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1.在平均数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数学课程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紧密关联的数学资料及实际问题资料,使平均数产生的历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数学文化的渗透必将成为其今后成长发展的动力。

2.本节课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如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并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的统计与分析能力。

磨课要点:1.起点知识起点: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的运算含义。

同时,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生活经验: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速度、平均成绩等等。

思维特点:教材中编排了大量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数据能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终点教学时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3.过程与方法:华罗庚曾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平均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所学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师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

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

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⒈平均数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唯一的规律性统计特征量,在这个统计量的教学中,计算公式与移多补少都侧重平均数的算法,都没有点破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数的实质:用一个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

因此,平均数的教学不能满足于掌握公式与理解移多补少,还有必要捅破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窗户纸”。

⒉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对平均数的理解在于:(1)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的代表数。

(2)平均数是每个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商,所以:其一,平均数对数据的反应灵敏,每个数据都会影响到它,越是极端的数据影响越大;其二,平均数可能不等于任何一个相加的数;其三,平均数可能是一个缺乏实际意义的小数或分数;其四,平均数在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之间;其五,原始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之和为0。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理解平均数。

⒊对于平均数的应用,不能停留在带有典型应用题烙印的变式题目、一味在“总数”与“总份数”的“相对应”上动脑筋,而应该更多关注平均数推断、比较功能的练习,反映平均数降低测量误差作用的练习等。

磨课要点:⒈起点。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且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客观上说,统计学就是通过公式给平均数下定义的。

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公式本身并没有揭示为什么要这样算(目的性),计算结果意味着什么(解释性)。

因此,不便于小学生理解。

与其相反,“移多补少”作为平均数的一种几何意义,显得非常直观,它既能展现求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方法与过程,又能一眼看懂结果的含义并确认其合理性。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具备学习新知的条件。

⒉终点。

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地位,是其他集中量数所不及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设计:夯实课堂,学有用的数学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简单的统计表,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全过程。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分析、决策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同时,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研究。

备课前思考:在研读课标、教师用书以及观看教学视频后,教师决定将“夯实课堂,学有用的数学”作为本课时教学设计理念。

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力求让课堂平实一些,渗透到位一些,让学生所学扎实一些。

得失反思:1.在这节课的呈现方式上,教师注重了从社会关注问题引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研究。

通过创建情境,让学生产生对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此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

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触发思维碰撞,发现、经历、感悟到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并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同时,教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告知学生可以直接比较男、女生实际个数快速判断出女生的成绩比男生好。

改写后的文章: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中,教师李祉儀提出了“夯实课堂,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设计理念,旨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此,教师采用了“自主、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在备课前,教师研读了新课标、教师用书,并观看了吴正宪老师“平均数”的教学视频,收获颇丰。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知平均数1、视频引入:这个视频熟悉吗?(学生体育课上套圈游戏的视频)师:李老师采访一下,你套中几个?你呢师:在你们玩的时候,李老师悄悄记录了两组数据,请看,这是男生的数据,这是女生的数据,请问,哪一组成绩好?你是怎么比的?(男生:6 10 9 7 ;女生:9 5 8 7 6 )2、小组合作请一个同学读合作要求:(1)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再在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用展台展示。

师追问:你第一步求什么?总数,第二步呢?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合并平分师:刚才你们求出的这个8 (边讲边画虚线)就是男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这个7(边讲边画虚线)表示什么呢?生:是女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分析对比,深入认识平均数1、了解求平均数的办法师:你们刚才都是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数的吗?有没有人能一眼就看出这组数据平均数?生回答。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每个人的圈数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师:这个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板书)师:女生组也可以移多补少吗?怎么移?生回答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合并平分都是把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时候就有了平均数师:假如李老师把我们全班45个人的数据都记录下来,你会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回答移多补少只适合数据比较少的情况,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会更合适。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追问:刚才通过比平均数得到了男生的成绩更好,你们都是这样比的吗?为什么这里不比总数呢?生: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比总数师:那么可以比最大的数吗?生:不行,因为它只能代表两个人,师:那比最小的数呢?师:所以我们要比平均数,因为它能反映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分别装水400g和600g的一模一样的杯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一)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0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三)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

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

(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4、让学生贴水果。

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

(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

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在求平均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计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物品,用于演示平均数的求解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两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这个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用PPT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计算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2)》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2)》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课时平均数(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个性教案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四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来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9个,第二组投中34个,第三组投中25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2.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怎么做,能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
尝试探究,感知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把黑板上其中一个统计表拿走,再选一个与其人数不同的小组的成绩统计表,引导学生判断用总成绩来比较哪组的成绩好是否合理。

3.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比较方法的合理性。

4.课件出示教材91页例2情境图和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思考:哪个队的成绩好?
5.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作用。

应用新知,巩固方法。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第3题。

2.小明所在小红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小组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

小明是否比小红矮?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教学例2时,先回顾例1学习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然后借助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时,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与教学反思3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与教学反思3篇

1、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与教学反思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意义“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3合理,2不合理)二、求平均数的练习: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4”:(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去掉以后,是多少呢?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2)》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2)》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课时平均数(2)教学内容:教科书P91~92例2,完成P93~94“练习二十二”第3~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养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

