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高血糖症。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全球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超过 4.65亿。
在中国,糖尿病的确诊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生,是由于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2型糖尿病则通常在成年人发生,并且与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即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
糖尿病的症状既有明显的也有隐蔽的,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疲劳、视力模糊、感染容易等。
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下肢溃疡等。
因此,及早发现和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
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使用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药物种类繁多,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
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2. 饮食管理: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控制糖、脂肪和盐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
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建议患者在就医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
3. 运动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患者应选择适量的运动方式,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个人能力。
4. 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糖水平,掌握自己的病情变化。
血糖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预防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
5. 注意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和肾脏疾病等。
因此,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措施预防并治疗并发症。
除了上述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外,糖尿病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血糖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血糖升高。
这种疾病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胰岛素的作用不全或二者兼而有之有关。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且在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突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类型、症状、病因和预防措施。
糖尿病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常在年轻人中发生。
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是由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的作用不全,该型糖尿病通常与生活方式相关,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
糖尿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容易感染和视力模糊等。
尽管这些症状不一定是明显的,但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其中一些或全部症状。
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进行确诊和治疗。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
遗传因素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但生活方式因素更具决定性作用。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都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风险因素。
适度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保持健康体重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均衡饮食,限制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量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
此外,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身体代谢能力,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合理的治疗和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使用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
此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体检也是必要的。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口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了解糖尿病的类型、症状和病因对早期预防和诊断至关重要。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风险因素,我们可以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
糖尿病疾病常识英文名称:diabetes mellitus, DM别称:消渴症临床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乏力并发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好发人群:肥胖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病史者就诊指南就诊科室:内分泌科治疗周期: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常用药品:磺酰脲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常用检查:尿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否医保:是概览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膜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酣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流行病学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极攀升。
1.以2型糖尿病为例,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
2.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15.0%、汉族14.7%、维吾尔族12.2%、壮族12.0%、回族10.6%、藏族4.3%。
3.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
2013年全国调查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4.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
2013年按体质指数(BMI)分层显示,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25 kg/m2≤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15.4%,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21.2%。
疾病分类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大类: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又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
2.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ppt
02
糖尿病的类型
1型糖尿病
病因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由自身免 疫引起,患者的胰腺产生胰岛素 的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
泌不足。
症状
早期症状可能包括乏力、体重增 加、多尿和口渴。随着病情的恶 化,患者可能会经历其他症状, 如皮肤感染、关节疼痛和胃部不
适。
诊断
诊断1型糖尿病需要测定血糖水 平。患者还需要进行胰腺功能测 试和免疫学测试,以确定是否存
纸等,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将监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03
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监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以便医生查看情况
并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了解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应该了解糖尿病的基 本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和治疗重 要性,以便更好地管理病情。
积极应对并发症
糖尿病可能会引起许多并发症, 但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控制病情 。糖尿病患者应该积极应对并发 症,及时发现并治疗。
在自身免疫反应。
2型糖尿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 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 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 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 所传达的信息。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 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 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7 行 * 30 字
定。
