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知白守黑,善于处下——《道德经》第28章
知白守黑,善于处下——《道德经》第28章知白守黑,就是知道怎么去表现、炫耀,却将自己和光同尘,不炫耀,不争,这样的人,就是模范,即天下式;这样的人,也就不会轻易出差错,也是拥有大智慧的。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读:知和守。
知,不仅是知道,还有具备、具有的意思;守,坚守,保持;也就是说,当你有了高调的能力,你才可以坚守,保持,说是低调行事,若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无所谓低调不低调了,想高调也高调不起来。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比喻刚劲,强大;雌,比喻柔静,谦下;溪,溪水,沟溪;婴儿,象征纯真。
知道自己雄强,反而要安守雌柔,做到像天下的小溪一样。
做到像小溪一样,恒常的德就不会失去,就像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阳,光明;黑,阴,暗昧;式,楷模,范式;忒(tè),过失,差错;无极,无边无际,这里指无穷无尽的智慧。
知道什么是光明,却安于暗昧的地位,做天下的范式。
做天下的范式,恒常的德就不会有差错,返回到无穷无尽的智慧。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荣,荣誉,宠幸;辱,侮辱,羞辱,这里指“荣”的反面,卑微,知耻;谷,山谷;朴,没有加工过的原木,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知道自己的荣耀,反而要安守卑辱,做天下的山谷。
做天下的川谷,恒常的德才能充足,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器,器物;官长,百官之长;制,制作;割,割裂;大制不割,是指懂得大制作的人,不会把原材料分割得细细碎碎。
原木做成各种各样的器物,就像是一个体制下的个种机构、官员,他们发挥的作用就如同器物的作用,贤能之人善用之,所以这贤能之人就是官长,“大制不割”,就是好的体制是完整的,就像前面朴散为器,这些“器”是一个原木产生的。
道德经详注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详注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王弼注:雄,先之属。
雌,后之属也。
知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
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
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道。
今译:雄,具有先的属性。
雌,具有后的属性。
想要站在天下的前面引领天下的人必须要退于众人之后。
所以圣人身在众人之后,但众人都愿跟从他。
谿谷不寻求什么东西,而高处的事物都向它移动。
婴儿不用智谋,反而符合自然的智慧。
备注:(1、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2、淮南子《道应训》:“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
’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
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
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原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王弼注:式,模则也。
今译:式,就是榜样、法则。
原文: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王弼注:忒,差也。
今译:忒,就是偏差。
原文:复归于无极。
王弼注:不可穷也。
今译:没有穷尽。
备注:(苏辙《老子解》:“雄雌,先后之及我者也;白黑,明暗之及我者也;荣辱,贵贱之及我者也。
夫欲先而恶后,欲明而恶暗,欲贵而恶贱,物之情也。
然而先后之及我,不若明暗之切;明暗之及我,不若贵贱之深。
古之圣人,去妄以求复性,其性愈明,则其守愈下;其守愈下,则其德愈厚;其德愈厚,则其归愈大。
盖不知而不为,不若知而不为之至也。
”)原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王弼注:此三者,言常反终,后乃德全其所处也。
下章云,反者道之动也。
功不可取,常处其母也。
今译:雌雄、黑白、荣辱这三对对立的概念,是说事物常常会以与开始相反的状态终结,退后才能保全自己所处的地位。
老子·第二十八章全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全文[原文]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
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
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释]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
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
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
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语]这一章重点讲复归的学说,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
《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此章是“ 常德章 ”,又名“ 真朴章”,三次宣说“常德”。
“知其雄,守其雌”是老子道家守柔哲学的中道义,以常德摄持,柔不失强,强不失柔,强柔双运,无坚不摧,万心归一。
修道是明理,修德是修品格性情,修道在虚空法界上修,修德在人世间修。
修德必须以修道为指引,不然就没有着落,道妙德善紧密相连。
虚空法界和人世间相隔悬殊, 但修道与修德都必须在心地上修,这是共同的。
上章老子讲“常善救人”, 善人和不善人都有道性,故平等无二,都可修常德,再造复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新人。
