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则
测量工作管理制度
测量工作管理制度1. 简介工作管理制度是组织内部用于有效管理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指导工具。
其目的在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质量。
本文将对测量工作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工作管理框架。
2. 制定背景测量工作是许多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到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等关键因素。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3. 目标和原则测量工作管理制度的目标在于通过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管理要求,提高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降低误差,提高工作效率。
其核心原则包括准确性、一致性、可追溯性和持续改进。
4. 测量工作流程测量工作管理制度需要明确工作流程,确保每一步骤都能被严格执行。
工作流程应包括测量方法的选择、装备和工具的准备、测量环境的控制、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关键步骤。
5. 岗位职责和权限制定清晰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是测量工作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每一岗位的职责,包括测量工程师、技术员和操作工等,确保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6. 质量控制和改进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应设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改进机制。
通过建立质量控制点和关键工序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要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持续改进测量工作流程。
7. 培训和激励测量工作管理制度需要设置相应的培训计划,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测量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8. 知识管理和信息共享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应推行知识管理和信息共享的理念。
建立知识库和信息平台,让员工能够轻松获取工作所需的各类知识和信息。
9. 问题处理和纠纷解决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应设立问题处理和纠纷解决机制,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对工作流程产生不良影响。
要积极收集和反馈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改进管理制度。
10. 收尾综上所述,测量工作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测量系统分析3-3
一个新过程(如铸造、机加工等),作为采 购活动的一部分经常要完成一系列步骤,包括在 供方处/顾客(组织)处对测量设备的研究:
确保各方使用的测量系统与在正常情况使用的测 量系统一致,否则将会出现混乱。如:
➢ 采购时使用的测量系统 GRR≤10%且实际过程CP=2时, 在采购时观测过程CP=1.96;
测量系统分析3-3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目录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测量系统评定的通用概念 简单测量系统推荐的实践
➢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指南 ➢计数型测量系统研究指南
1
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在SPC手册中已经涉及到测量系统,测量 数据的质量是过程控制的基础。正确的选 择与运用测量系统,能保证以较低的成本 获得高质量的测量数据。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 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方法、夹具、 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 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1
1.1 几个重要概念
测量数据用途:
➢ 过程调整; ➢ 确定在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重要关系。
测量数据的质量
➢ 由(在稳定条件下运行的)某一测量系统多次测量结果得到的 统计特性确定。
件包
➢ 带有机器图的维修手册,其中规定了正确装配和拆解机 器零件的方法与步骤;
式σ中 :2o
σ
2 o
=
σ
2 a
观测过程方差
+
σ
2 m
σ2a 实际过程方差
σ2 测量系统方差 m
1
根据能力指数CP定义为 CP=公差/ 6σ,继而可得:
(CP)
2 o
=
(CP)
2 a
+
(CP)
公司测量设备的管理制度
公司测量设备的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公司测量设备的管理工作,确保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的测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测量仪器、仪表、设备等。
三、管理责任1. 公司领导将确保公司测量设备的管理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和支持,为设备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2.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公司测量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领用、使用、维护、保养、检定、报废等。
3. 各部门负责自己部门内测量设备的使用及管理工作,及时反馈设备的使用情况和需求。
四、设备的购置与验收1. 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公司的需要,制定设备购置计划,并向公司领导提出购置申请。
2. 设备采购人员负责根据采购计划,选择合适的设备供应商,进行询价、比较、谈判,并最终确定采购。
3. 设备管理部门对新购置的设备进行验收,确认设备的规格、性能、完好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4. 验收合格的设备,必须登记备案,并尽快投入使用,验收不合格的设备需要重新处理或退回供应商。
五、设备的领用与归还1. 员工使用公司测量设备,必须提出领用申请,并经过设备管理部门批准后进行领用。
2. 领用设备的员工,必须按照设备管理部门的规定正确、安全地使用设备,并及时报告设备的使用情况。
3. 设备使用完毕或者临时不需要使用时,员工应当及时归还设备,并经过设备管理部门验收确认。
4. 领用设备的员工在使用设备时,如有损坏或者丢失,应立即向设备管理部门报告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六、设备的使用与保养1. 员工在使用公司测量设备时,必须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及相关规定正确操作,严禁私自改动或调整设备。
2. 员工在使用设备前,应当进行设备的检查,确认设备完好无损后方可进行操作。
3. 每次使用结束后,员工应当对设备进行清洁、保养、维护,并在设备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
4. 对于长时间不用或者备用的设备,应当储存得当,保证设备的干燥、通风、安全。
测量工程管理制度
测量工程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测量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2. 测量工程管理应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3.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监督和管理测量工作。
2. 测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测量计划、组织实施测量工作、审核测量成果、处理测量事故等。