师:同学们,学校正在进行踢毽比赛。

下面是第3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

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更好吗?(出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第3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判断哪个队成绩更好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揭示课题,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正确地解决了问题,不少同学还用到了上节课学习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平均数(2)]二、探究新知(一)产生冲突。

课件出示教科书P91例2中的表格。

师:现在看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哪个队的成绩好?(二)达成共识。

1.师:“平均”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2.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平均数可以代表这个队的踢毽子的总体水平。

(三)自主计算,解决问题。

1.求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师: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女生队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2.求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估算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师:男生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我们先来估一估。

谁来估?生:学生可能会说16个、20个……师:可能是20吗?生:学生可能会说“多的要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20”。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磁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谈话激趣。

话说唐生师徒四人这天来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大山中,又饥又饿。

孙悟空摘了些桃子给大家解渴。

猪八戒说:“我每天扛着耙子走来走去,非常辛苦,我要吃10颗桃子,沙师弟每天挑着担子也辛苦,你吃8颗桃,猴哥吃得少,给你4颗桃,师傅骑在马上不辛苦吃2颗桃。

”孙悟空叫道:“呆子,你真是个吃货,这不公平。

”同学们你能帮帮猪八戒解决这个困难,重新分配吗?(指名用磁扣展示。

)2 .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个人都有6颗桃子,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平均数)【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勾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知识应用1 .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图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 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 1.5米。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比平均水深高,他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

()2 .求平均成绩。

姓名语文数学英语平均成绩李丽98 100 99张华100 40 88马敏85 84 78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平均数容易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影响。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岳天翔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男、女生踢毽比赛成绩统计图,借助统计图:1.移一移或动笔算一算。

2.比一比:哪队获胜?3.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设计意图:教师是本次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独立思考”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求平均踢毽个数,初步感受两种方法的特点。

在“小组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倾听、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全班汇报:有结果了吗?说说你们小组用的什么方法?(4)求平均数的方法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学生展示:把曾诗涵的20个移1个给杨羽,女生队每个都是19个了。

师:你们在移一移的过程中已经会用了一种数学方法叫“移多补少”。

在移一移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生:总数没变,人数没变,但每人踢毽数变了。

师:每个踢毽数都变得怎么样了?(同样多)女生队都变成几了?(变成19了)猜猜看,这个19叫什么数?(平均数)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一个同样多的数,那么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原来那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方法二:计算的方法学生板书计算的方法。

(19+15+16+20+15)÷5=17(个)师追问:括号里的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板书:总个数)这个5呢?(总人数)17呢?(平均数)师小结:分别用两队踢毽的总个数除以相应的人数就求出两队踢毽的平均数。

(5)深入理解平均数师:男生队的平均数17表示男生每个人都踢了17个吗?那请同学们将平均数17与每个队员实际踢毽的个数比一比,看你有什么发现?生:17比15大,比20小。

师:你真会观察呀,平均数比最小的15要小,比最大的20要小,平均数就位于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女生队李玲踢毽正好是19,这2个19表示的意思都一样吗?生:不一样,一个19是李玲实际踢的个数,而这个19是平均踢毽的个数。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中美教师对一节课的不同处理方式,大概意思是说,中国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美国教师则会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现象,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记忆知识,而美国学生更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我们似乎一直在做教育的奴隶,总在不知不觉中被推着向前走。

对于“求平均数”这一课,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一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平均数”在人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四年级下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材中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通过操作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要求几个数量平均多少,只要把他们“移多补少”,使每个数量都相等。

这种思想是比较重要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多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试图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然而,课后学生虽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但对于如何灵活地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不太清楚。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教法上的反思(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给学生呈现了他们最熟悉的场景——学校广播操比赛,并告诉学生老师要求他们算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来决定哪个队伍参加比赛。

学生在这样一个他们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中很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而且这个情境也是贯穿着整节课的。

(2)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移一移、算一算,经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的过程,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同时体会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的过程也是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移多补少”方法的应用价值。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学法上的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创设机会让学生观察、思考和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在求平均数的操作中让学生观察发现“移多补少”的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对平均数的理解;在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值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值更合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50+40+60+20+30)÷5= (60+45+35+20) ÷4=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
红星小学队
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王立平47 153
李斌35 138
王晓光45 153
张强54 163
李云州53 165
马岩松51 158
刘劲松56 166
胡东风56 168
赵亮53 158
银河小学队
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王希钟48 152
张春光58 172
李来群40 140
张哲42 140
马鹏飞50 154
王建安56 160
朱文亮52 167
宋丹晨50 161
李帅45 167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先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3.计算一下两队的平均体重?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课上尝试小研究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
3.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
4.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课上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小组合作探究
大屏幕上出示课上尝试研究4个内容。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


四.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大屏幕上四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

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平均数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五.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练一练2题、3题。

(88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六.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将统计表的合计一栏填写完整。

总人数是将六个小组的人数加在一起,植树棵树是将六个小组的植树棵树加在一起。

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意思:
(1)平均每个组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组数。

(2)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人数,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把一个数按不同的标准平均分,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中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六.反思收获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