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汉语“双宾语”语法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双宾语句课件
1)教师确定实践主题和目标语国家;2)学生分 组,进行跨文化交流准备;3)学生进行跨文化 交流实践;4)教师点评和总结。
注意事项
确保实践活动安全可行,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 ,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06
CATALOGUE
测试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
测试题目类型及难度设置
选择题
包括语法选择、图片选择等, 用于检测学生对双宾语句型的
03
CATALOGUE
教学策略与方法探讨
针对母语干扰因素教学策略
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母语 和汉语,找出差异,帮助 学生克服母语干扰。
错误预测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防止母语干扰。
沉浸式语境
创造沉浸式语境,使学生 在实际交流中逐渐适应汉 语表达习惯,减少母语干 扰。
简化目的语规则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自我评估对双宾语句的语法规则的掌握情况,包括定义 、结构、用法等。
实际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自我评估在实际交流中运用双宾语句的能力,包括口语和 书面表达。
学习困难与问题
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教师针对 性地提供帮助和反馈。
教师评价反馈及改进建议
语法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和自我评估报告,评价学生对双宾语句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给 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常见类型及示例
01
02
03
给予类双宾语句
如“我给他一本书。”其 中,“他”是间接宾语, “一本书”是直接宾语。
告知类双宾语句
如“老师告诉学生一个好 消息。”其中,“学生” 是间接宾语,“一个好消 息”是直接宾语。
称呼类双宾语句
如“大家称他为英雄。” 其中,“他”是间接宾语 ,“英雄”是直接宾语。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知识
分类:
• 马庆株(1992)和李临定(1984)把宾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 马庆株先生将宾语分为了十四类:
给予类(送你一支笔) ;取得类 (买小王一只鸡) ;准予取类(我问你一 道题) ;表述类 (大家称他呆霸王) ;结果类 (开水烫了他好几个泡) ;原 因类 (喜欢那个大眼睛) ;时机类 (考你个没准备) ;交换类 (换他两本 书) ;使动类 (急了我一身汗) ;处所类 (挂墙上一副画) ;度量类 (他们抬了伤员好几里路) ; 动量类(给他一巴掌) ; 时量类(吃饭半天
NP 了) ; 1 为虚指宾语(逛他两天北京城)
现在一般认为双宾语的种类:
(1)给予类双宾语:给他一个苹果。 (2)表称类双宾语:叫他祥林嫂。 (3)结果类双宾语:烫了我一个泡。 (4)取得类双宾语:收到爸爸的一份信。
双宾语的特点:
• (1)动词含有“给出、取进、询问、称说”等意义,“借、分” 既可以表示给出,也可以表示取进。
• (2)近宾语一般指人,由代词、名词充当,前面无语音间歇; 远宾语一般指物,前面可以有语音间歇,可以由词、短语、复句 充当。
• (3)双宾语可以变换为非双宾语同义句,但里层结构、语义成 分都没有变。
双宾语的动词语义Βιβλιοθήκη 点:• 学家大咖的看法: 1、黎锦熙、刘世儒(1957)把双宾语分为教示义、授予义。 2、赵元任(1968)将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教类和借类。 3、汤延池将之分为交接类、消耗索取赢得类、暗含交接类。
关于宾语范围的确定:
1、早期简单认为直接宾语为人,间接宾语为物,且认为两个宾语 之间没有结构上的联系,并且动词具有“予夺性”。 2、之后的研究发现直宾不一定为人,间宾不一定为物。如: 市里分给我们十名大学生。 图书馆送给中文系一套新图书。 3、再之后发现两宾语可以指同意对象。 4、张斌(2000)明确指出远宾语可以是为谓词性的。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知识梳理
B1:图书馆给资料室一套什么丛书? × B2:图书馆给谁一套丛书? √
3、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一般都是名词性词语,但远宾语有时也可 以是非名词性词语。
