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结构与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市场如何运作。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分析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市场均衡等问题,并了解政策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引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3. 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利润最大化4.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5.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的形成、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6. 要素市场: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均衡7. 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按时提交。

3. 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程预习和复习。

六、教学材料1. 教材:[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2. 参考书籍:[参考书籍 1],[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参考书籍 2],[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3. 课件:教师自制的 PPT 课件七、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

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 XX%,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XX%。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教案主题:微观经济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供给与需求、市场均衡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原理。

3. 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对策。

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观经济学概述a. 定义和研究对象b. 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2. 供给与需求a. 需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b. 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c.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3.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a. 价格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 收入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c. 弹性对供求关系和市场调节的影响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a.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b. 政府干预的原则和方式c.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调节和改善5. 生产与成本a. 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b. 成本的分类和计算c. 规模经济和边际效应6. 市场结构与竞争a.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b. 垄断和竞争的区别与影响c. 市场竞争的促进和限制三、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

4. 案例研究: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作为教学参考。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考试,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市场等,了解实际经济运作并进行观察和分析。

2. 研究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微观经济学的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撰写报告。

七、教学安排:本教学计划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大致按照以下时间安排:1. 第一节课:微观经济学概述2. 第二节课:供给与需求3. 第三节课: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4. 第四节课: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第五节课:生产与成本6. 第六节课:市场结构与竞争7. 第七节课:复习与总结八、教学时长: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每节课的教学时长建议为45分钟至1小时。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单选 判断 名词解释
单选 判断 名词解释
支撑 分值
目标 目标1 目标2 10 目标3
目标1 目标2 20 目标3
目标1 目标2 20 目标3
目标1 目标2 10 目标3
目标1 目标2 10 目标3
目标1 目标2 15 目标3
目标1 目标2 5 目标3
目标1 5
目标2
目标1 5
目标3
难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听讲,做好
思政元素: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对待
目标1
三、需求
笔记
4 效用价值论
目标2
理论
课后:复习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在课堂上主要运用讲
目标3
巩固重点
授法和案例法开展教学,辅以启发式提问以提高学
和难点问
生学习兴趣并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重点: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最佳生产 课前:预习
金融与贸易学院
二、课程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是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入门课程。《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 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及其改善途径。研究内容包括供求与价格、 消费者选择、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 配、一般均衡和效率、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强调专业基础知识 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能够 运用微观经济理论进行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并理解微观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目 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训练经济学直觉, 的能力

标 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学习教案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学习教案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学习教案一、引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学科,它关注个体参与市场活动的决策过程及其结果。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学习教案将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弹性的概念及其应用;3. 理解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的决策过程;4. 学会运用边际分析解决经济问题;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市场和经济体系1.1 市场的定义和功能1.2 市场类型及其特点1.3 分析市场均衡的方法2. 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2.1 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变动2.2 供给的决定因素和变动2.3 市场均衡及其影响因素3.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3.1 弹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2 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和分类3.3 收入弹性的影响因素和分类4. 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4.1 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4.2 消费者均衡和条件4.3 收入和替代效应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5. 生产者行为与利润最大化5.1 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5.2 成本理论和边际成本5.3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和决策规则四、教学策略1. 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微观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进行经济问题的实际调研和分析。

例如,让学生观察市场价格的波动,掌握市场供求关系和弹性的实际表现。

3. 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经济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每个教学单元后进行简单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和项目:布置作业和项目调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经济问题。

