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宝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州历史名人轶事

闽浙总督边宝泉

一、边宝泉其人

边宝泉,霸州人称“边大人”,字廉溪号润民,满族、隶属镶红旗汉军,霸州城内人。现在霸州老城以东大街新建清真寺往西到西大街市总工会长约500米的街道,清朝时几乎都是边家的产业。

边宝泉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享年67岁。他四岁时死了父亲,十一岁又死了母亲,家境衰落,几至无靠,好在当时凡是“旗籍”的男丁都由国家发给“钱粮”,自己家还有田产,十岁就要了个大媳妇照顾其内,其堂兄帮助照顾其外,生活还勉强过得去。

由于家庭的变故和困难,边宝泉十二岁才开始读书。但他聪颖过人,专心苦读,二十六岁中秀才,三十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在这些严苛的考试中,边宝泉越考越好。在顺天府乡试中,边宝泉考中第四十五名举人,在全国礼部会议中,考中第一百七十九名贡士。按这个名次,只能考个“同进士”出身,可边宝泉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发挥异常出色,得到殿试读卷官及皇帝的叔父议政王奕诉和慈禧太后的赏视,高中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因为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七名就是第十名进士,当即授翰林院庶吉士,而后转升翰林院编修,因此,霸州不仅只有东关的吴翰林,还有城内的边翰林。边宝泉隶属镶红旗汉军,祖籍辽宁省辽阳市。清初,其祖上跟随入关的顺治皇帝杀向北京,叫“从龙入关”,后来分到霸州驻防。在“跑马占圈”的八旗兵大圈地时期,在霸州圈得了大片土地,号称“双子顷”。自此,就在霸州城内长住下去,到边宝泉已有八九代了。

边宝泉隶属旗籍,现在叫满族人,其实,他家是汉族人。满族这个叫法,是民国以后才正式叫起来的。清朝时期,他们叫“旗人”,或俗称“在旗的”,或官称“满州人”。形成满族这个由女真族、汉族、蒙古族混合成一的民族,是和清兵入关

前的八旗制度相关联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是纯正的女真人。女真人是“旗人”的核心,凡纯正的女真人都有“老姓”。如清初被康熙皇帝擒杀的大权臣敖拜姓瓜光头佳,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申姓钮钴鲁,慈禧太后姓那拉,末代后帝溥仪的皇后婉容郭博罗,名作家老舍姓舒木鲁。努尔哈赤起兵时,为女真贵族做奴朴的汉族人及与之相好,与之混居的汉族人也一起参加了他的部队,如后来当过“相爷”的修国纲家,当过“大将军”的年庚尧家,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家。一开始,努尔哈赤把他的部队分编成四支。四支部队分别打着黄色、白色、兰色,红色的三角形牙旗。后来,部队壮大了,就从老四旗中分编出四支部队。,这四支部队的三角形旗的主色与老四旗相同,只是旗外围镶的牙边颜色不同,黄、白、兰旗镶红色牙边,红旗镶白色牙边,因此,被叫做镶黄旗、镶白旗、镶兰旗、镶红旗,这样就形成了八旗兵。努尔哈赤在作战中连战连胜,又有很多明军被俘或投诚,又有许多汉族自由民参加了他的部队。为管理这些汉人部队,又专门为这些人按八种旗色编制了八个旗,叫做某某旗汉军。这些旗的骨干军官一般要选派女真族人担任,因此,汉军旗中也有女真人。后来,靠近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科尔沁草原蒙古人,也就是库庄皇太后家乡的旗色编成了八个旗,叫做某某旗蒙古,原来以女真族为主的老八旗叫某某旗满州。这样清兵入关时实有军力为二十四个旗,每个旗编制两万人,占领北京后就分驻在北京及其四周,号称四十八万护城兵,实际编制不太满员,估计有三十万人,这些人及他们的家眷就是后来的满族人。民国初年,因为这些旗人属于被驱除的“达虏”,被列为“革命对象”,大部在旗的汉人都把自己的民族列为汉族,蒙古族还叫蒙古族,一部分女真族也改为汉族姓氏,如爱新觉罗改姓金,瓜尔佳氏改姓关。解放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待遇优厚,原在旗的汉人又大都改称满族人。至于清兵进关后新编制的以汉人为主的部队,一律打着绿色旗帜,称做“绿营兵”,他们不算“在旗”,因此也不算满族人。边宝泉所在的镶红旗汉军,在二十四旗中是最末一旗,比起“上三旗”的正黄旗满州、镶黄旗满州,正白旗满州的地位和待遇都差的很远。加之他命运多难,迭