3. 测量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三、测量计划1. 测量计划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进度制定,明确测量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和人员分工。
2. 测量计划应在施工前得到批准,并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一部分。
四、测量实施1. 测量工作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3. 现场测量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测量时间、位置、方法和结果等。
4. 对于关键部位的测量,应采取多次测量和交叉验证的方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
五、数据处理与审核1. 测量数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 数据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作为施工决策的依据。
3. 测量成果应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由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使用。
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1. 测量工程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测量成果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测量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3. 对于测量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
七、事故处理与纠正措施1. 发生测量事故时,应立即停止相关工作,保护现场,并进行调查分析。
2. 根据事故的性质和影响,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 对于重大测量事故,应及时报告上级管理部门,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八、制度的修订与完善1. 本制度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技术发展进行不定期的修订。
2. 对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
MSA-3测量系统分析
X-Rm
计
P
数 Pn
值
C
X
X R/k
X E2 Rm
X - E2 Rm
Rm
Rm Rm/(k -n 1)
D4 Rm
D3 Rm
P d/ n
P 3 P(1 P)/n P 3 P(1 P)/n
过程控制简介
如果过程仅存在变差的普通原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 移,过程的输出形成一个稳定的分布并可预测:
6
过程控制简介
如果过程存在变差的特殊原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 移,过程的输出不稳定、过程的分布不可预测:
7
普通原因
大量之微小原因所引起的变 异
原料在一定范围内之微小变 异 机械之微小振动
产品测量时,不十分精确的 做法
OK 持续改进控制图
19
控制图的选择
计量值
控制图的选择 数据性质?
计数值
n≧2
样本大小
n=1
n=?
不良数
数据系不良数 或缺点数
缺点数
~
X
CL性质?
X
n=3或5
~
X R
控 制
图
n=2~5
n=?
XR
控 制
图
n≧10
不是 n是否相等? 是
X X Rm P
PN
控
控
控
控
制
制
制
制
图
图
图
图
不是 单位大小是 是 否相关
◦普通原因与特殊原因: §普通原因指的是对过程始终起作用的变并有的根源。过程在普通原因作用下,随着时间的 推移产生稳定的可重复的分布,我们称之为“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统计受控”,或简称 “受控”。普通原因表现为一个稳定系统的偶然原因。只有变差的普通原因存在且不改变时, 过程的输出才是可以预测的。 §特殊原因(通常也叫可查明原因)指的是任何仅影响部分过程输出的变差的原因。它们 通常是间断的和不连续。除非所有的特殊原因都被并且采取了措施,否则它们将继续用不可预 测的方式来影响过程的输出。如果系统内存在变差的特殊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输出 将不稳定。
公司工程测量管理制度
公司工程测量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承接的所有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
2. 工程测量工作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测量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二、组织管理1. 公司设立专门的测量部门,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
2. 测量部门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工程测量经验和管理能力,对测量结果负责。
3. 测量部门应根据项目需求,合理配置测量人员和设备。
三、测量准备1. 测量前,应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设备的精度符合要求。
2. 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计划,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
3. 测量人员应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了解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
四、测量实施1. 测量工作应在稳定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避免恶劣天气影响测量结果。
2. 严格按照测量方案执行,确保数据采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3. 对于关键部位的测量,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叉验证。
4. 测量数据应及时记录,并由第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签字。
五、数据处理1. 测量数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和计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处理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原始数据、处理方法和最终结果。
3. 对于异常数据,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重新测量或调整。
六、质量控制1. 测量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测量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
2. 对于重大工程或复杂工程,应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测量成果的审核。
3. 发现测量错误或偏差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分析原因防止再次发生。
七、安全管理1. 测量人员在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规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装备。
2. 在高空或其他危险区域进行测量时,应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
3. 测量设备应妥善保管,防止损坏或丢失。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测量部门负责解释。
2. 对于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执行。
3. 本制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重点]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重点]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2005年6月1日发布 2005年8月1日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目次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2 计量单位3 计量人员4 计量标准5 强制检定6 特定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1 总则2 检测能力3 检测水平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总要求5(管理职责5。
