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与文化 论文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4514b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1.png)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婚姻文化有着长期的演变过程。
从早期野蛮部落时代到封建王朝时代,婚姻习俗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1. 婚姻习俗的起源婚姻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野蛮部落时代。
当时,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不重视家庭与私有财产,没有婚姻制度的规范。
男女随意交配,生下的孩子多半由母亲单独抚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也逐渐在改变,婚姻逐渐开始有了规范。
2. 婚姻习俗的逐步规范化在商周时期,婚姻习俗逐步得到规范。
当时的婚姻制度还是宗法制婚姻,即男方的家族为主导。
通常由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以维护家族的利益为主要考虑。
但是在西周后期,妻子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开始陆续出现“小妾”、“妾室”等地位较低的女性。
对于女性而言,能够成为正妻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3. 隋唐时期的婚姻文化到了隋唐时期,婚姻习俗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以“爱情”为主导的婚姻。
当时的诗文中,一些才子佳人之间的姻缘传奇居多。
在隋唐时期,夫妻相处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男女双方逐渐平等起来。
女性在官方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但是依然处于男性社会中的被动地位。
4. 明清时期的婚姻文化在明清时期,由于宗法婚姻的影响逐渐降低,豪门人士的家族意识开始减弱。
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商人阶层,他们的婚姻观念也随之改变。
这一时期,女性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论述和思想影响,婚姻中男性地位仍比女性高。
5. 当代的婚姻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的婚姻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走向国际化、现代化。
男女平等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二婚、再婚也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趋势。
总之,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经历了复杂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宗法制婚姻到现代的个人选择为主导,婚姻习俗逐渐变得多元化,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也趋向平等。
虽然在传统文化中,男性地位仍然比女性显赫,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普及,婚姻文化也会不断进步。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历史小作文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历史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410e1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5.png)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历史小作文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小记》
在古代,婚姻那可是一件超级重要的大事。
那时候的婚姻和咱现在可太不一样啦!
就说一个事儿吧,在古代有些地方,结婚不是光看两个人是不是互相喜欢,而是要看门当户对。
就好比说,有钱人家的公子就得多考虑和同样有钱有势人家的小姐联姻,这可关系到两个家族的利益呢。
我听说啊,有个富家公子,本来心里喜欢一个平民家的温柔姑娘,两个人偷偷相处得可好了。
但是家里人可不答应啊,非得让他去娶另一个豪门家的大小姐。
这公子可难受了,但是没办法,拗不过家里。
结婚那天,那场面是真热闹,红红的绸缎到处都是,可是这公子脸上却看不到一点真正的喜悦,心里一直惦记着他的平民姑娘呢。
后来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婚姻的形式和观念也有了变化呀。
不再只是那种刻板的模式了,人们也开始更注重感情了。
你看嘛,从古代到现在,婚姻变革可真是不小呢,变得越来越符合人们的内心期待啦!咱也希望以后的婚姻都能建立在真正的爱和理解上,而不是
其他的一些外在条件。
嘿嘿,这就是关于古代时代婚姻变革的一点小观察,有趣吧!。
中华民族的婚姻文化及其历史变迁
![中华民族的婚姻文化及其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d3d5ac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7.png)
中华民族的婚姻文化及其历史变迁中华民族的婚姻文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期,当时的婚姻制度是由父母和媒妁安排的。
女子在嫁入男方家庭后,完全依附于丈夫一方。
夫妻之间的关系以顺从、服从为主,男女双方之间的感情重要性并不被重视。
这种传统的婚姻观念延续到了汉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武帝时期“尚宽容”政策的影响,但依旧保留了其根本特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婚姻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唐代,父母和媒妁对于子女婚姻的干预逐渐减少,男女之间的情感互动日渐增多,而夫妻之间的感情已经被重视。
同时,唐代的文化繁荣也促进了婚姻文化的发展。
在唐朝一些著名的婚礼歌曲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婚姻文化。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的壮大和思想、文化的交流,婚姻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明代,人们更加注重夫妻之间的情感和维系长久的婚姻。
而在清代,男女双方的父母逐渐恢复对婚姻的干预。
同时,由于近代以来思想解放和文化开放的推动,婚姻文化也不断更新,人们对于婚姻的要求逐渐增多,情感和自由等诸多价值观被广泛接受。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婚姻文化也在逐步变迁和深化。
现代人们婚姻中追求的是平等、个性、自由和相互尊重。
在当今中国,男女婚姻自由、平等、互相尊重已成为主流观念。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个性化以及精神世界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婚姻的信仰和标准也随之改变。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婚姻文化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但其历史变迁也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相伴相生。
从儒家的婚姻观念到唐代的婚姻文化繁荣,再到现代社会的婚姻自由、平等、个性化,中华民族的婚姻文化在不断变迁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展现着其独有的魅力。
中国婚姻家庭史论文
![中国婚姻家庭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8e28770b1c59eef8c7b4bd.png)
中国婚姻家庭史论文万伦之始:中国古代婚姻变迁史《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婚姻已超出个人私事的范畴。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在以男性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会中,婚姻更是关系到一生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大事。
中国人历来重视婚姻,结婚意向很强。
《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婚姻已超出个人私事的范畴。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在以男性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会中,婚姻更是关系到一生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大事。
作为妻子、媳妇、母亲,女性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婚姻和家庭中。
婚姻成功,意味着一生的圆满幸福,成为贤妻良母;婚姻不顺利,则受尽丈夫公婆虐待,或遣送回家,或受苦受难,终身如奴。
