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全解

合集下载

兵家典籍‖《素书》全文,原文及译文

兵家典籍‖《素书》全文,原文及译文

兵家典籍‖《素书》全⽂,原⽂及译⽂《素书》相传为秦末黄⽯公作。

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传说黄⽯公三试张良,⽽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

原始原⽂: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体也。

道者,⼈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以遂其⽣存。

(⽣存⼀作:⽣成)义者,⼈之所宜,赏善罚恶,以⽴功⽴事。

礼者,⼈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伦之序。

夫欲为⼈之本,不可⽆⼀焉。

贤⼈君⼦,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则能极⼈⾂之位;得机⽽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已。

是以其道⾜⾼,⽽名重于后代。

译⽂: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体,不可分离。

道,是⼀种⾃然规律,⼈⼈都在遵循著⾃然规律,⾃⼰却意识不到这⼀点,⾃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可使⼀⼰的欲求得到满⾜,⾃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所独具的仁慈、爱⼈的⼼理,⼈能关⼼、同情⼈,各种善良的愿望和⾏动就会产⽣。

义、是⼈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夫妻、兄弟等⼈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事。

这五个条⽬是做⼈的根本,缺⼀不可的。

贤明能⼲的⼈物,品德⾼尚的君⼦,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旦时机到来⽽有所⾏动,常能建功⽴业位极⼈⾂。

如果所遇⾮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已。

中国谋略奇书《素书》全文及译文

中国谋略奇书《素书》全文及译文

中国谋略奇书《素书》全文及译文导读《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

《素书》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但这本书的内容可非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第一章原始【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

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译注】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

一、《素书》第一章原文:天地之道,至公无私。

阴阳之和,造化之功。

译文:天地之道,极其公正无私。

阴阳的和谐,是造化的神奇力量。

解释:此章阐述了天地自然之道,强调天地公正无私,阴阳和谐,万物得以生长。

二、《素书》第二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译文:上等之士听到道,勤奋地去实践;中等之士听到道,似有似无;下等之士听到道,大笑之。

解释:此章讲述上、中、下三等之士对道的认识和实践态度,强调上等之士勤奋实践,中等之士有所感悟但未付诸行动,下等之士则对道嗤之以鼻。

三、《素书》第三章原文:道者,无为而治;德者,无为而成。

译文:道,无为而治;德,无为而成。

解释:此章阐述道与德的关系,道强调无为而治,德强调无为而成,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治理和成就的目的。

四、《素书》第四章原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解释:此章强调仁与智的重要性,仁者关爱他人,智者洞察人心。

五、《素书》第五章原文: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译文:修养自己,以使他人安宁;修养自己,以使百姓安宁。

解释:此章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

六、《素书》第六章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保持宁静以修养身心,节俭以培养品德。

解释:此章提倡静心修养,节俭养德,强调内外兼修。

总之,《素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家经典,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通过对书中部分章节的解释翻译,读者可以领略到《素书》的精髓,从而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受益匪浅。

《素书》全文及解释

《素书》全文及解释

《素书》全文及解释《素书》全文及解释《素书》在民间被视为奇书或天书,相传为秦汉之际的黄石公所作。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才将此书授予张良,以示慎重。

张良正是凭借此书帮助刘邦平定了江山。

《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据说张良当初非常珍惜此书,并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甚至将此书作为陪葬品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幸亏在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的晋代乱世中,盗墓人从张良墓中的玉枕中偷得此书,才使《素书》重见天日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逸闻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传说张良虽然只用这部书里的一小部分道理就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到死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真谛。

因此,后世之人,才能不如张良者如过江之鲫,无法窥探此书真意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历朝历代并没有对此书引起足够的重视,终使此书湮灭于世。

2012年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素书》中的古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又让《素书》重新焕发出光彩。

我认为《素书》之所以伟大,在于直指人心(人性)与道心(道性),通俗地讲就是清晰地解析小到为了确保个人一生的平安,做人应持有的价值观尺度和行为边界;大到为了确保一个国家的稳定,统治者应持有的价值观尺度和行为边界。

也就是说,《素书》适用于,“明明德”,“亲民”、“止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懂得《素书》的原理也能真正懂得《厚黑学》,才能真正明白历史是由人所写就的,所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成王败寇不过是人心与道心的聚合或裂变而已。

也有利于真正理解明代王阳明先生的睿智和洞察力。

暮初于研习《厚黑学》之际,尤感近代诸多《素书》白话文译本,各有辞不达意之处,无奈于田圃劳作之余,费心费力校译之。

诸般苦心,惟阅者察之。

故曰,书不在多,惟其可用也。

《素书原始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悲天悯人,以遂其生计。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行无一焉。

