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合集下载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3、学习迁移的类型: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00题)1.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指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方向。

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3.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中。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是陶冶教育的一种充分运用。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6.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7.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形成了正确舆论。

8.英国教育家XXX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

9.“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XXX。

10.“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11.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12.制定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应该是教学原则。

1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不陵节而施。

14.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

16.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课外辅导。

17.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效度。

18.测验的一致性程度被称为(A)信度,经过多次测量得出。

19.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被称为(C)教学组织形式,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2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B)个别教学,而不是分组教学、道尔顿制或班级上课制。

2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A)工作关系。

2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B)热爱学生。

23.师生关系模式中,无序、随意、放纵的模式属于(B)放任型。

24.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D)。

25.学生的研究成绩最好的师生关系模式是(C)专制型。

26.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D)。

2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能引起学生(B)无意注意。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2)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完整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完整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完整版)【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 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10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10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10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1.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2.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3.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肯定性训练。

4.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6.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

7.组织策略可利用的图形有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8.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行为塑造。

9.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

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13.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14.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6.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1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8.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9.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20.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21.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22.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汇总(精选)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汇总(精选)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汇总(精心整理)1、教师的作用: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教师的职业角色: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3、教师劳动的特点: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4、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自我教育8、学生的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9、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理论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理论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理论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精品)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

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教育漫画)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汇编(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汇编(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整理汇编(精品)1.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体系。

2.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3.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

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4.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5.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6.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7.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8."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10.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11. 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

12. 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叫做课堂气氛。

它是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13. 有系统的惧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材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教学评价。

14. 标准化就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可比性。

15. 多次测验所得的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的程度,叫做测验的信度。

16.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17.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以信息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8. 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19. 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0. 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学生为中心。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5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5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范文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 715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2020 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 150 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3、学习迁移的类型: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 1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 1908 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23/ 7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原创)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原创范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2)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常考知识点 100 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常考知识点 100 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常考知识点 100 条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常考知识点100 条1.小学教育的性质:小学教育既是基础教育,又是普及教育还是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的性质:我国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普及性、强制性。

3.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20 世纪60 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7.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

8.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学生的权利:人身权、受教育权。

10.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隐含性、广延性和连续性。

11.教师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12.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放任型、民主型、专制型。

13.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14.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指导修养法。

16.班主任工作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组织好班会活动,协调好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操行评定。

17.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25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25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25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杜威。

2、程序教学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3、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

4、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5、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形式训练迁移说。

6.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8.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9.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乌申斯基。

10.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13.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14.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6.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1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8.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9.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20.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21.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22.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23.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5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5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5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3、学习迁移的类型: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3、学习迁移的类型: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8、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9、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0、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励和想象的倾向。

11、有关智力的理论:(1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4 )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他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②科学的智力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2、智力测验: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IQ=MA (智力年龄即心理年龄)/CA (实际年龄)X 100 韦氏智力量表IQ=100+15Z ' =100+15 (X- X )/SD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第二个X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13、智力测验的标准:①信度②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③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1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15、能力的培养: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16、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17、人格的结构: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①家庭②学校教育③同伴群体④社会实践⑤自我教育⑥社会文化因素19、良好性格的培养: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0、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1、教师的作用: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24、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2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自我教育28、学生的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的内容: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统一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①进行社会调查②审查学生活动③开发实施条件④研究学生情况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⑥建立资源数据库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