婚姻与女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婚姻,是妇女的苦难,又是妇女的希望;是妇女的囚牢,又是妇女的依靠。
中国的女性往往视婚姻为唯一的归宿和目标。
千百年来,婚姻如同一道坚硬无情的铁索,拴系着妇女的身心,演绎着一幕幕被扭曲变态的悲欢离合。
婚姻,是男女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为法律或社会风俗习惯所承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
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下,男女两性是怎样结合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所有的民族在初民阶段都有过乱婚时代,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没有任何束缚的真正的动物性的性结合。
但是,这种“乱婚”状态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逐渐地被改变,衍变为有一定限制的“群婚”时代,即由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的结合。
虽不同于纯动物性的杂乱性关系,但在婚姻群体内,人们还是有着无约束的性自由的,婚姻仍未完全脱离乱婚状态。
群婚时代,从其社会形态来看,是属于“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时代。
中国古代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
如华胥履人迹而生伏羲,安登感神而生,神农、女节感流星而生,少吴、天枢感虹光而生……这些,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曾经经过母系社会的一种推论。
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论文素材
![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论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4a9cf6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8.png)
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论文素材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婚姻家庭制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宋元明清这五个大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制度。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唐宋元明清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素材。
1. 唐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唐朝的婚姻家庭制度相对开放。
在唐代,男女双方在婚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并且婚姻是基于双方自愿的。
另外,唐代的婚姻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叫做"调和"。
所谓调和,是指人们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的“撮合”来进行婚姻。
这种形式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局面,大大增加了男女双方的自主性。
2. 宋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宋朝的婚姻家庭制度相对于唐朝来说更加守旧保守。
在宋代,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
媒人在婚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出面查询两家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合适。
此外,在宋代的社会中,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叫做"订盆验符",这是指男方送给女方未婚夫家属的一种形式上的“信物”,用来确认双方的婚约。
3. 元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元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时期,因此婚姻制度也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元代,婚姻被看作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因此也有着很多复杂的礼仪程序。
在婚姻中,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聘礼,同时婚后女方也需要接受丈夫家人的监护。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婚前的婚礼筹备活动,如筹办婚宴、征求媒人的意见等。
4. 明朝的婚姻家庭制度明朝的婚姻家庭制度较为开放和自由。
在明代,婚姻主要是基于双方自愿的,但同时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
而且在明代,男子可以有多个妻子,但女子只能嫁一个丈夫。
此外,明代还规定了婚姻的家庭形式,强调男方负责家庭经济,女方负责家庭管理和生育。
5. 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清朝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清朝,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严重,婚姻明显倾向于男方的一方。
女子在婚姻中没有任何的自主权,而且多数情况下是由父母和媒人为其决定婚姻对象。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ce8fe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e.png)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婚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与现代的婚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征,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
因此,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只有在丈夫和家庭前途上做出最大的牺牲。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早婚、晚婚以及门当户对等等约束因素。
婚龄、资产、身份等都成为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进行商议,女性没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相亲是传统的婚姻方式,而且是由家人带着介绍人来完成的,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则几乎拥有所有权。
这种婚姻制度并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两性平等。
二、婚姻习俗中国的婚姻习俗极为繁多,传统的习俗有“嫁妆”、“梳头”、“入洞房”等等。
其中,“嫁妆”是指女方嫁娶时出的财产或物品,这是家族传承和父母教育女儿的体现。
除此之外,婚礼流程也应有尽有。
“请红娘”是婚礼中的重要一环,红娘一般是媒婆或熟悉家庭情况的人,她在婚礼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婚礼上的拜堂、过门、喜酒等细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处于父权制和家族观念的笼罩下。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既是一种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责任,也是女性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举动必须遵循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也是一种大众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和思想观念。
由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了妇女的权利受到严重压迫,且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综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现象。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传统文化论文 古代婚嫁方面
![传统文化论文 古代婚嫁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33e48a176c175f0e7cd1376a.png)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古代婚嫁方面,旧时实行的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逾越,男女婚姻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老汉娶个小姑娘,大姑娘嫁给朵女婿的事也是常有的。
