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络、郗、募、俞穴的解析与应用(很强大)
原、络、郗、募、俞穴的解析与应用(很强大)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系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
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以下是对经络和穴位的介绍:
1.井穴:手太阴肺经(属金)的五腧穴之一,位于手掌中心。
2.荥穴:手阳明大肠经(属金)的原穴之一,位于手臂内侧。
3.合谷:手厥阴心包经(属火)的俞穴之一,位于手腕处。
4.___:手少阳三焦经(属火)的背俞穴之一,位于肩胛
骨上缘。
5.少海:手少阴心经(属火)的络穴之一,位于手心。
6.小肠俞:手太阳小肠经(属火)的八脉交会穴之一,位
于肩胛骨外侧。
7.大肠俞:足阳明胃经(属土)的八会穴之一,位于肩胛骨内侧。
8.肝俞:足厥阴肝经(属木)的下合穴之一,位于腰部。
9.脾俞:足太阴脾经(属土)的五腧穴之一,位于腹部。
10.肾俞:足少阴肾经(属水)的原穴之一,位于腰部。
11.膀胱俞:足太阳膀胱经(属水)的郄穴之一,位于腰部。
12.至阴足通:足少阴肾经(属水)的背俞穴之一,位于足底。
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灸特定穴歌诀及穴意总表
原穴歌歌诀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选自《针灸聚英》)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肺络列缺偏大肠,脾络公孙胃丰隆,小肠支正心通里,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三焦外,肝络蠢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选自《针灸聚英》 )义,本是气血聚,疾病反应点,临床能救急,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居,阳跷走附阳,阴跷交信毕,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膀胱金门肾水泉,心包郄门焦会宗,胆郄外丘肝中都。
(选自《针灸经》)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
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循。
(选自《针灸集锦》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擅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厥阴心包络。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旁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选自《针灸集锦》 )腑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
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选自《针灸聚英》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选自《医经小学》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是委阳。
(选自《针灸经》 )“合治内腑”;”治腑者治其合“五腧穴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原穴、络穴、募穴、郄穴、八脉交会穴定位
肺原=太渊:在腕掌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心包=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心原=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脾原=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肝原=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 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肾原=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大肠=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章骨桡侧的中点处 三焦=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小肠=腕骨: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胃原=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胆原=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膀胱=京骨: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肺-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大肠-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胃-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
脾-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心-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l 寸小肠-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 寸。
膀胱-飞扬: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肾-大钟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心包-内关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焦-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胆-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肝-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肺募:中府—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 寸。
大肠募: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的详解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针灸古歌诀ppt课件
.
11
• • • • •
阳商 经少 所二 第按 系井 溪阳 渠商 行溜 一其 由荥 曲二 尺鱼 为为 所脉 肢输 池间 泽际 经荥 出气 端经 大接 肺与 入三 为小 向合 肠三 相太 为注 井到 肘五 牵间 连渊 合输 穴大 膝穴 ;, ;, 。, ,, ,,
.
阳少 神少 商隐 解厉 仑阴 谷泽 门冲 丘白 溪兑 委通 小前 灵少 之大 向内 中谷 海谷 道府 上都 上庭 膀接 小与 少属 阴太 三陷 胱束 肠后 海于 陵白 里谷 经骨 经溪 寻心 泉脾 随胃 ;, ;, ;, ;, ;,
中门 月门 阙府
。, ,, ,,
.
7
脉骨 会会 太大 渊杼 气血 膻膈 中俞 。,
• • •
髓腑 会会 绝中 骨脘 筋脏 阳章 陵门 ,,
.
八 会 穴 歌
8
•
• • • • •
阳阳 胆心 膀心 胃肺 病郄 维跷 经包 胱经 经向 证犹 系走 在郄 求取 是孔 反孔 阳跗 外门 金阴 梁最 应隙 交阳 丘寻 门郄 丘取 点义 ,, ,, ,, ,, ,, 阴阴 肝三 肾小 脾大 临本 维跷 经焦 向肠 经肠 床是 筑交 中会 水养 地温 能气 宾信 都宗 泉老 机溜 救血 穴必 立列 觅名 切逼 急聚 。, ,, ,, ,, 。,
.
十 六 郄 穴 歌
9
• • • •
胃膀 三小 大手 合胱 焦肠 肠三 三委 合合 合阳 里中 于于 于有 治胆 委下 上下 内阳 阳巨 巨合 腑陵 穴虚 虚穴 。, ,, ,,
.