1 计量职能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
3 质量目标5。
4 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6。
1 人力资源6.2 信息资源6。
3 物资资源6。
4 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7.2 测量过程7。
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8.2 审核和监视8。
3。
不合格控制8。
4. 改进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参考文献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组织的计量检测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
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制发公文、统计报表;b)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5 强制检定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6.1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工程测量规章制度
工程测量规章制度一、总则1. 为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2. 本规章适用于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形测绘、施工放线、成果验收等各个阶段。
3. 所有测量人员必须遵守本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测量操作规程执行任务。
二、组织管理1. 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
2. 测量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3. 测量小组的工作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设备管理1. 测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精度和稳定性。
2.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明确的责任人,并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
3. 对于精密或昂贵的测量设备,应实行专人管理和使用。
四、操作规程1. 测量前应对测量区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
2. 测量时应使用经过校验的设备,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
3. 测量数据应及时记录,并由第二人复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遇到复杂或特殊情况时,应及时上报并寻求解决方案。
五、数据处理1. 测量数据应统一归档管理,便于查询和分析。
2. 数据处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软件,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3. 对于关键数据,应进行多次验证和对比分析,避免误差的产生。
六、质量控制1.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体系,对测量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定期对测量成果进行抽查,评估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七、安全管理1. 测量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特殊环境下的测量工作,应制定相应的安全预案。
3.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团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八、附则1. 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项目经理负责解释。
2. 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3. 本规章如有更新,应及时通知所有测量人员并做好培训工作。
工程测量室管理制度
工程测量室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工程测量室的管理活动,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升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
2. 工程测量室应遵循国家有关测量标准和规定,确保测量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3.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参与工程测量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1. 设立工程测量室主管一名,负责全面管理和协调测量室的工作。
2. 测量工程师若干,根据工程项目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专业人员,执行日常测量任务。
3. 资料员一名,负责测量数据的归档、整理和保管工作。
三、设备管理1. 测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精确度和稳定性。
2. 对于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应由专人负责操作和维护,并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
3.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明显的状态标识,如合格、维修中、停用等。
四、工作流程1. 接收测量任务后,测量工程师需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并提交给主管审批。
2. 现场测量前,应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误差后方可使用。
3. 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完成测量后,应及时整理数据,并与项目其他部分的数据进行核对。
五、数据管理1. 所有测量数据必须实时记录,并由资料员统一管理。
2. 测量数据应备份存储,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3. 对于关键数据,应实行多重审核制度,确保数据无误。
六、质量控制1. 工程测量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测量工作进行内部审查。
2. 对于重大或复杂的测量任务,应实行专项质量检查。
3. 发现测量数据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相关工作,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七、安全与环保1. 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确保测量人员的安全。
2. 使用环保型测量设备和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对于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环境的测量活动,应事先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八、培训与发展1. 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2. 鼓励测量人员参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MSA管理规则
M S A管理规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目的介绍测量系统评定的方法,使本公司之量测系统能得到有效的管制与评估,同时可以用于评估新的测量仪器、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确定并解决测量系统误差问题,进而确保量测系统的精确性与稳定性进,确保产品的质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XXX公司IQC所有测量系统的评估。
3.用语定义3.1 MSA: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3.2 测量:给被测对象赋值;决定数据的过程就是测量过程,决定出来的数据就是测量数值(数据)。
