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

(课件出示竹笋)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

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全班一起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二、新授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12÷4=3(4)回忆过程。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4《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4《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4《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4《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除法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除法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除法运算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算式的读写法,除法运算的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运算的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教学辅助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巩固新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设计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基本概念。

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

2.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通过例题,演示除法的运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一些除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与乘法的关系、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的除法题目。

2. 提高题: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除法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环节。

在本教案中,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分组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除法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环节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环节,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示例,向学生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可以借助PPT、黑板等教学工具,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过程。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教具进行分组、分配等,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三、练习环节的组织练习环节是巩固学生对除法知识掌握的重要环节。

集体备课记录讲稿

集体备课记录讲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学目标:(一)、总目标:1、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

2、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密切联系。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

4、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子目标:课题:分桃子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1、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

2、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密切联系。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

4、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课题:分苹果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会等分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明确两次苹果的不同要求。

一是把几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苹果;2是每个盘子里放2个苹果,可以放几盘《2》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课题:快乐的动物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的关系《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题:花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写出算式,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2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能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案)第四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数、被除数、商、余数”的概念;2.能够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其规律;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且正确使用算式进行计算;4.能够学会将1到100以内的自然数除以2、3、4、5、6、7、8、9的商和余数。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1.理解除法的概念,认识除数、被除数、商;2.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其规律;3.学会将1到100以内的自然数除以2、3、4、5、6、7、8、9的商和余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将学生发现除法运算中更加常见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举个例子:“同学们,如果我有12个苹果,想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呢?”让同学口算之后,用口号的方式回答:12 每 3 等于 4,即用除法运算的方式求解,引出除法运算。

2.展开活动(25分钟)(1) 概念认识学习目标: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数、被除数、商、余数”的概念。

方法:小学生的思想容易抽象,对于数学概念也不一定能立即理解。

通过探究一些实例,让学生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除法的概念。

例如:“有一份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多少?”口算及列式表示。

再例如:“小明家有16个汉堡,每天吃4个,可以吃几天?”铺底一块石膏板,用16个标记好的牙签,并配合着画。

让学生把牙签分成4组,每组各有几根。

再看一下剩下的牙签,是几根?这样既能感性地理解,又可形象地概括定义除法的运算规律。

(2) 运算方法及规律学习目标:能够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其规律。

方法:通过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其规律。

例如:假设有12颗糖,要平均分给3名学生,那每个学生就可以分到多少颗糖呢?通常思考时间久了,甚么情况下可以比较快地得到答案?如果发现:3 * 4 = 12,那么每个人就可以分到4颗糖,即商为4而没有余数。

认识除法教研活动记录(3篇)

认识除法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逐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运算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20日开展了“认识除法”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方式,探讨如何有效教学除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除法概念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

2. 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教研组长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首先,针对“认识除法”这一教学内容,老师们共同探讨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随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备课结束后,由经验丰富的张老师进行课堂观摩。

张老师以“平均分”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课堂上,张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游戏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教学反思观摩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

张老师首先分享了她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实施过程,然后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四、活动总结1. 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学生们对除法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在集体备课和课堂观摩过程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教研氛围浓厚。

本次教研活动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召口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记录
中心发言人
备课组
二年级数学
备课时间
2011.10.27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
备课人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解有关0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窗三的情境图是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是0除以5,怎么商还是0。结论的出示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关于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可以让学生在计算0除以一些数之后,能自主地发现。
我的
议课
感受
信息窗一中,第一个红点从分竹笋引出什么是平均分,让学生理解平均分。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分,老师参与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分的情况。可能有平均分的,可能有不平均分的,从而引出什么是平均分。
除法算式在信息窗二中第一次出现,学生第一次听到除法,除号等,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种知识的补充介绍。除了教材所提供的除号的产生的资料之外,也可以搜集一些除法的产生等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难点: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统一作业设置
备课
内容
记要
备课
内容
记要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有关0的除法。
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猴子捞月、水中救援、重建家园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樊川中心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资料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备人:许嫦娥时间:9.22 单元名称表内除法(一)集体备课地点办公室参加人员许嫦娥、侯艳、王锡华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算式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乐于与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理解除法含义和用口诀求商重点:理解除法含义和用口诀求商本单元与各学段内容之间的教学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册第三单元);2.1~6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乘法计算(本册第三单元);3.简单的乘法实际问题(本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认识平均分;2.除法的初步认识;3.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4.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1.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本册第六单元);2.继续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3.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4.除法计算本单元教学的建议1.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2.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对平均分的已有认识,逐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张探索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4.注意通过比较与交流,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本单元每个例题的分析及教学设想(1000字左右,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苏教版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除法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除法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除法初步认识教案第一篇:苏教版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除法初步认识教案第一课时:认识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ϕa.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

