均没有暗毒性,其介导的PDF对人肝LO2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细胞抑制率为(32.9±1.19)%],而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具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细胞抑制率为(77.9±2.06)%];Photosan立方液晶介导的光动力作用对人正常肝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低于Photosan,但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高于Photosan。
结论:Photosan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人正常肝细胞安全性较好,对肝癌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明显优于Photosan,为光动力治疗癌症提供了创新性方法。
第二代大多是卟啉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大致分为五类:卟啉衍生物; 中介取代芳基卟吩( 一氢卟吩) 类;酞菁类; 叶绿素a 降解产物衍生物; 其它。
与第一代光敏剂相比较, 第二代光敏剂不仅在更长的可见光区( 640nm~850nm) 有更强的吸收, 更主要是这些以Al 或Zn 为中心离子的大环金属化合物的三线态产率与三线态寿命比第一代光敏剂大得多。
施浩、张莉君等人叶绿素衍生物(CHDM)作为光动力抗肿瘤药物进行研究,通过接种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于裸小鼠皮下,建立移植肿瘤模型,CHDM以5 mg/kg 的剂量,采用尾静脉注射,再以波长650 nm的He-Ne激光照射肿瘤局部,观察光动力治疗后肿瘤的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并测定肿瘤大小。
在体外,CHDM具有极低的暗毒性,在光照条件下能有效地抑制QBC-939细胞生长,且光动力效应具有药物浓度和光照剂量依赖性。
在体内,接受CHDM光动力治疗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显著变小。
实验研究显示CHDM光敏剂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三代光敏剂则是针对第二代光敏剂的缺点而设计, 它们是在第二代光敏剂上粘附或引入一些具有生物特性或分子识别功能的化学物质,进一步提高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所以第三代光敏剂多为第二代光敏剂的衍生物,如氨基酸偶联光敏剂、聚合物偶联光敏剂、蛋白质或糖偶联光敏剂等,但是这些研究都处于动物研究阶段。
其中人们研究得最多的卟啉类衍生物,成果最多的一类光敏剂,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类。
主要分为外源性卟啉和内源性卟啉,而内源性卟啉最为典型的是5-氨基酮戊酸,外源性卟啉主要有卟啉、二氢卟酚和叶绿素等,外源性卟啉血卟啉单甲醚( hemotoporphyrinmonomethyl ether,HMME) 是我国第二军医大学自主开发的一种PDT 药物,其商品名为海姆泊芬( Hemoporfin),为国内研发的Ⅰ类新药,化学组分为单体卟啉,纯度达99. 8%,代谢迅速,避光时间短。
HMME 结构单一、化学组成稳定,与肿瘤组织的选择性结合能力更强,临床不良反应更小。
已成功用于消化道癌等癌症的治疗,在对鲜红斑痣等良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亦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自2006 年起HMME 进入Ⅱb 期多中心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即将在国内上市。
三、应用PDT在实体肿瘤治疗上的研究进展近年来,PDT在实体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一系列进展,清楚地显示出这项技术在实体肿瘤治疗上的应用价值。
如下面的肿瘤或者癌症中,PDF没有办法根治该病,相对其他治疗手段来说,可以说是延长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
1、膀胱癌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呈多中心发生、伴散在原位癌巢和上皮广泛非典型增生、损害较浅等特点,手术后复发率很高,其他手段疗效也不理想。
在膀胱镜下先对明显肿块进行强激光消融,紧接着对全膀胱进行PDT,可在不损伤正常粘膜的情况下充分杀灭癌细胞,使治疗后复发率降到最低。
郭友池报道40例,PDT后近期临床治愈率达100%;随访期7~34个月,复发率仅为17.5%。
Nseyo报道58例,均为膀胱内常规治疗无法控制的浅表病灶。
PDT后近期临床治愈率为84%;中位随访期50个月,存活率59%,其中31例病灶已完全消失。
目前在PD指导下行高频电切之后再行光动力治疗消灭残余肿瘤病灶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2、头颈部肿瘤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目前放疗为其首选方法。