3. 期末考试: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整体掌握。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5082042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总课时数: 54
学 分: 3
一、 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基础知识;掌握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学的基 本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这些原理与方法分析各种经济与管理问题,同时为进一步 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经济理论基础。
难点: 1、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 2、劳动市场均衡与工资的决定
九、资本市场 基本要求: 了解资本与其他要素的区别。
重点: 第一节 资本需求:厂商投资决策 1、作为要素的资本 2、投资与未来收益的现值 3、厂商的资本需求 第二节 资本供给:个人储蓄决策 1、储蓄决策 2、跨期选择模型 第三节 资本市场均衡 1、资本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2、均衡利率的决定 3、利率水平的差异
难点: 1、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2、激励机制的设计方案。
十四、外部经济 基本要求: 掌握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
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重点: 第一节 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 1、外部经济 2、外部成本 3、外部收益 第二节 干预方案 1、皮古税收 2、标准方案 3、许可证方案 第三节 产权与科斯定理 1、产权与外部经济 2、科斯定理 3、公共悲剧
难点: 1、一般均衡分析; 2、洛伦兹曲线; 3、帕累托最优与福利。
十三、不完全信息 基本要求: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与理解应用。
重点: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 1、信息与信息成本 2、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3、市场有效性 4、风险分享 第二节 激励机制 1、委托—代理问题 2、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 3、激励机制的设计方案 4、不对称信息下的次优激励机制 5、激励机制实例 第三节 信号显示 1、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 2、劣质产品的市场均衡 3、信号显示 4、建立信誉的成本—效益分析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2. 理解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市场失灵等重要概念和原理;3. 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4.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5. 心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2.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或实际问题引入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理论讲解: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市场失灵等;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澄清思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准确性、清晰度和逻辑性等;3. 考试评价:通过定期的考试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微观经济学经典教案

微观经济学经典教案

微观经济学经典教案第一节:引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并通过分析个体决策背后的经济原理来解释市场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优质的教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深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准确传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第二节:供给与需求1. 概念解析供给和需求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2. 教学方法(1)引入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供给和需求对于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图表分析:使用供给和需求曲线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供给和需求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探讨供给和需求的实际应用,以加深理解。

第三节:边际效应理论1. 概念解析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资源所带来的附加效益或损失。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指出,随着某种产品或资源的使用或消费增加,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2.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将边际效应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和递减原理。

(2)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边际效应的变化,让他们能够量化地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边际效应的应用和限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节:弹性理论1. 概念解析弹性是指市场对于价格和需求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对需求变动的反应程度。

2. 教学方法(1)实际案例: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商品和服务的弹性差异,并理解价格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路径依赖:引导学生思考弹性理论对市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并通过路径依赖的分析方法,加深对弹性理论的理解。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题强调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1.2 经济学的定义和方法解释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解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1.3 市场经济体制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征讨论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体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特征讨论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2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定义和曲线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2.3 市场均衡和价格决定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条件分析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机制讨论市场均衡的实际应用和例子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理论3.1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收入、价格、偏好等3.2 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解释需求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需求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3 需求弹性解释需求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需求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需求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四章:生产者行为和供给理论4.1 生产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生产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生产者行为的因素:技术、成本、市场价格等4.2 供给曲线和供给定律解释供给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供给定律的原理和应用4.3 供给弹性解释供给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供给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供给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五章: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5.1 完全竞争市场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和优点讨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局限性5.2 垄断市场解释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和缺点讨论垄断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影响5.3 竞争和垄断的政府干预解释政府对竞争和垄断市场的干预手段和理由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的影响讨论政府干预的利弊和争议第六章:价格歧视和市场策略6.1 价格歧视的基本概念解释价格歧视的定义和类型: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分析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和条件6.2 价格歧视的市场策略和效益讨论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策略和目的分析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和企业利润的影响探讨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中的例子和争议6.3 价格歧视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讨论价格歧视引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分析价格歧视对消费者和社会的影响和公平性探讨解决价格歧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7.1 外部性的基本概念解释外部性的定义和类型: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分析外部性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7.2 外部性的内部化和矫正讨论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税收、补贴、企业合并等分析外部性矫正政策的效应和局限性探讨外部性矫正的公钥和私钥解决方案7.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解释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分析公共物品市场的失效和解决方法:政府提供和公共资源管理讨论公共物品政策设计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第八章:信息不完全和市场失灵8.1 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机制解释信息不完全的概念和原因分析信息不完全对市场决策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2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定义和机制分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市场合同设计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完全等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和效应探讨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过度干预的问题第九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9.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定义和计算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经济含义和作用9.2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和应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方法: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价格制定和市场分析中的应用9.3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与公平分配的关系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中的争议和解决方案第十章: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和未来发展10.1 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分析微观经济学在产业组织、金融市场、劳动市场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探讨微观经济学在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10.2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讨论微观经济学在解释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局限性分析微观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10.3 微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探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证分析分析微观经济学对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影响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经济学在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重点解析:市场的概念和特征,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60633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30%;期末70%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