这是“救人”的理论依据 ,如果人不是道所生,没有潜藏的道性,那人不可能获得拯救。
圣人妙观善人和不善人的道性,以化恶人为善人,让恶人生起一颗善心作为事业。
第1章宣讲常道,此章宣讲常德,道德双行,结构严谨。
常德有三知三守三归气象,就是三德九品。
第一德是婴儿德,第二德是无极德,第三德是纯朴德。
释德清说:“ 上章言行道之妙 ”,圣人不以知道为难,而以守道为难。
上章圣人以五妙法济世救人,把恶人逆转为善人,把善人再造为圣人。
圣人是道者,善人是德者,恶人是失者。
修常德是实现“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4C)的具体实修法,是妙法的体现。
三德九品,最后归于“朴”,恢复纯朴的自我,回归圆满法性,与道同体。
守雌、黑、辱三贱位,这是心法,是心灵的逆转 。
“知其雄”、“知其白”、“知其荣”,这都是世间的成功者,是世间法的优胜者,他们必须第二次修行,修出世间法。
常德是在守柔上下功夫,分三大步九小步 。
世间的雄者外表强大,但内心忐忑不安,焦虑极重,心灵没有归宿,没有安全感。
“静为躁君”,雄者都是躁动者,他们的心需要被安抚,因此常德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老子以证悟者的法眼看见雄者渴望常德,以安慰自己的心灵,所以修常德是就把一切人的无上妙法。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译文注释[原文]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
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
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释]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
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
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
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语]这个章重点讲“复归”的学说,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本章是作为重点专讲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老子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雄、守雌,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
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能够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当时正处在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纷纭扰攘,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老子提出了“守雌”的处世原则。
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能够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
此处还应注意,不但是“守雌”,还有“知雄”。
在雄雌的对立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处于雌的一方。
《道德经》妙解:第二十八章返璞归真
《道德经》妙解:第二十八章返璞归真
第二十八章了悟实相返璞归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清净溪水
【经文妙解】
本可展现刚强气势凌人,却坚守谦下柔软,不害、不争,就像清净的溪水。
能像清净溪水利益世人的人,其德行与道之德是一致的,其心纯净如婴儿一般。
本可以大大显露锋芒,但却和光同尘、不炫耀,此种与世无争的人,可为天下榜样。
此种与世无争,可为天下榜样的人,其德行与道之德,是没有落差的,而且自然与道合一。
本可以拥有荣华富贵,却甘于平凡平淡,受屈受辱,此种人就像天下的山谷。
虚怀若谷、像天下山谷的人,自然流露充沛的德行。
此
种人自然呈现返璞归真、朴实、朴素。
此种外表平凡平淡很朴实的人,如能受器重而好好发挥其才华,必成为国之栋梁。
有道的明君会重用此种很朴实的人,让朴素之人成为国之栋梁。
若真为国举才,是不会割舍掉不懂逢迎巴结的朴实之人。
【郭永进】
虚怀若谷。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给我们的启发展开全文【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知道自己的强大,也要体现柔弱低调的德性,好像溪流一样低调不起眼。
保持低调不争,永恒的德行就会形成,就会回复到婴儿一样的单纯。
虽然看到自己的光明之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才能做天下的表率。
自己为人师表,永恒的德行就会发扬光大,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
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也还要提防受耻辱的时候,用虚怀若谷成为天下的榜样。
虚怀若谷的德性充分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淳朴的境地。
淳朴的品性得到光大,就可以成大器了,圣人用这种方法,可以为百官之长。
所以要想大制于天下,前面介绍的道行是不可分割的。
现代启发老子本章阐述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哲学。
秦国老将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
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
王剪几乎每天都派人向秦王要封地,一直等到秦王把封地给他,才开战。
很多人觉得王剪很可笑,觉得他很小气,王剪对亲信说:“秦王把全国之兵都交给我了,可以说把秦国都交给我了,他能放心吗?我只有让他认为我胸无大志,他才会放心大胆的任用我,我们才可以顺利的指挥军队战胜楚国”。
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楚兵败逃。