3.3 量具:用来得到测量结果的任何装置。
3.4 测量系统:用来得到测量结果而进行的全过程,包括:程序、量具、仪器、软件、人员、操作的集合。
3.2 R&R(GR&R):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缩写。
3.3 重复性(EV):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量变差。
3.4再现性(AV):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偏倚: 是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6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7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4.1本程序由IQC SQE人员实施和维护4.2 MSA测量系统分析由IQC SQE进行分析4.3 相关检测人员配合实施4.4 对于评价不适合的测量设备由管理部进行维修或更换。
5.作业内容5.1测量系统分析基本要求1)测量系统具有足够的分辨率。
2)过程是统计受控制的。
3)产品控制,变异性小于公差。
4)过程控制:▲变异性小于制造过程变差.5)分辨率(分辨力、可读性、分辨率):▲别名:最小的读数的单位、测量分辨率、刻度限度或探测度▲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分辨率经验法则: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在公差与过程变差两者中较小者的1/10以下。
测量系统分析
4. 造成重复性的可能原因有: • 零件内部(抽样样本): 形状,位置,表面粗糙,锥度,样本的一 致性 • 仪器内部: 维修,磨损,设备或夹具的失效,质量或保养不好 • 标准内部: 质量,等级,磨损 • 方法内部: 作业准备,技巧,归零固定,夹持,点密度的变差 • 评价人内部: 技巧,位置,缺乏经验,操作技能或培训,意识,疲 劳 • 环境内部: 对温度,湿度,振动,清洁的小幅波动 • 错误的假设 — 稳定,适当的操作 • 仪器一致性不好 • 量具误用 • 失真( 量具或零件), 缺乏坚固性 • 应用 — 零件数量,位置,观测误差(易读性, 视差)
3.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结果判别准则
决定测量系统 评价人可接受条件 评价人可接受条件 可能需要改进 评价人不可接受条件 需要改进 有效性 错误性 错误警报率
≥90% ≥80%
≤2% ≤5%
≤5% ≤10%
<80%
>5%
>10%
本例中,将已得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汇总,得到以下结论: 评价人 A B 有效性 84% 90% 错误率 6.3% 6.3% 错误警报率 4.9% 2.0%
测量系统分析
MSA
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汽车行业在采用质量管理体系 标准ISO/TS16949:2002时所涉及的五种核心工具之一。正 确地选用与运用测量系统,能保证较低的测量成本获得高质 量的测量数据。 几个重要概念 1. 测量:赋值(或数)给具体物以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 特性的关系。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 值定义为测量值。 2.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是特别用在工 厂现场的装置,包括通/止规。 3. 测量系统:是用来对被测量的仪器、夹具、软件、标准、 操作、方法、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用来 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规范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规范制订部门:品质部1. 目的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质量。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权限与职责3.1 品质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3.2工程、品质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4.1 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 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 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4.4 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 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 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4.7 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4.8 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
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
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1.41PV/GR&R。
4.9 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4.10 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哪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总则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总则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明确工程测量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适用于公司承担的所有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
二、组织结构和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告编制等。
2. 测量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测量设备。
3. 测量小组的工作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测量计划和程序1. 在工程开工前,测量小组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
2. 测量计划应包括测量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表和所需资源等。
3. 测量工作应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确保每一步骤都有记录和审核。
四、设备和工具1. 测量小组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测量设备和工具,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2.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明确的责任人,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保养。
五、数据管理和保密1. 测量数据应实时记录并存档,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
2. 对于关键数据,应实行保密制度,防止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六、质量控制1. 测量工作应遵循“谁测量、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定期对测量成果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七、培训和技能提升1. 定期组织测量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 鼓励测量人员参加专业交流和技术研讨,不断吸收新的测量技术和理念。
八、应急管理1. 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设备故障、数据丢失等。
2.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测量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九、持续改进1. 定期评估测量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根据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进行优化更新。