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 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b.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ϕc.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什么?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

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除法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除法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除法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意义2. 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4.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5.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 教学难点: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除法卡片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并通过黑板演示除法算式。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问答除法的相关知识,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4. 巩固:运用PPT展示除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解答指导。

5. 应用: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1)除法的概念及意义(2)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除法各部分的名称(4)除法与乘法的关系(5)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本上的除法练习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知识。

2. 提高题: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通过讲解、操练、巩固、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我教学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这是青岛版五四学制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1. 平均分;2. 除法;3. 除法的性质;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5. 除法的应用。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并能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性质,以及如何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我将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以及一些图片,如森林里的动物图片,来进行教学。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些练习本,用于记录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然后将它们平均分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平均分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如“如果有6个苹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来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他们对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4. 除法的性质:我会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们理解除法的性质,即“被除数乘以除数等于商”。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会讲解如何进行一位数的除法运算,并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

6. 除法的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你有12个糖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糖果?”让学生们应用除法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除法的性质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一些巩固除法概念和运算的题目,如“如果有8个苹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答案是每个人会得到2个苹果。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深度理解(集体备课)记录表(定稿)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深度理解(集体备课)记录表(定稿)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深度解读(集体备课)记录表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旧知识搭
建脚手架,借助学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由
具体的“分”到抽象的用除法算的过程,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深度解读(集体备课)记录表填写说明
1.“知识体系”主要是指:本节知识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前后知识联系,阶段知识网络。

2.“认知特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知识起点,经验基础,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学习困难等。

3.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数学抽象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表示思想、对称思想、对应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数学推理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逐步逼近思想,代换思想,特殊一般的思想等);数学建模思想(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优化思想,随机思想,抽样统计思想等)。

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可分为直接的活动经验和间接的活动经验;也可以分为操作性经验、反思性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思考的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结合所学内容,落实在具体点上。


5.“编写意图”主要是指:例题设计目的,例题与例题的关系,练习与例题的关系,课堂活动的作用,主题图、问题、图示、提示语的作用等。

6.“教与学的构想”包括:学习活动设计;问题设计;教材整合;教学手段及设备;预设与生成;学习方式的选择(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教师讲授、游戏活动等)。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深度理解(集体备课)记录表(定稿)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深度理解(集体备课)记录表(定稿)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深度解读(集体备课)记录表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旧知识搭
建脚手架,借助学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由
具体的“分”到抽象的用除法算的过程,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深度解读(集体备课)记录表填写说明
1.“知识体系”主要是指:本节知识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前后知识联系,阶段知识网络。

2.“认知特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知识起点,经验基础,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学习困难等。

3.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数学抽象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表示思想、对称思想、对应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数学推理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逐步逼近思想,代换思想,特殊一般的思想等);数学建模思想(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优化思想,随机思想,抽样统计思想等)。

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可分为直接的活动经验和间接的活动经验;也可以分为操作性经验、反思性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思考的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结合所学内容,落实在具体点上。


5.“编写意图”主要是指:例题设计目的,例题与例题的关系,练习与例题的关系,课堂活动的作用,主题图、问题、图示、提示语的作用等。

6.“教与学的构想”包括:学习活动设计;问题设计;教材整合;教学手段及设备;预设与生成;学习方式的选择(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教师讲授、游戏活动等)。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

时间:2024年10月10日上午9点至11点地点:XXX小学二年级教室主讲老师:XXX听课记录:上午9点,课堂准时开始。

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了一下加法和减法的基础知识。

接着,老师引入了今天的主题: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9点10分左右,老师开始介绍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老师说:“假设有10个苹果,如果我们想要将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可以使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用÷符号表示除法,如10÷2=5、”老师用白板上的示例进行了讲解,并让学生跟着口算了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