圣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旷世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辈。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行分别。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依据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这样。

德、即是获取,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获取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这样。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爱、爱人的心理,人能关怀、怜悯人,各种和善的梦想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切合某种道德观点的行为,人们依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成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例,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一定依据礼的规范,脚踏实地,夙兴夜寐,依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摆列的次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行的。

英明能干的人物,道德崇高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隆、虚弱、生死的道理,精通事业成败的规律,理解社会政治修明与纷杂的局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所以,当条件不适合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候机遇的到来。

一旦机遇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立功立业位极人臣。

假如所遇非时,也可是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所以,像这样的人物常能建立极为崇敬的模范,名重于后代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这人之俊也。

行足认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能够使遵约,廉能够使分财,这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人之杰也。

译文道德崇高,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能够一致不一样的建议。

道理充足能够获取手下民众的拥护。

《素书》原文、释义及译文

《素书》原文、释义及译文

《素书》原文、释义及译文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书中语言高度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

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恰到好处。

参透书中道理,肯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道义章第五•安礼章第六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文话文释义】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

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

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

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

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

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

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

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

素书完整原文及翻译

素书完整原文及翻译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意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藐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概槪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

《素书》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但这本书的内容可非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第一章原始【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使,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素书》全解《素书》内容提要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

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

《素书》全文、译文:感悟古老奇书智慧,助你修身、立世通行无阻

《素书》全文、译文:感悟古老奇书智慧,助你修身、立世通行无阻

《素书》全文、译文:感悟古老奇书智慧,助你修身、立世通行无阻《素书》原文译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 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於博谋.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乐莫乐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诚.明莫明於体物.洁莫洁於谨独.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愿.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无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败莫败於多私.【遵义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戳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啬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恩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安礼章第六】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人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人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堕.国先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善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
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
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
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道,是人们遵循的路径,使万物不知其所以然。

德,是人们所获得的,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是人们所亲近的,有慈爱和同情之心,以实现其生长。

义,是人
们所应当做的,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以建立功业。

礼,是人们所遵
循的,早起晚睡,以维护人际关系的秩序。

人的根本,不能缺少这五
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

贤明的君子,明白兴衰的道理,通晓成败的规律,审时度势,懂得进退。

因此,他们默默坚守道义,等待时机。


果时机到来而行动,则能达到臣子的最高地位;抓住机会而行动,则
能成就非凡的功业。

如果时机未到,就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因此,
他们的道义足够崇高,名声流传于后世。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一、原文《素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典籍,传说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张良所著。

该书内容精炼,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战术、兵种、地形等。

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二、译文以下是对《素书》原文的译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重大事件,关系到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因此,要通过五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双方的实力,探寻战争的情况。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道,就是让民众与上级有共同的意愿,所以可以与他们共生死,共患难,而无所畏惧。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包括阴阳、寒暑、四时的变化。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包括远近、险易、宽窄、生死。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要有智慧、信用、仁爱、勇敢、严格。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包括军队的编制、管理、使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五个方面,将领没有不知道的,知道这些的人能取胜,不知道的人不能取胜。

通过以上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素书》强调了战争中的五个重要方面:道、天、地、将、法。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方法论。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在古代,素书是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您呈现素书的全文,每句旁注有注音,并且附有相应的译文。

素书全文:凡正人,取容观之,而四顾心施。

言行动止之,无敢越节权。

苟株乃幬,仰视礼义。

行觞出廨,立戒思虔。

安命貽乐,休言折权。

党孽绝性,驯忍莫犯。

号召袭声,无违严版。

善人建德,恶人自弃。

有母孝慈,无行不行。

此乃正人所以守,非者察不周也。

注音:凡(fán)正(zhèng)人,取(qǔ)容(róng)观(guān)之,而四(sì)顾(gù)心(xīn)施(shī)。

言(yán)行(xíng)动(dòng)止(zhǐ)之,无(wú)敢(gǎn)越(yuè)节(jié)权(quán)。

苟(gǒu)株(zhū)乃(nǎi)幬(dāo),仰(yǎng)视(shì)礼(lǐ)义(yì)。

行(xíng)觞(shāng)出(chū)廨(chè),立(lì)戒(jiè)思(sī)虔(qián)。

安(ān)命(mìng)貽(yí)乐(lè),休(xiū)言(yán)折(zhé)权(quán)。

党(dǎng)孽(niè)绝(jué)性(xìng),驯(xùn)忍(rěn)莫(mò)犯(fàn)。

号(hào)召(zhào)袭(xí)声(shēng),无(wú)违(wéi)严(yán)版(bǎn)。

善(shàn)人(rén)建(jiàn)德(dé),恶(è)人(rén)自(zì)弃(qì)。

素书原文白话文全解

素书原文白话文全解

素书原文白话文全解《素书》是一部汉代的医学经典,由张仲景所著。

它以清晰简洁的文字,系统全面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解释,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础。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三卷。