因此婚后感情不合,常遭虐待。
女方.到县衙告状,被视为“无礼”,因此只好以“抹脖子”(刀割脖子)、上吊、喝鸦片等方式进行抗争。
有的农村青年小伙,因家贫纳不起财礼,男方到女家出卖劳力,三、五年不等,到劳动力钱能抵住所要财礼钱时,男方才能娶回姑娘。
有的青年到女方家当“招女婿”,但条件一般是要将女方父母养老送终。
有的青年娶不起老婆,一辈子“打光棍”的也不鲜见。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有的男女青年好姻缘不能结为夫妻,只好遗恨终身。
旧时婚嫁程序较为复杂,主要有:相命合婚。
男方父母给儿子选媳妇,先要了解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请阴阳先生“合婚”。
阴阳先生按照“玉匣记”一书所定“规矩”依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伦理,如:“壬申癸酉剑逢金”,酉为鸡,属鸡的是“金命”;“甲戍已亥山头火”,亥为猪,属猪的属于火命”。
按照“金克火、火克金”,真金不怕火烧的伦理,即可以合婚。
又如“午辰己巳大林木”,己为蛇,属蛇的是“木命”,如遇属鸡的则为“金克木”,而木不能克金,鸡蛇命相的人不能相配,即婚姻不合。
人的“命相”按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所谓“规矩”,有些属相相配又另当别论,如水命火命相配,又成为“水克火”、“火克水”,视为水火相济,即水可灭火,火可消水,又可以合婚。
看罢“命相”又看“属相”,什么“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龙见兔儿云断却,金鸡见犬泪交流”等。
以上属相一律视为禁忌,马与牛、鸡与犬均互相不能相配。
除此,还要看男女“生年八字”。
主要按照出生月份和日子,阴阳先生又要按所谓的“规矩”罗嗦一番。
旧时就因为阴阳先生相命合婚,拆散了不少男女青年的好姻缘,有些青年愤恨至极,愤然骂日:“阴阳八卦,狗囊的瞎话”。
有的人还说:“听三个阴阳的话,盘不上驴槽”。
古代婚姻与文化 论文
![古代婚姻与文化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364ecead51f01dc281f16d.png)
标题古代婚姻与文化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关键词:传统婚姻,古代婚姻制度前言通过对“古代婚姻与文化”的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接触到历史,文学知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想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和“古代婚姻制度”这两方面作论述。
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一)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推测1原始群婚阶段中国古代学者无从知道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某些记载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游,乃是男女两性间的自由结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则是两性结合所经过的社会程序。
根据类似的表述,学者们推测说:原始群婚之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上下辈之间的婚配是毫无限制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想象。
《吕氏春秋》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这一点,在神话故事里也有踪迹可寻。
有人说,夏娃是从亚当身上抽出的肋骨所成,那么,亚当与夏娃应该也是上下辈关系。
同时,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还与其母合伙生了四子,应该也是远古时期上下辈无序的一种记忆遗留。
2血缘婚它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也叫班辈婚,兄妹婚。
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
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古文中的婚姻观念
![古文中的婚姻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4e700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f.png)
古文中的婚姻观念婚姻作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制度,其观念和方式千差万别。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婚姻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凸显了古人对于家庭、性别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研究古文中的婚姻观念,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影响婚姻观念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的婚姻观念为例,探讨古文中的婚姻观念。
一、婚姻的目的和功能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强调家族延续、社会秩序和人类繁衍的重要途径。
传统上,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凝聚家族之间的亲缘关系,确保家族的延续。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分工明确,男性负责家族事务和社会关系,女性则主要负责生育和家庭事务。
婚姻被视为夫妻间互相依存和相互扶持的重要关系,夫妻之间的和睦与亲密关系被认为是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婚姻的选择与媒介在古代中国,婚姻的选择和安排往往是由家族和社会来决定的。
父母在子女的婚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会根据家族的利益、社会地位、财富和名誉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婚姻对象。
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婚姻由父母代为决定,往往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男性则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通过亲友介绍、媒人牵线及个人意愿来选择婚姻对象。
三、对待婚姻的态度与责任在古代中国,婚姻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人生责任和义务。
无论男女,都应当以勤勉、守信、虔诚和孝顺的态度对待婚姻。
男性在婚姻中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具备保护和供养家庭的能力;女性则应该以贤淑、节俭和贞状之德言行兢恭,侍奉丈夫和养育子女。
婚姻被视为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核心,夫妻之间应当遵守婚姻誓言,忠诚和忍让是婚姻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
四、婚姻中的家庭地位和妇女地位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中,男性的地位相对较高,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主导者。
男性通过婚姻建立了家族的继承和社会地位的传承。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被要求顺从丈夫、侍奉家庭。
女性的角色主要以妻子和母亲为主,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相对较低。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反思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e4f1c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4.png)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反思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由于历史的变迁,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古代的婚姻制度极为封建,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妇女受尽压迫、歧视和折磨。
在新的社会变革的推动和女性价值的崛起下,婚姻制度也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与反思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变迁,并反思我们应如何看待现代的婚姻制度。
古代封建婚姻制度古代的婚姻制度是极为封建和传统的,男尊女卑是制度的基础。
在封建时代,婚姻是为了家族利益的联姻,女性往往被看作是家族的财产,被赠送出去作为嫁妆。
此外,男尊女卑的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被贬为家庭和生育的工具。
婚姻被视为一件家事,女性的意愿往往没有尊重和发言权。
如果女方没有按照男方家庭的期望嫁妆,或者不能生育男孩,女方将受到家庭的压迫和惩罚。
