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合集下载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市场的供求关系。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供应商生产的商品,供需的变化也决定着价格的波动,经济学原理便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比如,最近油价天天在上涨。

由于日益增长的全球油价,汽油与柴油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消费能力会受影响,这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

由于柴油价格节节攀升,消费者的需求量正在下降,反映出消费者正在有选择地控制消费,而这也与经济学原理有关。

另一个例子,夏天到了,夏装价格也随之大幅上升,这是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

夏季是消费者最大“支出”的季节,许多商家都利用夏天这个机会把原本贵得令人发指的衣物定价得“便宜”,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把自己的商品推到市场上去。

从市场的供需关系上来看,夏装的价格正是在消费者对衣服的旺盛需求下出现的涨价现象,与经济学原理及定价理论息息相关。

再如,我们会发现套餐食品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又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

当外界经济变化,民众拥有的购买力减弱时,套餐食品价格也就相应上涨,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便宜快餐的需求。

而这种价格变动又是市场供求关系在某一次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变化,这又是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的体现。

所以,经济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体现,从油价上涨,夏装价格攀升,到套餐食品价格上涨等,都反映出普遍的市场供求关系。

当供应少于消费需求,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供应多于消费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关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描述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学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通常会上升。

例如,当某种水果的季节性供应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因为需求量不变,但供应量减少。

2.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例如,在购买一件衣服时,你需要考虑到购买一件衣服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和成本。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你做出某种选择时,你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例如,当你选择去旅游时,你放弃了在家休息或工作的机会成本。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工厂排放污染物时,这些污染物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

5.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

例如,当某个行业存在垄断时,价格会被人为地抬高,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例子。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有限资源的分配与使用。

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都能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经济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供求关系、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经济周期等基本原理,经济学可以为现实经济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出发,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的经济现象。

一、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一是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

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市场的资源配置。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价格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特定价格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价格会上涨;当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下降。

这一供求模型是解释价格波动的基础。

二是均衡价格与市场出清。

供求关系的交点即为市场均衡价格,在这一价格下,市场上所有的供给都能被需求消化,市场处于 “出清”状态。

若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将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价格下跌。

反之,若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会上涨,直到市场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三是价格弹性与市场反应。

供求关系中的弹性概念描述了价格变化对供给和需求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越大,供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显著。

例如,奢侈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略有下降就可能导致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必需品如食物的需求弹性则较小,即便价格上涨,需求量也不会有明显减少。

二、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性一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的其他可能选择的最大价值。

在经济决策中,机会成本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所有经济主体在进行选择时,都需要权衡各种可能选项的机会成本。

例如,当企业选择投资于新技术时,放弃了投资于市场扩展的机会,后者就是其机会成本。

二是资源稀缺与选择的必要性。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由于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无限,社会需要通过选择来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修订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修订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修订]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2010年02月16日星期二19:02 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

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卒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 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 “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 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

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

《经济学原理》第20 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 :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 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

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

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

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

《经济学原理》第20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

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

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概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关注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理性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身边的各种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经济情况。

本文将通过引入一些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身边现象。

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需求和供给是经济活动的核心。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确定。

以手机市场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需求增加,手机制造商会增加生产,并提供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手机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竞争将变得激烈,价格可能下降。

相反,如果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可能上涨。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商品本身,而是由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决定。

了解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购买手机或其他产品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面对有限的收入和多种选择时,会通过效用最大化原理进行决策。

效用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或享受程度。

理性的消费者将考虑价格、品质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并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满足的商品或服务。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你想买一杯咖啡。

咖啡的价格、品质和口味将影响你的选择。

如果有两家咖啡店,一家价格较低但品质一般,另一家价格较高但品质很好,你可能会考虑自己的预算和对品质的要求,做出最优选择。

通过了解消费者选择和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我们可以在购物时更加明智地作出决策,避免浪费和满足自己对产品的要求。

机会成本和决策机会成本是指选择某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活动。

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做出某个选择的机会成本。

以出行方式的选择为例。

当你面临去国外旅行的机会时,你可以选择乘坐飞机,但这个选择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可能的出行方式,如开车、坐火车或骑自行车。

关于我们周围一些现象的解释(经济)

关于我们周围一些现象的解释(经济)

关于我们周围一些现象的解释农业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行业,毕竟这关乎国计民生,粮食危机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是很严重的。

回首2008年中国的冰雪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国家为此甚至出台了限制粮食出口政策,国际玉米、小麦的期货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国际米价创出20年来的新高,大约是国内粮价的三倍。