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
王剪巧妙的运用了“知其荣,守其辱”的方法赢得了秦王的信任,从而立下了旷世奇功。
其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早已融入了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原文、译文、点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懂得刚强的必要,有足以称雄的实力,而安守着柔和的状态不露锋芒,就会招来天下贤能之士的归附。
不偏离永恒的德行,逐渐回复到象婴儿那样外表柔软而潜力无穷的状态。
对万事万物都明察秋毫、洞烛千里,却表现出一无所知的样子,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强加于人,不过于计较他人的缺失,才能成为天下的表率。
不会背弃永恒的德行,慢慢回归到混沌一体的状态。
可以达到荣华富贵、重权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身处世俗的低下之处,永恒的德行才算圆满,回归到纯真质朴。
这种纯真质朴可以主宰万物,高明的统治者用它来治理天下。
所以说最高明的统治是浑然一体的,无法分割。
点评:本章主要说的是如何将“道”用于为人处世的方法。
老子用“三知三守”来说明这个过程,提出了“朴”的概念,和治国上的“大制不割”的理论。
“三知三守”的“知”都是指了解、明白的意思;“守”是指应该保守、安守的意思。
三句话的共同特点其实都是“知其阳,守其阴”。
一般人普遍都贵“阳”而贱“阴”,所以喜欢称“雄”,不甘“雌”伏;喜欢清“白”,不愿被抹“黑”;喜欢得“荣”,不愿受“辱”。
而从“道”的方面来说,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没什么差别。
但既然世人都贵“阳”而贱“阴”,那么有“道”的人就不该去和俗人一样去争处“阳”位,而应该学习“水德”,去安守“阴”位,去安守“不争”和“无为”,反世俗之道而行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是主动、阳进、争先、争高;“雌”是被动、阴退、守后、趋低。
有道的人在明白了争“雄”是怎么回事后,心甘情愿地去守“雌”。
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争”。
“不争”才能积蓄精、气、神,避免在无谓的争夺上消耗;“不争”能得到比“争”更多百倍的实际利益;“不争”才能让财富、人才、资源归附;“不争”才符合“道”,符合“常德”——永恒的德行。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注音版】知(zhī)其(qí)雄(xióng),守(shǒu)其(qí)雌(cí),为(wéi)天(tiān)下(xià)溪(xī)。
为(wéi)天(tiān)下(xià)溪(xī),常(cháng)德(dé)不(bù)离(lí),复(fù)归(guī)于(yú)婴(yīng)儿(ér)。
知(zhī)其(qí)白(bái),守(shǒu)其(qí)辱(rǔ),为(wéi)天(tiān)下(xià)谷(gǔ)。
为(wéi)天(tiān)下(xià)谷(gǔ),常(cháng)德(dé)乃(nǎi)足(zú),复(fù)归(guī)于(yú)朴(piáo)。
知(zhī)其(qí)白(bái),守(shǒu)其(qí)黑(hēi),为(wéi)天(tiān)下(xià)式(shì)。
为(wéi)天(tiān)下(xià)式(shì),常(cháng)德(dé)不(bù)忒(tè),复(fù)归(guī)于(yú)无(wú)极(jí)。
朴(piáo)散(sàn)则(zé)为(wéi)器(qì),圣(shèng)人(rén)用(yòng)之(zhī),则(zé)为(wéi)官(guān)长(zhǎng),故(gù)大(dà)智(zhì)不(bù)割(gē)。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板是干嘛的?老板就是搭台的,搭好了台吸引人来唱戏,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唱。
老子的比喻则更妙:什么叫知其雄?就是咱们要了解雄性物种的德性,什么德性呢?就是爱争斗、爱显摆、爱出风头嘛!为什么雄性会这样?还不是因为雌性!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只有那些表现欲望强的个体才能获得雌性的青睐,获得了青睐才有交配权,有了交配权,才能生儿育女延续基因。
如此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千百万代之后的今天,剩下的基因就变成了现在的德性。
我带女儿去捉知了,会优先捉一只雌的,把她固定在低处的树枝上,剩下的事就容易了。
只需要等着雄知了一只一只飞过来交配,来一只捉一只,轻松得很。
这就叫知其雄,守其雌。
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千万别把自己当作雄知了去好勇斗狠,就算咱们是最强壮的雄知了,最后也无非就是先被人家抓住了事。
而你要做的,是要找到一只雌知了。
就算找不到,宁可自己去做雌知了,起码咱们可以活得比其他雄知了都久。
所有的欲望,都是雌知了,之前讲过,最基本的欲望有四,生、性、知、美。
性欲说过了,就算"举一隅",咱们要"以三隅反"才行。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的人追求钱、有的人追求名、有的人追求成长、有的人为了探索,这些都是四种基本欲望按照不同比例的组合。
所谓搭台,就是找到一种机制、一种模式,使得不同的人加入进来之后,都可以源源不断的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
想赢球,就让所有队友得分上双;想考100分,就把所有题目给周围的同学们讲明白,让他们至少考90分;想成为亿万富翁,就让所有跟着咱们的人都至少成为千万富翁。
把自己放在低处,连通江河湖海,所有的涓流自然汇集于咱们,而咱们并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此即所谓“天下溪”。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道德经》第⼆⼗⼋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道德经》反朴第⼆⼗⼋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离。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