如: 战士没有告诉妻子自己要去打仗。
双宾语
一、什么是双宾语
一个述宾句子再带一个宾语的句子。
紧靠动词的宾语叫做近宾语(直接宾语)。 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间接宾语)。
双宾语的语序
• 指人的宾语(间接宾语)须在前面,指物(直 接宾语)在后面。
•
主语 + 谓语 +宾语(人)+宾语(物)
•
•
Sb1 + V + Sb2 + N
• 如:他给我一本书。
如:取、买、娶、偷、抢、骗、赢、赚、要、扣、收。这些动词后 面一般不能添加“给”字。
eg:买他一辆车。→买给他一支笔。× 收他一支笔。→收给他一支笔。×
3、具有“认定”义的言语活动动词,表示抽象信息的传递,或是某种称呼、 称号的认定、给予。
如:骂、夸、教、教导、问、询问、告诉、责怪、嘱咐、当、叫等。
这些名词性远宾语回答的仍是”什么“的问题。
三、动词类别
1、具有“给予”义的动作动词,表示事物由甲传递给乙。 如:给、卖、送、赠、奖、发、递、输、交、还、赔、付、喂 这些动词后面大多可以添加“给”字。 eg:(1)卖他两幅画。→卖给他两幅画。
(2)奖他三千元→奖给他三千元。
2、具有“取得”义的动作动词,表示事物由乙传递给甲。
eg:告诉妻子要去打仗。 我叫他叔叔。
•
爸爸告诉我一件事。
二、宾语的性质:
• (一)近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远宾语一般指物,回 答“什么”的问题。
汉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
汉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
1.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语义角色:汉语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特点,常常与一些语义角色相关,如施事者、受事者、目标、路径等。
这些语义角色决定了句子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 动作性 vs. 状态性:汉语动词可以表示动作(如吃、打、走)或状态(如是、在、有)。
动作性动词常常要求有施事者和受事者,而状态性动词通常只需要一个主语。
-体态:汉语动词的体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瞬间性、完成性等特征,对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起了一定的影响。
2.双宾语结构:
-双宾语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带有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表示动作的施事者,称为间接宾语,而另一个宾语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称为直接宾语。
-双宾语结构在句子中的顺序通常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3.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的关系:
-动词的语义角色与双宾语结构中的宾语对应:一些动词可以通过双宾语结构来表达其所要求的语义角色,如施事者对应间接宾语,直接对象对应直接宾语。
-动词的动作性与双宾语结构的出现:动作性动词通常可以出现双宾语结构,因为它们需要有施事者和受事者。
双宾语举例
双宾语举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双宾语。
啥是双宾语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比如说,“我给你一本书”,这里面“你”和“一本书”就是两个宾语,这就是双宾语啦!再比如,“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蛋糕”,“我”和“最爱吃的蛋糕”就是双宾语哟!
想象一下,就好像礼物有两个接收者一样。
一个是直接接收礼物的人,另一个呢,就是礼物本身呀!这多有趣!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呢!比如在学校里,老师奖给小明一个奖状。
这里的“小明”和“一个奖状”就是双宾语呀!再想想,爸爸带孩子去游乐园,这里“孩子”和“游乐园”不也是双宾语嘛!
哎呀,这双宾语不就像是生活中的小惊喜嘛!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给我们带来一些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突然有人给你送来一份美味的食物,你既开心又惊喜,对吧?
我们日常交流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表达呢!“奶奶给妹妹买了一个布娃娃”,“姐姐教我一首歌曲”,这都是很自然的双宾语表达呀!
