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合集下载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法则(语际法则)
∈ 目旳法则
连贯法则(语内连贯)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1984年刊登《翻译行为—理论和措施》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
1、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跨 文化转换活动. 2、是翻译行为旳详细操作.
汉斯·弗米尔
贾斯塔· 赫兹·曼塔利 克里斯蒂安
·诺德
翻译目旳论 ( Skopostheorie)
翻译行为理论
(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功能加忠诚原则 (Function-plus-Loyalty
Principle)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 从西方最早旳翻译理论家西塞罗( Cicero ) , 到哲罗姆( Jerome)和马丁·路德( Ma rtin Luther)都明确表述过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旳 困境及翻译主张。
然而, 20世纪60~ 70年代旳语言学理论 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 视上述问题旳处理。伴随翻译实践和研 究旳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 旳弱点。
果旳手段,保存文本固有旳诱导 功能。
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
. 一 、“目旳论”(Skopostheorie)
❖目旳论者以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 译行为所要到达旳目旳决定整个翻译行为 旳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旳来拟 定。
但凡行为都有目旳
二、目旳论三大法则
(一)目旳法则(Skopos rule)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译)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精选课件
5
▪ 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译文应 该充分传达原文的指涉功能,信息翻译应该 直白易懂。
▪ E.g.: These statement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ful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度应大打折扣。
精选课件
6
▪ 表情功能文本(expressive)——译文应 传达原文的审美以及艺术形式,使用“认 同法” (identifying method),即译者应 采用原作者的视角。
▪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David Hawkers译)
精选课件
18
▪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原语转移到 译入语,对突破对等思想的禁锢有重要意 义。但是将“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 准则,指导翻译策略。在本质上还是规定 性的,很难避免应用理论的通病。目的论 虽然声称是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但事实 上主要用于商业文本,其对文学翻译研究 的可行性一直受到质疑。
精选课件
4
▪ 早期理论: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 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 而不是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把翻译策 略和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 合起来考察。
▪ 后期理论: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 实现真正的对等,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 光转向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 的开创者。
精选课件
21
▪ 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 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间的 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以表 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转功能学派翻译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他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与老师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该理论的基本架构进行阐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马梦琪一、功能派翻译理论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

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

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威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钟 钰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 词对词 翻译与 意义对意义 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 雷斯(Kathar i na Reiss)、汉斯 威密尔(Hans. Vermeer)、贾斯塔 赫滋 曼塔利(Justa Holz M anttar 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 iticism)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 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 目的 。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e.g. 奈达早在1964年区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受到更多的关注, 翻译代为由词、短语转移到了语篇, 但基本的语言学框架没变。 在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 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在德国翻译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Wilss 和Koller等。
科勒指出: 如果译文能够满足有关结构条件的某些要求,那么原文和译文便存在着对等。这些相关的条件跟内容、风格以及功能有关。因而对等的要求便体现为: 原文的质量必须得以保留。也就是说原文的风格、内容及功能必须得以保留,或者至少译文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特征。 对等论者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中得以保留。
Dacron 的确凉 TOFEL 托福 第六届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展销会 The sixth China Xiamen Commodity Fair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Exhibition
在家靠自己, 出国靠国旅 At home you’re your own boss. In china your Aladdin’s Lamp is at CITS
e.g. Cette semaine on tuer le cochon. this week we (will) kill the pig. 这个星期我们杀猪。 为实现译文功能。只能改写: 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删减与改写
删减和改写在文学类语篇翻译有时是一种必要。(见P39) 在应用语篇的翻译中, 则是常常必须借助的手段。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依着心目中的接收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 “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Vermeer) 费米尔的理论中较少提及原文, 可见目的论中原文明显低于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概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析其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应以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为导向。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中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翻译界开始关注西方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其中之一被引入中国。

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通过翻译和介绍国外相关文献来传播该理论,并结合中国翻译实践进行初步应用和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系统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应用和拓展,丰富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总结其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等领域的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中国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介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提出并发展。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需求来确定。