知其荣,守其辱,為天下⾕。
為天下⾕,常德乃⾜。
常德乃⾜,复归於朴。
知其⽩,守其⿊,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常德不忒,复归於⽆极。
朴散则為器,圣⼈⽤之,则為官长,故⼤智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
】“知”是通晓。
“雄”为阳、为显,以雄喻尊贵、刚健。
“雌”为阴、为隐,以雌喻谦卑、柔弱。
“知其雄,守其雌”,就是守柔静之道。
雄与雌就是⼀对阴阳,是阴阳的结合体,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阴即有阳,有雄即有雌,⽆阴阳、⽆雌雄,就没有世界万物,也就没有⼈类的繁衍⽣息。
为什么要“知其雄,守其雌”?⼈常处在显中阳态世界,终⽇与⼈事物打交道,难免耗精费神,劳⼼劳⼒,所以应当动静结合,以逸待劳,这是常态中的“知雄守雌”之道。
雄动与雌静,雄刚与雌柔,雄强与雌弱等,皆是事物阴阳属性的体现,是辩证的对⽴统⼀关系。
修真⼈逆修⼤道,更要知雄守雌,知⽩守⿊,知有守⽆,这是复返先天⼤道的必由之路。
之所以强调要“守其雌”,因为“雌”就是虚静之道,道体本是虚⽆⾃然,道⽤则是柔弱中和,⼤道之体⽤,离不开⼀个“静”字。
此静就是雌,就是⽆,就是道根。
静能⽣动,阴能⽣阳,雌能⽣雄,因⽽“守雌”不仅是不断去阴增阳、返本归根的途径,⽽且是求得阴阳平衡的应⽤之道。
知雄守雌,知⽩守⿊,也就是执两⽤中,就是守“⼀”之道。
离开这个“⼀”,偏向⼀端,都是⽚⾯性,都不符合“知雄守雌”的本旨。
世⼈只知尊之为荣,卑之为贱,喜雄厌雌,好刚恶柔,故往往偏执⼀端,丧失常德,⾃招祸患。
“为天下溪”⼀句,是承接“知雄守雌”之意。
“溪”,为⽔流低下之处。
“溪”在这⾥代表着“雌”的处下柔弱本质。
有德之圣⼈,即使位处尊贵,也常守之以卑微,虚⼼谦下,去雄刚之强,就雌柔之和,如此,则必能取信于民,⽽民必然信⽽归之,这好⽐⽔流归⼊低溪的道理⼀样。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二十八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二十八章*导读: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注解: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是通晓。
雄是刚健。
雌是柔弱。
溪是低下。
刚健勇为的本领,能克敌制胜。
但若肆意刚勇,贪于妄进,则必遭天下厌恶。
既知如此,应持守柔弱不争,虚心谦下,犹如天下低的溪涧一样。
这样,人身本来的自然常德才不会脱离,人的本性才能复归于初生婴儿一般。
因此,老子所讲的柔弱雌静,其中含有刚健勇为的意思,而不是纯粹的懦弱。
若将此道用于修身方面,就是道家提倡的最为基本的性命双修要旨。
雄引喻为人身的神。
神性刚健轻浮躁进,奔驰飞扬于外(思念情妄)。
欲得长生,必收视返听,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
这是知雄守雌的要妙。
如此炼之日久,人身的发沦自然常转,百脉自然调谐,众邪不侵,百病不生,万魔自消,人身的常德自然可以永保。
此谓返老还童之道。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是知见,聪慧。
黑是昏暗,愚昧。
式是楷模,法则。
忒是差错,变更。
无极是事物的元始,含有无穷的生发之机。
通晓事物情理的锐敏智能的人,不可炫露耀物,宜于内含自守。
这和本书在第二十章中说的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明道若昧;以及五十八章中的光而不耀意义相通。
把这作为天下事物的楷模和法式。
以此作为楷模和法式,则人的自然常德不会有过失。
由此段文中,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愚昧,不是纯粹的蠢笨无知,而是有其明而内含,外用其愚以自谦。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以诸华香以散其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以诸华香以散其处厚德载物、达济天下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自己实力雄浑,却从不仗势欺人,而且做到像溪水那样流经处无所不利。
像溪水那样流经处无所不利,这就做到了德不离身。
就像婴儿那样单纯。
深知世人趋利避害,而自己却坚守责任与担当,可以称为天下的楷模。
这样作为天下的楷模,就是所谓的厚德载物的典范,因此而进入了自强不息没有极限的境界。
虽然德高望重,却做到谦卑之心待人,做到像山谷那样因应无穷、不脱离群众,这就是虚怀若谷的做法。
正是因为做到了虚怀若谷,德行就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充足。
这就是所谓的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当这种名气四散开来就是无形的武器,圣人加以运用就可以进入统治阶层。
所以说真正的、有用的规章制度是从来没有被割舍抛弃的。
解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每座佛教寺院中都有“大雄宝殿”,宝殿为何称之为“大雄”,何为“大雄”?“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也就是说“大雄”的意思是:睿智与实力兼顾;佛家遵行秉持对内提升自己睿智与实力、对外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理念。
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的做法。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好逸恶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而要做到责任、担当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下来的,能过做到的就是社会的脊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能量、能力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能够运转的资源越多、就意味着影响力威力就越大。
能量、能力越大,能够运转的资源越多,在外人眼里看起来是风光无限,而能够坚守这份责任与担当实属不易,称其虚怀若谷不过是实至名归罢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精解第二十八章,常德乃知足