总之,双宾语在我们的语言中可常见啦,它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它就像是语言中的一颗璀璨宝石,让我们的话语变得闪亮而有趣!所以,大家在说话、写作的时候不妨多用用双宾语,让自己的表达更出色哦!。
汉英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特点
汉英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特点目前,语法学界对汉英双宾语句的外延大小、内部小类和结构层次划分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却很少触及它在两种语言里的类型差异。
本文从用作双宾语句谓语的动词性能出发,对汉英两种语言里的双宾句类型进行了分类和特点归纳。
标签:双宾语转移性论元增容双宾语句是汉英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基本句型,对它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针对什么样的动词能进入双宾语句式,各家认识不一。
汉语中对能进入雙宾语句的动词分类,少则两类[1],多则十四类[2],处于中间状态的有朱德熙、范晓的三分法,还有四分法、六分法[3]等。
各家对汉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各异,主要是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一。
英语中能进入双宾语句的动词分类也没有定论,比较核心的观点是Jacobson(1966年)的分法,他把带间接宾语的动词从语义上分成三组:1.与格动词,如give,句式转换时,可用to标记间接宾语;2.使役动词,如make,句式转换时,可用for标记间接宾语;3.诱使动词,如ask,可用of连接间接宾语进行句式转换。
其他各家观点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汉英双宾语句的基本语义是物质的转移,基本句型是V+O1+O2,动词是其意义核心。
对比分析后,我们以为,汉英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双宾语动词应分类如下:从上表可见,汉英语言中给予类、取得类、问告类、称封类双宾句普遍存在。
古代汉语中表为动的服务类双宾语句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而表示制作服务类双宾语句在英语里却比较常见。
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给予类该类双宾语句中,O1一般都指接受的一方,O2一般都指所给的事物。
O2经过谓语动词的作用从主语那里转移到O1,即施事者的动作行为使O1得到O2,O1是O2转移的终点。
这类动词后大都可以加“给”字。
古汉语中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与、予、易(锡)、赐、馈、餽、归、遗、诒、贻、施、赠、送、授、寄、给、赏、还、偿、分、付、输、进、献、奏、贷、借、假、资、致等。
双宾语
• 第二,“给了哥哥一支笔”是大家公认的最典 型的双宾句,而“总共”、“一共”可以修饰 这种结构。例如: • “总共/一共给了哥哥一支笔” • 这是因为“哥哥”和“三支笔”没有直接的句 法关系,也就是说“哥哥”不是“三支笔”的 定语成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宾语成分。 • 而 “总共”、“一共”同样可以修饰受争议 的“拿了哥哥三支笔”这种结构。例如: • “总共/一共拿了哥哥一支笔”
• 我告你私闯民宅! • 爷爷成天骂翠翠没个姑娘样儿。 • 老师告诉小欣一个好消息。
• 表示言语活动的动词。 与事宾语一般也由 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充当,受事宾语一般 由表示言谈内容的为此性词语充当,也可 以有名词性词语充当。
• 我告你私闯民宅! • 爷爷成天骂翠翠没个姑娘样儿。 • “私闯民宅”用来说明“你”的动作行为; “没个姑娘样儿”用来说明翠翠的性格、 举止特征。
• 双宾句: • 1.“偷了农民一只鸡”“抢了银行100万元” 大多已认为是跟表示“给予”义双宾语相对的、 表示“取得”义的双宾结构。 • 2.“拿了哥哥一支笔”跟“偷了人家一只鸡”、 “抢了银行100万元”显然属于同一类句子。 • 3.“哥哥”和“一支笔”之间确有领属关系, 但不足以说明他们之间就非得有句法上的修饰 关系。 • 4.不能根据是否能变换“把”字句断定双宾句。
特殊双宾句(2)
• “拿了哥哥一支笔。” • 1.பைடு நூலகம்宾结构?双宾结构? • 2.动词后带上量词为动量词或时量词的数量 成分,由此形成的结构分析为述补结构还 是述宾结构? • 看一次(电影) 看一天(电影)
问题一:两种观点(双宾结构、单宾结构)
• 单宾结构: • 1“.哥哥一支笔”是典型的领属性偏正结构, 中间还能插入“的”。 • 2.如果是双宾句,那么它应该像“给了哥哥 一支笔”一样,可以变换成“把”字句。 • 3.典型的双宾句“给了哥哥一支笔”其中的 “一支笔”可以省去不说。(“一支笔” 是独立的宾语成分。)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在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双宾语结构指的是一个动词同时接受两个宾语,分别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影响对象。
本文将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双宾语结构的形式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是其动词短小而丰富,几乎每个动词都有相应的宾语。
古代汉语的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两种。
直接宾语是直接受到动作的影响的人或事物,而间接宾语则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受益者。
在双宾语结构中,一个动词同时接受两个宾语,既有直接宾语又有间接宾语。
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表达。
首先是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的结构,例如:“我给他一本书。
”这个句子中,“给”是动词,“他”是直接宾语,“一本书”是间接宾语。
其次是动词+直接宾语+给/为+间接宾语的结构,例如:“我送他一份礼物。
”这个句子中,“送”是动词,“他”是直接宾语,“一份礼物”是直接宾语,“给”是介词,“他”是间接宾语。
另外,古代汉语中还可以使用动词+直接宾语+动词+间接宾语的结构,例如:“我借钱给他。
”这个句子中,“借”是动词,“钱”是直接宾语,“给”是动词,“他”是间接宾语。
双宾语结构在古代汉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和影响对象,还可以描述人际关系和交流。
通过双宾语结构,人们可以清晰地表达出动作的主体、客体和意义。
例如,“我给他一本书”这个句子中,动作的主体是“我”,动作的影响对象是“他”,动作的意义是“给予”。
通过这个句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给予“他”一本书的情景。