此外,一旦结婚,女性便不能再回娘家。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兴起,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桎梏,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
在这一推动下,许多新思想和新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地位,而婚姻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代新婚姻之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民主化进程的开始。
新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促使社会逐渐摆脱过去对婚姻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踏入了新婚姻的时代。
新婚姻时代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博爱,重视感情、个性和协商,不再看重家族和地位的利益。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传统的婚姻制度被打破,让更多的男女选择自己的人生和伴侣。
然而,这个时代却并不完美。
在这个时代,男性仍然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而女性的地位并没有被大众真正接受和尊重。
此外,婚姻制度的改革也是由权贵元素主导和干预的,改革不够广泛,民间传统文化只是表面上的变化。
整体来看,在新婚姻时代中,女性的权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仍然受到歧视和压迫。
当代婚姻制度的现状现代婚姻制度是一种以个人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制度。
在这个时代,婚姻不再被视为一种家族联姻的方式,而被看作是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不依附于家庭或地位的考虑,自由选择伴侣,以感情为基础构建婚姻关系。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759df93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e.png)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因此婚姻的形式和仪式都受到极高的重视。
本文将从追溯婚姻起源、婚姻的目的与意义、婚姻仪式的举行以及婚礼习俗的变迁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
一、婚姻起源与目的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中国古代婚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通过婚姻来建立家庭,延续后代,维系社会秩序。
婚姻的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二、婚姻的意义与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婚姻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契约,是男女双方的约定和承诺。
婚姻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代表着两个家族的和合与团结。
同时,婚姻也象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三、婚姻仪式的举行中国古代婚姻仪式的举行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过程。
在古代,婚姻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采、过门和婚礼。
纳采是男方家族代表到女方家族提亲,商定婚事的过程。
过门是新娘离开父母家,进入丈夫家的仪式。
婚礼是新娘正式进入丈夫家庭的仪式,通常包括拜堂、交杯酒、敬茶等环节。
这些仪式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以示尊重和庄重。
四、婚礼习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包办,强调家族的联姻和利益的考虑。
但随着现代价值观的兴起,婚姻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爱情的重要性。
现代婚礼习俗中,很多传统的仪式已经被简化或改变,但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元素,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结: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因此婚姻的形式和仪式都受到极高的重视。
婚姻的起源和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古代婚姻制度论文
![古代婚姻制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6647f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b.png)
古代婚姻制度论文引言古代婚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婚姻制度是每个文化和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古代婚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表现出多样性,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宗教、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与特点,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最初,人类社会主要以氏族和部落的形式存在,婚姻制度也是在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下逐渐形成的。
最早的婚姻形式是合伙繁衍,即男女双方在没有明确的婚姻仪式和制度的情况下进行通婚。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婚姻制度逐渐规范化,婚姻成为一种具有法律和道德约束力的社会行为。
在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在不同文化和地区之间表现出多样性。
例如,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以家族制度为基础,强调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古埃及的婚姻制度则更加注重阶层和财富的差异,通过婚姻来维持社会的结构稳定。
古希腊的婚姻制度则强调男女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婚姻往往是为了达成政治联盟或商业交易。
第二部分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亲属制度、婚姻形式、男权制度等。
首先,亲属制度在古代婚姻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亲属关系不仅影响婚姻的选择和安排,同时也决定了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婚姻在古代往往是一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而非个体间的私事。
亲属关系的考虑因素包括血缘关系、社会地位、财富等。
亲属制度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给婚姻制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古代婚姻制度的形式多种多样。
婚姻常常通过仪式、礼物和约定等形式来构建,这些形式不仅显示了婚姻的重要性,同时也承载了信仰和文化的内涵。
婚礼仪式在古代社会中也是重要的社交活动,能够促进部落和社区的凝聚力。
在不同文化和地区中,婚姻形式也存在差异,例如,中国古代的婚姻仪式强调祭拜祖先和家神,而希腊古代的婚礼则强调宗教仪式和神圣性。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6fda8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b.png)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制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婚姻在古代中国被看作是神圣而庄重的事情,涉及到家庭、家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婚姻的发展演变、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国古代婚姻的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由“配天合地”的神话时代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在远古时代,人们往往倾向于天地崇拜,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神圣的仪式,通过祭祀等方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恩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婚姻逐渐从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转变为社会的一项法律制度。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密不可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社会的建立,不同朝代对婚姻制度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二、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1. 包办婚姻: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