2. 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不断提升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十、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技术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测量系统分析(MSA)—培训教材(第三版)精品文档
12、基准:用于校准过程的参考标准,也被称为参考标准或校准标准。 13、工作标准:在试验室中用于进行定期测量的标准。不用于校准标准,但是
也许可以用作传递标准。 ◆ 需要仔细考虑针对某一标准的材料选择。材料的使用应反映测量系统的
4、测量系统误差:由于量具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产生 的合成变差。
5、校准:在规定条件下,建立测量装置和己知基准值和不确定度的可溯 源标准之间的关系的一组操作。校准可能也包括通过调整被比较的测 量装置的准确度差异而进行的探测、相关性、报告或消除的步骤。
6、核准周期:两次校准间的规定时间总量或一组条件,在此期间,测量 装置的校准参数被认定为有效的。
12、测量系统分析(MSA)第三版和第二版区别 ■ 第三版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对重复性和再现性 (GR&R)的常用系数K1、K2和K3发生变化,与第二版的常用 系数K1、K2和K3不同。 ■ 第三版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对重复性和再现性 (GR&R)分析方法的计算内容增加了ndc(分级数)的计算, 并要求ndc(分级数)的计算结果必须取整数且ndc(分级 数)必须≧5。而在第二版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却 对此没有要求。 ■ 第三版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对计数型量具的分析方 法规定为:风险分析法-假设检验分析和信号探测理论、 解析法。已经不再使用第二版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 的小样法分析和大样法分析。 ■ 第三版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对破坏性测量系统要求 使用 X-Rm 控制图(单值极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MSA), 而在第二版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中却没有要求。
设备等
②输入 (要求是什么?)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办法(新)
目录前言 (2)MSA控制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及定义 (4)3.1 重复性 (4)3.2 再现性 (4)3。
3 偏倚 (4)3。
4 线性 (4)3。
5 稳定性 (4)4 职责 (4)5 管理内容与方法 (5)5.1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 (5)5。
2 全面分析 (5)5.3 新产品试生产时 (5)5。
4 测量系统变更时 (5)5。
5 顾客特别要求时 (5)6 记录 (5)7异常处理 (6)附录 A 重要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一览表 (6)附录 B MSA计划表 (7)附录 C MSA分析报告 (8)附录 D 检具能力指数Cg指示卡 (8)前言本标准由水富云天化重庆分公司技术品保部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水富云天化重庆分公司技术品保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审核人:本标准审定人:本标准批准人:本标准于2015年5月首次发布。
文件修改页测量系统分析管理办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SA的相关术语、职责、分析方法和工作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所属相关部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CF 20033 记录控制程序MSA手册(第三版)3 术语及定义3.1 重复性是由一个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 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测量变差。
3.2 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 偏倚基准值与测量均值之间差值。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办法(A1)
3.9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5.3.4.1.2计算产品测量的极差R,测量极差R为检验员A和B测量结果差的绝对值。
5.3.4.1.3计算产品测量的平均极差R=∑Ri/5。
5.3.4.1.4计算量具的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合成,简称双性),即测量过程变差:GR&R=5.15R/d2
式中:GR&R表示量具(Gage)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合成,5.15表示99%的置信区间,即2个检验员用同一量具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特性的测量结果99%落在GR&R区间内,d2可从《测量系统分析用d2值表》中查出。
5.2.5.2对于检验员变更,仪校工程师针对检验员所需使用的测量系统进行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5.2.5.3对于维修后的量具,仪校工程师对量具做偏倚、线性、重复性、再现性分析;
5.2.5.4对于年度测量系统分析,仪校工程师制订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分析范围覆盖所有产品生产用量具,分析内容覆盖测量系统五种特性。
3.5再现性:再现性(Reproductivity)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3.7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价,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合用于本公司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所有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的统计变差的分析研究。
无7.1 量具:任一用来测量产品特性之仪器。
7.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作以及操作人员的集 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7.3 偏倚: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7.4 重复性:指一测量设备由同一作业者,经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 值的变差。
7.5 再现性:指一测量设备由不同的作业者,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 差。
7.6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者零件的单一特性值时获得的测量 值总变差。
7.7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程序标题 PROCEDURE TITLE :文件编号 DOCUMENT NO :发行日期/ISSUE DATE 起草人/ PREPARED BY 批准人/ APPROVED BY版本号/REV NO :2022 年 05 月 01 日Betty_gao Aimin_ZhangBWI-QA-116.1 品质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MSA)并实施测量系统分析。
6.2 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过程中仪器的保养、维护。
7.1 测量系统分析范围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包括更新的量具。
7.2 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计划7.2.1 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普通为一年一次。
7.2.2 品质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进行实施。