运动管理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帮助 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适当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运动,避免运动过度导致 血糖升高。
糖尿病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 对称,下肢比上肢重、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 感觉减退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单神经病变(mononeuropathy) 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最常受累 自主神经病变(autonomic neuropathy) 较常见且出现较早 泌汗异常 胃排空延迟 膀胱排空不良
– 直接破坏 – 破坏B细胞后激发自身免疫反应 – 直接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 (2)化学因素
– Vacor、四氧嘧啶、链佐星、喷他眯
• (3)饮食因素
– 牛奶喂养
1型糖尿病发病的自身免疫因素
• 自身抗体
– 胰岛细胞浆抗体(islet cell autoantibody, ICA) – 胰岛素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to insulin,IAA ) – 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to glutamic decaboxylase,GADA) – 酪氨酸磷酸酯酶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to tyrosine phospatase IA2 and IA-2β,IA2-Ab)
• 涉及胰岛素作用、胰岛素分泌的各个环节
环境因素饮食不当
环 境 因 素 缺 乏 体 力 活 动
环境因素-肥胖
胰岛素抵抗
• 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肝脏、肌肉、脂肪 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底物
TNFR
IR/IGF-1R
P Y P S
P
PKC
S P
S
IKKb JNK1
IRS-1
糖尿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
陈莉丽
主要内容
• • • • • • • • 定义 流行病学 病因和分类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人体无法正常合成、分解或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该疾病主要与胰岛素的缺乏或胰岛素功能异常有关。
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的情况。
糖尿病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年轻人中发生,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即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摧毁胰岛素产生的β细胞。
这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受损,患者需要经常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管理血糖水平。
而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成人疾病,通常发生在中年或老年人中。
该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引起,这意味着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
初期,胰岛素分泌仍然正常,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素分泌可能逐渐减少。
早期的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增加体力活动来控制血糖水平,但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管理病情。
除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包括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发生在怀孕期间,通常会在分娩后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涉及胰腺疾病、遗传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糖尿病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多个器官和组织的损伤,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眼睛、肾脏和足部。
高血糖对血管产生的损害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神经损伤可以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疼痛、麻木和肢体功能障碍。
高血糖还会影响眼睛,导致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
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最终导致肾衰竭。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更容易发生足部溃疡和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这包括保持健康的体重、均衡的饮食、定期运动和避免吸烟。
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饮食管理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和咨询医生。
糖尿病
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
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0年发布的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开展的中国14省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水平已经达到10%。
糖尿病需要终身监测及治疗,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高血糖带来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将导致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失明、卒中、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糖尿病的公众知晓率和治疗率仍然非常低,对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预防的必要性等普遍认识不足,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严重影响糖尿病的防治和控制。
针对这一情况,我希望在1年半援疆支医能为新和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多做一些工作,包括公众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干预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着力推动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提高。
一、糖尿病是如何分类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
然而,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具有这些症状。
三、糖尿病诊断新标准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注: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空腹指8~14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内任何时间,与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无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指以75g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
四、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牛乳喂养、药物及化学物。
糖尿病概述
多数起病缓慢,半数无任何症 状,在筛查中发现
早期口服降糖药物有效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LOGO
• 2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 遗传性复杂疾病。 •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样性造成了患病群体及个体的 多样性。 • 胰岛素抵抗和β 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 两个主要环节。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无症状者择日重复 1次。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④高血糖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且随机 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4条均为“或”的关 系,只需要满足1条即可诊断。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特别是脂肪性肝炎患者 2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 发病率增高。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 妊娠和围产期: • 据统计,有20%~50 %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在婴儿出生后的5~10 年内会发展成为2型糖 尿病患者。如果出生婴 儿的体重超过4千克, 那么婴儿患2型糖尿病 的可能性也很大。
胰岛素的分泌
LOGO
• 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显示的是葡萄糖促使 来自储存在β细胞中分泌胰岛素颗粒的迅速 释放,第二相分泌除了来自储存的分泌颗 粒外,还包括不断新合成的胰岛素,只要 血糖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则第二相分泌始 终居高不下。
2型糖尿病病因
LOGO
1 2 3
遗传和环境因素
应激:突发心脑血管事件、车祸、分娩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一、临床基础1.糖尿病的分型①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胰岛b细胞损伤,胰岛素绝对缺乏)②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往往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
③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④妊娠期糖尿病2.临床表现与主要并发症主要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此处易出1分A型题或多选题)(1)Ⅰ型糖尿病症状特点①主要发病原因是胰岛β细胞破坏②起病急,病情重,典型“三多一少”症状③血中胰岛素和C肽(胰岛素代谢产物)水平很低④容易发生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Ⅱ型糖尿病症状特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①一般有家族遗传史②起病慢,病情相对平稳③多体检时发现④多数人肥胖、食欲好⑤随着病程延长,血糖逐渐升高,可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3)糖尿病主要并发症①靶器官损伤: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病。