通过家族的撮合和社会的安排,男女双方的婚姻往往是由长辈、媒婆等代为安排和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由选择。
这种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和父权制度。
2. 门当户对:在古代中国,门当户对是婚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门指的是家庭的门第,而户指的是家族的世系。
根据这一原则,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财富、家庭背景等要相当,以保证婚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3. 多妻制:中国古代存在着一夫多妻制度,男性可以拥有多个妻子。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贵族和地主阶级常常有三妻四妾的情况。
这种多妻制度既反映了男权社会的特点,也与中国古代家族观念有关。
三、婚姻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方面,中国的婚姻观念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这对于当今社会建立健全的家庭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婚姻制度的单一和门当户对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婚姻的平等和自主选择。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论文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8acfc8ce2f0066f533229d.png)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婚姻“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不是个人,也不是社会”。
婚姻的价值和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的秩序,延续子嗣。
因此,在这样的婚姻宗旨和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以丈夫为尊,妻子为卑的婚姻登记和财产制度。
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森严的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以礼为法,礼在社会等级关系上表现为上下贵贱,在宗法制度上表现为亲疏远近和尊卑长幼。
其目的是要“别尊卑,异贵贱”,“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约”,从而做到“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同样受礼法制度的制约,表现为包办和买卖婚姻。
《礼记·婚义》“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正是古代婚姻制度的真实目的。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婚姻制度诉具有的特点。
(1)封建的包办强迫婚姻。
这是私有制经济基础下人身依附关系在婚姻问题上的必然反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基本形式当事人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其深层次的政治根源是封建国家所实行的宗法统治。
(2)剥削阶级的一夫多妻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一夫一妻制开始只是针对妇女而言的不是针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这仅仅是为了禁止妻妾不分,并非禁止纳妾,对男子来说,具有妻子身份的配偶仅为一人,这也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度。
(3)男尊女卑和夫权统治。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夫权统治,“男主外,女主内”,已婚妇女被禁锢在家庭里相夫教子成了变相的家庭奴仆,这不仅摧残了妇女的身心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4)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
封建家庭是家长制度的家庭,一家之内,子必从父,弟必从兄,妻必从夫,全家都必须服从家长,即所谓“家事统于一尊”,封建孝道是亲子关系的最高准则,子女的权益普遍的被漠视。
(5)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的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627d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a.png)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是久经沧桑、丰富多彩的,厚重地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婚俗文化是人们在婚姻生活中所遵循的一系列传统习俗和礼仪。
本文将从婚姻的起源、婚姻制度、结婚仪式、婚后礼仪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进行探讨。
一、婚姻的起源与婚姻制度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婚姻是通过家族联姻来实现的。
婚姻不仅是两个个体的联接,更是两个家族的联结。
由于农耕经济社会占主导地位,婚姻也受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男方要负责承担家族的延续,所以男方在家族中的地位比较高,女方则要依附于男方家族,并履行一系列的婚前仪式。
二、结婚仪式的繁琐与庄重中国古代的结婚仪式非常繁琐庄重,尤其是在上流社会。
首先是婚姻介绍人的选择,介绍人要对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查,以确保双方的匹配度。
然后是进行婚姻媒介,由两家父母互相介绍男女双方。
媒妁之言,以及相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确定婚姻关系之后,还要进行彩礼的订婚仪式。
男方必须准备一定数量的礼金、礼品等物品,并向女方父母表示诚意。
女方则要做好迎娶的准备工作,包括盖新房、裁缝婚纱等。
在结婚当天,还要摆设丰盛的婚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结婚仪式结束后,男女双方即正式成为夫妻。
三、婚后礼仪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婚姻仅仅是起点,婚后的礼仪同样十分重要。
婚后几天,女方要回娘家拜访父母,展示自己安排婚姻的成功。
男方也要慎重行事,对女方恩爱有加。
婚后的各种礼仪包括客人招待、朝见双亲、夫妻名称的使用等等。
四、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凝结了千百年来民族智慧和精神财富,具有深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首先,婚俗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的一种体现,属于家族强势的表现。
其次,婚俗文化是传承家族血脉的纽带,是家族延续的基石。
再次,婚俗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总结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丰富多彩,庄严而神秘。
由古代文学作品探索古代婚恋状况的论文
![由古代文学作品探索古代婚恋状况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d1139ef524ccbff0218404.png)
由古代文学作品探索古代婚恋状况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由古代文学作品探索古代婚恋状况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有关古代爱情婚姻的文学作品,在教学这些文学作品时笔者对古代恋爱婚姻变化产生了兴趣,想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点斧正。
一、关于反映恋爱婚姻为主题的教学课文从课文中接触到的最早反应恋爱婚姻状况的文学作品当推《诗经》,而《诗经》中的作品最早的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是春秋中期。
西周初年虽然有了“周公致礼”,并且对女子有了一些礼教性的约束,但在当时周朝刚刚建立,可能还没有完全普及“礼”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受到礼教的束缚,因此男女之间还可以自由恋爱。
