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汇总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教案上册(全)

(完整版)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教案上册(全)
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这幅图,了解这幅图上面包含的天气信息。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图中读到了哪些天气信息,并且说一说是从这幅图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天气:多云,最高气温19℃,最低气温12℃,南风2到3级。)
3、出示今天气象台,发布的我们地区的天气预报,请学生一起读一读看一看,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4、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份天气预报中,我们读到了一些有关的天气信息。天气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知道天气情况,对我们安排今后几天的工作很有帮助,所以学会朗读天气预报很重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节课,了解了今天的天气情况,并且了解了有哪些天气,认识了一些天气符号,还学会了阅读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天气信息。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天气方面的内容,请大家课后预习第二课《天气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课题
2、天气的影响
课时
本课共1课时
全班交流讨论:
第一幅图:那位同学没有注意到天气降温,衣服穿的少了,所以感觉非常冷。
第二幅图:天突然下雨了,这位同学没有带伞,所以只好冒雨跑回家。
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说一说。
3、教师小结: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可见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天气的影响》。板书课题:2、天气的影响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特别是下面一排最后四个符号比较陌生,学生可能有一点困难。这四个符号分别表示雾、沙尘暴、霾、风。
5、教师相机出示其他的一些天气符号,让学生了解了解。
四、阅读天气预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天气,还了解了一些与之相应的天气符号,那么,大家会阅读天气预报吗?

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

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

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第一单元关心天气1.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目标1.了解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能辨认常见的天气符号。

2.能从多个维度来描述天气,了解天气预报的一些基本信息。

3.通过活动,感受符号、图片记录的简明性。

4.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辨认常见的天气符号,感受符号、图片记录的简明性。

教学难点多个维度来描述天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录单、城市地图模块、卡片教学过程一、画一画,认一认师:谁来说说今天天气怎么样?(出示课题)师:我们这里还会经常出现哪些天气现象?(板书出示)师: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些天气现象。

(PPT出示各种天气动画。

)师:让我们来把这些天气现象画下来。

要求简单、明了。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科学家用了和你们相似的符号,来表示这些天气现象。

看看你认识哪些天气符号。

二、听一听,说一说师: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哪些气象信息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天气预报。

)师:你都了解了哪些天气信息?师:听一遍,很多小朋友都还没有记住,没关系。

我们可以边听边看。

(再次播放天气预报,同步图片信息。

)师:现在请你再来说说天气预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

师:这么详细的天气信息,你是怎么记住的?三、玩一玩,演一演师:在我们周边还有很多的城市,他们那边的天气情况怎么样呢?让我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员吧!师: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天气信息记录单,一组记录卡片,和一份城市地图。

师: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要求。

(PPT演示,教师说明)(教师把学生上交的地图拼成江苏省地图)师:小朋友认识黑板上的这幅地图吗?通过小朋友的共同努力,把整个江苏省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呈现在了黑板上。

师:我们来看一份科学家做的天气预报图。

(PPT出示)师:哇!我们的天气预报图和科学家的真是太像了。

通过努力,我们将来都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师:接下来,老师请小朋友上台模仿天气预报员播报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机动)。

四、课后延伸师:通过这节课学习,小朋友不仅自己设计了天气符号,而且还做了回小小天气预报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第一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

- 教学方法:示范引导、小组讨论、实物观察。

-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询问他们对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发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观察并分类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

3.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其他物体,并进行形状、颜色、大小的记录。

4. 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成果。

第二课:物体的材质-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材质,使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材质特点。

- 教学方法:示范引导、实物观察、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询问他们对物体的材质有何了解。

2. 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不同材质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4.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质的物体适用于不同的用途,并进行总结。

第三课:物体的重量-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物体的重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比较。

- 教学方法:示范引导、实物观察、小组活动。

-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询问他们认为哪个物体更重。

2. 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让他们进行观察,并比较物体的重量。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行选择物体进行比较,并记录比较结果。

4.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和规律。

第四课:物体的浮沉-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 教学方法:示范引导、实物观察、小组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物体,并询问他们认为哪些物体能在水中浮起来。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教案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课堂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展示图片、实物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案2:我们生活中的物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物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物体。

2. 培养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课堂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体。

2. 新课:展示图片、实物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物体。

3. 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观察、描述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物体。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案3:我们周围的能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围的能量形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周围的能量形式。

2. 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课堂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能量。

2. 新课:展示图片、实物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周围的能量形式。

3. 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周围的能量。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课《认识天空》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认识天空,了解天空的颜色和变化。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 地球仪、蓝纸、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1. 老师向学生介绍天空,让学生说出天空的颜色。