双宾语结构在古代文学中也经常被运用,它不仅可以丰富句式的变化,还可以增加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通过双宾语结构,作家们可以刻画出更加细腻和丰富的情感。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送你一朵花。
”这个句子中,“我”是动作的主体,“你”是动作的影响对象,“送”是动作的意义,“一朵花”是动作的实施方式。
古代汉语双宾语
第五节双宾语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
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
近宾语往往指事物。
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给我一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老师教我们英语”。
古汉语中具有同样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这种情况的双宾语,可以说古今基本一致,比较容易理解。
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这种双宾语与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值得特别加以注意。
(一)古汉语中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赐”、“与”、“予”、“遗”(wèi)、“贻”等可以带双宾语。
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物件,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
例如:①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②赐赵夙耿,赐毕万魏。
(《史记·晋世家》)——赵夙、毕万,人名;耿、魏,地名。
③文公与之处。
(《许处》)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汤使遗之牛羊。
(《孟子·滕文公下》)——汤,指商汤,商代国君;之,代葛国国君葛伯。
⑥李斯遣人遗非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⑦贻我彤管。
(《诗·邶风·静女》)(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
它们所带的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物件,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
例如: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郑伯克段于鄢》)②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庄子·秋水》)——之,代井蛙。
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许行》)④于是乎我原以示之信。
(《城偿濮之战》)⑤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
(《张释之列传》)动词“问”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
古汉语的例子,如:上问上林尉诸禽盖薄。
(《张释之列传》)(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都非常值得注意。
举例分析汉语“双宾语”语法特点
举例分析汉语“双宾语”语法特点汉语作为一种经济和文化强大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其中之一是“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带有两个宾语。
下面将举例分析汉语“双宾语”语法特点。
首先,汉语“双宾语”结构通常在动词后面使用。
例如,我们可以说“我给你一本书”或“我给了你一本书”。
这里,动词“给”后面有两个宾语,“你”和“一本书”,它们分别表示接受者和物品。
其次,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第一个宾语通常是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接受者或受益者。
例如,在句子“她给我一张明信片”中,宾语“我”是间接宾语,表示明信片的接受者。
再例如,在句子“他送给了妹妹一朵花”中,“妹妹”就是间接宾语,表示花的接受者。
另外,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第二个宾语通常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结果。
例如,在句子“他给我一张明信片”中,宾语“一张明信片”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再例如,在句子“他送给了妹妹一朵花”中,“一朵花”就是直接宾语,表示送的物品。
此外,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第一个宾语可以用“给”、“送”、“递”等动词表示给予或传递的行为。
例如,“给”、“送”和“递”的用法分别是:1.给:表示将物品转交给接受者。
例如,“她给我一杯水”。
2.送:表示将物品送给接受者,强调送礼或赠送的行为。
例如,“他送给我一本书”。
3.递:表示将物品递给接受者,强调传递的行为。
例如,“他递给我一封信”。
当然,汉语的“双宾语”结构还有其他一些特点。
例如,第一个宾语可以是人称代词、名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第二个宾语可以是名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
另外,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语序相对灵活,有时可以颠倒位置。
综上所述,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具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点,通过举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特点的使用规律。
这种结构在表达给予、传递和赠送等动作时非常常见,对于学习和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非常有帮助。
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1.双宾语句就是一个动词带两个宾语。
通常情况下一个宾语是人一个宾语是物。
比如:我送了他一个礼物。
这里头,“他”是间接宾语,欧美语言中一般实现为“与格”。
“一个礼物”是直接宾语,欧美语言中通常实现为“宾格”。
2.兼语句指的是宾语本身又是另一个后续动词的主语。
也就是说,句子里包含一个动宾短语,一个主谓短语。
但动宾短语的“宾”兼职做主谓短语的“主”。
比如:老师叫你去办公室。
这里头:“你”是“叫你”这个动宾短语的宾语,但又是“你去”这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身兼二职。
3.主谓谓语句很像日语里...は...が...句型。
具体来说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是个主谓短语。
比如:我心情很好!
