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市场的供求关系。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供应商生产的商品,供需的变化也决定着价格的波动,经济学原理便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比如,最近油价天天在上涨。
由于日益增长的全球油价,汽油与柴油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消费能力会受影响,这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
由于柴油价格节节攀升,消费者的需求量正在下降,反映出消费者正在有选择地控制消费,而这也与经济学原理有关。
另一个例子,夏天到了,夏装价格也随之大幅上升,这是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
夏季是消费者最大“支出”的季节,许多商家都利用夏天这个机会把原本贵得令人发指的衣物定价得“便宜”,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把自己的商品推到市场上去。
从市场的供需关系上来看,夏装的价格正是在消费者对衣服的旺盛需求下出现的涨价现象,与经济学原理及定价理论息息相关。
再如,我们会发现套餐食品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又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
当外界经济变化,民众拥有的购买力减弱时,套餐食品价格也就相应上涨,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便宜快餐的需求。
而这种价格变动又是市场供求关系在某一次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变化,这又是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的体现。
所以,经济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体现,从油价上涨,夏装价格攀升,到套餐食品价格上涨等,都反映出普遍的市场供求关系。
当供应少于消费需求,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供应多于消费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关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描述的经济学原理。
身边经济学现象论文
身边经济学现象论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
一个简单的购物决策,一个人们对价格变动的反应,都是经济学现象的体现。
在我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最近,我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款新手机。
在浏览购买页面时,我发现该手机的价格经常波动。
有时候价格会降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有时候价格又会上涨,引起一些人的抱怨。
我开始思考这些价格波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我发现这种价格波动其实是电商平台利用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进行的价格策略。
当手机销量较低时,平台会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从而提升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而当销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平台又会适时提高价格,以保持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
这种动态定价策略既利于平台提升竞争力,也符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供求关系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消费者需求的增减直接影响了价格的波动,而平台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价格,实现供需平衡。
同时,市场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的变动,促使平台保持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这个小例子虽然简单,却展现了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经济学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规律,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经济学不再是高深的学科,它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身边的经济现象,从中受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学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通常会上升。
例如,当某种水果的季节性供应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因为需求量不变,但供应量减少。
2.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例如,在购买一件衣服时,你需要考虑到购买一件衣服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和成本。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你做出某种选择时,你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例如,当你选择去旅游时,你放弃了在家休息或工作的机会成本。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工厂排放污染物时,这些污染物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
5.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
例如,当某个行业存在垄断时,价格会被人为地抬高,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例子。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姓名:刘旭班级:信管094学号:200904034415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
从长期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
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工具了。
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
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
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
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
分析身边的经济学现象
分析身边的经济学现象身边的经济学现象有很多,我将从物价上涨、消费行为和就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物价上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经济现象。
物价上涨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的现象。
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如需求增加、成本上升、货币供应增加等。
在我身边,最常见的物价上涨现象是食品价格的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需求增加,供不应求使得食品价格上涨。
此外,农产品价格也受到天气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
其次,我身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行为现象。
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选择购买、使用和丢弃物品和服务。
然而,不同人的消费行为却存在差异。
有的人注重品牌和质量,乐于购买高价位的产品;有的人则更加注重价格和实用性,更愿意购买低价位的产品。
这反映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不同。
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也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行为,许多人更倾向于在线购物,这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最后,我身边还存在着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指劳动力供求关系引发的一系列现象。
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在寻找工作时会遇到竞争激烈的局面。