7.2.3 新产品开辟过程中根据试产控制计划,由品质部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
7.3 测量仪器、测量人员、测量样品的选择 7.7.1 测量仪器的选择使用测量仪器的精度,必须为被测物公差的 1/10 以上。
2 )、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
3)、测量仪器的读数,其最小刻度最小必须读至精度的 1/2,以避免测量仪器的签别能力不足。
检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文
检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1. 为规范检验、测量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效益,保证检验、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检验、测量设备的管理。
3. 主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检验、测量设备的管理工作。
二、设备的购置与登记1. 设备购置:根据需要和预算,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采购合适的检验、测量设备。
2. 设备登记:设备管理部门应对购置的设备进行登记,并做好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规格、使用部门、购置时间等信息的记录。
三、设备的验收与验收标准1. 设备验收:设备管理部门对购置的设备进行验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工作需求。
2. 验收标准:设备的验收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并与供应商达成共识。
四、设备的保管与维护1. 设备保管: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的安全保管,设备存放的地点应符合安全、整洁、防潮、通风的要求。
2. 设备维护: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并负责具体实施。
维护任务包括定期检查、清洁、调校、润滑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五、设备的使用与借用1. 设备使用: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安排设备的使用,确保设备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运转。
2. 设备借用:其他部门需要借用设备时,应提前向设备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方可借用。
借用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个工作日。
六、设备的台账与清查1. 设备台账: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使用情况、维修记录、报废情况等。
2. 设备清查:设备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对设备进行清查,确保设备的数量和状态与台账一致。
七、设备的报废与处置1. 设备报废:设备管理部门应对因设备老化、损坏等无法修复的设备进行报废处理,报废程序应符合相关规定,并办理报废手续。
2. 设备处置: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报废设备进行处置,包括设备的拆解、回收、销毁等环节,并做好相关记录。
八、设备的统计与分析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则起草者: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文件更改记录一、目的确定新购或经维修、校准合格后的测量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时能提供客观、正确的分析/评价数据,对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进行适当的统计研究,以了解测量系统是否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和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和符合顾客的要求和需求。
二、范围1、本程序之量测系统分析范围是指计量值再现性、再生性及计数值量具研究短期法2、本公司产品品质策划所订定有关(CC,SC)规定之量测检验与测试设备均适用。
3、客户有特定要求之管制项目等。
三、定义1 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2量具: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一般用来特指用在现场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3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5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6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7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8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9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5—10个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测量仪器将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一次进行依此测量(注意:每个零件的编号不能让评价人知道和看到),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一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当评价人A第一次将5—10个零件均测量完后,由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已测量完的5—10个零件重新混合,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第一次测量过的测量仪器对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二次进行依此测量,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二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第三次盲测以此类推。
四、职责生产工程部: 协助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进行和其数据的收集。
品管部: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进行和其数据的收集及负责量产阶段定期(一年一次)量测设备的量测系统分析。
数据收集后之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跨功能小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核。
管理者代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后的批准。
六、管理规则1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范围:凡《控制计划》中规定和要求的或顾客要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2.1由品管部主管根据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其精度来确定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2.2作业员和检验员使用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和量具及其它相关量具,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
2.3仪校人员用于测量标准件的量具,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
3品管部于每年年末依《控制计划》或顾客要求制定下一年度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确定在《控制计划》或顾客要求中所用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内容、预计完成时间、负责部门/人员、分析频率、进度要求等,经管理者代表核准后由品管部人员和相关部门执行。
