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走来的长江“精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远古走来的长江“精灵”

生活在长江中的特有鱼类,随着长江的演变而不断演化。她们的形态、生活、繁衍等特征习性深深地打上了长江天然的烙印。

她们的特有性,构成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也正因为她们为长江所特有,才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当特别重视保护这些特有物种。

长江从各拉丹东雪山冰川涓涓流出,汇纳700多条支流,沿途高山、峡谷、盆地、平原,地貌类型各异,气候差异显著,生境丰富多样。在每一种特殊的生境中,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物种。

早在亿万年前,古长江就已经有许多鱼类栖息。在现长江水系的形成过程中,一些鱼类因不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绝灭。而大多数物种则顺应环境的变迁,不断变异演化,形成了今日长江中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其中有些鱼类,只适应长江特殊的生活环境,而仅在长江水系中可见,成为该水系或其中某一江段的特有鱼类。在她们身上,可以窥视长江历史的变迁。

在长江的350种鱼类中,有140余种特有鱼类。在长江上游的260余种鱼类中,特有种竟有110余种。部分特有种

类由于历史悠久,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研及经济意义,加之资源日渐枯竭,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代表种类有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纪录上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其个体记录也更大。中华鲟的亲友尚有30种(含亚种),在我国分布的就有7种,而白鲟的亲戚仅有一种,还远在北美。目前,长江中白鲟的数量远小于中华鲟。从这些意义上讲,说白鲟是长江中最为珍稀的鱼类并不为过。

白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白鲟科,白鲟属。白鲟科现生种类仅存2个种:一种是本文描述的、分布于长江的白鲟;另一种为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白鲟与长江中另外两种鲟鱼,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达氏鲟(A. dabryanus)隶属于不同的科。后两者属鲟科,体表有纵列骨板,而白鲟体表光滑无骨板,并有一个很长的吻,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白鲟科和鲟科鱼类均属鲟形目,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外形和身体结构上都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征。白鲟终生保留脊索,骨骼大多是软骨质。一般认为,鲟形鱼类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最早的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早侏罗纪化石。而近期我国科学家在甘肃考古时在晚二叠纪化石中发现了

迄今为止最早的软骨硬鳞鱼(Chondrosteus)――中华原始

软骨硬鳞鱼化石。这一发现,将这一鱼类进化历史从中生代的早侏罗纪往前推到了古生代末。化石研究也表明,白鲟科鱼类历史较鲟科鱼类更为悠久,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中华鲟和达氏鲟相近种类的化石主要出现在白垩纪。

古时,中国鲟鱼资源就非常丰富。对此,我国古代典籍中作了大量记载。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鲔发发,葭揭揭”,“鲔”均指鲟鱼,“发发”指鱼触网跳动的样子。在《尔雅•释鱼》篇列有鱼类23种,并有简单描述。晋朝郭璞在《释鱼》注解中描述“,大鱼,似而鼻短,口在颌下,体有斜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宜都郡(宜昌下游),自京门(荆门)以上江中,通出之鱼”。说明当时在三峡下游地区鲟鱼有和两类,资源量非常丰富。宋代邢在《尔雅疏》中注"长鼻鱼也,重千斤”。这里的“鼻子”实际是指鱼类的吻部,应该是白鲟。古人认为白鲟突出的吻部是鼻子,故白鲟又有象鼻鱼、象鱼的称谓;又以其形如剑,也称剑鱼。郭璞在《江赋》中描述到“鱼则江豚海一,叔鲔王……或鹿象鼻,或虎状龙颜”,其中的象鼻即指白鲟。渔谚中“千斤腊子万斤象”中的“象”也指的是白鲟。《巴县志》中记载“剑鱼,俗名象鱼,以其鼻长,故名,产大江中,即《说文》所谓鱼也”。另外,郭璞在注解白豚时说“[]体似…喙小,锐而长”,也说明白豚和白鲟在吻

部较长这一特征上相似。《康熙字典》中注解“,音寻”,是鲟的古字。

据史料记载,白鲟曾分布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年来仅见于长江水系。

白鲟为多年生鱼类,是长江中大型鱼类之一。因其生性凶猛,生长迅速,极少受到其它种类的捕食,是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物种,往往寿命较长,个体也可以长得很大。根据实测,当年繁殖的幼鱼,至8月份平均体长已长至30厘米,平均体重达136克。雌性白鲟的生长速度比雄性的要快一些,10龄鱼雄性平均体长为180多厘米,平均重量为35克,而雌性平均体长为216厘米,平均体重为52克。白鲟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多有“重千斤”的个体描述。渔谚“千斤腊子万斤象”中,腊子指中华鲟,说明白鲟个体要比中华鲟还要大。近代中国动物学家秉志先生曾记录有一尾白鲟体长达7米左右,体重达700多公斤,是我国淡水鱼类中的最大个体记录,估计其寿命有数十年。

鲟鱼类由于个体大,生长迅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渔业资源。在古代曾作为重要的祭祀用品,《礼记(月令》有“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此冬荐鱼也”,说的就是周天子用“鲔”作祭品,祈祷五谷丰登的事实。又《周礼(人》有“春献王鲔”,说明在西周时就已经设立专门管理王室吃鱼的官员―“人”(,《五经文字》注:同)。在《诗经》中有“鲔

发发”,描述捕捞鲟鱼的场景。至明清时代,沿江的渔业机构已经非常完备。在近代,鲟鱼类也是重要的渔获物,20世纪60年代以前,长江上、中、下游以中华鲟为主的捕鲟业都比较兴旺。但是,进入70年代后,长江渔业资源特别是中华鲟和白鲟等大型鱼类的产量急剧衰减。至80年代,长江的三类鲟鱼都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自1983年开始,国家禁止了对长江鲟鱼类的商业捕捞,并于1988年将白鲟、中华鲟和达氏鲟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鲟保护级别被列为极危种(CR)。

白鲟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四川省屏山县至泸州市江段为其主要的产卵场所。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洄游的习性。幼鱼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区索饵肥育。白鲟春季繁殖,产卵季节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古人也曾观察到鲟鱼的洄游性。《本草纲目》记载“(鱼)其出也,三月逆水而生”。明朝杨慎《异鱼图赞》中记载“鳇逆流,不过锁江(宜宾),滩崩秭归,又隔巫阳,鱼官空设,玉板不尝”,告诉我们鲟鱼(主要指中华鲟)在长江中洄游最上可溯游到宜宾一带,并且在秭归发生滩崩(明朝历史上秭归江段发生过滩崩,并且阻隔长江长达38年)时,鲟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