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工作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则更具市场需求。
此外,年龄、学历和专业背景也会影响就业机会,其中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更容易找到稳定的工作。
针对以上经济学现象,可以通过一些经济学原理和政策进行分析和解决。
对于物价上涨问题,应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垄断行为。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控制通货膨胀,进一步降低物价。
对于消费行为问题,政府可以推行相关消费政策,鼓励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对于就业问题,应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新兴行业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来促进就业。
总之,身边的经济学现象包括物价上涨、消费行为和就业问题。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
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
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
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
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
《经济学原理》第20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
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
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概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关注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理性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身边的各种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经济情况。
本文将通过引入一些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身边现象。
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需求和供给是经济活动的核心。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确定。
以手机市场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需求增加,手机制造商会增加生产,并提供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手机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竞争将变得激烈,价格可能下降。
相反,如果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可能上涨。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商品本身,而是由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决定。
了解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购买手机或其他产品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面对有限的收入和多种选择时,会通过效用最大化原理进行决策。
效用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或享受程度。
理性的消费者将考虑价格、品质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并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满足的商品或服务。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你想买一杯咖啡。
咖啡的价格、品质和口味将影响你的选择。
如果有两家咖啡店,一家价格较低但品质一般,另一家价格较高但品质很好,你可能会考虑自己的预算和对品质的要求,做出最优选择。
通过了解消费者选择和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我们可以在购物时更加明智地作出决策,避免浪费和满足自己对产品的要求。
机会成本和决策机会成本是指选择某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活动。
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做出某个选择的机会成本。
以出行方式的选择为例。
当你面临去国外旅行的机会时,你可以选择乘坐飞机,但这个选择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可能的出行方式,如开车、坐火车或骑自行车。
经济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言:经济学原理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并利用这些资源以满足无限的需求和欲望的学科。
尽管经济学原理常常被运用于决策和政策制定,但其实也普遍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原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影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例子。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根据这一原理,当某一商品的需求增加时,而供应量保持不变时,商品的价格将上涨;反之,当供应量增加时,需求保持不变,商品的价格将下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供求关系的应用。
例如,当某一种特定的商品供应量减少时,它的价格往往会上涨。
而当某一种商品供应过剩时,价格则会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当特定水果的产量减少时,它的价格通常较高,而当产量增加时,价格则会相应下降。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为选择某种行动而放弃其他可行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具体而言,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某个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
例如,当我们决定去看一场电影时,我们必须放弃使用同样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比如阅读一本书或者与朋友共进晚餐。
在这个例子中,阅读书籍或与朋友共进晚餐所放弃的时间就是机会成本。
因此,通过考虑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更好地权衡不同的选择,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三、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额外使用或消费量增加时,其对个人满足程度的增加量。
按经济学原理,边际效用通常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观察到边际效用的应用。
例如,当我们吃饭时,前几口食物的味道和满足感往往最强烈,但随着进食的继续,边际效用逐渐减少,最终可能会达到饱腹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在刚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我们通常会有快速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步幅度逐渐减少的原因。
四、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在特定的资源限制下,个人或者组织的目标是通过将资源分配在不同的需求上,使得整体效用达到最高。
利用经济学原理和身边生活实际相结合,写一篇学习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涵盖了资源配置、生产、消费、交换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首先,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限制条件下,人类社会总是在寻求最优解。
这使我们能够理性地分析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例如,我们知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贸易来提高生产率和提高消费水平。
其次,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也能够看到经济学原理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例如,我们知道,政府的财政政策可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而货币政策可以影响物价水平和汇率。