家难少小而孤,十二岁才开始读书,可说其是一个不幸的童年,然而边宝泉头脑聪明,人也争气,竟在这样一个即将败落的家庭中奋然崛起,连考连中,点翰林,当御史,历任几个省的乡试教官及殿试读卷官,国史馆纂修,在文官的行列中可算佼佼者,后又任陕西督粮道台、陕西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任陕西布政使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陕西巡抚、福建巡抚略高于管一省行政,这在全国行政官员中可算拔萃者。其后又文武兼治任镇闽将军、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闽浙总督,其在全国高官中可谓朝庭所依重者,边宝泉在闽期间兼任福州船政大臣,建工厂,建学堂,聘洋员,造兵船,也可称近代洋务运动的一名开拓者,其一生为官从未遭过弹劾,从未受过处分,最后竟死在任上,无可称得勤勉奉公,鞠躬尽萃者。

二、关于边宝泉的传说

边宝泉童年即失父丧母,家门不幸,影响了他幼小的心灵。据说他小时候不大爱说话,显得有些木讷,十二岁才开蒙受教。但从读书开始,他就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日夜苦读,经常晚上很晚才回家。天黑黑的,一个孩子在路上走,家里人很不放心。一天天很黑了,边宝泉还没回来,他的一个堂兄就去接他,他的堂兄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两个亮眯在移动,再往前走,看的更真切,见到对面走来的边宝泉的两肩上好象有两盏红灯,再走近些,又不见了红灯。他堂兄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也没在意。接着边宝泉后对他说:“天这样黑,路都看不清了,以后回家要早一些!”边宝泉说:“我看路亮堂堂的,很清楚,一点也不黑。”他堂兄心里疑惑,就不说话了。第二天堂兄又去接边宝泉,远远的又见到边宝泉双肩上的红灯,近看红灯又没了,他细看边宝泉的手上,身上,也没有藏灯笼的地方,忽觉一阵心跳,嘴里不说心里暗想:“这个孩子大不一般,别看他木讷,以后可能成大气候。”从这以后对边宝泉更加关心,不但生活上关怀备至,学问上也尽力指导。边宝泉上学虽晚但进步很快,竟和他堂兄一起考中了秀才。

边宝泉可以说是霸州历史上最大的官,特别是他还没到高官退休年龄而死在任上,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事件。

据说边宝泉年青时就对当朝宰相李鸿章不满,认为李鸿章靠杀中国人当了大官,得官不正,他手握重兵,保存实力,恐洋惧外,欺下满上是个奸臣。特别是和早日本签了《马关条约》,把他管辖的台湾省割给了日本,竟没有和他这个主管总督招呼一声,至使大批台湾逃难的民众和溃散的士兵都湧到福建,弄得他抚又无力,剿又不能,左右为难,穷于招架,他上奏朝庭,竟无人理会,气得每天大骂李鸿章卖国,和李鸿章成了公开的对头。骂李鸿章实际上等于骂慈禧太后,因为割让台湾的决策是慈禧太后作出的。因边宝泉是“旗人”,李鸿章到还奈何不了他,但却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变法主谋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慈禧太后最恨的人逃往福建,先是在厦门藏觅后又出逃国外。边宝泉做为闽浙总督有“纵放反贼”之嫌,慈禧太后下诏让他赴京述职,边宝泉觉得去了北京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说不定就被慈禧太后新帐老帐一起算,他边宝泉身首异处,抄家灭门也是有可能的。想到自己身为封疆大吏、辛劳一生,竟至国不能保、民不能安,自己年将七十,须发苍白,不但身受其辱,并将累及家人,不如自己死了算了,就吞金自尽了。

边宝泉的死令慈禧太后大为震惊,念及边宝泉一生无过,又是“旗人”,虽对朝庭不满,总是事出有因,可以原谅,特旨从优抚恤,并加赠“太子少保”衔,赠帘银礼送回家治丧。

边宝泉的葬礼是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葬礼。霸州一句老话说“边大人开大吊——钱海了去了!”据说霸州有个规定,霸州人在外地当官死了,不准在城内开吊,边宝泉的葬礼就是在东关办的。这个规定也可能是因为大官们开吊不是几天的事,城内商贾云集,街道又窄,大官们开上个七七四十九天的大吊,不但交通长期堵塞,买卖家也就只能关门歇业了。

那时大官办葬礼,不像现在“大三天”、“小四天”就把人埋了。第一是因为官越大,势派越大,要请大量的花会、戏班,要糊大量的纸活,要搭大量的席棚,这些准备工作短时间是无法完成的。第二是因为有“官居二品不入祖”的规定。凡二品以上大官,都不入老祖坟,需要重新看风水,另辟吉地,这也需要时间。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