2. 老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大海和陆地,问学生:“你在哪里能看到蓝天和白云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地
球外面,天空是黑色的。

3. 让学生观察天空的变化,有时是蓝色的天空,有时是灰色的
天空,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天空。

4. 引导学生想象不同的天空,让学生在蓝纸上画出自己想象中
的天空。

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了解了天空的颜色和变化,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第二课《认识树与花》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和花,了解它们的外形和生长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
1. 树叶、花朵,图画等。

教学过程
1. 在课前,教师把不同形状的树叶、花朵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颜色、气味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 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研究树和花的生长和形态。

3. 让学生创造性地发挥,用玩具积木等材料组合成粗略的“树”或“花”,引导他们尽可能地模仿实物特征,发挥想象力。

4. 鼓励学生探究,去自然中探究树和花的具体生长性和知识。

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树和花,掌握了它们的外形和生长习性,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龟兔赛跑》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故事了解龟兔赛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学会用简单的英语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英语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单的英语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教学准备:教案、教具、图片、小板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介绍一下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展示故事图片:教师可以用图片展示故事中的龟和兔,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外貌特征,对比他们的形态、速度等。

3. 产生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龟和兔谁更快?龟和兔的速度有什么区别?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观察来得出答案。

4. 进一步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龟和兔的速度差异,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龟和兔各自的特点和特长。

5. 教师讲解: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单词来描述龟和兔的速度,例如:slow (慢)、fast(快)等。

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音,并用英语表达龟兔的速度。

6. 根据故事细节画出龟兔的路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细节画出龟兔的路程,让学生通过绘画来更好地理解龟兔之间的速度差异。

7. 小结复习:教师可以再次提醒学生龟和兔的速度差异,并进行简单复习,让学生用简单的英语描述龟和兔的速度。

8.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用英语描述物体的速度,例如:运动员跑步速度快还是乌龟爬行速度快?9. 课堂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还学会了用简单的英语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图片、小板书等辅助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设计
2.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
3.四季的天气教学设计
4.晒太阳教学设计
看月亮教学设计
6.数星星教学设计
在强烈的阳光下,我们看不到天空中的星星。

在城市里面,灯光非常的明亮,所以我们看不到天上的星星;而在旷野里,四周一片黑暗,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天上无数颗星星。

2.(出示图片)比较在月牙时和在满月时看到的星空图片,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满月时月光比较亮,它的亮度盖过了许多昏暗的星星的亮度,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的星星少。

月牙时月光比较暗,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天上无数颗星星。

3.全班交流讨论:我们要想看到满天的繁星,应该怎么做呢?
要选择光比较少的旷野,选择没有月亮或月亮较小的晴朗的夜晚。

4.全班交流“月明星稀”的意思。

月亮明亮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就显得很稀疏。

说说“月明星稀”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交流思考并
用刚才学到
的知识进行
解答。

交流思考并
用刚才学到
的知识进行
解答。

法,期望学生能
够在真实的场
景中观测星空。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第7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第三单元第8课时《形状改变了》教学设计
苏教版本科学二年级上第9课时《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第四单元第10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第四单元第11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第四单元第12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苏教版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苏教版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苏教版教案标题:探索物质的性质——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苏教版教案目标:1. 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等。

2. 学习使用观察、比较和测量的方法来描述物质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一:认识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质的性质。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实物展示物质的不同性质。

2. 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物质的定义,并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有哪些性质吗?”2. 探究(15分钟):a. 展示不同的物质,如纸张、铁块、石头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性质,并与其他物质进行比较。

b.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如“这块石头是灰色的,很大,很重。

”c.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物质的细节,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重量,使用尺子测量物质的大小。

3. 梳理(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等。

b. 教师与学生共同整理并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描述。

4. 练习(15分钟):a.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物质,描述它的性质,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

5. 小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

教案二:测量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重量。

2. 学生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质的大小。

3. 学生能够通过测量结果来比较物质的性质。

教学准备:1. 学生实验用具:天平、尺子等。

2. 不同物质的样本,如纸张、铁块、石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汇总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目标: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

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

教学重点: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2到3辆、课件。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现象,初步思考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

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

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9、动起来与停下来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

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2、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指导。

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

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

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

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

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导。

形状改变了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探究生活中有关力的科学现象。

3、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

)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

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不重复)3、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形状改变了。

5、板书课题:8、形状改变了6、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海绵、气球等等。

大家带来了吗?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

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

3、学生自由动手操作,用各种方法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尽量使同一种东西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

4、全班交流,指生上讲台演示自己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操作方法。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使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同学还使同一个物体形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家做的非常好。