我们也知道,市场竞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价,而垄断可能导致高物价和低效率。
另外, 经济学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通过学习经济学理论和模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习经济学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和效果。
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来理解政府如何通过调整税收和利率来调节经济。
经济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经济现象,还能帮助我们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看待各种经济问题时,不接受既有观点,而是通过理论和数据来自己思考和分析,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
总之, 学习经济学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能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门非常有益的学科,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生活现象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现象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有很多经济学原理的例子,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通常也会随之上涨。
相反,如果供应量增加,价格可能会下降。
2. 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使用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每次使用它的效用通常会递减。
例如,吃一块巧克力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愉悦,但吃第二块和第三块时,这种感觉就会逐渐减弱。
3. 机会成本:做出某种选择时,我们必须牺牲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
例如,如果我们选择购买一部新手机,我们就必须放弃其他可能的用途,如购买新衣服或旅行。
4. 沉没成本:当我们已经投入大量时间、金钱或精力时,我们可能会继续做某件事情,即使这并不是最佳决策。
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回收我们已经投入的成本。
5. 外部性:某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这被称为外部性。
例如,一个工厂的污染可能会对周围的社区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并不反映在该工厂的成本中。
这些只是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的一些例子,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
们的行为和决策。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选择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购买食物到选择工作,从理解通货膨胀到分析市场竞争等等。
下面是几个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的例子: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原理之一、当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往往下降;反之,需求增加,供给不变,价格往往上升。
例如,在夏季,西瓜供应增加,而需求持平,价格下降;相反,在冬季,西瓜供应减少,而需求相对不变,价格上升。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一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行的选择的成本。
例如,当我们选择去看电影时,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就是机会成本,因为这些金钱和时间本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休息。
3.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商品或服务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例如,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电子产品,而国家B擅长生产纺织品,两国通过贸易可以互惠互利,因为国家A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纺织品,而国家B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电子产品。
4.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在增加一单位资源时,所产生的额外效益逐渐减少。
例如,当我们要决定是否继续玩游戏时,最初几分钟可能非常兴奋和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将逐渐降低,再玩一小时的边际效益就会较小。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地分配资源造成的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个市场失灵的案例,因为企业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这些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并非详尽无遗,但它们包含了经济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现象,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稀缺资源分配的科学。
身边的现象无一不涉及经济学原理的应用。
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我将从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机会成本等多个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一些身边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供求关系。
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随着人们对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供应量不足时,价格往往会上涨。
相反,如果供应量过剩,需求不足,价格则会下降。
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运作,供求关系并不总是平衡的。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到旅游旺季,酒店、交通等服务价格会大幅上涨,而在淡季则会大幅下降。
这就是供求关系不平衡的体现。
其次,边际效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在做出消费决策时的思考过程。
边际效用是指人们通过每单位消费来获得的额外满足度。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人们在消费时往往会选择先满足自己最迫切的需求,然后逐渐满足次要需求。
例如,在购买衣服时,刚开始,人们会选择购买最需要的一两件衣服,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
随着购买的数量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少,到最后可能会出现多出的衣服很少被使用的情况。
另外,每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都面临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个选择而放弃的最优选择的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着时间有限、资源有限的局限。
比如,当我们决定上大学时,我们必须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然而获得了一个更高的学历,提高了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分工与协作原理也能解释我们身边的现象。
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分工和协作来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我们看到很多行业都有专门的工种和职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
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能把资源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最后,需求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需求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的变化程度。