《道德经》精解第二十八章,常德乃知足【原文叙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甘愿做天下的河溪。
甘愿做天下的河溪,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而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的境地。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暗昧,甘愿成为天下的范式。
甘愿做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出差错,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复到自然的真朴。
真朴的道分散成为宇宙万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就会成为众人的领袖。
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
【精解】道的自然法则是两极相生,物极必反。
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愿处在世俗认为不好的一面。
这样,就消除掉了因处在“好”的一面产生的负面作用,使自己始终保持合于道的完整状态,即“婴儿”“无极”“朴”的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做了官,也会进退自如。
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
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即刚强。
“雌”即柔弱。
“复归于婴儿”,即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
老子认为,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是不合于道的;而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是合于道的。
所以,他要求人们坚守柔弱,只有这样才能合于道。
“温柔似水”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这是因为水性本柔,可以承载天下万物,如果人们能够如溪水般柔顺,那么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状态,这才是合于“道”的。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一一“知雄守雌”,也可以说是老子在重点论述如何“复归”于“道”。
擘雄,与“雌”相对,是阳性的、强有力的、躁动的、居上的、好斗的、抢先的……人人都争着做“雄”。
雌,与“雄”相对,是阴性的、柔弱的、镇静的、处下的、不争的、甘后的…人人都害怕为“雌”。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反朴归真,无为无割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反朴归真,无为无割【经文】知其雄,守其雌①,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②不离,复归于婴儿③。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④。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⑤,复归于无极⑥。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⑦。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⑧。
朴⑨散则为器⑩,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⑪,故大制不割⑫。
【考注】①雄雌:雄,比喻刚劲、躁进、争先;雌,比喻柔弱、谦下、处后。
②常德:大德,恒德。
*③婴儿:象征纯真,与后文的“无极”“朴”都指道的浑朴。
④式:楷模、范式。
⑤忒:差失,差池。
*⑥无极: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
⑦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谦卑、低下。
⑧足:《广韵》“满也,止也。
”一说完美。
*⑨朴:本义是未加工的木材,这里指道性纯朴的原始状态。
⑩朴散则为器:真朴散为宇宙万物。
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庄子《马蹄》曰:“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⑪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⑫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割,切割、割裂。
意思是完美的制作天然浑成而无需切割。
比喻圣人因循万物本性而治天下。
【考译】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甘愿做天下小溪。
甘愿做天下小溪,永恒的德就不会背离,回复到婴孩般纯真柔和的境地。
深知什么是显明,却安守暗昧,甘愿做天下范式。
甘愿做天下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差失,回复到混沌真朴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川谷。
甘愿做天下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完美,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
真朴的道散成宇宙万物,圣人顺应万物各自的朴性而用之,成为它们的主宰。
所以说,圣人之治是不会违背万物本性的。
【导读】本章老子阐述了自己“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圣人“返朴归真”。
老子用“知守——常德——复归”这一个句式说了三句话,向我们描述了圣人返朴归真的道理或过程。
第二层,圣人“用朴无割”,大制不割。