从《静女》中就可以看出,“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踯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我们不能穿越几千年回到那个时期去看看当时的社会风俗,但是我们能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一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种热烈的情感,能感受到他们自由恋爱的气息。
试想如果当时已经实行了严格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怎么会如此大胆地私自在城隅约会呢?由此可以认为,最起码当时周朝官府并不禁止自由恋爱,还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对偶婚时期的一些风俗习惯,男女以互赠礼品作为传递爱慕之情的媒介。
一枝花、一包果品或少量自制的工艺品都可以作为相悦的信物。
那个活泼美丽甚至有点刁钻的女主人公,屡屡约会那个有点老实的男子,并且每次都令男子依依不舍,难以离开,这次赠送彤管作为定情之物,男子拿到手里爱不释手,下次就是一颗荑草也让这个女子别出心裁地赋予它以特殊的含义,自由恋爱给这对年轻恋人带来的愉悦我们不难体会。
《氓》的写作时间应该比《静女》晚,因为从《氓》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人的影子,这说明周朝的婚姻制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媒人已经介入了男女的爱情婚姻中。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论文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bc4776700abb68a882fb4c.png)
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摘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而不断趋于成熟,附属于封建制度,其形成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
毫无疑问,这种制度也成为了封建统治者治理社会和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工具。
然而,这种制度的存在,不仅摧残了古代广大无辜的女性,对她们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还严重束缚着男女男性的发展,从而抑制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字:古代婚姻制度;封建礼法;封建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概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实施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所谓一妻是指一个男子只能拥有一个正妻,然而却可以占有多个不同名分的妾,同时男人娶几个女人在当时是被礼法所认可的,不受法律和道德的任何约束。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此,在婚姻方面,父母占了很大的主动权。
要是父母不赞同的婚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给中国古代男女带来幸福的感情生活,反而变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感情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进而对古代男性又特别是无数无辜的女性的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缺陷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传宗接代,而不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结合。
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一个,嫡妻所生,是为“嫡系”,其他妾所出,是为“庶出”。
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在同一个家庭中嫡妻及其子女,与妾媵及所生子女,就有着明显地位的差距。
一方面,这种制度使得一大部分妇女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更加没有地位和权力。
妾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的畸形产物,是男尊女卑的标志。
她们担当的角色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封建社会是很没有地位的。
同时,大部分女子是由于生活所迫和外界施压才从妾的,并非自愿。
另一方面,为了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统治,封建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推行从上至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庶出”虽和“嫡系”同父异母,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这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不同。
作文《古代的婚姻制度》
![作文《古代的婚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3692ae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b.png)
古代的婚姻制度篇一古代的婚姻制度:一言不合就成亲?要说古代的婚姻制度啊,那真是比现在复杂多了,跟现在这自由恋爱,闪婚闪离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大学时候去西安玩,专门去了趟大唐芙蓉园,那园子修得跟真的一样,里面各种古代建筑,还有演员穿着汉服在那演戏,当时我就穿越感十足。
其中有一出戏演的就是古代的婚姻,那场景,简直了!新娘子低着头,红盖头遮得严严实实的,新郎倌一脸严肃,媒婆在一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感觉就像在看一场无声电影,画面感很强,但是我心里琢磨着:这要是闹别扭了咋整?退婚?那不得赔礼道歉赔到脱裤子?这古代的婚姻,说白了,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爱或者不爱,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你看那新娘子,脸上表情一点也看不出来是喜是忧,估计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毕竟这可是人生大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辈子可都得跟着这男人了。
想想现在,咱这自由恋爱,谈个恋爱,合得来就在一起,不合来就拜拜,多省心!篇二古代的婚姻制度:门当户对,门槛比泰山还高!古代的婚姻,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门当户对。
你想啊,古代不像现在,信息流通这么厉害,大家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活,所以,找对象,首要条件就是门当户对。
这门当户对,可不是简单的家庭条件好坏那么简单,它指的是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匹配。
我记得看《红楼梦》的时候,就一直被那些家族关系搞得晕头转向,什么四大家族,姻亲关系,那简直比现在的公司股权结构还复杂!就说贾宝玉和林黛玉那一段,多少人觉得他们才是真爱,可最后,各种家族利益牵扯,各种门第之见,让他们活生生成了悲剧。
在芙蓉园看到的那个戏,其实也暗藏了门当户对的玄机。
虽然没明说,但是新娘子的服饰打扮,新郎倌的仪态举止,都能看出他们两家家境都不错,属于同一阶层的人家。
这要是门不当户不对,估计这婚事压根儿就成不了。
我当时看戏的时候,还专门注意了新娘子头上的那些饰品,好多都是金的,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历史小作文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历史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4d006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b.png)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历史小作文
《古代时代婚姻变革历史小作文》
婚姻,这可是个从古至今都备受关注的话题啊!古代的时候,那婚姻可真是有着各种奇妙的变革呢。
咱先说说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吧。
就说以前有个叫小李子的小伙子,老老实实的,整天就知道埋头干活。
到了该成亲的年纪,他爹娘就开始忙乎起来了。
找了村里最能说会道的媒婆,嘿,就这么给定下了一门亲事。
小李子连那姑娘面都没见过几次呢,就被赶着成亲了。
成亲那天,小李子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啊,心想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好在那姑娘还算贤惠,两人慢慢也就过上了平平淡淡的日子。
这就是古代常见的婚姻模式呀,根本没啥自由恋爱可言。
再后来呢,慢慢有了一些变化,有些大胆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了。
我听说有个富家公子,看上了一个穷人家的姑娘。
那可是顶住了家里巨大的压力,非那姑娘不娶。
他家里不同意呀,各种闹腾,可这公子就是铁了心了,最后没办法,也只能成全了他们。
这在当时可算是个大新闻呢!