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翻译纲要)provides as many details (the purpose, the addressee, the time, the place, the occasion, and the medium) for the translator to follow.
Comments
Advantages
Development—Katharina Reiss
Development—Hans Vermeer
•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Translationstheorie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was the foundational text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Acknowledgements: 刘青青 吴九慧 徐楚
Contents
Background Functionalist Theories Development Comments
Background
Two Schools The Leipzig School 莱比锡派 Albrecht Neubert, Otto Kade Based on generative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he Saarbrücken School 萨尔派
Development—Holz-Mä nttä ri
Translator×Fra bibliotekMessage Transmitter√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 • Not a secondary, mechanical scribe • A cross-cultural professional • A responsible partner in communication events • Has equal status with authors and editors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弗米尔首次提出目的论是在1978年发表的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目的论之所以与其它的西方翻译理论有很 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将一些 新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这些新概念 为西方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新 的活力。 目的(Skopos),源于希腊语,表示目的或 目标。弗米尔引进这个词来表示翻译或翻 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以内容为重的文本,最重要的是将文 本蕴含的信息毫无保留的转换到目的语中, 包括:新闻发布会文稿、新闻报道、商务 信函、操作手册、官方文件等。关于评价 以内容为重的文本翻译,赖斯提供了几个 标准:语义是否准确;语法是否合乎规范; 文体风格死否和源语文本相呼应。 以形式为重的文本则强调的是作者的表达 方式。此类文本即是所有被称作有艺术性 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及纯文艺作品 等。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源语文本的美 学性转换到目标语中。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

汉斯· 弗米尔(1930-2010),德国著名翻译 理论家,师从功能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 娜· 赖斯。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及译著,其 中主要包括《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1978)、《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 (1989)、《关于翻译理论》(1983)、3 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 (1984)和《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 (1996)

根据目的论,译文的目的是译者绝对采取 何种翻译策略为最重要的标准,译文读者 的期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而目 的语文化中的惯例决定译文读者对译文的 期待。如果译者对原文做出的改动与目的 语文化中的惯例不一致,译者有责任告诉 读者其翻译策略及其原因,而不应该欺骗 读者。如果译者的传译与原文发起人的期 望相悖,译者也有责任向原文发起人解释 对原文做了哪些变动,否则就等于误导原 文发起人。诺德称这种责任为“忠诚”。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最新年精选文档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最新年精选文档

德国功能派翻译(fānyì)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

应运而生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dàngshí)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汉斯?费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1]。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

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指为实现信息(xìnxī)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dàibiǎo)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 的第二 个里程碑 式人物 是汉斯 - 威密 尔 (H ans J. V erm eer)。他是赖斯的学生, 但是他对以文本 为中 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创立了功能翻 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翻译目的论 ( Skopostheory )。威密尔的这 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 ( 1978: / Fram ewo rk for a General T ransla tion Theory 0)一书表露 无遗。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 译理论的, 因 为翻 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因此必须探寻 其他方法。威 密尔 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 翻译是一种 人类行为。威 密尔 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 所以翻 译是一种有目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由此, 威密尔确立 了他的 /翻 译目的论 0。 Skopo s是一 个希腊 词汇, 意思是 目 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 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 的听众的。很显然, 原语 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 值论 中的地位要低得多。
功能翻译属 于一种自 上而下 ( top- down) ( N ord, 1997: 67)的翻译, 而传统的翻译属于一种自下而上 ( bottom - up) ( N ord, 1997: 68)的翻译, 因此功能翻译更具有前瞻性。
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 译文是翻译过 程中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翻译发起者虽然很重要, 但决不是 唯一的因素。另外, 文学翻译比较特殊, 功能翻译理论对其的 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而翻译中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符号。 5) 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 一种跨文化的行为,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两种语言的相 遇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 6) 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对 文本进行处理的行为。翻译是基于某种文 本的行为, 但 是原 语文本只是译者可用 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 译者只选取 原语 中他们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 目的论3条次生原 则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充分原则
• “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或也叫“连贯 原则”(coherence rule) 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 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 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 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
• “篇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 “称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 间的关系,即翻译不是无 本之木。这里的“忠实” 近似为国传统议论,所不 同的是其在翻译中的地位。
译文作则是译者在目的和特定 接收者制作的一个文本。在这 个理论框架下,所谓翻译的“目 的”,自然就是译文的目的. 后来在翻译行为的目的性与委 托性中,费美尔对目的论又进行 了充分的阐释.他认为翻译除目 的性以外,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就 是委托性,即:一个人从事翻译, 要么出于自己的意愿,要么出于 别人的意愿,无论哪种情形,他的 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委托。
该学派的基本信息
•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 •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 希修斯(Vilem 为:(1)翻译必须 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Mathesius)、特鲁 包括认识功能、表达 贝斯科伊(Nikolay S. 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Trubetskoy)和雅可 (2)翻译必须重视 布森(Roman 语言的比较,包括语 Jakobson)。主要成 义、语法、语音、语 员有雅可布森、列维、 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 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 的比较。 论家。
• “充分原则” (adequacy)指的是 译文与“翻译指令”之 间的关系,即:如果译 文与翻译的目的不同于 原文的目的,译文必须 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
• 在这个系统中,“篇际连 贯”从属于“篇内连贯”, 篇内连贯”从属于“充分 原则”,三者又从属总的 目的原则。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 )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 ermeer )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 )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 )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Katharian Reiss Reiss )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