需求弹性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非完全弹性。
例如,在我所在的城市,汽油价格上涨时,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减少开车的次数,选择其他交通方式,此时汽油的需求弹性较高。
寻找身边有趣的价格现象试用经济学知识分析
寻找身边有趣的价格现象试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则可以应用于许多有趣的价格现象。
以下是几个身边的例子:1.单价与包装单位的关系:当我们购买商品时,我们通常能够观察到相同产品以不同包装单位销售。
例如,其中一种饮料以罐装、瓶装和袋装的形式出售。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将每种包装单位的价格与其包含量进行比较,我们可能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较大包装单位的价格相对较低,而较小包装单位的价格相对较高。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固定成本分摊”原则解释。
大包装单位的固定成本,如包装材料和运输费用,可以通过销售更多的产品分摊到每个单位上,因此单价较低。
然而,小包装单位的固定成本仍然存在,但无法通过销售较多单位来分摊,因此单价较高。
2.二手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二手市场上,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间出现波动。
例如,二手车的价格可能会随着季节、经济状况和市场供需变化而上下波动。
这可以通过供求原理解释。
当二手车市场供应增加,即有更多的人将汽车出售,而需求仍然相对稳定时,价格可能下降。
相反,如果供应减少,而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可能上升。
此外,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需求可能下降,导致价格下跌。
3.优惠券和促销活动的效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商店提供优惠券和促销活动,如“买一送一”或打折销售。
这些促销活动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呢?这可以通过营销学和心理经济学原理解释。
例如,人们对优惠券和折扣的感觉是享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待遇,他们往往感到自己得到了一项特权或得到了其中一种特殊的优惠。
此外,这些促销活动还可以帮助吸引更多的顾客,增加销量。
尽管以折扣价格销售可能会减少单个产品的利润,但通过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可以在销量上弥补。
4.奢侈品价格的上涨:我们经常会看到奢侈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例如名牌包包、手表、珠宝等。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供求和独特性的原理解释。
奢侈品的价格上涨部分原因是供应有限,因为它们往往具有独特性和限量生产,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下是一些例子:
1.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供应不足时,价格往往上涨。
这是因
为需求大于供应,买家争相购买,导致价格上升。
相反,当供应过剩时,价格往往下降,因为卖方竞争出售商品而降低价格。
2.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经历一段时间后,对于同样的活动或
物品所获得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比如,第一块巧克力可能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但吃了几块之后,满足感就不再那么强烈了。
这可以解释为边际效用递减。
3.机会成本:做出某个决策通常会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
当我
们决定花时间学习时,就放弃了可能用来娱乐或工作的时间。
这种放弃的选择成本被称为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认为我们会在不同的选择之间权衡利弊,选择带来最高的效益。
4.比较优势与贸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某种
商品或服务上具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不同国家或个人应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并进行贸易。
通过贸易,各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整体福利。
5.收入效应:当个人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模式可能会发生
变化。
这是因为个人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更多或更昂贵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消费模式变化被称为收入效应。
这些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从市场行为到个人决策,从物价波动到贸易关系等。
它们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满足无限的需求时如何做出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无处不在,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
市场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汽车的市场,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燃油效率更高的汽车的需求增加。
供给这种汽车的生产商会增加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供需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产品价格的波动,例如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而供给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下跌。
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一种行为而放弃其他可行选项所面临的权衡。
例如,当一个人选择去上班而放弃进行旅行时,他面临的机会成本是旅行的享受和收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考虑其机会成本。
例如,当一个人考虑是否购买一件昂贵的衣服时,他会考虑到这笔钱可以用来做其他的投资或消费。
边际效益是指从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其中一种行为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会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做出决策。
例如,当一个人决定是否继续学习时,他会考虑到额外的学习时间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和放弃其他活动的成本。
如果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他可能会决定继续学习。
需求弹性是指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当消费者购买其中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时,称之为需求弹性大;当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时,称之为需求弹性小。
例如,当公共交通价格上涨时,一些人可能会购买汽车,这意味着他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弹性较大。
相反,一些人可能会坚持使用公共交通,这意味着他们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需求弹性较小。
外部性是指由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市场交易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环境污染。
当工厂排放废气污染空气时,它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一种负面外部性,而工厂并不承担这些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来内部化这些外部成本,例如征收排放费用。
基于经济学原理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