再到后来呀,婚姻的形式就越来越多样了。
女子的地位也慢慢提高了,不再只是依附于男子。
想想以前那一套套的规矩和束缚,再看看现在,可真是变化太大啦!现在的我们,可以自由恋爱,可以自己选择伴侣,多幸福呀!
古代时代的婚姻变革,就像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剧,充满了各种故事和情节。
从最初的听从安排,到后来的勇敢追求,这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呢。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婚姻自由,用心去经营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呀。
也希望未来的婚姻能够更加美好,更加符合大家的期望和梦想!嘿嘿,这就是我对古代婚姻变革的一点小感慨啦。
古代人类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
![古代人类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2c081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4.png)
古代人类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婚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制度。
婚姻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变化,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通过对古代人类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制度的异同,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婚姻文化中不断演变的人类文化价值观与道德标准。
世界上不同文明古国的婚姻制度一般可以分为婚姻自由制和包办婚姻制两种。
而婚姻文化的差异往往源于宗教信仰的不同、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中国、印度和古埃及三个典型的古代文明国家的婚姻文化。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家族为单位的农业社会,婚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和规范。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在婚姻家族的选择上,亲缘关系也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男方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姻亲或者有利于自己的家族之间的联姻。
而对于女性来说,婚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女性嫁出去就不能再回娘家,同时也无法离婚。
尽管在婚姻实践中,中国古代女性也有一定的自我表现和文化发展,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婚姻文化还是过于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而不是女性个人的自由与独立。
印度古代婚姻文化印度古代是一个宗教文明体系极其复杂的国度,婚姻文化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色彩。
在印度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包办婚姻制度占据了重要地位。
根据印度教的传统观念,婚姻不仅是一项家庭责任,更是一项宗教职责。
在印度婚姻文化中,婚姻被看作是两个家庭以及两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印度婚姻文化中,家庭之间的联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亲缘关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同时也必须要考虑神圣的婚姻匹配度。
古埃及婚姻文化古埃及的婚姻制度比较开放,很多人都选择了同居婚姻。
根据古埃及的法律规定,婚姻关系是一个完全的合同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古代婚姻与文化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关键词:传统婚姻,古代婚姻制度前言通过对“古代婚姻与文化”的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接触到历史,文学知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想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和“古代婚姻制度”这两方面作论述。
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一)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推测1原始群婚阶段中国古代学者无从知道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某些记载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游,乃是男女两性间的自由结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则是两性结合所经过的社会程序。
根据类似的表述,学者们推测说:原始群婚之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上下辈之间的婚配是毫无限制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想象。
《吕氏春秋》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这一点,在神话故事里也有踪迹可寻。
有人说,夏娃是从亚当身上抽出的肋骨所成,那么,亚当与夏娃应该也是上下辈关系。
同时,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还与其母合伙生了四子,应该也是远古时期上下辈无序的一种记忆遗留。
2血缘婚它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也叫班辈婚,兄妹婚。
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
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伏羲、女娲传说。
他们本是兄妹俩个,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
这一神话在唐朝李冗的《独异志》里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
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3抢亲婚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
女子在古代,可能也是被视作财产的,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抢去。
按现在的眼光看,抢亲肯定是不文明的,但是学者们认为,可不能小看这一抢,这一抢,抢出了文明,抢出了优生优育。
看看自己内部人生出来的畸形、弱智婴儿,再看看抢来的女子生出来的白胖孩子,古人终于悟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直到如今,偏僻的乡下仍有同姓不婚的所谓族规。
4族外婚。
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标志。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
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5对偶婚。
马克思说:在普那路亚家族制下,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而这是社会状况的诸条件引起的,每个男子在其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
(二)中国婚姻礼制源头的两大创始人1中国婚姻礼制的始祖母-女娲女娲作为婚姻之神,媒婆之祖,在民间的地位很高。
古代中国各地,都有女娲娘娘庙或高媒庙。
商纣王不信邪,曾在娘娘庙里调戏过娘娘,所以导致毁国亡身。
2中国婚姻礼制的父亲-月下老人中国婚姻之神-月下老人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过,《太平广记》和冯梦龙的<情史类略>里都有记载。
(三)传统婚姻中的诸多内涵1婚姻的社会内涵中国传统婚姻,它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大事。
