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功能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作者:冒志红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摘要]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时代需求,传统翻译理论严重制约翻译教学的发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革新已成必然之势。

在英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却存在着无法忽视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之路,希望借此能够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意义问题创新[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31-02英语学习属于一个动态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两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

语言的输出属于对英语学习的一种能力检测和巩固。

可以说,只有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没有输出过程,就无从谈及语言的输入。

而翻译作为最重要的语言输出形式,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翻译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日益凸显。

比如在四、六级考试中就已经加入了句子翻译的考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也出现了结构相对复杂的英汉翻译环节。

对于大部分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更是将翻译视为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而考查,并在总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可以说,不管是在校的英语学习还是毕业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翻译都变得十分重要。

而作为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更要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和意义(一)理论概念上世纪70,80年代,卡塔琳娜·赖斯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安·诺德(德国)。

该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重点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属于一种特殊的交际形态,主要包括三种文本,即源于文本、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

对原语文本来讲,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这是形成最佳化图式文本的核心所在,而正确掌握原文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前提。

大学英语功能翻译理论

大学英语功能翻译理论

实例1:达到一种交际目的
◆老师是桃花沟的李白、齐白石、钱钟书; 老师是桃花沟的杨振宁、钱学森、华罗庚; 老师是桃花沟的陶行知、马卡连科?
◆ In the eyes of the villagers , he (the teacher) was no less than a great man of letters , a great artist , a great scientist as well as a great educator.
source text writer
translator
target text reader
林纾 (1852-1924) 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与别人 合作翻译了180多部西方文学作 品。虽然他的译作与原作相去 甚远,但他在介绍引进西方文 学方面仍功不可没。他不但是 我国著名古文家,也是以古文 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其译作有184种之多, 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左右。
原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言小说《酒国》 葛译:Anybody who doesn't t drink doesn't t deserve to be called a man……
原文:……喝道:“兔崽子,你敢骂老子?老子毙了 你!”(莫言《酒国》) 葛译:……and roared,“You bastard, 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re talking to? You‟re dead meat!”
4)功能派翻译原则:将翻译原则分为两类: ◆适用于所有翻译过程的普遍原则和适用于 特殊情形的特殊原则。功能派认为,目的法 则(skopos rule)和忠诚原则(fidelity rule)是 贯穿所有翻译过程始终的两大支柱准则,而 其他法则或原则需视情况而定。

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引 言
随着西 方翻译论 的发展 , 翻译研 究 出现 了不 同的途径和方 法 , 出现 了不 同的学派 , 也 如翻译 的语言学 派 、
功能派 、 多元系统派等。 0 2 世纪六 、 七十年代在西方流行的是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他详尽地论述 了自己提 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 动态对等” 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 文信 息 的反 映基本相 同 。 O世 纪 7 2 O年代 西方 已经 出现 了面 向译 语文化 的翻译研 究趋 向 , 打破 了以前文本 中 心论 的翻译 研究传统 , 使译者 更多地 关注译 文和译文 读者 , 多地关 注译文 的社会效应 和交 际功能 。在 整个 更 西方翻 译史 中 , 尤其 是在圣经 及其它 文学作 品的翻译 过程 中 , 者不断 发现 , 同一文本 , 同的情 境要求 有 译 对 不 不 同 的翻译 。一种情境 可能要求 忠实地再 现原作 的形式 特征 , 而在另一 种情境 中 , 针对译 文读者做 出相应调 整。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我们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遵循的功能主义的翻译标准,在实际翻译教 学 中具有一 定的指导 意 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 能派 翻 译理 论 功
功能 翻译 理论是 翻译功能 派所持 的基本理论 。翻译 的功能 主义是指 专注 于文本的一种 或多种功 能 的研 究 。… 达的 “ 能对等” 论之所 以能在整 个西方 产生深远 影响 , 奈 功 理 是和 当时西方世 界 中整个 社会科学 领域 的
‘ 言学” 向有极 大的关 系。真正 系统 的功 能翻译理 论 出现于 2 ‘ 语 转 0世纪六 、 十年代 . 七 由一批 德 国学 者提 出 和发 展起来 。以 17 年雷 斯 出版的《 91 翻译批 评 的可 能性 与限制 》 一书为标 志 , 在书 中她首先将 文本功 能列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是德国翻译目的学派重要创始人,也是杰出的语言学家,熟谙十多种语言。他曾先后任德国美茵茨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工作,著作等身。主要论著包括《翻译理论论文集》、《普通翻译理论原理》、《目的与翻译委任——论文集》、《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1996)等。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在现代语言学(实用语言学、语言行为论、话语语言学)以及接受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突破了莱斯功能对等研究的束缚,借鉴并完善霍茨—曼塔里的翻译行为论,积极回应各方对目的论的质疑,使该理论逐步深入、成熟。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作者:黄永红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02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功能翻译理论对中国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译文目的论为基础,注重以译出语文化情境中的交际目的来对译文进行评价。

本文通过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再认识,得出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功能翻译理论回顾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创始人是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以其1971年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克里斯蒂安•诺德、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