(心、血、肾、眼、足)②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冠心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病、脑血管疾病)。
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体高血糖症、低血糖症、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
④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生几率高,血糖控制不好或受外伤时更易发生,感染可见全身各个系统;老年人更易发生,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感染和糖尿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3.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实验室检查):(1-3分A型题或B型题)①尿糖测定:初筛②空腹血糖3.9~6.2mmol/L③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④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⑤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过去3~4周血糖水平⑥血浆胰岛素测定: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⑦血清C肽测定: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四、糖尿病的治疗:(一)非药物治疗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加强运动、血糖监测、健康教育、调整心态、自我保护(二)药物治疗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各异,优势不同,在选药上宜依据糖尿病的分型、体重、肥胖、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药物敏感或抗药性、药品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
糖尿病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
糖尿病【一】概念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分型】1.1型糖尿病: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1)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2)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3)胰腺外分泌缺陷: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等;(4)内分泌病:肢端肥大症、甲亢、生长抑素瘤、胰升糖素瘤等;(5)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6)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等;(7)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僵人综合症、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8)其他。
4.妊娠期糖尿病(GDM)【病因、发病机制】(一)1型糖尿病1.多基因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1)病毒感染: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脑心肌炎病毒等;(2)化学毒性物质和饮食因素;母乳喂养时间短或缺乏母乳喂养的孩子易患1型。
3.自身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4.自然史(二)2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①人口老龄化②现代生活方式③营养过剩④体力活动不足⑤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⑥化学毒物⑦肥胖2.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1)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HGP)、刺激内脏组织(肝和胃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外周组织(骨骼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
(2)β细胞功能缺陷:①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②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3.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可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和损伤β细胞功能。
4.自然史:早期可代偿、晚期失代偿。
简述糖尿病类型
简述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的不足或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而导致高血糖的病症。
糖尿病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类型1糖尿病(T1DM):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
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或年轻成年人中发生。
它是由胰岛细胞破坏导致的胰岛素产
生不足所引起的。
T1DM患者需要通过胰岛素注射来管理血糖水平,因为他们的
胰岛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2. 类型2糖尿病(T2DM):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这是一种常见类
型的糖尿病。
T2DM患者可以产生胰岛素,但他们的身体不能有效地利用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
此类型的糖尿病通常与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良和
缺乏运动)以及家族遗传有关。
除了这两种主要类型的糖尿病外,还有一些罕见的糖尿病类型,如妊娠糖尿病
(发生在妊娠期间)、特发性胰岛素低血糖症(胰岛素过度分泌导致低血糖)等。
对于任何类型的糖尿病,早期诊断和有效的管理非常重要,以控制血糖水平并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规律锻炼和血糖监测。
糖 尿 病
• 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异常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 低引起的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IR)和 胰岛素分泌障碍,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95%,多见于中 老年。一般对口服降糖药有效,部分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三、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糖尿病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 食、多尿、体重减少、疲乏无力。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 “三多一少”症状较典型,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食欲减 退、恶心、呕吐、乏力、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 苹果味。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肾衰、心衰以至昏迷。2型糖 尿病,起病较缓,症状较轻,甚至缺失症状,有的仅表 现为乏力,有的出现并发症后促使其就诊,如视物模糊、 牙周炎、皮肤感染等,酮症酸
二、分型
•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 (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含八类,数 十种类型)、妊娠期糖尿病(GDM)四种类型, 其中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
二、分型
㈠1型糖尿病(T1DM)
• 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α细胞破坏(>90%)使胰岛素分泌绝 对不足所致。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常见 于儿童、青少年,30岁以前发病的糖尿病以1型占大多数。1 型糖尿病需要依靠胰岛素维持生命。
五、控制与治疗
㈠饮食治疗
• 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如下。 1. 合理控制热量,争取达到标准体重。 2. 平衡膳食,保证营养需要。 3. 避免高糖食物,如:糖果、点心、饮料、香焦、桔子。 4. 避免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 5. 多吃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如:疏菜、粗粮。 6. 烹调以清淡为主。
五、控制与治疗
航空保健与急救
糖尿病
一、定义
• 糖尿病(Dibetes Mellitus, DM)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 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作用而引起的 糖、蛋白、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基本特征 是长期高血糖。空勤人员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 以及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等因素密切 相关。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
OGTT
糖耐量低减(IGT):
PBG FBG 7.8 mmol/L 且 < 11.1 mmol/L < 7.0 mmol/L 6.1 mmol/L 且 < 7.0 mmol/L < 7.8 mmol/L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
空腹 2h(如果测定)
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及ADA制定的妊 娠期糖尿病新诊断标准
(3)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最常见,多发性,对称性、下肢重于上肢,进展 慢,肢体感觉异常,夜间及寒冷时加重。
–
植物神经病变
表现: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 持续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排尿无力,残余尿,尿储留; 泌汗异常; 瞳孔缩小.
