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共包括农村社会学(50分)、农业政策学(50分)和农业经济学(50分)三部分,这三部分的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社会学》是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李守经主编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1、乡村建设运动。
2、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3、农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农村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5、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6、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7、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分化。
8、农村社会流动。
9、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10、农村社会控制的原则与机制。
(四)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五)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基础课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名词解释 10分简答题 25分论述题 15分(六)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七)主要参考书[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何忠伟主编的《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农业政策学基本原理
E1
t2 t1 第三种情况:I=E3-E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三)评估的方法
定 性 评 估 方 法
– 农业政策对象评定法 – 政策执行者评定法 – 德尔菲法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定量评估方法
三、政策实施
•政策实施的概念 失效率 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指农业 •政策实施的一般规律 政策方案被批准并正式颁布 •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 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
变为现实的过程。从逻辑上 时间 早期失效 偶然失效 耗损失效 A B 讲,政策一经颁布,就是政 策实施过程的开始,但是, 图1 浴盆模型图 这时的政策仍然是观念形态 的东西。
• ⑴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 大问题 • ⑵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 主要问题 • ⑶必须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 加以解决的问题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一项政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农业政策目标确定 •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
(三)农业政策概述
•农业政策的概念 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 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 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 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重要性 “农业的发展,一靠投入、二靠科技、三 靠政策”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 • • (1)成本效益分析方法P80 (2)加权评判法P82 (3)模型分析方法 (4)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农业政策学》教案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阐述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手段,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农产品数量管理,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2
3.农业财政政策的作用,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农业金融政策的作用,农业金融政策的目标,农业金融政策的内容。
4.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政策规定。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介绍农业财政金融政策的目标、手段,农业投入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3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目标,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农村就业政策及其目标,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作 业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案10
项 目
内 容
章
第十章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学 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目标、内容,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掌握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具体内容。
4.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对策。
教学难点
教
学
内
容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村人口政策,农村教育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内容。
教学案例或实例
教学方式
讲授
农业政策学第二讲(2学时)(3)
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称科学决策模型,包括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 模型。 基本特点是:充分发挥决策系统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 科学的方法技术,全面认识决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事先有通 盘规划和严密论证,并对全过程均有控制。 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冷静的、科学的分析研究,体现出 高度的决策自觉性,可降低决策的失误率。 缺点:需要有信息、体制、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多方面严格 的条件;理性决策模型并不能完全保证所制定的行政决策一定科 学、正确。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人们在决策时遵循 利益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寻求最佳方案时,只选择一个或几个比较 适宜而可行的方案做可行性分析,只要其中一个方案产生的收 益大于成本,便可采用。
委托-代理理论
基本理论:财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契约关 系,所有者是这一关系的委托人,管理者为代理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经常不一致,所以委托人不得 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 案例分析:现代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 防范代理人侵犯委托人利益的机制:董事会、监事会、 总经理的机制;股东在证券市场上用脚投票和用手投 票的机制;经理人市场发育;职工所有权制度;期权 制度等。
精英模型
由托马斯戴伊和汤姆逊提出,认为公共政 策是那些居统治地位的领袖人物的偏好和 价值观的反映。
精英模型主要关注领导人物在政策制定和 执行中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广大社会群 众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探索事物发展变化规 律变化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采 取的各种手段或操作的总合。分为三个层 次:隶属于各学科的具体方法;各学科中 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如逻辑方法、数学 方法等;哲学方法,如辨证法、认识论等。
农业政策学基本原理
• ⑶必须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 加以解决的问题
17
一项政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农业政策目标确定 •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 ➢经济手段有什么?各有什么优点、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 关键在于能否增进实施对象的物质利益。 ➢注意:理论依据、背景、环境
13
表2-1 发达国家常用的农业政策工具
政策类型
政策工具、手段
政策类型
政策类型
收入政策
直接收入支持 差额转移支付 减灾转移支付 转产转移支付 生产者赋税
营销支持
机器购置补贴 营销开发项目 存储补贴 分级监控服务 运输补贴
价格干预 投入支持
干预价格 出口补贴 进口关税 双轨价格政策 国内价格控制 非关税壁垒 国家收购 定额管理
• 谁来制定政策? • 什么问题才能上升为政策? • 一项政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政策制定的程序应该是什么?