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3.掌握微观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运行机制。

本课程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市场结构、价格理论等重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等;2. 掌握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3. 理解市场结构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市场效率和公平性;4. 掌握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5. 理解企业生产和成本的关系,掌握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方法与过程。

三、课程内容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a. 经济学基本概念回顾b.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市场需求和供给分析a. 需求的概念与弹性分析b. 供给的概念与弹性分析c. 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分析3. 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a.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b. 垄断市场结构c.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d. 集中度和市场效率的关系4. 价格理论与价格弹性a. 成本和供给决定价格b. 需求弹性的概念与计算c. 价格弹性的实际应用5. 企业生产和成本a. 企业生产函数和长期短期成本曲线b. 边际分析与企业供应决策c. 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方法与过程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系统性地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市场行为、企业决策等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4. 课堂练习:布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5. 资源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搜索并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市场结构、价格理论和企业决策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明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掌握微观个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配置资源的基本原理以及各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原则;了解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以及西方经济学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本课程的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阐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现象。

二、课程教学要求讲授过程中,在保持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注意其局限性的介绍。

突出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应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

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讲授相关理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积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本课程相关的综合性案例分析,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并演示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以及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收集及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习得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1.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原因;2.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4.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5.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理解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掌握理论:掌握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导致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主要原因以及市场自动调节的有限性,会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加以调节。

2能力层面系统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对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物品的类型和分类标准,形成全面、系统、联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判断实践能力:根据案例材料,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由知识到能力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搭建一座“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思维桥梁,使学生能就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导致市场失灵问题搜集信息与资料,善用适当的理论知识,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3素质层面提高专业素质:通过案例的学习、理论框架的构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政府政策,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市场机制调节的有限性,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经济学理论,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和意义的思考,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课程思政1融入知识点《新闻1+1》:篮球场,还是广场。

2融入方式提高专业素质:通过案例的学习、理论框架的构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政府政策,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市场机制调节的有限性,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经济学理论,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和意义的思考,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3思政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三、教学引入学生需要预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知识点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相关知识,对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概念及其导致的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自己的利益
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
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思想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
(二)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其基本循环过程是:家庭通过要素市场从厂商获取要素收入
通过产品市场购买产品形成消费支出
厂商在要素市场用于购买生产要素所形成的成本支出通过在产品市场出售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加以补偿
在这一循环过程中
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并将其有效组合起来生产消费者愿意并能购买的产品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家庭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相应的收入用于购买满足自己不同偏好的产品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目标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一)可证伪性: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力求描述经济现象的存在、运行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它主要涉及事实判断
并试图在对象之间建立联系
判断正确与否要通过实事加以检验
是以各经济主体是独立的决策主体、信息充分、竞争完全、价格灵敏以及不存在经济活动外部性等为前提条件的
然而现实经济活动很难完全具备上述条件
市场失灵现象的大量存在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本书第七章分别分析垄断、公共品、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依靠市场机制自我完善和政府微观政策手段矫正市场失灵的运作机制及其效果
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授课对象:本课程适合经济管理类学生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学生。

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等。

要求: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独立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素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将按照正确率、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以确保公平公正。

五、课程资源与支持教学资源:我们将提供完整的课件、案例素材、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支持:我们将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学习小组等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课程评估与改进课程评估:我们将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

反馈机制:我们将鼓励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了解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程衔接与拓展与先修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与先修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市场、供给、需求、价格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引言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2.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讲解市场的定义、类型和竞争机制,分析市场竞争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3. 第三章:供给与需求探讨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讲解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机制。

4. 第四章: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弹性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讲解弧弹性和点弹性的计算。

5.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和消费决策,分析需求曲线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阐述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权威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参考书籍和论文,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 网络资源:推荐访问经济学相关网站和论坛,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4. 软件工具:学会使用经济学软件工具,如计量经济学软件等。