基于经济学原理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六:题目: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 各种财政与金融活动活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财政与金融现象, 为了能够更佳有效地帮助大家认识理解身边的财政与金融现象和这些现象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尝试运用部分经济学原理, 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进行简单初步的解释与说明。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日常生活; 财政金融;人们从出生开始便会与经济产生联系,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当中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财政和金融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财政金融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和深入剖析, 不仅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身边的财政金融现象, 同时还能够为人们在财政金融等相关领域中制定决议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帮助。
因此本文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 尝试用经济学的原理对其加以解释说明。
一、常用的几种经济学原理1、需求价格弹性经济学原理中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能够对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行准确反映。
而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和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
一般情况下, 需求和价格会沿着需求曲线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使得需求价格为负数。
在经济变量需求量以及价格当中, 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价格以及需求量, 如果消费者对价格缺乏足够的敏感度, 则即便价格下降, 需求量也不会发生变动;但反之如果消费者对价格有着较高的敏感度, 则伴随着价格的下降, 需求量将会有所上升[1]。
需求富有弹性的情况下, 价格的逐渐走高反而会使得收益有所减少, 而如果需求本身缺乏弹性, 则随着价格的不断上升, 收益也会有所增加。
2、供给弹性经济学原理中的供给价格弹性也经常被人们简称为供给弹性, 指的是在不变动其他任何条件的情况下, 某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和商品自身价格变动之比。
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
从身边现象分析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可以通过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来分析一些身边的经济现象。
首先是生产方面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或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当其中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上升,而供应量没有相应增加时,价格就会上涨。
反之,如果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相对稳定,那么价格就会下降。
这个现象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供求曲线来解释。
供应曲线代表了供应量与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代表了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
两者的相交点就是市场均衡的价格和数量。
其次是分配方面的现象。
在社会中存在着贫富差距,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财富、收入和社会资源是不均衡的。
这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来解释。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时会根据消费单位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来决定分配。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人的工资应该与其边际生产力成正比。
相对收入理论认为,人们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出的。
第三是交换方面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交换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物质交换,还有一种无形的交换,就是信息的交换。
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交换更加便捷和广泛。
现在很多人凭借着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各种交易,比如网购、在线支付等。
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交易效率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最后是消费方面的现象。
消费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潜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很多时候,人们对一些产品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被广告、社交媒体和其他人的购买行为等因素所影响。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并将其视为有限理性的结果。
生活中身边的经济现象原理作文
生活中身边的经济现象原理作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今天,我就来给您讲讲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通过它来窥探一下经济现象背后的那些有趣原理。
前段时间,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大型超市。
开业那天,那场面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我这人呢,好奇心重,也跟着人群凑了个热闹。
一进去,我就被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晃花了眼。
比如说,鸡蛋,平时要五块多一斤,开业这天,直接降到三块多。
这价格,谁看了不心动啊?于是乎,大爷大妈们人手一袋鸡蛋,那队伍排得老长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超市老板是不是傻,这不得亏死?但后来仔细一琢磨,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引流策略”。
通过低价出售鸡蛋这种生活必需品,吸引大量的顾客进店。
一旦顾客进来了,很少有人会只买鸡蛋就走,总会顺便逛逛其他区域,捎带着买点别的东西。
而且,人们在购物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心理,觉得既然来了,不多买点就亏了。
这样一来,超市虽然在鸡蛋上可能没赚到多少钱,甚至还亏了点,但通过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总体上还是盈利的。
再说说那满货架的打折商品,什么洗发水买一送一,洗衣液第二件半价,零食大礼包组合优惠。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让人感觉不买都对不起自己。
我当时就没忍住,买了一堆原本不在购物清单上的东西。
这其实运用了“价格弹性”的原理。
对于一些非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通过打折促销,降低价格,就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销售量。
而且,这种促销还能清理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对于商家来说,好处多多。
逛着逛着,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水果区,进口水果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价格高得让人咋舌,而本地水果则放在了角落里,价格相对亲民。
一开始我觉得这老板不地道,专挑贵的摆在前面。
但后来想想,这也是有经济原因的。
进口水果运输成本高,数量相对较少,所以价格自然就高。
摆在显眼位置,一方面是因为利润空间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一部分消费者追求高品质、新奇水果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
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
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
《经济学原理》第20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
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