9点30分左右,老师继续介绍了除法的两个重要概念:被除数和除数。

老师说:“在除法中,我们把要被平均分配的数叫做被除数,而要将被除数分成几份的数叫做除数。

”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道具,生动地向学生们解释了这两个概念,并给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回答。

9点50分左右,老师进行了一次小结,巩固了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的理解。

接着,老师进一步引入了除法的应用场景。

老师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除法。

比如,家长去菜市场买菜,需要分摊花费,就可以用到除法。

”老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理解了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0点20分左右,老师开始进行一些实际计算的练习。

老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组题目,并要求学生们用除法进行计算。

题目包括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并有一些带有余数的除法题目。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了解题步骤,并逐个解答学生提问的问题。

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10点50分左右,老师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结,总结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老师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11点,课程结束。

这节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集体备课练习四(2)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集体备课练习四(2)
活动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
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
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课前准备若干个圆片,小棒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2、观察第7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A读题,理解题意。
B独立列式
C讨论分析
本活动根据不同的要求写出不同的算式。弄清每个算式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题:练习四(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看图会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重点与难点: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
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
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里铺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学生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吧。

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出示课件
生:有熊猫、小兔、小猴、小松鼠。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桌子上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生2: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个竹笋、16个萝卜、15个松果。

师:你们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

你知道每一样食物是分给哪种小动物的吗
师: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生1: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
生2: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
师:咱们来帮帮熊猫吧!(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


师:如果用小棒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学具?得分成几份?为什么?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汇报:
(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分法,有一种分法最特殊,你能找出来吗?
师:你为什么把6个分成3个和3个分成一类?
生1:这样分一般多。

生2:一样多。

升3:同样多,
············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

)像这样,把6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同桌之间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二、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师: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

课件出示信息:把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

“把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学具在小猴卡纸上分一分吧!(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1个1个地分。

生2:2个2个地分。

生3:4个4个地分。

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

师:大家看,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的方法最好?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分法的优化)
师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还是4个4个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教师边小结,课件动画展示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然后再让学生圈一圈,让学生切身体会这种分法是平均分。

〈点评〉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四、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师:唉!同学们仔细听,小兔子在说什么?(课件出示录音:“有16个萝卜,每只兔子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师:谁听清了,再帮小兔子说一遍?(学生复述)该怎么分呢?
请同学们再取出学具分一分,开始。

(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我一次分4个给一只小兔子,这样分了4次,所以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教师巡视指导)展台展示学生分的情况,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最后在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分法地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展台上圈一圈,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师小结:16个萝卜正好分完,把4个作为1份分给1只小兔子,这样分了4份,所以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所以16里面有4个4。

像这样把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教师边总结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点评〉学生通过摆学具、分一分等方法,从感性上认识了16里面有4个4的含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含义。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咱班有40个人,平均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个人。

再比如:有16个同学参加接力赛,平均分成2个队,每队几个人呢?(8人)那你们能举一些吗?请说给同桌听听。

请学生举例。

生1:我们班有18个男生,平均坐在3排,每排6人。

生2:我们班35人,平均分成5个组管理小西红柿,每组7人。

五、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师:咱们再看小松鼠在想什么呢?(课件出示信息窗,出现小松鼠的信息:“有15个松果,每只小松鼠分到到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松鼠?”)
(学生思考,得到结论每只小松鼠分到5个。


再出示“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5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分到几个?”
(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到3个。


六、巩固练习: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帮小动物们分到了它们爱吃的食物,我们用什么方法平均分一分我们爱吃的水果呢?
1、分西瓜(实物贴图)
①12块西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②12块西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分草莓(实物贴图)
①8颗草莓,每盘放4颗,可以放在几个盘子里?
②8颗草莓,每盘放2颗,可以放在几个盘子里?
3、排椅子
师:谁来说一说,我是怎么排的?
生1:平均排了3行,每行4把椅子。

生2:平均排了4竖,每竖3把椅子。

七、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教师给予补充指导。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那你能创造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吗?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平均分熊猫哥哥熊猫弟弟
1 5
4
2
3
3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前奏。

《认识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能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利用小动物分东西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