这一方面和自然灾害有关,比如中国的冰雪灾害,越南发生了洪水等等,海地甚至因为缺少粮食而发生了社会动乱,导致了海地总理的下台。

从市场经济上来讲价格的涨涨跌跌是很正常的,我所要谈的是农业背后的问题,为此首先我先解释所谓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把某种资源用于某一目的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的可能得到的最大价值。

举个例子,你有一块土地,你既可以自己种水稻,也可以租给别人建房子,假设土地只有这两种用途,那么你自己种水稻的机会成本就是把田租给别人可能得到的租金。

在农村我有切身的体会,土地的用途是非常少的,除了种农作物外别的用途几乎没有,在城市就不一样了,你可以用它建楼房,高尔夫球场,尤其是城市土地的自然功给是非常有限的,你不可能创造出土地来。

房价并不是因为地价高而高,土地价格却是因为房价高而高。

对于居住来说的住房时相当缺乏弹性的,所谓的弹性就是当房价变化时,需求变化非常小。

比如说,你可以租房用作商铺,可以赚很多钱。

一方面供给很少,另一方面需求很大,于是房子价格自然就高了,这就导致提低价格水涨船高。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土地的用途是很少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建房子不需要土地的话,那么土地的价格的最大值就是种农药作物的最大收入。

土地的用途非常少,那么只要种水稻一年的收入大于种子+农药+化肥+自己外出务工的所得的总和,那么种田便是有利的。

可是在农村,由于土地的用途非常少,那么只要中的还有点利润可赚,哪呢不能外出务工或者从是其他行业有更大收入的人便会种田。

所以你就在农村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种地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年轻人非常少。

暑假毕业实习时如果你在农药公司做销售,你会发现前来买农药的大是老年人。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选择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购买食物到选择工作,从理解通货膨胀到分析市场竞争等等。

下面是几个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的例子: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原理之一、当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往往下降;反之,需求增加,供给不变,价格往往上升。

例如,在夏季,西瓜供应增加,而需求持平,价格下降;相反,在冬季,西瓜供应减少,而需求相对不变,价格上升。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一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行的选择的成本。

例如,当我们选择去看电影时,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就是机会成本,因为这些金钱和时间本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休息。

3.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商品或服务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例如,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电子产品,而国家B擅长生产纺织品,两国通过贸易可以互惠互利,因为国家A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纺织品,而国家B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电子产品。

4.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在增加一单位资源时,所产生的额外效益逐渐减少。

例如,当我们要决定是否继续玩游戏时,最初几分钟可能非常兴奋和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将逐渐降低,再玩一小时的边际效益就会较小。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地分配资源造成的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个市场失灵的案例,因为企业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这些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并非详尽无遗,但它们包含了经济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现象,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是我们研究社会现象和行为的一种科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1.物价波动:物价波动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

当其中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往往会上涨,因为需求超过了供应。

相反,当供应过剩时,价格往往会下跌。

此外,通货膨胀也会导致物价上涨。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物价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供给劳动力的人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可以了解人们的就业状况,包括失业率和工资水平。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波动,例如,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工资会上涨,而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工资会下降。

这对于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和工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3.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指个人或家庭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消费行为可以了解人们的偏好和需求,了解不同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例如收入、价格、广告等。

此外,经济学家还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以及不同消费模式对环境的影响。

4.垄断和市场竞争:垄断是指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应商或者少数供应商,从而限制了竞争。

经济学家研究垄断的成因和影响,帮助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效率。

同时,经济学家还研究市场竞争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影响。

5.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为了调节市场失灵、保护公共利益、提高社会福利等目标。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效果,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

总之,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身边的各种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

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和社会,并为个人和社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可以指导我们面对各种经济问题的解决。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稀缺资源分配的科学。

身边的现象无一不涉及经济学原理的应用。

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我将从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机会成本等多个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一些身边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供求关系。

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随着人们对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供应量不足时,价格往往会上涨。

相反,如果供应量过剩,需求不足,价格则会下降。

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运作,供求关系并不总是平衡的。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到旅游旺季,酒店、交通等服务价格会大幅上涨,而在淡季则会大幅下降。

这就是供求关系不平衡的体现。

其次,边际效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在做出消费决策时的思考过程。

边际效用是指人们通过每单位消费来获得的额外满足度。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人们在消费时往往会选择先满足自己最迫切的需求,然后逐渐满足次要需求。

例如,在购买衣服时,刚开始,人们会选择购买最需要的一两件衣服,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

随着购买的数量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少,到最后可能会出现多出的衣服很少被使用的情况。