这一层,老子承接上一章谈的“因人因物”“依乎天理”的御人驭物原则,再次强调了顺因自然、抱朴“无为”的政治治理理念。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吕洞宾注释《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吕洞宾注释《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释:知,见之明。
守,存之固。
雄为阳精,雌为阴魄。
溪,山水,自上下注之所,常应常静为不离,婴儿先天一气所生,谓圣胎也。
金之色白,黑者,神气入于幽静之意。
式法忒差也,炼神还虚则归于
无极,知荣明其无与于已。
谷,汇川之名也。
德足者无所不容,物质纯,故曰朴,道体如是。
散而为器,一本之所以万殊。
官长,君师之职,大制不割,本道以为宰制,而无所矫揉,割裂于其间也。
道德经28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28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释:•知其雄,守其雌:“雄” 指雄强、刚强;“雌” 指雌柔、柔弱。
知道什么是雄强,但却安守雌柔的地位。
•溪:溪流,这里比喻低下、谦卑的状态。
•常德不离:永恒的德不会离失。
“常德” 即永恒的德、恒常的德。
•婴儿:象征着纯真、无邪、柔弱的状态。
•白:代表光明、清楚、明白。
•黑:代表暗昧、隐晦。
•式:范式、榜样、模式。
•不忒:没有差错,“忒” 即差错、偏差。
•无极:一种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状态,也可理解为最原始的状态。
•荣:荣耀、光荣。
•辱:屈辱、卑下。
•谷:山谷,比喻虚怀若谷、能容纳万物的状态。
•朴:未经雕琢的、质朴的状态,这里指道的原始状态。
•器:器物,这里指具体的事物或形态。
•官长:领导者、管理者。
•大制不割:完善的制度或治理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知⽩守⿊,知荣守辱——解读《道德经》第⼆⼗⼋章【原⽂】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
知其⽩,守其⿊,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为天下⾕,常德乃⾜,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之,则为官长,故⼤制不割。
【⽩话】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的溪流。
作为天下的溪流,⼤德将会不离⾝,最终归复于婴⼉。
知⽩守⿊可以为天下的榜样,作为天下的榜样,于⼤德相差⽆⼏,最终归复于⽆极。
知荣守辱,可以为天下的⼭⾕,作为天下的⼭⾕,⼤德圆满,最终归复于本来。
若散去本来,则可以为器,圣⼈⽤了,就会成为官长,所以国家法制是不可以割裂的。
【深⼊解读】天下溪,⽼⼦说,⽔善利万物,故⼏于道,所以此处的天下溪⼀种善利万物的状态,因为可以利万物,故⽽常德不离。
⽼⼦⼜说,⽆名为天地始,有名为万物母。
⽆名为阳,有名为阴,知阳⽽守阴,为何?⽆名有⽣化天地之功,有名具⽣化万物之德,若要归根源,需要⼤德相匹配,⼜或者说需要进德⽽⼊⽆名之境,故⽽知雄守雌。
婴⼉形式全凭本⼼,所以婴⼉的⾏为是最接近⾃然⽆为的,故⽽⽼⼦在这⾥⽤了复归于婴⼉。
天下式,⽼⼦说,圣⼈抱⼀⽽为天下式。
⼀为阴阳未分之时,⼀念未起之处,所以圣⼈抱⼀则在天下可以不偏不倚,中正仁和,可以为天下榜样。
是⾮⿊⽩,善恶两边,圣⼈知⽩⽽守⿊。
是圣⼈⿊吗?是圣⼈恶吗?这⾥的⿊不是说圣⼈⿊,⽽是圣⼈在世⼈眼中的形象。
为何圣⼈在世⼈眼中会有⿊、恶的形象呢?圣⼈抱⼀,⾏⽆为之事,故⽽在有为世⼈眼中很多时候是⽆法理解的,但是圣⼈当然知道⾃⼰的⾏事,但却能够默然⽆声,故⽽可以为天下榜样。
如此⾏事于⼤德相差⽆⼏,最终会归⼊⽆极,也就是道。
天下⾕,⽼⼦说,⾕神不死谓之⽞牝。
我在第六章的解说中说过,⾕就是道,神就是灵,⾕神不死的意思就是⼀点真灵默默运化,这个就是⽞牝。
那么天下⾕也就是天下道的意思了。
知荣守辱,诸葛亮正是因为知道知荣守辱,所以他骑虎难下,遇到个扶不起的阿⽃,加之当时的境遇是内忧外患,所以纵使南征北战,到头来还是抱憾⾝死,可叹可悲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及道家的经典之作,它以高度凝练的诗性语言阐发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离。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朴散则為器,圣人用之,则為官长,故大智不割。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
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
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
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翻译: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解读:
“朴”、“婴儿”、“雌”等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
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本章的“复归于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
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
在十章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本章里有“复归于婴儿”
以及后面的章节中也有提及“婴儿”这个概念的地方。
“婴儿”,其实也是“朴”这个概念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
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这就涉及到老子所说的“复归”这个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在本章里,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
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
陈鼓应说,“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