上卷为《上业》,中卷为《难》,下卷为《脏象论》。

首先,我们来看下卷《脏象论》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人体内脏的特点和功能。

张仲景通过对器官形状、位置、大小、颜色等的描绘,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脏象的特点,同时解释了各个脏器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

例如,在论述心脏时,他用“它主上焦,统领血脉,主治五脏六腑”的话语来概括心脏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脏象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人体脏腑的状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接下来,我们来看上卷《上业》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讲解了常见的疾病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通过列举大量的证候(疾病症状)和相应的治疗药物,详细介绍了药物的用途、配伍方法和剂量。

他运用较为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传达给读者,并通过举例和实例来加深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方法的理解。

例如,在解释风寒感冒的治疗时,他提到了麻黄汤的配伍方法和使用量,并举例说明了麻黄汤的应用。

全书涵盖了五脏六腑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的诊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最后,我们来看中卷《难》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解答了一些常见的疑难问题。

通过对一些特殊病症和问题的讨论,张仲景向读者阐述了他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解答“破堤之水”(指脑破溢血)的问题时,他首先介绍了病症的特点,然后讲解了采用针刺法进行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诊疗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素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医学经典,内容包括脏象论、疾病治疗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

它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医生和中医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学习材料。

无论是对于学习中医理论知识还是对中医诊疗实践的指导,本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德行的人,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德行的人,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代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周的敌人;他恭敬庄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啊,好像不清的浊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书》全解《素书》全解《素书》内容提要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

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

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黄石公,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真实姓名已不可考。

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著有《素书》、《三略》等书。

旧史相传,黄石公写成此书后,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

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并说“读是则为王者师”。

果然。

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业,官封留侯。

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故而死后随葬墓中。

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候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

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从此《素书》流传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一、前言二、《素书》原序(宋,张商英)三、《素书》白文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义章第五安礼章第六四、《素书》释评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附录一、黄石公传(明)附录二、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附录三、《四库全书?素书提要》[点击查看更多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的《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言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

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中国有隐而不仕的传统,这些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

然而,每当社会出现大乱荡之时,他们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进来,创造出辉煌的事业。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鬼谷子先生,他派出了五个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就把天下诸侯玩得团团转,最后还是采用了张仪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

还有隋唐之际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培训了一批开创盛唐的文臣武将,魏征、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黄公石也是这样一位人物。

眼看秦末大乱,他将张良作为自己的传人,通过张良来达到秦兴汉的大业,而自己深藏不露躲在幕后,逍遥自在,典型的隐士风格。

老子曾说“大象无形”、“大言稀声”,黄公石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我们今天有幸能目睹这本人生谋略的奇书,还要感谢一个盗墓人。

张良死后,这部书与他一同下葬,从此在人间消失了500多年。

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侯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

”从此,素书流传于世,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之纳入其中。

“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纯洁、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

书中认为,人生尽管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道、德、仁、义、礼。

不管任何人,成败之际,全在对这五个字的把握上。

所以《素书》说:“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

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

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译文】我认为,宇宙和人世并非独立不交,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人、贤哲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

比如说,帝尧十分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顺应人事,而建立了七种重大的政治制度,为后人所法;大禹依据山川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傅说曾经向武丁讲述过天道运行的自然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的规律与人间法则结合起来,才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理人道太过奥妙,所以有不谈“怪力乱神”之说;老子却将其概括为“无”与“有”两个概念。

《阴符经》里说:“了然了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领悟了万物一体的规律,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间,人世之内,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统统藏于胸臆,任我主宰。

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等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

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译文】黄石公这个人,相传是秦朝时期的一位世外高人,是一位隐士。

他传给张良的这部《素书》,十分简略,但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很深邃,即使是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

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译文】黄石公知道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要兴起,所以他选择张良作为学生,将此书传给了他。

然而,张良虽然不负重托,运用此书的智慧帮助刘邦完成了灭秦兴汉的大业,但也不能说他完全领会了书中的奥妙。

张良做出了这么大的事业,功成名就,其实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而已。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

”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译文】《素书》里说:“阴计外泄者败。

”当年韩信攻下齐国之地,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

刘邦很是恼火,当着信使的面正要发作,是张良阻止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