另外,每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都面临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个选择而放弃的最优选择的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着时间有限、资源有限的局限。

比如,当我们决定上大学时,我们必须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然而获得了一个更高的学历,提高了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分工与协作原理也能解释我们身边的现象。

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分工和协作来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我们看到很多行业都有专门的工种和职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

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能把资源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最后,需求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需求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的变化程度。

需求弹性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非完全弹性。

例如,在我所在的城市,汽油价格上涨时,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减少开车的次数,选择其他交通方式,此时汽油的需求弹性较高。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下是一些例子:
1.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供应不足时,价格往往上涨。

这是因
为需求大于供应,买家争相购买,导致价格上升。

相反,当供应过剩时,价格往往下降,因为卖方竞争出售商品而降低价格。

2.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经历一段时间后,对于同样的活动或
物品所获得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比如,第一块巧克力可能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但吃了几块之后,满足感就不再那么强烈了。

这可以解释为边际效用递减。

3.机会成本:做出某个决策通常会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

当我
们决定花时间学习时,就放弃了可能用来娱乐或工作的时间。

这种放弃的选择成本被称为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认为我们会在不同的选择之间权衡利弊,选择带来最高的效益。

4.比较优势与贸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某种
商品或服务上具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不同国家或个人应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并进行贸易。

通过贸易,各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整体福利。

5.收入效应:当个人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模式可能会发生
变化。

这是因为个人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更多或更昂贵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消费模式变化被称为收入效应。

这些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从市场行为到个人决策,从物价波动到贸易关系等。

它们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十大原理现实案例分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现实案例分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现实案例分析引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对于解释经济现象和指导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尼格尔·博沃思(Nigel Bosworth)总结出来的一组基本经济学原理,包括了供求关系、机会成本、激励机制等方面。

本文将以这十大原理为基础,通过分析现实案例,来说明它们在真实经济环境中的应用。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在有限的资源下,人们不得不在各种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以购买一台新车为例,一个人可能需要在面临购车和其它消费选择之间进行取舍。

他可能需要舍弃一些娱乐活动或者减少旅行次数,以满足购车的需求。

原理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选择某种行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以大学生为例,他们在选择专业时面临着机会成本。

选择某个专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专业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很可能是无法重复的。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会在每个决策上考虑边际量。

以企业为例,企业需要决定是否继续生产一个商品,他们会比较额外的生产成本和额外的收益,只有当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会继续生产。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原理。

经济政策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激励因素。

以减税为例,在一个国家中,政府通过减税来激励企业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受益贸易能使每个人受益是一个经济学原理。

以国际贸易为例,各国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每个国家都能从中受益。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方式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方式,这是一个经济学原理。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电子商务为例,通过在线市场的形式,买家和卖家能够更方便地进行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原理七:政府存在是有原因的政府存在是有原因的,这是一个经济学原理。

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着各种角色,例如监管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等。

以环境保护为例,政府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资料讲解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资料讲解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

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片一AC])*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

从我们购买日常用品到做出职业选择,经济学原理都在发挥作用。

以下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并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供求关系”。

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当需求量减少时,价格就会下降。

这一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比如,当某种新款手机上市时,由于大家的需求量增加,价格往往会比较高;而在手机淘汰市场后,价格就会相对下降。

这种供求关系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购买决策,也对我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机会成本”。

这是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取舍。

比如,当我们决定去旅行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旅行的花费以及因为旅行而放弃的工作收入。

这种机会成本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边际效用递减”。

这是经济学中的又一重要概念,指的是当消费一种商品或服务时,其额外效用会逐渐减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现象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当我们吃第一块巧克力时,我们会觉得非常美味;但是当我们吃到第五块或第六块时,我们的口味感受就会逐渐减弱。

这种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提醒着我们在消费时要理性对待,避免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

总的来说,经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和投资决策,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经济学现象,从中受益。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满足无限的需求时如何做出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无处不在,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

市场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汽车的市场,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燃油效率更高的汽车的需求增加。

供给这种汽车的生产商会增加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供需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产品价格的波动,例如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而供给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下跌。

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一种行为而放弃其他可行选项所面临的权衡。

例如,当一个人选择去上班而放弃进行旅行时,他面临的机会成本是旅行的享受和收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考虑其机会成本。

例如,当一个人考虑是否购买一件昂贵的衣服时,他会考虑到这笔钱可以用来做其他的投资或消费。

边际效益是指从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其中一种行为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会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做出决策。