5. 现实案例:收集国内外经济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六、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教学内容:分析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包括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

探讨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机制,了解工资、利率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形成。

研究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五常(1935—),著名华 人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 的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 人之一。
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基本假 设:个人(individual)是所有 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也就是 说,任何经济问题不可以从一 群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或 一个国家为起点来分析。说什 么宏观经济,社会福利,或什 么政府策划,都一定要以个体 或个人为分析单位[1]。
[1] [2] Sally Wehmeier;《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 牛津 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94页,第1049页。 [8]乔治·恩德勒 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205页。
Page 11
1.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含义
社会科学基本社会理论上的一种倾向, 它认为“关于社会整体的陈述能够依据个体 特性的陈述来解释”,或者说,“所有对社 会现象的解释都必须归结为关于个人的事 实”[1]。
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
Page 1我思故我在。 来自—笛卡尔笛卡尔(1596年-1650年):法国著名的哲 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对 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 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 之父。
Page 2
方法(method)是决定一个主题的范 围和界限,并确定在这些界限内可接受的获 得真理的工作方式的准则、假定、程序和范 例的组合[1]。
[1] 尼古拉斯·布宁 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619页。
Page 12
社会现象与社会 社会现象: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
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现象[1]。 社会(整体):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
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
[1] [2] 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第1651页,第1648页。
Page 18
现代经济学在看待复杂的经济世界时,通常 采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仅就微观经济学而言,是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 义的,也是本书贯彻的方法论[15]。
[1]杰弗瑞·霍格森:《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含义》,姚中秋:《自发秩序与理性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3页。
Page 15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图解
方法论的 个人主义
研究的基本 单位:个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
研究的重点: 人与人的互动关系
无名氏定理
图2
Page 16
研究的对象: 社会现象
2.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1] 转引彼德·格罗奈维根:《政治经济学与经 济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 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0页。
Page 5
张维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1]
首先,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个人决策。 其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理解你生活于其间的 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再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理解政府政策的优 与劣。 最后,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改进你的思考方式。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742页。
Page 4
经济学不是教条,而 是一种方法,一种智慧工 具,一种思维的方法,它 有助于掌握它的人得出正 确的结[1]。
——凯恩斯
凯恩斯(1883-1946):英国著名 经济学家,他在1936年出版的《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现代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1]张维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市场经济导报》2000年第2期,第64页。
Page 6
二、微观经济学的隐性理论结构: 方法论
Page 7
对方法论的讨论,除 非能引导到应用,否则 会相当无趣[1] 。
赫伯特·西蒙(1916~2001),美 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经 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1978年 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 2010年,第70页。
Page 17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社会科学基本社 会理论上的一种倾向(与结构主义倾向相 对立),主流经济学理论尤其建立在这一 基础之上。不过,最近其他社会科学(如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生物学也在这一 基础上作理论努力[14]。
[14] 乔治·恩德勒 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206页。
[1]尼古拉斯·布宁 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617页。
Page 3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 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 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 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
——恩格斯
恩格斯(1820年-1895年):德国思想 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之一。
Page 10
Micro-(微观):原子与个人
Micro-(微观):微小的(small)、规模小的 (on a small scale)[1]; Macro-(宏观):大的(large)、大规模的(on a large scale)[2]。 大概是西塞罗(Cicero)将希腊词“atoma”翻译 成了“individua”一词。因此,在个人主义这个概 念中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了不可分与未曾分的含义 [8]。
[1] 赫伯特·西蒙:《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 学》,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Page 8
Mi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
Micro-
economy
-ics
(微观)
(经济)
(学)
图1
Page 9
(一) Micro- ( 微观 )—个人: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Page 13
(1)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释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 过程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现象,或者解 释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 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必须以“个体 特性的陈述”或“个人的事实”为出发 点或基本单位。
Page 14
(2)无名氏定理
所有对社会现象令人满意的成功(包括经 济学当中的)解释,都包含了个体之间的互 动关系。换言之,即使还原为个体,个体之 间的互动关系仍然被包括在这个解释中。由 于这个命题并没有正式的证明过程,它将被 称为“无名氏定理”[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