“我”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但谓语部分又是个主谓短语“心情很好”。
在这个小的主谓短语中,“心情”是主语,“很好”是谓语。
多说一句,有人认为上句中的“很”在小的主谓短语中起系动词的作用。
这个问题在翻译中,尤其是外(包括但不限于英语)译汉时很显著。
比如:I'm fine. 你是翻译成“我好”,还是“我很好”呢?。
汉语双宾语结构
汉语双宾语结构汉语双宾语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子结构,指主语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动词需要同时作用于两个宾语的情况。
这种结构在表达时往往能够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并且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汉语双宾语结构。
首先,双宾语结构中的两个宾语通常是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是动作直接作用的对象,而间接宾语则表示动作的受益者或者倾向者。
例如,我们可以说:"我给她一本书"。
在这个句子中,"我"是主语,"给"是动词,"她"是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受益者,"一本书"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汉语双宾语结构的用法非常灵活,可以表达多种动作的具体情况。
比如,我们可以说:"爸爸买给我一辆自行车"。
在这个句子中,"爸爸"是主语,"买给"是动词,"我"是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受益者,"一辆自行车"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爸爸买自行车这一动作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说明了我是受益者。
另一方面,双宾语结构也可以通过改变动词的顺序来改变句子的意思。
比如,我们可以说:“他送我一束鲜花”,或者是“他送一束鲜花给我”。
这两个句子都是使用了双宾语结构,表示了他向我送鲜花这一动作的情况。
然而,通过改变动词的位置,我们可以强调送花的是他(第一个句子),或者是我是受益者(第二个句子)。
总的来说,汉语双宾语结构在表达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句子更加准确、生动且富有表达力。
通过灵活运用双宾语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让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双宾语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够注重句式结构的学习,灵活运用双宾语结构,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地道和准确。
现代汉语双宾语本体知识
双宾语句—变换式
双宾语有的可变换为双宾语句同义句,变换之后,宾语 离位,句子就都不再是双宾句。表层结构不同了,句法 成分就不同了,但里层结构,语义成分不变。
例①伯父给我两本书 =伯父【把(那)两本书】给了我 —— “两本书”加“那”变成有定事物
双宾语句—— (与事)苹果(受事) 动词语义特点 近宾语(间接宾语):
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 指人
远宾语(直接宾语): 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
指物 予”义(送、寄、给、赏) 两大类;
黎锦熙、 刘世儒
双宾语——动词分类
赵元任
将双宾动词分为 给予类、取得类、 教类和借类;
在《语法讲义》中,把双宾句的动词分为 给予类、取得类和等同类。关于双宾句 的结构特点,朱德熙认为双宾语是一个述 宾短语带宾语的结构,后来他(1982) 又 认为双宾句是一个动词后跟两个宾语,动 词和两个宾语分别构成述宾关系,两个宾 语之间并没有结构上的联系。这个论述
比较接近今天对双宾语的认识。从70 年 朱德熙
关于双宾语句你了解多少呢? 什么是双宾语句呢?