功能翻译理论为英汉互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为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但却经实践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其应遵循的三个翻译原则上:1.翻译目的论原则翻译目的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功能翻译派认为,翻译一般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的,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状态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的发起者决定翻译的目的,进而决定了翻译中要采用的策略。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功能派认为,译文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原文,它与原文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是说译文要连贯且忠实于原文。

翻译是涉及原语文本的行为而原语文本不可能只涉及原语的词和句法结构,因为文本的意义和功能并非语言符号能完全表达的。

另外,翻译是通过信息加工提供给读者信息,译文就应该是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3.充分原则充分原则是功能派在译文目的论的核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评价译文的总原则,在功能理论框架中,充分性指译文与翻译说明相关的特性,即翻译要充分满足翻译说明的要求。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规范意义。

评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克里丝汀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成英语出版,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1997年问世。

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诺德宣称,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翻译基础理论和技巧

翻译基础理论和技巧

2)学习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巧的必要性
There are many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Without knowing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ne will most likely take a roundabout course in the translation work.That is wh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both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of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n translation.
3)了解翻译技巧的局限性
必须指出:翻译技巧是人们从事多年翻 译工作的经验总结,应该认真学习。然 而, 翻译技巧只告诉我们在某些具体情 况下翻译应该使用的技巧,因此有其局 限性。
如:
用词不同 black tea、black coffee、 an off season 词的搭配不同 make money、wet snow、a heavy snow 语解过程
表达过程
M -------------- TO ---------- MR
(SL)
(TL)
MR: reproduced message
SL:source language
TL:target language
倘若乙是个英(美)国人,不懂汉语, 甲是个中国人又不懂英语,甲乙之间 就不能交流思想。这时,就需要丙把 甲所说的或所写的信息用英语重新表 达一遍,成为再现信息(reproduced message)。这样,乙就明白了甲的意 思,交流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 丙担任了翻译的角色。通过翻译进行 的思想交流,叫做:语际交流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

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

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

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¹,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

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

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

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

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作者:王璨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9期【摘要】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基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性翻译需求还是基于教学实践的翻译对象而言,功能翻译理论都作为基本法则,存在于翻译教学之中。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于其应用优势和应用方法,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能够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作者简介】王璨(1986.0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英语教学。

引言功能翻译理论实际上就是在遵循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对于需要翻译的译本做出有目的的翻译行为,对于翻译教学而言,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而单从功能翻译理论自身来看,其原则一共有四点,首先要保证其目的论的原则,其次是忠实性的原则,这两点简单来讲就是对于翻译对象的翻译不能脱离原文,要根据翻译需求翻译,第三点就是连贯性,第四点就是充分性,这两点就是指翻译内容要通顺也表达的意思需要完整。

一、应用优势的简要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就单从翻译本身而言,翻译有很多种方式方法可以选择,翻译者能够根据对于原文意思的理解,进行适当有选择性的删减翻译,让翻译后的文章在保持原有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更加具有流畅性,形成翻译语言的有效切换,其次则是对于动态对等的理论运用,简单来说,绝大部分译文本身存在与翻译语言的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就造就了翻译中对于译本的重视程度,需要根据翻译中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翻译,实现动态对等,使得译文本身更加的富有味道。

最后就是翻译定义的设置,翻译定义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翻译水平,而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译文明显得到了更加契合的阐述和解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而非“抄写”。

二、应用理论的具体方法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对于翻译本身而言都非常重要。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种翻译研究理论,主张翻译应该以实际的使用功能作为探讨的中心,关注翻译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功能和目的。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即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语言使用需求,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应该是一种交际行为,要考虑到翻译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目的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语法-词汇-文化-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对于翻译功能和实际运用的训练却比较薄弱。

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常常出现不理解原文信息、无法准确表达目的语意思或表达呆板生硬、无法在不同语境中进行恰当转换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启示1. 注重交际功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交际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翻译应用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翻译在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性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强调语境因素在功能翻译理论中,语境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翻译要考虑到翻译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目的等因素。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语境的把握,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使翻译更加合理和贴切。

3.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1. 引入真实文本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英语文本作为翻译素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这些真实文本可以是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商务信函、科技论文等,涵盖不同的领域和文体,让学生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感受翻译的真实功能和作用,并学习到不同领域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翻译方案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翻译方案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翻译方案一、方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有趣、实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英汉翻译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翻译理论:要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2.翻译实践: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段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锻炼他们的翻译能力。

3.翻译技巧:教授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如词汇转换、句子结构调整、语态转换等。

4.翻译欣赏:分析一些优秀的翻译作品,让学生感受翻译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1.情境模拟:通过设置实际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中进行翻译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篇文章或段落进行翻译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翻译竞赛:定期举办翻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验他们的翻译水平。

4.翻译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翻译作品,如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分析其中的翻译技巧和魅力。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翻译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系统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3.实践操作:选取文章或段落,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4.技巧传授: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授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

5.翻译欣赏:分析优秀翻译作品,让学生感受翻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翻译作品:评估学生的翻译作品质量,给予相应的分数。