下 合 穴 歌
10
• • • • •
照列 外临 申后 内公 八 海缺 关泣 脉溪 关孙 脉 阴任 阳带 阳督 阴冲 交 跷脉 维脉 跷脉 维脉 会 膈行 耳外 连内 下胃 穴 喉肺 后眦 耳眦 总心 歌 咙系 绕颊 肩颈 同胸 。, 。, 。, 。,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1.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至沟天井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
经络特定穴
自己归拢: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
“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doc
经络经脉名称五腧穴原穴郄穴背俞穴络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编号井穴荥穴俞穴经穴合穴(膀胱)会穴1 手太阴肺经(属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太渊孔最肺俞列缺中府太渊列缺(木)(火)(土)(金)(水)(脉)(任)2 手阳明大肠经(属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合谷温溜大肠俞偏历天枢上巨虚(金)(水)(木)(火)(土)(胃)(胃)3 手厥阴心包经(属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大陵郄门厥阴俞内关膻中膻中内关(木)(火)(土)(金)(水)(任)(气)(阴维)4 手少阳三焦经(属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阳池会宗三焦俞外关石门委阳外关(金)(水)(木)(火)(土)(任)(膀胱)(阳维)5 手少阴心经(属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神门阴郄心俞通里巨阙(木)(火)(土)(金)(水)(任)6 手太阳小肠经(属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腕骨养老小肠俞支正关元下巨虚后溪(金)(水)(木)(火)(土)(任)(胃)(督)7 足厥阴肝经(属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太冲中都肝俞蠡沟期门章门(木)(火)(土)(金)(水)(脏)8 足少阳胆经(属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丘墟外丘胆俞光明日月阳陵泉阳陵泉足临泣(金)(水)(木)(火)(土)(筋)(带)绝骨(髓)9 足太阴脾经(属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太白地机脾俞公孙章门中脘任公孙(木)(火)(土)(金)(水)(肝)(腑)(冲)10 足阳明胃经(属土)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冲阳梁丘胃俞丰隆中脘足三里(金)(水)(木)(火)(土)(任)11 足少阴肾经(属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太溪水泉肾俞大钟京门照海(木)(火)(土)(金)(水)(胆)(阴跷)12 足太阳膀胱经(属水)至阴足通骨束骨昆仑委中京骨金门膀胱俞飞扬中极委中大杼申脉(金)(水)(木)(火)(土)(任)(骨)(阳跷)膈俞(血)。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针灸古歌诀精选PPT
•
• • • • • • • • •
脾最任胆胃膀三小大 络
经后脉经经胱焦肠肠 大再鸠光丰飞外支偏 包有尾明隆扬关正历 不一督肝脾肾包心肺 可大长蠡公大内通列
穴 口 诀 :
忘络强沟孙钟关里缺
。;,;,;,;,
•
• • • • • •
丘大京神冲太原
墟 配 穴
陵 配 穴
筋脏
膻 膈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
阳章
中 俞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
陵门
。, ,,
八 会 穴 歌
•
• • • • •
阳阳 胆心 膀心 胃肺 病郄 十
维跷 经包 胱经 经向 证犹 系走 在郄 求取 是孔 反孔 阳跗 外门 金阴 梁最 应隙
信 宾 都 门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 ;,
少少 阴阴 肾心 经经 为点 水阴 泉郄 ;,
太太 阴阴 脾肺 经经 寻找 地孔 机最 ;,
阴 经 郄 穴 口 诀 :
• •
•
•
•
•
阳( 均注
阳
阳
少少
太太
阳阳
阳
在:
小 腿 胆 经 上 )
1
、 会 宗 在 支 沟
跷 之 脉 揉
维 之 脉 在
阳阳 胆三 经焦 按点
阳阳 膀小 胱肠 得找
明明 胃大 经肠 是寻
经 郄 穴 口
穴 旁
附
阳
外会
金养
梁温
诀
2
、 阳
阳
交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八会穴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八会穴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
《灵枢?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
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
下面是它们的详细介绍。
一、原穴原穴是指人体经络主穴的起始点,也是气血运行的起点。
原穴有12个,分别是太冲、大敦、昆仑、曲泽、商丘、陷谷、解溪、涌泉、足三里、曲池、膀胱俞、大陵。
这些穴位一般位于四肢、躯干的近端,能够调节和平衡整个经脉系统的运行。
二、络穴络穴是指经络上与其他经络相连接的穴位,能够联接不同经络,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
络穴有14个,分别是太白、阳溪、合谷、青灵、支沟、合谷、阳溪、风市、列缺、外充、山间、梁丘、曲泽。
络穴一般位于体表,常用于治疗不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三、郄穴郄穴是指人体经络的分支穴位,位于原穴和经俞穴之间,能够调节和平衡经络的气血运行。
郄穴有12个,分别是腰阳关、中渚、承满、咳会、鱼际、肩贞、渊腋、颡子、肺俞、胸注、胆俞、胁俞。
郄穴一般位于躯干和四肢之间,常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和症状。
四、募穴募穴是指人体经络上能够使之通达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的运行。
募穴有12个,分别是睛明、微泪、鼻通、颊车、蝦蟆、脚蟾、韧带、关门、胆白、大横、胞际、齿关。
募穴涉及面部、四肢和躯干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相关区域的气血循环和功能。
五、俞穴俞穴是指人体经络上对应相关脏腑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脏腑的功能。
俞穴有54个,分别是3个胆俞、3个胃俞、3个大肠俞、3个三焦俞、3个小肠俞、3个胆囊俞、3个膀胱俞、3个心俞、3个脾俞、3个肺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包络俞、3个胆经俞。
俞穴位于体表和躯干部位,可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以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的病症。
六、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主要经脉与其他经脉交会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八脉的运行。
八脉交会穴有8个,分别是合谷、曲池、强间、承浆、承山、任脉、督脉和血海。
这些穴位位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腧穴总论—骨度分寸、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4.腧穴的特点:
5.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
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是所有学位共同点。
二、远治作用--指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离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 官、脏腑的病变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
2.活动标志:
指节—犊鼻、肌肉—颊车、肌腱—尺泽。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 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拇指同身寸 2.横指同身寸 3.中指同身寸
四、简便取穴法
它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例如:百会穴 、肩髃穴、劳宫、少府、合谷、列缺、
肩骨内缘—后正中线 3寸 肩峰缘—后正中线 8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19寸 臀横纹—腘横纹 14寸 腘横纹—外踝尖 16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最直观
1.固定标志:
人体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 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可以作为取穴的 标志。 爪甲—少商、五官—素髎、毛发—头维、 乳头—乳中穴、脐窝—神阙、中极、 骨骼—下关。