双宾语句的特点是什么呢?
ASBACMDDSEEHFFFIGGNGHEHHI.IIJ双JJKKKLLL宾MMMNN语NOOOP句PPQQQRRR
X
X
X
双宾语句——概念 双宾语句——基本格式 双宾语句——动词的语义特点 双宾语句——宾语性质
双宾语句——类型
代末到80 年代初,语言学界大部分语言 学家认为双宾句是述宾词组带宾语的结 构。
各方代表
把双宾句的动词分为交
汤廷池 接类、消耗索取赢得类、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整理版]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内容摘要】双宾构造一个常见的句型,八十多年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介和汉语研究相结合的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逐步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双宾语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双宾构造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个重要句型。
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介和汉语研究相结合的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逐步正走向深入。
当代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生成语法理论等均已广泛运用到对双宾语句的梳理和详尽的语义、句法的分析中。
一、传统语法之下的双宾句研究1、双宾语的定义双宾语这一术语最先是由黎锦熙提出的。
《新著国语文法》提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这种带双宾语的句子里边,就有两个在宾位的名词"这两个宾位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正宾位’(即正式的宾语);属于接受事物之人的叫‘次宾位’(属副性宾语);次宾位常在前,而正宾位常在后。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和赵元任《中国话文法》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双宾句的全面研究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下进行的。
在这一时期,双宾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双宾句进行全面的描写,双宾动词语义特征的提取及动词的分类,双宾句的成句条件等。
此期,朱德熙认为,双宾语指“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分别称作近宾语和远宾语。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马庆株、李临定。
2、双宾动词的分类黎锦熙、刘世儒(1957)把双宾动词分成两大类:“授与”义的,如“送”“寄”“给”“赏”;“教示”义的,如“教”“告”“示”。
吕叔湘以是否与两个宾语同现将双宾动词分为四类:“称、叫”类,“问、请教”类、“借、贷”类及“求、告诉”类。
不同于传统语法对双宾语的界定,必然导致不同的双宾动词分类,如李临定把双宾动词分为11类,即“给”类、“送”类、“拿”类、“吐”类、“问”类、“托”类、“叫”类、“欠”类”V给”类”VP”类和”习惯语”类型。
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1.语法特征:
-双宾兼语句通常是及物动词的句子结构,及物动词后面跟有两个宾语。
-通常一个宾语是直接宾语,另一个是间接宾语,它们的顺序可以交换。
-双宾兼语句的间接宾语在句中往往出现在直接宾语的前面,而直接宾语则位于句子的末尾。
2.语义特征:
-直接宾语通常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受益者,间接宾语则表示动作的目标或受事者。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之间通常是动作的发出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其中一种交流行为中的信息传递。
3.语用特征:
-双宾兼语句通常涉及到交流、给予、传递等动作,它们适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的交流。
-双宾兼语句可以通过对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位置进行调换,来强调或突出其中一方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双宾动词都具备双宾兼语的特征,有些双宾动词只能选择一个宾语来使用,而不会同时存在两个宾语。
因此,在分析句子结构和意义时,需要具体考虑每个动词的用法和语境。
汉语双宾语结构
汉语双宾语结构汉语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可以接受两个宾语的情况。
通常,其中一个宾语是承受者,另一个宾语是施事者。
这种结构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它能够丰富语言表达,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这种双宾语结构来描述人际关系、感情表达、交流互动等各种情境。
例如,我们可以说“我送给妈妈一束鲜花”。
“我”是施事者,也就是送花的人,“鲜花”是承受者,也就是接受花的人。
“送”是动词,它接受两个宾语,既可以接受花的人,又可以接受花。
这样的句子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出人际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互动。
另外,双宾语结构还常常用于表示给予、赠送、告知、教授等动作。
例如,“老师教给学生一首歌”。
“老师”是施事者,也就是教歌的人,“学生”是承受者,也就是接受教导的人。
“教”是动词,它能接受两个宾语,既可以接受歌的人,又可以接受歌。