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放疗后出现癌复发或癌残留,此时已难以再次放疗或手术,PDT 恰可作为最佳选择。
孙振权报道191例,其中120例为放疗后复发,71例为放疗后残留。
PDT后近期显著有效率为89.5%;随访期满5年的130例中,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6%和25.4%。
延长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他们的生存质量。
3、胆管癌内镜下Photofrin-PDT也能有效姑息治疗胆管癌,III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单纯扩张治疗和扩张治疗加PDT的疗效,治疗组比对照组生存期延长了近1年。
行1-5个疗程PDT治疗8例患者的最新研究显示,从第一次PDT治疗日算起中为生存期为276天,而仅用扩张治疗III和IV期肿瘤的生存时间仅为45和127天。
初步结果证实内镜下PDT对于无法手术的胆管癌的胆管治疗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胆道梗阻、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由于内镜下PDT能够改善其预后,因此对于无法手术的胆管癌应当首选。
初步研究提示术中PDT可能改善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4、脑胶质瘤颅内肿瘤预后差而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脑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在主瘤灶之外易于扩散形成子灶。
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之前如何在保存健康脑组织的同时杀灭癌细胞是个难题,研究显示PDT治疗恶性脑胶质细胞瘤可延长生存期。
外科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20周,对于PDT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细胞瘤、恶性星性细胞瘤和少突神经胶质瘤可分别将中位生存期延长到30,44周,甚至61周,PDT治疗脑肿瘤手术后残留病灶安全性高,而且能够延长生存期,提高光敏剂的摄取率、增加光照剂量和荧光引导肿瘤切除可进一步提高Photofrin或者Foscan介导的术中光动力治疗的疗效。
胰腺癌、食管癌、支气管癌、等肿瘤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四、光动力疗法的优点。
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治疗手段相比,PDT具有许多重要优点:1、可保护容貌及重要器官功能。
对于颜面部皮肤癌、声带癌、口腔癌、阴茎癌、宫颈癌等,应用PDT可在有效杀伤癌组织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发病器官上皮结构和胶原支架的损伤,使创面愈合后保持器官外形和功能的完整。
2、专一性。
光敏剂能选择的浓集于要作用细胞的化学物质, 在适当波长光的激发下能产生光动力效应而破坏靶细胞。
3、应用范围广。
PDT对不同肿瘤细胞都有效,适用范围宽;而化疗、放疗对不同细胞类型的癌组织有不同的敏感性,应用受到限制。
4、可重复治疗癌细胞对光敏药物无耐药性。
病人也不会因多次进行PDT而增加毒性反应,而化疗、放疗则由于耐药性或毒性问题难以实施重复治疗。
5、可协同手术提高疗效对某些肿瘤。
先进行外科切除,再施以PDT,可进一步消灭残留的癌细胞,减少复发机会;对另一些肿瘤,则先做PDT,使肿瘤缩小后再切除,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6、可消灭隐性或分散的癌病灶。
如膀胱癌,在主病灶外有许多散在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癌巢,采用PDT,全膀胱充盈后表面照射的方法,可将所有病变一齐消灭;而常规手段只能去除主病灶,对隐性或分散的癌巢无能为力。
7、毒性小。
进入组织的PDT药物,只有达到一定浓度并受到足量光辐照,才会引发光毒反应杀伤细胞,人体未受到光辐照的部分,并不产生光毒反应,体内造血功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因此PDT没有化疗和放疗的严重毒性反应。
◆五、光动力疗法的不足1、由于正常组织内有少量光敏剂存在,在日光或强光照射后可能出现皮肤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20%,典型表现为轻至中度红斑,重者可发生肿胀、瘙痒,其中眼周围皮肤对光更为敏感。
由于皮肤中残留的光敏剂清除过程较慢,在注射光敏剂后1个月后会因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所以无论采用哪种光照方式,一次照射的杀伤深度和范围都是有限的。
2、细胞核损伤有试验观察到PDT在导致线粒体损伤的同时,还出现了多核巨细胞、胞内含有各种畸形细胞核、细胞质的分裂受阻和中期细胞染色体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