(4)糖尿病足
是由于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 变,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其结果是导致下肢截肢,因此是最可怕的DM 并发症之一。
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阻塞性脑血管 疾病多见
肾动脉硬化 肢体A硬化: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是引起糖
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2) 微血管并发症
发病机理:山梨醇旁路代谢异常 生长激素过多 血液流变学改变 凝血机制失调 血小板功能异常 HbA1C↑→组织缺O2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 底膜增厚,是DM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
药物
二甲双胍
降糖灵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 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C表 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碳水化 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IR和/或Ins分泌缺陷
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必要 时需用Ins治疗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知识科普
糖尿病基础知识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的全面基础知识,适用于医学生和患者。
内容涵盖糖尿病的核心概念、常用术语、治疗方法、病理病机和病因,配以详细的例子和案例。
目录1.糖尿病概述2.常用术语解释3.糖尿病的病理病机4.糖尿病的病因5.糖尿病的分类6.治疗方法7.详细案例分析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
2. 常用术语解释•高血糖: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胰岛素: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3. 糖尿病的病理病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自身免疫性损伤(1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
胰岛素抵抗•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常见于2型糖尿病,通常伴随肥胖。
4. 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家族史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感染和疾病可诱发糖尿病。
5. 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
概念•自身免疫性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视为外来入侵者,进而攻击和破坏这些细胞。
•胰岛素绝对缺乏: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体内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
•急性发病: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致病机理•免疫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通常伴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的存在。
糖尿病科普知识
糖尿病科普知识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而血糖则是这台机器运转所需的重要“燃料”。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胰腺会分泌胰岛素,这种激素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血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
但当胰腺功能出现问题,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时,血糖就无法被有效地利用和储存,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是由于胰腺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导致的,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 型糖尿病则更为常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密切相关。
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
由于血糖过高,身体会试图通过排尿来排出多余的糖分,导致尿量增多;同时,身体也会感到口渴,从而增加饮水量。
由于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血糖,身体会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下降。
2、疲劳和虚弱。
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提供能量,身体就会感到疲倦无力。
3、视力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能会损害眼睛的视网膜,影响视力。
4、皮肤感染。
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如疖、痈等。
5、伤口愈合缓慢。
因为血糖过高会影响血液的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伤口难以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定期体检、检测血糖非常重要。
三、糖尿病的诊断诊断糖尿病不能仅仅依靠症状,还需要通过血糖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空腹血糖检测、餐后 2 小时血糖检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空腹血糖检测是指在至少 8 小时没有进食后测量的血糖值。
正常范围一般在 39 61mmol/L 之间,如果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 70mmol/L,就可能患有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现状
我国糖尿病现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对我国糖尿病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或不足,导致体内葡萄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的一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
二、我国糖尿病的患病情况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人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在2019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16亿,占到全国居民总数的8.2%。
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其患病人数占到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
三、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导致我国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久坐不动以及过度食用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导致人们普遍存在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慢性病,从而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四、我国糖尿病的影响及挑战糖尿病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挑战。
首先,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
其次,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成本高,对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再次,糖尿病对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应对糖尿病的挑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和预防意识。
其次,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减少肥胖和慢性病的发生。