15
主体:谁来制定政策?
• ⑴专职农业政策制定与研究机构 • ⑵农业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 • 注意: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权利、效力
也不一样
16
客体 :什么问题才能上升为政策?
• ⑴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 大问题
第一讲农业政策学基本原理
主 讲:李建强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
讲授内容
• 重点、难点:
•
政策制定与评估方法
• 政策与农业政策
• 农业政策的制定
• 农业政策的实施
• 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
2
一、政策与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1.政策及其要素逻辑关系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政策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2.农业政策的概念、内容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农业环境政策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1、实证研究的方法2、历史分析方法3、结构分析方法4、模型分析方法2.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3.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对外贸易状况分析:某一农产品在外贸中的地位分析,进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进出口结构分析,进口来源与出口去向分析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价格波动分析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第三章1.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特征:1、层次性 2、时序变化性 3、相关性▪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管理考纲
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管理考纲《农业经济学》部分(50分)一、总体要求《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
要求考生主要掌握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内容及比例1.农产品市场(12分,8%)(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规律,供给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农产品需求的含义与需求规律,需求变动与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需求弹性。
(2)农产品流通与市场。
市场与流通的含义,农产品流通特点与渠道,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农贸市场,超级市场与农产品连锁经营。
农产品新型产销对接模式与电子商务。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与特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
2.农业生产要素(15分,10%)(1)土地与水资源。
土地的概念、分类与特性,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土地集约经营概念、类型、意义、途径和衡量指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概念、意义、途径与措施。
土地制度的含义与特点,土地所有制与使用制,产权含义、特征、功能,土地产权的含义与权能构成,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的原则和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2)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与特点,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内容和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选择。
(3)农业资金与农业信息。
农业资金的含义、分类、运动规律、运动特点。
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农户资金。
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完善。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doc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引言*“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和政府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
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有的认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有的主张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有人进行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试验。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方面,着重分析要素市场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尤其产权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土地制度被有些专家认为是“三农”新政的核心之变。
(2)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关注粮食部门比其他农业部门相对较多,提出除了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3)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有的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人口流动性等,有的认为农民负担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谈判力量问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分配。
(4)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考虑更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口:失地农民、农民工。
(5)有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的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6)结合税费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财政问题及乡镇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
(8)学者对重塑农村经济主体提出了建议,尤其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doc
农业政策学【注意点:人章节,小点,不确切】第一章导论1. 识记: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失灵的含义。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2•领会: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
市场失灵原因:①市场机制木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②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③自然垄断的存在④信息不对称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必要性:1 rh于市场失灵的存在2政府干预的基木目标是对宏观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控制,从而使国家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缺陷:首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其目标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完全一致,其措施也不可能与市场机制完全相容。
其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体的人,而每个抱有良好愿望的人都有可能犯错误。