这样的句子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除了人际关系和教学场景,双宾语结构还广泛应用于描述商业交易、帮助等等。
比如说,“我借给朋友一本书”。
“我”是施事者,也就是出借书的人,“朋友”是承受者,是接受书的人。
“借”是动词,它接受两个宾语,既可以接受朋友,又可以接受书。
这样的句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借书的动作和参与者。
总而言之,汉语双宾语结构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
它在日常交流和文学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双宾语结构,我们能够更加生动、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运用汉语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双宾语结构的特点和运用,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汉语中的宾语举例
汉语中的宾语举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中的宾语是指主谓之外作为动词补充说明的名词、代词等成分。
它能够对动作的发出方向或目的进行具体的说明,进一步丰富句子的意义。
下面就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例子来详细展示汉语中宾语的使用情况。
1. 直接宾语直接宾语通常出现在动词之后,直接接受动作的影响。
例:我吃苹果。
这句话中,“苹果”就是动词“吃”的直接宾语,它接受了我吃的动作。
双宾语即同时出现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例:我送她一本书。
这句话中,“她”是间接宾语,“一本书”是直接宾语,我是主语,动作是送。
4. 宾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用来进一步说明宾语的性质、状态等。
例:她把房子修好了。
这句话中,“房子”是直接宾语,“修好了”是宾语补足语。
宾补是对宾语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动词等。
例:她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
这句话中,“问题”是宾语,“复杂”是宾补。
6. 复合宾语复合宾语是由多个成分组合而成的宾语。
例:她把信送到了学校。
这句话中,“信”和“到学校”一起构成了复合宾语。
7. 引导宾语的介词有些动词后需要结合特定的介词来引导宾语。
例: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这句话中,“这个问题”是宾语,“对”是引导宾语的介词。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宾语的多种形式和用法。
宾语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补充说明作用,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生动。
在学习汉语时,掌握宾语的使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希望以上例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汉语中宾语的用法。
第二篇示例:汉语中的宾语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接受动作的人或事物。
宾语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
本文将为大家罗列一些常见的宾语举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宾语用法。
1. 名词宾语名词宾语是最为基础和常见的一种宾语。
在句子中,名词宾语通常直接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对象。
例如:我喜欢音乐。
六节之双宾语句、存现句
(五)双宾语句——同ຫໍສະໝຸດ 动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 如:我送了他一本书。/他问辅导员,明天小王能不能去。 • 靠近动语的叫近宾语或间接宾语;离动语远的叫远宾语或直接
宾语。
• 1.双宾语句的特点 • 1)动语多有给予义(包括给、送、交、托、卖、教、问、告
树上飞走了一只鸟儿。
3.结构特点
• 从结构上看,存现句一般分三段。 • 1)首段——处所段 • 首段必须有处所性一般是处所词语。若句首有时间词,时间词
是状语。(有的教材认为存现句也可以是时间词做主语:古时 候有个每天挖山不止、要想移山的老人。(我们的教材认为这 是隐去主语的变式句) • 处所词语之前若有介词,则变成了非主谓句: • 草丛里钻出了一条蛇。-从草丛里钻出了一条蛇。(我们的教 材认为这是存现句的变体) • 2)中段——动作段 动词通常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方式。多带动态助词“着”或 “了” • 中段无动词的,就成了名词谓语句: • 山下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山下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我们 的教材认为这是存现句的变体) • 3)尾段——存现宾语段 • 存现宾语多有施事性或不定指性,多带数量短语作定语。
诉等)或获取义(收、拿、占、赚、赢、抢、借等),有时是 称说义(称、叫、骂、封等)。
• 2)近宾语同动词之间无语音停顿,多指人,也可指物,一般 用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同动词之间可有语音停顿,多指物, 也可指人,指事,多较复杂,并且多可用介词“把”提前,变 成非双宾语句。
• 告诉小王这个好消息→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王 • 3)动语为称说义时,其所带双宾语所指相同: • 称他英雄/叫他活雷锋/骂他叛徒/封他七品官 • 关于双宾语句的分析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