(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
腧穴定位常用的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最准确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测量标志,全身各部的长度和 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称为“骨度 分寸定位法”。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间—前发际 3寸
第七颈椎棘突下—后发际 3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前后发际之间 12寸
腋前纹头—肘横纹 9寸 肘横纹—掌腕横纹 12寸
(2021年整理)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荐完整)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下合穴(推荐完整)
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十二经脉五腧穴2
中都
期门
手少阴心经(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神门
通里
阴郄
巨阙
足太阴脾经(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太白
公孙
地机
章门
脏章门
公孙冲脉
手厥阴心包经(君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大陵
内关
郄门
膻中
气膻中
内关阴维
阳经
金水木火来自土手阳明大肠经(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合谷
偏历
温溜
天枢
上巨虚
血膈腧
足太阳膀胱经(水)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京骨
飞扬
金门
中极
委中
骨大杼
申脉阳跷
足少阳胆经(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丘墟
光明
外丘
日月
阳陵泉
筋阳陵泉
足临泣带
手太阳小肠经(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腕谷
支正
养老
关元
下巨虚
髓绝骨
后溪督脉
足阳明胃经(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冲阳
丰隆
梁丘
中脘
足三里
腑中脘
外关阳维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阳池
外关
会宗
石门
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中医经络之特定穴
募穴是指脏腑的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募穴在
多条经脉上均有分布,而主要在任脉上;在阴阳经上均
有穴位。治疗时多以从阳引阴或从阴引阳法进行选穴。
使用上多与背俞穴配伍,称之为俞募配伍,如心为五脏
之一,属阴,故选属阳的背俞穴心俞治疗;胃为六腑之
一,属阳,则选属阴的募穴中脘治疗。
整理课件
28
募穴
整理课件
31
背俞穴
六、 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
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
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整理课件
32
背俞穴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载有五脏背 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 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 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 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 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 《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 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藏病证。
出 表里两经的变化。
整理课件
19
络穴
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十二经的络穴 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 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 有十五穴 ,故称为“十五络穴”。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 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 。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 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 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 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 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的详解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B]-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
(肝胆相表里)四、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五、募穴:-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肝募期门,心巨厥;脾募章门,肺中府;肾募京门,胃中脘;大肠天枢,胆日月;小肠关元,膀中极;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
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
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
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
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症。
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物。
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如肝俞,为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
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
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
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
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A八脉交会穴治症歌分别为:1、阴维脉:内关。
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2、阳维脉:外关。
外关: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3、阴跷脉:照海。
照海: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番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4、阳跷脉:申脉。
申脉: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5、任脉:列缺。
列缺:痔疟变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6、督脉:后溪。
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7、冲脉:公孙。
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番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痛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8、带脉:足临泣。
-临泣: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五腧穴-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
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
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阴经五腧穴表--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阳经五腧穴表--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明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为方便记忆,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