不了解实际情况或缺乏应有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导致政策的失败。
3•掌握: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的特点:农业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其他特点如:土地不可替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吋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农业生产单位往往是一家一户等等。
(补充:经济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屮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包插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口然力和外界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断更新繁衍的过程。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计等与农业相关的经济学科。
它探讨农业经济的规律和原理,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理论、农业供求理论、农业价格理论和农业效益理论等。
1. 农业生产理论农业生产理论研究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初级要素与高级要素的转化、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关系等。
2. 农业供求理论农业供求理论研究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和调节机制。
它分析农业生产与消费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和特点。
3. 农业价格理论农业价格理论主要研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方法。
它分析农产品价格的内在规律,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农产品价格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4. 农业效益理论农业效益理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它探讨农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益与成本,为农业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农业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政策制定、农业管理和农业市场分析等方面。
1. 农业政策制定农业经济学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研究,农业经济学可以指导农业政策的制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生计改善。
2. 农业管理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为农业生产组织、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提供决策支持,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 农业市场分析农业经济学可以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出合理的决策,避免经营风险。
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考研知识点-农村政策学
农村政策学(一)、概述一、政策的概念和类型:p2政策(概念):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类型:依据政府行为影响的范围分类,一般可以把政府政策分为:1、社会政策;2、经济政策;3、技术政策;4、农业政策;5农业市场政策等等。
二、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p7农业政策(概念):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重要性:??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p91、经济活动中市场失灵存在的客观事实导致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而政府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实现。
政策的作用是按照政府的目标去修正市场失效,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一个平衡点。
2、政府通常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实行干预,包括:a、为农民直接提供补贴;b、提供农业信贷服务;c、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d、提供农业教育科技服务;e、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f、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g、实行食物分配计划;(目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和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具体见书p10)(二)、农村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一、农村政策系统模型:p23二、农村政策过程模型:p25三、农村政策的具体分析方法:p27具体分析方法:1、事实分析:政策分析中所讲的事实,多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
2、价值分析:价值是一定主体所具有的不依具体情况的改变而转移的期望、肯定、支持和反对、讨厌、放弃事物的评价标准。
3、规范分析:规范是指准则、标准或尺度。
4、可行性分析:政策分析中的可行性分析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各种方法论证既定政策在政策实践中是否可以执行并且产生预期社会效果的一种行为。
(具体见书p28)(三)农村政策运行过程一、中国农村政策目标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p41中国农业政策目标:1、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4、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农业保护政策
专题之五农业保护政策第一节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二是为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二、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1)农业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市场及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只具备其中一个特性的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农业多功能性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
这部分非商品产出很难对其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
而且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他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
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提出了政府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3)农业的弱质性。
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而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农业科研周期长、技术进步缓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金、劳动力都大量的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
(4)农业的不稳定性。
三农经济数据分析手册
三农经济数据分析手册第1章农业经济数据分析概述 (4)1.1 农业经济数据概念与分类 (4)1.1.1 生产数据: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等指标。
(4)1.1.2 流通数据:涵盖农产品流通渠道、交易价格、物流成本等指标。
(4)1.1.3 消费数据:反映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