4.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公司内部或外部的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课程之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或获得相关证书,方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5.品管部依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并将测量分析的结果转交跨功能小组审核,最后呈管理者代表批准。
6本公司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目前共有6种(其中:计量型量具研究方法有5种,如: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计数型量具研究方法有1种,如:小样法),对以上所提到的6种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在控制计划中都必须利用到。
(1)重复性和再现性(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2)稳定性(Stability);(3)偏倚(Bias);(4)线性(Linearity);7.对公司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所有分析方法和接受准则应与顾客的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一致,如经顾客批准,也可采用其它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8.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简称GR&R):8.1确定研究主要变差形态的对象/量具(如:游标卡尺、等)工序、量具、产品和品质特性;8.2使用极差均值法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分析。
8.3从代表整个工作范围的过程中随机抽取样品进行。
8.4G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时,必须先对被分析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分析,同时所分析的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之结果必须均受控,方可进行被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工作;否则该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不能检查出零件间的变差且不能将其用于过程控制中。
8.5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分析:选择2-3个操作员(至少2人)在全然不知情的状况下利用校准合格的量具对随机抽取的5-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一特性在盲测的情况下重复测量2-3次。
a)被测量的产品由进行G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进行编号,但这些编号不能让进行测量工作的操作员知道和看到。
b)让操作员A以随机盲测的顺序测量5-10个样品,等操作员A把5-10个样品第一次测量序进行第二次测量5-10个样品,第三次随机盲测则以此类推;在操作员A把5-10个样品共2-3次全部测量完后由进行G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重新混合,然后让操作员B 和/或C在不互相看对方的数据下测量这5-10个样品,操作员B和/或C的2-3次随机盲测同操作员A的随机盲测方法。
8.6操作员或进行G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所测量的结果记录于《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控制图(XBAR-R CHART)》上。
8.7负责组织此项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工作人员,依据《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控制图(XBAR-R CHART)》上的数据和产品品质特性/规格进行计算和分析。
8.8结果分析:(a)如果所有的极差都受控(即:均在控制限内),那么评价人是一致的,则方可进行下一步骤(即:(b));如果所有的极差都不受控,那么可能是由于评价人技术,位置误差或仪器的一致性不好所造成,则在进行下一步骤(即:(b))之前应先纠正这些特殊原因,并使极差图进入控制中,方可进行下一步骤(即:(b))。
(b)如果有一半以上或更多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足以检查出零件间变差,并且该测量系统可以提供控制该过程的有用数据;如果有一半以下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不足以检查出零件间变差,并且不能用于过程控制,同时不能进行该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工作。
8.9均值和极差法(X-R):8.9.1选择2-3个操作员(至少2人)在全然不知情的状况下利用校准合格的量具对随机抽取的5-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一特性重复测量2-3次。
8.9.2被测量的产品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进行编号,但这些编号不能让进行测量工作的操作员知道和看到。
(a)让操作员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5-10个样品,然后让操作员B和/或C 在不互相看对方的数据下测量这5-10个样品。
(b)操作员或进行G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所测量的结果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上(c)负责组织此项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工作人员,依据《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上的数据和产品品质特性/规格进行计算,并将其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上。
8.9.3结果分析:(a)当重复性(指仪器的变差)(AV)变差值大于再现性(EV)时,可采取下列措施:(a-1)增强量具的设计结构。
(a-2)改善量具的夹紧或被测量产品定位的使用方式(检验点)。
(a-3)对量具进行维护和保养。
(b)当再现性(指人员的变差)(EV)变差值大于重复性(AV)时,可采取下列措施:(b-1)再明确订定或修改作业标准,加强操作员对量具的操作方法和数据读取方式的技能培训。
(b-2)可能需要采用某些夹具协助操作员,以提高操作量具的一致性。
(b-3)量具经维修校准合格后再进行GR&R 分析(b)GR&R%<10%,可接受;(c)10%≤GR&R≤30%,依据量具的重要性、成本及维修费用等因素,决定是否可接受或不可接受;(d)GR&R%>30%,不能接受,必须进行改进。
9.稳定性分析法:9.1选取一个样品,并确定其可追溯标准的真值或基准值。
如果没有这样的样品,则从产品中选取一个样品,其测量值应处于预期测量范围的中间区域,并将其作为标准样品,可能需要准备对应于预期测量范围的低、中、高数值的三个标准样品,对每个样品单独测量并绘控制图,但一般只需做中间值那一个就可以了。
8.2定期测量基准样品3-5次,并将其测量的数据记录于《量具稳定性分析报告》中;决定样本容量和频率时,考虑的因素有:校准周期、使用频率、修理次数和使用环境等。
8.2.1将测量值描绘在《X-R控制图》上。
8.2.2计算控制界限,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根据控制图对失控或不稳定状态作出判断。
8.2.3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并将其与过程(工序)的标准偏差进行比较,以确定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否适用;如分析结果显示,测量系统的标准偏差大于过程的标准偏差,则此量具是不可接受的。
8.3利用控制图的判定方式来对稳定性的准则进行判定:a)不能有点子超出上、下控制限;b)连续3点中不能有2点落在A区或A区以外之区域;c)连续5点中不能有4点落在B区或B区以外之区域;d)不能有连续8点(或更多点)落在控制中心线的同一侧。
e)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持续上升或下降。
8.4凡呈现不稳定状态(或失控)时,代表量具已经不稳定,必须对量具进行校准或维修,量具维修并经重新校准合格后,应重新对量具进行稳定性分析。
10.偏倚分析法:10.1独立样本法:a)选取一个样品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没有这样的样品,则可从生产线中选取一个其测量值落在中心值区域的零件当成标准样品来进行偏倚分析;可能需要建立相应于预期测量范围的高、中、低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