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是的,这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他们受到了力的作用,是力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三、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那么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呢?2、学生预测结果:有关系,没有关系3、不管有没有关系,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橡皮筋的小实验,探究一下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

4、出示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钩码3到5个、挂钩、一块板(可以用小黑板)、小尺。

5、实验的方法:出示课本第26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方法。

6、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1)注意黑板上挂钩的高度要一样,便于我们记录。

(2)橡皮筋要用新的,这样弹力差不多,便于我们统计实验的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7、学生分小组实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相机指导。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8、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论。

9、教师表扬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并小结:正如同学们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

力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大;用力小,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小。

力的大小和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四、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1、同学们,用力都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但是,用力不同,物体形状发生的改变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传统用力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的物体形状的方法产生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27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和比较,思考一下,传统的用力方法和现代用力方法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观察观察图片,仔细比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过去,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力气,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小。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变得更容易,更符合人们的要求。

可见,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4、大家再思考思考,想想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5、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刚刚大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是的,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力的大小直接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用力大,物体形状变化大;用力小,物体形状变化就比较小。

六、课后延伸请同学们在课后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推和拉教学目标: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2、观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找出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力,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生活中有关推力和拉力的图片。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儿歌:小脸蛋,捏一捏,表情丰富有变化。

小气球,压一压,一不小心会爆炸。

小弹簧,拉一拉,长短弯折变魔法。

他们变这又变那,你猜都是因为啥?2、自由朗读儿歌,边读边思考这段话最后提出的问题:你猜都是因为啥?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都是因为力的作用。

4、教师小结:是的,这些东西发生变化,都是因为力的作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用力以后。

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7课——推和拉。

5、板书课题:7、推和拉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拉力和推力。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推,什么是拉吗?谁来做一做动作。

学生做一做,推和拉的动作。

2、教师:当我们做着推和拉的动作,并把它作用在物体上的时候,就产生了推力和拉力。

3、出示课本第22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图中,谁在推,谁在拉?4、学生观察插图,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5、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图2人和大象推车子,图3老爷爷在推超市的购物车,图5推土机在推土,这三幅图都是推的动作,用的是推力。

图1马拉车,图4学生拖着箱式书包,图6拖车拖一辆小轿车,这三幅图是拉的动作,用的是拉力。

6、我做你猜,进一步认识推力和拉力。

(1)刚才大家初步区分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是推还是拉?动作一:教师在教室门外推门而入。

动作二:教师在教室里面拉开门出去。

(2)学生辨别老师同样是开门,哪一个用的是推力,哪一个用的是拉力。

(3)全班交流,教师讲解:是的,刚才老师同样是开门,但是在外面用的是推力,而在门里面用的是拉力。

(4)教师重复刚才的两个动作,引导学生确认老师的用力。

(5)下面请同桌之间合作,一个人做动作,另外一个人来猜一猜,看一看你们猜的准确不准确。

(6)同桌之间做一做你做我猜的游戏。

(7)教师巡视,相机了解学生游戏进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8)教师根据刚才巡视了解的情况,有选择的邀请2到3组同学上讲台做一做你做我猜游戏。

其他同学评价,进一步区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9)邀请一个学生做一做拉开抽屉和关上抽屉的动作,全班同学交流讨论:这两个动作用的分别是什么力?(10)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关抽屉是推,用的是推力;开抽屉式拉,用的是拉力。

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11)板书: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学生读一读,明白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一)拉力大比拼1、同学们,拉力有大有小,有的拉力大,有的拉力小。

下面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班上谁的拉力大,谁到哪里小。

2、(出示拉力器)老师这儿有几个拉力器?哪些同学愿意来比试一下,看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3、邀请3到5名同学进行拉力大比拼,看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

4、比赛开始,其他同学观看比赛,并且给他们排一排谁的拉力。

5、教师感谢参加比赛的几位同学,并表扬拉力的同学。

(二)推力大比拼1、不但拉力有大小,推力也有大小。

(出示课本第23页最下面的表格)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推力,谁的推力比较小,给他们排个序。

2、交流排序的结果。

3、教师小结:在长征一号、长征2号f、长征7号这三种运载火箭中,以长征7号的起飞推力,它可以产生约七千二百千牛的推力。

(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力的结果的影响。

1、出示课本第24页最上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你的依据是什么?(1)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思考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究竟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关键是要说清楚自己的依据是什么。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左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大,右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小。

因为左边的箱子是父子两人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去推这个箱子,所以产生的推力是爸爸的加上儿子的推力的总和,因此箱子是向左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