(4)1.1.4 贸易数据:涉及农产品进出口数量、金额、贸易伙伴、贸易方式等。
(4)1.1.5 政策数据:包括农业补贴、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对农业经济影响的数据。
(4)1.2 农业经济数据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4)1.2.1 意义 (4)1.2.2 方法 (4)第2章农业生产数据分析 (5)2.1 农业生产总量与结构分析 (5)2.1.1 农作物生产总量分析 (5)2.1.2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5)2.1.3 区域农业生产分析 (5)2.2 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分析 (5)2.2.1 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5)2.2.2 农业生产效益分析 (5)2.2.3 农业科技对生产效率与效益的影响 (5)2.3 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5)2.3.1 自然资源因素分析 (6)2.3.2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6)2.3.3 市场因素分析 (6)2.3.4 科技因素分析 (6)2.3.5 政策因素分析 (6)第3章农村经济数据分析 (6)3.1 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分析 (6)3.1.1 农村经济规模及增长速度 (6)3.1.2 农村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 (6)3.1.3 农村就业结构分析 (6)3.2 农村产业结构分析 (6)3.2.1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7)3.2.2 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分析 (7)3.2.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7)3.3 农村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 (7)3.3.1 农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7)3.3.2 农村经济增长波动分析 (7)3.3.3 农村经济风险预警与应对 (7)第4章农村人口与劳动力数据分析 (7)4.1 农村人口结构与分布分析 (7)4.1.1 农村人口总量及占比 (7)4.1.3 农村人口性别结构 (8)4.1.4 农村人口地区分布 (8)4.2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分析 (8)4.2.1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8)4.2.2 农村劳动力流动 (8)4.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8)4.3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素质分析 (8)4.3.1 农村人口教育水平 (8)4.3.2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8)4.3.3 农村人口健康与福利 (8)第5章农村市场与消费数据分析 (9)5.1 农村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9)5.1.1 市场规模与增长 (9)5.1.2 农村市场主体 (9)5.1.3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9)5.2 农村消费结构与水平分析 (9)5.2.1 消费结构 (9)5.2.2 消费水平 (9)5.2.3 消费升级 (9)5.3 农村市场与消费政策影响分析 (9)5.3.1 农村市场政策影响 (9)5.3.2 消费政策影响 (9)5.3.3 政策建议 (10)第6章农村金融数据分析 (10)6.1 农村金融市场概况分析 (10)6.1.1 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与结构 (10)6.1.2 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分析 (10)6.1.3 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分析 (10)6.2 农村信贷与保险业务分析 (10)6.2.1 农村信贷业务分析 (10)6.2.2 农村保险业务分析 (10)6.2.3 农村信贷与保险业务的互动关系 (10)6.3 农村金融政策与改革成效分析 (10)6.3.1 农村金融政策分析 (11)6.3.2 农村金融改革成效分析 (11)6.3.3 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1)第7章农业科技与信息化数据分析 (11)7.1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分析 (11)7.1.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7.1.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1)7.1.3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案例分析 (11)7.2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分析 (11)7.2.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1)7.2.3 农业信息化政策与扶持措施 (12)7.3 农业科技与信息化政策效果分析 (12)7.3.1 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2)7.3.2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12)7.3.3 政策优化建议 (12)第8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数据分析 (12)8.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需求分析 (12)8.1.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2)8.1.2 基础设施需求分析 (12)8.2 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分析 (13)8.2.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3)8.2.2 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13)8.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13)8.3.1 政策体系 (13)8.3.2 政策效果 (13)8.3.3 政策建议 (13)第9章农村扶贫与社会保障数据分析 (14)9.1 农村贫困状况与扶贫政策分析 (14)9.1.1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 (14)9.1.2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 (14)9.1.3 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14)9.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分析 (14)9.2.1 农村养老保险分析 (14)9.2.2 农村医疗保险分析 (14)9.2.3 农村失业保险与就业援助分析 (14)9.3 农村扶贫与社会保障政策效果评价 (14)9.3.1 贫困减少效果评价 (15)9.3.2 社会保障水平提升评价 (15)9.3.3 政策可持续性分析 (15)9.3.4 政策公平性评价 (15)第10章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15)10.1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5)10.1.1 经济发展现状 (15)10.1.2 存在问题 (15)10.2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15)10.2.1 发展战略 (15)10.2.2 发展目标 (16)10.3 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与措施 (16)10.3.1 政策建议 (16)10.3.2 措施 (16)第1章农业经济数据分析概述1.1 农业经济数据概念与分类农业经济数据是对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数据集合。
甘肃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政策学)2020年考研专业初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政策学” 科目大纲
学院名称(盖章):
财经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8 年 9 月 13 日
1
科目类型 考查目标 考试要求 相关书目
《农村政策学》
科目三
√
科目四