《礼记.婚义》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通俗地说,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婚姻除了完成传宗接待的任务之外,还担负着一定的政治与经济使命,所以,中国的婚姻往往是强强联姻连横,弱弱联盟合纵,所谓的门当户对尽在其中矣。
2婚姻中的宇宙秩序《礼记》云:天地合,而后万物生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很明显,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
正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这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性与不可颠覆性。
作家写小说,懒得离婚。
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因为离不得婚跟懒没有关系,男女构成乾坤,地不能反天,这是首要的,同时,天也不能反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中国的爱情都是指天道地的来发誓的,这说明婚姻在人们思维里,就是宇宙。
婚姻乃是天经地义,而要打破婚姻,更是反天,相当于盘古开一回天地,一般人玩不起这个。
3婚姻中的道德学。
婚姻维持着社会关系和宇宙秩序,所以婚姻需要力量,需要支撑点。
而在以德治国的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便是最好的利器了。
中国婚姻里,有两个道德支点。
一为礼,二为义。
(四)中国传统婚姻类型1政治和亲婚。
它一度是中国王朝安邦定国的一大外交政策。
具体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给少数民族首领。
它与欧洲封建社会流行的王室联姻有点不同。
尽管中国的和亲婚与欧洲的王室联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军事联盟,但我们大中国的心理感觉与众不同:汉家皇帝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认为,自己与周边四夷的国王,包括匈奴的单于、乌孙的昆弥、突厥的可汗、吐蕃的赞普,在地位是不平等的,我们居上,人家居下,那么汉家女儿远嫁异邦首领,那叫下嫁。
意思是说,我们公主嫁到你们夷狄那边,不是门当户对,更不是高攀,而是有辱身份,下了一个台阶。
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我们在地理上的汉国中心论,也就是基于这种心理,我们才叫中国的。
二是基于我们的文化中心论。
由于文化上的优越感,导致我们的历史越发展,我们看周边兄弟越野蛮,也就是说,我们越文明,看周边兄弟越不象人。
宋时,二程等思想家们带头把周边夷狄视作畜类。
大清时期,西夷来犯,我们又一古脑的把来犯的西夷视作畜类。
把皇家宗室女嫁与畜类,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这勇气,来自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
2强权干涉婚这一类婚姻形式的特点是,婚姻当事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都是外部强力促成,自己无法反抗。
当然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促成的聘娶婚,当事人也无权自行改变,但这两类婚姻形式所遭遇的外力,在程度上是不太一样的。
强权干涉,是强力、暴力、权力、控制力的合成,而聘娶婚,父母还可能照顾一下子女的意愿,而子女至少在口头上允诺父母:但凭父母作主!4转房婚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
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媳,这种婚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现代人戏言,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
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财产的形式转让给本部落其它男子。
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认为,这其中,除了女人是财产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另一因素,即子嗣的原因。
直到如今,乡下孩子的父亲死了,他的叔父或伯父,自然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至于那寡居的嫂子或弟媳,这个做弟或做哥的,理所当然的要对其负担一定的经济义务。
5经济实用型婚姻所谓的经济实用型婚姻是穷人为省钱而自发实行的一种婚姻的变通。
也就是说,它没有聘娶这一关,能省下一笔财礼,甚至能减少日常婚姻消耗,经济、方便、实用。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研究(一)基本原则1一夫一妻制。
随着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所谓一妻是指嫡妻只有一个,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推崇的嫡庶之别。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延续,保证整个宗法等级制度的规整,但在中国古代还存在多妾的习俗,妻妾在家庭中的尊卑地位不同,所以说,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古代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家族的延续。
严格的一夫一妻使继承人的存在没法完全保证,为了“上事宗庙,下继后事”这一婚姻的根本目的不至落空,就出现了一夫一妻多妾制。
2同姓不婚。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番”“附近厚别”的道理。
即家族内部男女结婚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所以要异姓通婚,使后代得以长远繁衍,通过婚姻加强与异姓的联系,以巩固权势,并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古代婚姻所提倡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在《诗经》中就有反映,“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直系尊亲属有绝对的主婚权。
婚事的成立只需男女双方家长同意,经过一定的仪式即可。
社会和法律也维护直系亲属的权威,不容许子女反抗,即便子女已经成人。
例如,《大清律例》中规定“未成婚者从尊长所定,自定者从其别嫁,违者杖八十,仍改正。
”(二)婚姻的缔结与解除中国古代的婚姻的缔结与解除程序十分繁琐。
正式的程序主要包括“六礼”、七出、义绝、和离。
1“六礼”“六礼”形成于西周,延续到清末。
其内容是:纳彩,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并向宗庙占卜,问凶吉;纳吉,即占卜吉祥后就确定婚姻;纳征,男方请媒人给女方家送聘礼;请期,即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即男方去女方家迎接女子。
随着历史的演进,“六礼”的一些环节在不同时期可能有所变化,即使在同一时期,也会有所出入,但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婚姻都离不开六礼的规范。
2七出、义绝和离第一、七出:妻子如果出现以下七种情形,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丈夫有权单方解除与妻子的婚姻关系。
一、“不顺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
理由是违背道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二、“无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
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
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氏族宗法关系的存在。
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
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
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三、“淫”: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
理由是扰乱氏族内部亲缘关系,也就是因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