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

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

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¹,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

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

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

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

浅谈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观

浅谈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观

文学界浅谈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观乔楠(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63)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不仅吸取了传统译论中的精髓,又突破了其制约,独创的视角和方法令人赞叹,这一新的译学流派为整个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着重论述功能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文本类型;忠诚理论中国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4-0109-02翻译目的学派,这一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功能学派,是自70年代以来在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

这一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弗米尔,作为它的创始人,于1978年在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E i n R ah m en fur e i ne a llge me i ne T ranslationst heor i e)一文中,针对语言学派等各种重形式的翻译理论的薄弱环节,率先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后,著名学者赖斯立即给予了支持和合作,接下来该理论又得到他们二人弟子或追随者如诺德(Chr i tiane N ord),安曼(M a rgret Amm an),豪思(Juli ane H ouse),荷尼格(H ans H onig)的支持,进而发展成为现今德国最有影响力的这一翻译流派。

1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一方面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阐释了翻译中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另一方面将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这一观点进行了扩展,进而涉及到翻译行为这一概念。

对等原则在功能派与语言学派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去甚远。

功能派只将对等原则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而语言学派却将其定位为其翻译理论的基础。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

研究功能翻译理论,是德国学术界固有的传统,著名的学者赖斯(K at har i na R e iss)、弗米尔(H ans .V er meer)、曼特瑞(Justa H o lz M anttar i)、诺德(Christiane N o rd)为其代表人物,并在功能派的创建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koposTheory 翻译目的论 • Skopo: the Greek for “the goal, the function” • Translate/Interpret/Speak/Write in a way that enables your text/translation to function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with the people who want to use it and precisely in the way they want it to function.
Development—Katharina Reiss
Development—Hans Vermeer
•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Translationstheorie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was the foundational text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 Greatly empower the
Disadvantages
• Translators are becoming
translators
• Effective in the evaluation
more subordinate to the initiators.
• Cannot escape their
Development—Holz-Mä nttä ri
Translator×
Message Transmitter√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 • Not a secondary, mechanical scribe • A cross-cultural professional • A responsible partner in communication events • Has equal status with authors and editors
德文 英文 inhaltsbetonte texts emphasizing content or information formbetonte texts appellbetonte texts
中文 信息型文本
emphasizing the form 表达型文本 of the language emphasizing appeal to 操作型文本 the reader
Development—Christiane Nord
Some Additions • The initiator(翻译发起人)decides upon the translation’s goal, not the author, receiver, or translator.
• The translation brief
• To translate means to produce a target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s in target circumstances.
Development—Hans Vermeer
Acknowledgements: 刘青青 吴九慧 徐楚
Contents
Background Functionalist Theories Development Comment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ackground
Two Schools The Leipzig School 莱比锡派 Albrecht Neubert, Otto Kade Based on generative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he Saarbrücken School 萨尔派
Development—Katharina Reiss
• Möglichhkeiten und Grenzen der Ü bersetzungskritik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set up the prototype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 Text Types
Representatives
Features
Wolfman Wilss
Loyal follower of Nida
Equivalence was the core of translation study. Translation was enslaved by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theory divorced from practice.
SkoposTheory 翻译目的论 Three Rules • The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目的法则) • The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语内连贯法则) • The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语际连贯法则)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of translation • Successful in political and business translation
normative and prescriptive nature
(翻译纲要)provides as many details (the purpose, the addressee, the time, the place, the occasion, and the medium) for the translator to follow.
Comments
Advantag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