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真实反映考生对农业政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 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反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农业政策问题的能力 与水平,并以此作为我校选拨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依据。
2
4.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原则方法和基本程序。 (五)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 1.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2.农业政策评估的方法、内容和程序;3.农业政 策调整的原则、内容及形式。 (六)农业结构政策 1.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2. 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区域结构;农业区域结构政 策目标;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3.农业部门结构的概念及政 策。4.农业经营规模的内涵;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七) 农业土地政策 1.确定土地政策目标的原则;土地政策目标的演变;2.农业土地所有政策、使用 政策;3.国内外农业土地流转政策;4.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八)农村人力资源政策 1.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与目标;2.21 世纪我 国农村就业形势与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政策;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 的理论与政策模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的形成与缺陷;农村人力资源政 策措施。 4.21 世纪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及途径。 (九)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1.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2.农业技术推广原则、基本思路及目标;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趋势探索。 (十)农产品流通政策 1.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及手段;2.国内农产品流通和价格体制与政策演变;3.农 产品出口鼓励政策;进口限制政策;出口限制与进口鼓励政策;4.农产品市场结 构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及市场管制措施; (十一)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 1..农业投资的投入机制及政策;2.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及评价;3.我国农村金融组 织体系;农业金融政策的内容及改革 (十二)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1.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及措施;2.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及农业环境政策;3. 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及资源保护政策; (十三) 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1.我国农村人口政策的目标及内容;2.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政策目标及政 策措施;3.贫困的含义及测量;我国扶贫进展以及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扶 贫政策及扶贫方式的选择;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及保障体制建 设目标与政策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学习目标: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与经济福利农业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原理一、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是研究非市场决策、对政府决策过程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即不纠缠于国家这样做是否会比那样更好;它更关注于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
它是用经济学工具提示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它所关注的问题如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
该理论假定所有政治行为人(选民、纳税人、候选人、立法者、官僚集团、利益团体、政治党派、官僚体制与国家政府),都与市场行为人的表现一样:自利、理性并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政党及其候选人对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并无实质兴趣,而只是对在竞选中获胜情有独钟。
因此,任何政党及其候选人总是力图寻找那些最能吸引多数选民的政策立场。
该理论认为,政府计划大都与公共产品有关。
一个理性经济人会联合那些有共同需要的人,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部门旋压,设法寻求特定利益——补贴、特权或保障。
这些特定利益的成本可分散至所有纳税人身上,而这些人并不愿意承担该成本。
这种利益集中于少数人而成本分散于多数人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少数具有同质性利益的、高度组织化的利益集团的形成。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投票机制问题:作为代表,政府如何了解民众的偏好、偏好的表达方式、偏好的加总方式;作为民众如何组成利益集团表达特殊要求等。
官僚行为和政府膨胀问题:二、委托——代理理论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党,它们代表的是人民的意愿(利益)。
“人民”是可以划分为具有共同需要、利益和信念的阶层和群体(利益集团、政党、工会、卡特尔,以及具有传统形象的资本家和工资收入者)。
这些通过自己的组织,采取共同行为,来确保自己的偏好能够压倒其他群体的偏好。
他们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社会主体的角色出现。
这样个体与主体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每个群体(或社会主体)都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政府的行为(如采取扩张或紧缩政策、采用不同税率、对特殊部门的保护等)。
这一理论将种类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契约关系,从现代产权结构来看,财产的所有者是这一契约关系的委托人,而管理者为代理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又经济经常不相一致。
所以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
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各经济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农产品地区封锁等政策行为后果。
三、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把社会行为分成: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等。
该理论并将组织行为看作是当代行为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的行为。
它对组织结构变革和行为方式变化趋势的分析,对促进组织结构变革和行为方式变化原因的分析,对我们分析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业政策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组织变革:又称组织发展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内外环境变化,有计划地对组织系统做出以改变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为重点的系统变革,以保持和增进组织的生命力和效率。