同时,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提高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管理。
六、展望未来虽然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仍然严峻,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糖尿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实施,相信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有所下降。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我国糖尿病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
4
1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下降 有HLA某些易感基因 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 有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如GAD65;ICA;IAA B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破 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LADA
37
注射部分的选择
常用注射部位:上臂外侧、腹部(肚脐周围及腰围除外) 大腿外侧、臀部。
正面
反面
38
将每个注射部位分为若干个2平方厘米的注射区, 每次注射应在一个注射区域内
(三)用药护理
胰岛素治疗
注意事项:
胰岛素不宜冰冻,使用期间宜放在室温28℃以下 使用时注意剂量换算及有效期 剂量必须准确,采用1ml注射器抽药 注射时间准确,正规胰岛素须在饭前30分钟皮下注射,鱼精 蛋白锌胰岛素须在早饭前1小时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以防局部组织硬化影响吸收,局部消 毒应严密以防感染 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应先抽正规胰岛素,后抽长效制剂,以免 影响正规胰岛素的速效特性 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并告知防治方法,一旦出现应立即口服糖 类食物或静注500g/L葡萄糖液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每天3次饭前和夜间各收集小便1次,检查 尿糖
原则: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性化 目的: 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纠正代谢紊乱 消除糖尿病症状 防止或延缓并发症 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17
糖尿病治疗原则-五驾马车
• • • • • 饮食管理 体育锻炼 药物治疗 血糖监测 健康教育
18
九、主要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刘某,男,40岁,农民,因多食、多饮、多尿、消瘦2个月就诊。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食量增加,由原来的每天450g到每天550g,最多达800g,而体重却逐渐下降,2个月内体重减轻了3kg以上,同时出现口渴,喜欢多喝水,尿量增多。
在当地口服中药调理一个多月,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而入院。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T 36℃,P 80次/分,R 18次/分,BP 120/80mmHg。
皮肤无黄染,淋巴结无肿大,瞳孔等圆等大。
甲状腺(—),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腱反射正常。
实验室检查:Hb 120g/L,WBC 7.6×109 /L。
PLT 267×109 /L,尿常规:尿蛋白(-),尿糖(++),空腹血糖10.78mmol/L。
该病例的异常症状:“三多一少”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消瘦患者的血糖、尿糖正常吗?不正常!正常人尿糖检查:定性(—)正常人空腹血糖:3.9~6.0mmol/L病人的尿糖(++),空腹血糖10.78mmol/L诊断是什么病:糖尿病什么原因引起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突出的特征:慢性高血糖胰岛素的作用碳水化合物:降血糖脂肪代谢:促进合成,抑制分解蛋白质:促进合成,抑制分解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不足的后果1、血糖升高2、促进蛋白质分解3、促进脂肪分解【当脂肪大量不完全分解时会产生大量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糖尿病典型表现血糖高尿糖高尿渗透压↑多尿带走大量水分多饮组织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蛋白脂肪分解↑多食、消瘦目前糖尿病发病情况据WHO估计:全球糖尿病人已超过1.5亿,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一倍。
我国1979~1980年调查成人患病率:1%我国1994~1995年调查成人患病率:2.5%我国1995~1996年调查成人患病率:3.21%估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4千万,居世界第2位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特点该型病情重、发病急、有酮症倾向,年龄主要是幼年及青少年,较瘦小,患者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的特点此类患者病情较轻,起病缓慢,多成年起病,肥胖者较多,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本型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对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有效,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正常人血、尿糖检测正常空腹血糖:3.9~6.0mmol/L正常人尿糖:阴性餐后2h血糖:<7.7mmol/L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11.1mmol/L症状不明显时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空腹血糖能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血糖水平吗?不能!哪项检查能反应取血前2~3个月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GHbA1)反映取血前8~12周血糖的总水平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监测指标之一正常值正常:3~6%、<6.2%为控制良好、 6.2~8.0%为一般、>8%为控制不良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血胰岛素水平测定对评价胰岛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
C-肽和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细胞生成及释放,由于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故能较准确反应β细胞功能。
病史:王女士,54岁,8年前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长期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5日前因受凉诱发咳嗽、咳痰,继而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口渴多饮、多尿更加明显,并有呕吐、腹痛。
2小时前出现头痛、头昏、嗜睡及烦躁不安,急诊入院。
检查:体温37.6℃,脉搏137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90/50mmHg。
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差。
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
血糖24mmol/L,血尿素氮9mmol/L,尿糖+++,尿酮体+++。
该病人发生了什么情况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各种应激如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