例如,当一个人决定是否继续学习时,他会考虑到额外的学习时间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和放弃其他活动的成本。

如果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他可能会决定继续学习。

需求弹性是指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当消费者购买其中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时,称之为需求弹性大;当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时,称之为需求弹性小。

例如,当公共交通价格上涨时,一些人可能会购买汽车,这意味着他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弹性较大。

相反,一些人可能会坚持使用公共交通,这意味着他们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需求弹性较小。

外部性是指由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市场交易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环境污染。

当工厂排放废气污染空气时,它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一种负面外部性,而工厂并不承担这些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来内部化这些外部成本,例如征收排放费用。

基于经济学原理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

基于经济学原理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

基于经济学原理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六:题目: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 各种财政与金融活动活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财政与金融现象, 为了能够更佳有效地帮助大家认识理解身边的财政与金融现象和这些现象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尝试运用部分经济学原理, 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进行简单初步的解释与说明。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日常生活; 财政金融;人们从出生开始便会与经济产生联系,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当中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财政和金融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财政金融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和深入剖析, 不仅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身边的财政金融现象, 同时还能够为人们在财政金融等相关领域中制定决议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帮助。

因此本文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 尝试用经济学的原理对其加以解释说明。

一、常用的几种经济学原理1、需求价格弹性经济学原理中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能够对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行准确反映。

而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和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

一般情况下, 需求和价格会沿着需求曲线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使得需求价格为负数。

在经济变量需求量以及价格当中, 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价格以及需求量, 如果消费者对价格缺乏足够的敏感度, 则即便价格下降, 需求量也不会发生变动;但反之如果消费者对价格有着较高的敏感度, 则伴随着价格的下降, 需求量将会有所上升[1]。

需求富有弹性的情况下, 价格的逐渐走高反而会使得收益有所减少, 而如果需求本身缺乏弹性, 则随着价格的不断上升, 收益也会有所增加。

2、供给弹性经济学原理中的供给价格弹性也经常被人们简称为供给弹性, 指的是在不变动其他任何条件的情况下, 某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和商品自身价格变动之比。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针对外部性问题,政府采取环 保税、排污权交易等手段,将 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市场主 体减少污染排放。此外,政府 还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03
针对公共品问题,政府加大对 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 高公共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 品提供,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 合作的格局。
经济学原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动因,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 论支持。
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经济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1 供需平衡原理
供需平衡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它解释了市场 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当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 ;反之,价格下跌。通过供需平衡原理,我们可以分析 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波动现象。
生产布局应用
生产者在布局生产时,应充分考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合理 规划生产规模和产品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案例分析:企业扩张策略及生产效率提升途径
企业扩张策略
通过兼并收购、新建生产线、拓展市场等方式实 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生产效率提升途径
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员工素质、优化 生产流程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消费决策中的应用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会考虑不 同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倾向于将 有限的预算分配到边际效用较高的商 品或服务上。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消费选择中的作用
收入效应
指消费者因收入变化而导致的消费选择变化。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正常品的消费,减少对劣等品的 消费。
替代效应
指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导致消费者改变对商品的需求。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相对于其他 商品而言变得更便宜,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

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可以通过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来分析一些身边的经济现象。

首先是生产方面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或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当其中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上升,而供应量没有相应增加时,价格就会上涨。

反之,如果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相对稳定,那么价格就会下降。

这个现象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供求曲线来解释。

供应曲线代表了供应量与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代表了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

两者的相交点就是市场均衡的价格和数量。

其次是分配方面的现象。

在社会中存在着贫富差距,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财富、收入和社会资源是不均衡的。

这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来解释。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时会根据消费单位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来决定分配。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人的工资应该与其边际生产力成正比。

相对收入理论认为,人们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出的。

第三是交换方面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交换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物质交换,还有一种无形的交换,就是信息的交换。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交换更加便捷和广泛。

现在很多人凭借着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各种交易,比如网购、在线支付等。

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交易效率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最后是消费方面的现象。

消费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潜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很多时候,人们对一些产品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被广告、社交媒体和其他人的购买行为等因素所影响。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并将其视为有限理性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姓名:刘旭班级:信管094学号:200904034415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

从长期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

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工具了。

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

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

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

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

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泡沫。

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态。

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

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

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

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

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

住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

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

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

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

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

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

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

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少。

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这两类需求很难区分。

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

因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

与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

这是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

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跌。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

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

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

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直。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

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

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

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

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

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

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为平缓。

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

在收入效应作用下,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

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

此时,如果出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

四、结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

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

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

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

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

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更可怕。

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