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按社会学说,我们兄妹通过受教育被进行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
按经济学说,父母损失了闲适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背上了债务,这些是子女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成本。
参加全国联考的机会成本:经过权衡,笔者决定不参加全国联考,只把来清华学习当成一次进修学习的好机会。
决定过程如下:我是文科出身,从未学过高等数学;已不学外语16年,再难以恢复到四级水平→如果选择参加考试,既面临很高的失败风险,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很可能每天熬夜、损害健康,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和做好家务,由于精力有限,也可能影响工作状态→机会成本过高,选择放弃参加联考→放弃联考的机会成本是:两年的学习,政府、学校、个人共出资2.7万元,每周两天(一个工作日、一个休息日)驾车赴清华,成绩合格后只取得了进修证,没取得硕士学位,可能影响今后事业的发展。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更改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这一理论主要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在大地震后,去商场消费的人少了,捐款的人多了,有的机关把行政支出节约出一部分捐给灾区,有的新人把婚礼节约出来的钱捐给灾区。
人们无意识当中涉及到了边际量,即同样的100元钱对于灾民来说,如雪中送炭,而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拥有影响并不大。
灾民增加100元,解决了10天的食物,而捐款者可能只是少买了一支口红。
理性的、有爱心的人会在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多地向灾区捐款,因为灾民手中同样数量的增量收益大于捐款人。
同理,关心教育的人呼吁多给基础薄弱学校投资,少给豪华学校投资。
同样的100万的资金增量,薄弱校更需要,豪华学校的边际收益则很少。
教育均衡化管理理念与边际量有关。
在时间管理上,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
这也是有道理的。
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边际量说穿了,是人们对得失之比的精确权衡,它天然地存在于理性人的心中,与道德评价无关。
对于腐败的查处之难,其实反映了制度缺失之下人们的边际考量。
对于贪官来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
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从制度上杜绝腐败就非常艰难。
从监督方来说,举报一个贪官,对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而言,边际收益极低,但边际成本一般却非常高昂。
所以,群众监督,理论上有之,实际上无之。
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一是提高违法成本,二是提高举报收益。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开展各类评先创优、达标验收活动,实质是在制造“稀缺资源”,目的就是为集体提供激励。
激励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放弃了激励,等于放弃了管理的权力本身。
学校运动会,有很多老师不来为学生服务,但上午和下午各发200元钱,全天出勤率几乎达100%。
这解释了这一激励方法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这一做法又有负面作用,当金钱激励形成一种习惯后,职业道德自觉性就会降低,精神的激励就缺乏实施的空间。
参加MPA班,政府和学校各出具三分之一的学费,这对报名者就是激励,结合更多的人报了名。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一、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国家间的贸易与此同理,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引起了中美欧多国商务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的。
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降低了诸多美国消费者的家庭开销;而且在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好处被美国的进口商、零售商所分享。
由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中国纺织品全部退出美国市场,美国也会选择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产品,无助于美国自身的就业问题。
引申到管理上,凡事亲力亲为,其认知障碍就出在不懂得贸易的好处。
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就是对集体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贸易分工”的蓝本。
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等于完成了自己的“贸易分工”。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坚持科学分工,让每个人各擅其长。
当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时,也等于为他人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帮助;当人人都做到最好时,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从他人处获益,最后是集体浪费的降低和集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如果没有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会依然处于什么局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
市场经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优胜劣汰驱使人人都会努力。
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富也就创造地更多。
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4章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
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下面谈谈行政管理对于市场的作用。
市场其实就是主导人们行动的游戏规则,或者说制度规范。
一个由内心满怀希望并不懈追求的下属组成的集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想按照既定的规则做出一番成绩,然后获得晋升。
每一个个人,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行政官员要做的事不是去干预某一个人的工作,更不是去朝令夕改,而是尽力维护这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规则,不断强化人们对于规则的认同。
对于合理制度的普遍遵守,最终将促使整个集体的处境得到改善。
三、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市场会失灵,曼昆问:“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在《经济学原理》第10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
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
比喻外部性问题,“市场”制造的污染“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
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
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政府管理者的责任是站在高处,及时诊断和发现哪些指导人们行动的市场规则已经失灵,然后及时做出修正。
任何集体都很难避免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
无论是对哪一方的片面追求,最终都会导致不利于集体的消极因素产生。
当矛盾趋于激化时,政府管理者就要运用职务权利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就是要及时“纠错”或者“纠偏”,最终将有利于整体状况的好转。
参考文献:1.[美]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雍成瀚,《为官十大经济学原理》,《决策》2007年第12期。
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 es)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 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soc 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