3.翻译竞赛:根据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六、教学拓展1.邀请专业翻译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翻译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组织学生参观翻译公司,了解翻译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

3.开展线上翻译交流,让学生与国内外翻译爱好者互动,拓宽视野。

4.创办翻译社团,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成长的平台。

注意事项一:学生翻译兴趣的培养翻译学习初期,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翻译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兴趣。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及原则

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及原则

语言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及原则文/林静摘要:“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多,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文章以“零对等”翻译模式的理论知识为研究背景,分析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优势。

最后根据调查研究专业用途英语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使用原则,从而提升专业用途英语的功能性。

关键词:功能理论视角;“零对等”翻译模式;原则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多,使专业英语领域中,“零对等”翻译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同时也是国际交流中的基础语言,专业用途英语翻译过程中,“零对等”翻译模式体现了使用者的学科能力和职业英语使用能力。

而“零对等”原则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模式,采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论原则,使翻译目的语和源语形成了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

因此,文章以“探讨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使用原则”为研究话题,深度展开研究。

一、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的实质所谓的专业英语,即是专门用途英语翻译,而“零对等”翻译原则是李江春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能够对英语承载的信息准确、完整、真实的翻译出来,以免造成误解、错解或知识的混乱。

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不同于普通的英语专业翻译过程,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

因此,在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使用“零对等”的模式。

其中,“零对等”的含义就是指绝对的对等翻译,要求能够对正确的翻译出语篇的整体含义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其中字句的内涵,从而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叙述人的语气,而不仅仅只是对语句修辞、结构、句式的翻译。

例如:“proforma invoice”的意思是指没有进行交易前,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出售的商品名称价格所作出的一种证明性的参考发票,即是形式发票的意思。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 )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 ermeer )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 )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 )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Katharian Reiss Reiss )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

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

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

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¹,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

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

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

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

功能翻译学派

功能翻译学派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 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 至删减) • 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 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 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 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 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 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 对等的局限。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以实现译文预期 功能 受者 , 使用译 文的环境 , 文应具 有 的功 能 以及与原 因有 关 的细 节等 。在 译文学类语篇和非文学类语篇 中学会适 当进行调整 , 译
翻 译 过 程 中 , 文 的发 起 者 决 定 翻 译 的 目 的 , 而 决 定 了 翻 译 中 要 采 用 的 为 目的 做 出 理 性 选 择 。 译 进 策 略。
诺 德 、 贾斯 塔 ・ 兹 ・曼塔 里 。 功 能 翻 译 理 论 为 英 汉 互 译 研 究 开 辟 了 一 交 际 的专 家 , 非 从 属 于 作 者 的 机 械 的 抄 写 员 。 译 者 应 是 受 过 严 格 训 练 和 赫 而 个 新视 角 , 一些 违 反现 有 翻译 标 准但 却 经 实 践 检 验 十 分 成 功 的 翻 译 策 略 的、 为 富有经验 的专家。 由此可见 , 能翻译 学派极 大的提 高了译者 的地位。 功 提 供 了 理论 依 据 。 功 能翻 译 理 论 的 主 要 思 想 表 现 在 其 应 遵 循 的 三 个 翻 译 原则上 : 1 翻 译 目 的论 原 则 . 三 、 能 翻 译 理 论 对 英 语 专 业 翻 译 的启 示 功
定 的联 系 , 就 是 说 译 文 要 连 贯 且 忠 实 于 原 文 。 翻 译 是 涉 及 原 语 文 本 的 行 么 , 用 逻 辑 推 理 方 法 , 得 未 知 信 息 , 这 运 求 并符 合 逻 辑 地 用 目标 语 言 表 达 。 因 为而 原 语 文 本 不 可 能 只 涉 及 原 语 的 词 和 句 法 结 构 , 为 文 本 的意 义 和 功 能 此 , 大 学 英 语 翻 译 教 学 中教 师 可 以引 导 学 生 运 用 逻 辑 推 理 法 进 行 翻译 。 因 在 并非语言符号能 完全 表达 的。另 外 , 译 是 通过 信息 加工 提供 给读 者信 翻 息 , 文 就 应 该 是 忠 实 于 原 文 , 忠 实 的 程 度 和 形 式 则 由 译 文 目 的 和 译 者 译 而 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3 充 分 原 则 .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功能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者为芬兰学者Esko K. Rehausen。

该理论强调翻译应该着重于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和词汇转换。

换言之,翻译的目标是保持源语言信息在目标语言中的意义,而不是字面文字的转换。

据此,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意义层面、表达层面和文化层面。

其中意义层面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翻译的核心。

1. 课程设置为了实现功能翻译理论的理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注重设计学生的翻译任务,使其能够了解不同场景下所需的翻译技能和策略。

另外,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语言知识、翻译策略、文化背景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2.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语境化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翻译技能,理解不同领域中的文化差异,提高翻译品质和水平。

3. 评价标准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翻译质量,老师还应该明确教学的评价标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翻译任务的要求和标准,掌握正确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提高翻译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三、结论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种框架下,教学应该注重传递意义,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等因素,以实现翻译任务的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确保学生学习和掌握翻译技能。

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