四、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一)经济福利与政策的关系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目的在于推动农业向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政策制定者主要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达到改变整个农村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
所以,农业政策的研究要求我们考虑把出现在现实社会中的可以选择的经济情况,分成“较好”和“较坏”的等级问题,而讨论这一问题的理论大多来自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成员集团的福利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同研究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微观经济学不同,它是关于整个社会的目的达到的程度,而不是它的成员的私人目的达到的程度(D·M·Winch)。
福利经济学,努力阐述某些主张,根据这些主张,我们可以按较好或较坏的尺度,把现实社会中可以选择的情况分成等级(E·J·Mishan)。
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对于可以选择的政策之间以及好与坏的制度之间,怎么样和用什么标准做出或应该做出他们的选择的理论(Arrow and Scitovsky)。
由此可见,福利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之间的关系。
一个理性的个人可以在各种事物之间排列出好坏、有无差异等等的偏好秩序,福利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找出社会整体的“偏好秩序”,经济学的许多问题都有赖于对“社会偏好”和“社会福利函数”的理解。
政策的出台必然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调整,寻求满足每个成员福利最大化是政策研究的首要任务。
福利经济学和农业政策的联系是明显的,以致于农户、农业企业和地区政府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总是以自己从某项已出台的农业政策中获取利益的多少来评判农业政策的优劣,并以此作为政策行动的依据。
考察福利经济学的全部内容不是本书的重点,我们在些集中讨论福利经济学对农业政策研究有特别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由完全市场经济形成的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可以看作经济效率高的,政府政策导致背离这些条件的范围,可以看作经济效率低的。
二是可以衡量某一政策变化的福利效果。
(二)新旧福利经济学简介关于“效用”: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者中如何进行分配,以达到人类的最大满足”。
这是的满足也称满意度,或个人的幸福指数,也称效用。
一个人的幸福与许多因素有关:一是与享受到的物质的数量有关(衣食住行);二是与其他因素有关(闲暇、安全、健康、婚姻与家庭、荣誉感、知足感等)。
“健康是1,名和利不过是1后的面的0”。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享受到的物质数量。
如果用U表示一个人的满意程度,x n表示享受到的第n种物质的数量,则下面的函数被称为效用函数:U=F(X1, X2, … X n)1、旧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最早由庇古(Pigou)、马歇尔(Marshall)等人建立起来。
建立的基础是“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的理论假设:效用可以在不同人之间进行比较,个人效用函数是连续的,且边际递减,从而每个人都可以用某种确定的基数值(如1,2,…)来衡量、比较和表示效用满足的大小;而社会福利就是个人效用的加总。
个人效用函数的性质理解:①效用函数是递增函数:例如:当一个人饥饿时,他所拥有的馒头越多,他得到的满意度越大,也就说明一个人占有的物质越多,效用越大。
②边际效用递减:当他吃第一个时,他非常满足,获得较大满意度(效用);当吃第二个时,获得满意度相对较小;此时,如果他感觉饱了,那么第三个对他就没什么用了。
三个馒头的边际效有用:AB>CD>FE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上称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所谓“边际”:指的是靠边的这一个。
2、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Pareto)于1896年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并对“基数效用论”提出批评,认为:①效用未必能衡量,边际效用递减也很难成立;②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只能说出偏好次序。
(如咖啡和茶对一个人的效用大小)③个人效用的最大满足,不是指达到最大的满足总量,而是指达到最高的满足水平。
④由于效用不能相加,所以无从知道一个人所得到的效用总量。
从而每个人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是大还是小,也就无法比较。
因此,基数效用理论不现实。
新福利经济学由此认定: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而不是其它。
(三)社会福利函数如果社会能够把每一可能的经济结构都分成等级,我们就会有把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联系起来的所谓社会福利函数。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简称SWF ),它是决定社会福利的一种实值函数,其数值可理解为取决于所有可能影响福利的变量,包括社会每个成员购买的商品数量、提供的要素数量及其它相关变量。
基数效用论的SWF :∑==ni i X u W 1)(W ——社会经济福利u i ——第i 个消费者的个人效用函数X ——消费集,所提供的全部消费品序数效用论的SWF :W n =F(W 1, W 2, …, W n )0/>∂∂n W FW n ——第n 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其中 0/>∂∂n W F 说明函数单调递增(可以确定获得W 变化引起效用变化的符号+-,但不知二阶导数的符号,所以不知大多少)。
社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既定的资源约束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实现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目的是使个人福利之和最大,以寻求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种SWF 可以在图中用社会福利无差异曲线表示。
社会福利无差异曲线效用的组合。
U A U B :消费者A 、B 的效用。
W 2W 3:福利等高线,且W 1>W 2>W 3社会福利函数把一种经济中所有可以选择的结构完全分成等级,帮助我们了解某种经济变化的方式是否可以看作代表整个社会的改进。
这个函数表明了三点:①它表明任何经济措施,即使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只要能够使社会总福利有所增进,集体效用水平提高,则认为是可取的。
②同时。
社会福利函数也清楚地表明,社会福利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社会的偏好秩序取决于每个人的偏好秩序。
“个人主义”仍是社会福利函数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③社会福利函数还表明,如果社会生产没有增长,任何经济变动都只是一种利益再分配,而在这种再分配中,一方受益,必然是另一方受损,这时就很难对总福利水平是否提高的问题做出判断。
若给定收入分配方案,总收入增长,必然导致福利水平的提高。
(四)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1.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的条件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不使令一个人受到损失。
帕累托是效率如此高的一种状态,不能再通过对资源和产品的再分配来提高效率。
如果通过对资源和产品的再分配,能使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经济就不是帕累托最优,而这种重新配置称作:帕累托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什么?以下面例子进行说明:假如有二种商品:面包和衣服,在甲乙两人之间分配。
现有如下分配方案方案一:如果此时资源既定,衣服与面包在甲乙间的边际替代率为:MRS甲=4 说明甲愿用1单位衣服换4单位面包;衣服少,面包多;MRS乙=2 说明乙愿用1单位衣服换2单位面包;衣服多,面包少;此时,我们可以对此分配方案进行调整:甲用单位衣服换3单位面包,分配方案如下:方案二:分析:对于甲,用3单位(本需用4单位)面包换1单位衣服;对于乙,用1单位衣服,换来了3单位(本只能换来2单位)面包。
说明,甲乙通过重新配置都获得了更大的效用,因此总体效用也得以增大——即实现了帕累托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