呼吸及尿味呈烂苹果味:酮体的气味呼吸为什么增快?酸中毒(R:28次/分)病人发生了什么情况糖尿病足: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有关感染性并发症1、皮肤疖痈反复发生2、足癣、体癣常见3、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高4、糖尿病足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①糖尿病肾病(肾衰):常见于病程>10年的患者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程>10年,大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长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1993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19981、分别对大样本1.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平均为期6.5年和10.4年的长期随访2、强化治疗使血糖接近正常↓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干预和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Ateno-2研究20031、早期强化治疗可延缓1型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全面控制2型病人的危险因素可↓心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健康教育: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饮食治疗又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病人正确掌握饮食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达到理想控制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医学营养治疗:限制总热量(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合理供给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适量摄入,限制脂肪摄入(蛋白质必占比例15%,脂肪所占比例30%,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为50-60%);提倡膳食纤维饮食,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供给,减少酒和盐的摄入,合理分配饮食(早中晚三餐1/5、2/5、2/5或1/3、1/3、1/3 )。
体育锻炼:1、有规律的合适运动2、循序渐进,长期坚持3、1型病人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4、2型病人尤其是肥胖病人,可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病情监测1、定期监测血糖:应用便携式血糖进行自我监测2、每3-6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3、每年1-2次全面复查(血脂、心、肾、眼底情况)口服药物治疗1.促胰岛素分泌剂⑴磺脲类: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第二代:使用较多磺脲类药理特点作用机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适应证:新诊断的T2DM非肥胖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年龄>40岁、病程<5年、空腹血糖<10mmol/L效果较好)。
禁忌证和不适应证:T1DM、有严重并发症的T2DM、儿童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等。
不良反应:最常见而重要的是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的表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头晕、四肢无力或颤抖第二代磺脲类的主要特点及应用A.甲苯磺丁脲B.格列本脲C.格列吡嗪D.格列美脲E.格列齐特1.促胰岛素分泌剂⑵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作用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释放,降血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适应证:T2DM早期餐后高血糖阶段或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老年患者。
可单独或与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合用。
禁忌证和不适应证:与磺脲类相同。
不良反应:低血糖发生率低。
2.双胍类:如二甲双胍作用机制: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适应证:T2DM(尤其是肥胖患者)禁忌证和不适应证:肝肾心肺功能减退及高热慢性胃肠病、营养不良消瘦者不宜用;T1DM不能单独用药,T2DM合并并发症等。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乳酸性酸中毒。
3.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作用机制:明显减轻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所以称为胰岛素增敏剂。
适应证:可单独或合用治疗T2DM(尤其是肥胖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禁忌证和不适应证:不宜用于T1DM、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合用时慎防低血糖。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作用机制: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适应证:T2DM(尤其是空腹血糖不太高而餐后血糖高者),T1DM 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合用可有助于降低餐后高血糖。
禁忌证和不适应证: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不良反应:腹胀、排气增多或腹泻,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时慎防低血糖。
病史:患者,女性,52岁,身高155cm,体重75kg,诊断为2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空腹血糖9.8mmol/L。
首选的口服降糖药物是A. 达美康B.甲苯磺丁脲C.美吡达 D. 二甲双胍E.优降糖标准体重计算: 身高—105=标准体重155—105=50Kg 患者实际体重75Kg肥胖还是消瘦?>20%标准体重——肥胖<10%标准体重——消瘦患者75Kg,标准体重50Kg >60Kg即为超过标准体重的20%应选用何种降糖药?患者男性,60岁。
患糖尿病5年,近期查空腹血糖6.8mmol/L左右,餐后血糖升高较明显。
问题:建议该患者选用何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适应证: T1DM、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糖尿病伴急、慢性并发症、手术、妊娠和分娩、T2DM 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特殊类型糖尿病胰岛素制剂剂型:短(速)效、中效、长(慢)效三类。
短效——普通(正规)胰岛素,皮下注射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主要控制一餐饭后高血糖,是唯一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可用于抢救酮症酸中毒。
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慢胰岛素锌混悬液:主要控制两餐饭后高血糖,以第二餐为主。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制剂来源: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猪胰岛素。
胰岛素剂型及注射装置的改进吸入剂:经肺、口腔粘膜和鼻腔粘膜吸收三种方式。
胰岛素注射装置改进胰岛素“笔”型注射器:使用方便,不必抽吸和混合胰岛素。
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模拟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每小时1U)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
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注射部位:静脉、肌肉、皮下注射。
注射途径: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以腹壁注射吸收最快。
保存:不能冰冻保存,最好保存在2—8C冰箱中。
剂型:40U/ml、100U/ml。
预混制剂:最常用的是含30%短效70%中效的制剂。
⑵T1DM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消瘦患者,初始剂量约为0.5-1.0U/(kg﹒d )。
胰岛素按比例分配用于维持昼夜基础胰岛素水平(占总量40%-50%)和控制餐后高血糖。
强化治疗方案:餐前多次注射速效(每餐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或餐前即时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⑶T2DM补充治疗适应证:用于经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到良好控制目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