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高中历史高三3轮考前基础篇:第4课热点(1)(教学素材) Word含解析
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课件4-4-1东西方的先哲
(2)“克己复礼” ①“礼”是指周礼,其基础是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 制。 ②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 2.伦理思想:提出要遵循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最 高品德。
3.教育思想 (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 1.对古代中国 (1)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 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 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 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对世界 (1)18 世纪前, 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 儒家学 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18 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使法、德等国先进思想 家受到很大启发。
考点 2 柏拉图 1.主要生平及政治实践 (1)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 曾师从苏格拉底研 究哲学。 (2)公元前 399 年,因对民主政权失望,离开雅典,开 始游历。 (3)曾三次到叙拉古,企图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邦, 结果失败。 (4)公元前 387 年,重返雅典,建立了阿卡德米学园。
3.评价:其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令后人惊叹。 有人称他是“学者中的大师”,还有人称他是“所有真正 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
典题示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宋代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国际影响:
④它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 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 一次吗?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 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 像水源头一样。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朱熹
为学应格物 致知,循序 渐进,广泛 阅读古圣先 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 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 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 求精微。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复习与练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复习与练系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2、程朱理学①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②主要思想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
3、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②主要思想主张:陆九渊:“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致良知”,认为良知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继承孔孟儒学思想;都强调社会秩序;都唯心主义;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②影响相同: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性格有积极影响。
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理”,主张从内向外看;陆王心学——“心”,主张“心即是宇宙”,主张回归内心,从外向内看。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
5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①、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维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6程朱理学评价:(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单元第4课综合探究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教学素材)
第4课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教学素材)1956年,一个探险队来到北极。
这里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正行走间,突然发现一只北极熊。
探险家们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他们端起枪,不一会儿就把那个笨家伙儿打死了。
接着,大家围在一起,品尝着营养丰富、别有风味的熊肝。
谁知,不一会儿,这些探险家们便一个个东倒西歪,头晕腹泻,都像得了重病似的。
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人们搞清,熊肝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如果一次吃得过多,不仅起不到营养身体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中毒。
上述故事说明,干什么都应该有个度。
在现实生活中,度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度是什么?度是分寸,度是火候。
我们形容一个人很美,总是说其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这儿实际上说的就是个分寸问题。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曾经把经济建设比作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是快还是慢?快了容易往前栽,慢了则容易摔倒,匀速前进正好。
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此之谓也。
度是多远?度就是刺猬的距离或者是豪猪的距离。
寒冬腊月,刺猬也好,豪猪也罢,如何过冬,实在是个问题。
我想他们肯定免不了要挤在一块相互取暖御寒,就像我们小时侯在一块“挤加油”那样。
但别忘了,刺猬身上有刺,豪猪身上也有刺。
当他们往一块挤的时候,如果挤得太紧,就会彼此把对方扎得生疼而惊叫着分开。
然而天实在是太冷了,不往一块凑又确确实实受不了。
怎么办?只好不断地往一块挤,又不断地分开,重复试探多次,最后总算找到了既能相互取暖又不至于扎疼的恰当距离。
这就是所谓的刺猬或豪猪的距离。
骑自行车有个把握“度”的问题,经济建设有个把握“度”的问题,刺猬或豪猪取暖有个把握“度”的问题,在爱国爱民族的问题上何尝不是如此?爱国,没错,爱民族,更没错,但也不能过了度,如若不分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去爱,走了极端,其结果往往就不是爱国,而是害国了。
就拿发生于20世纪初的那场大地震——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说吧,震源不消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推波助澜者则非极端民族主义莫属。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5课热点(二)(教案2)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热点(二)◆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三农”问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政治制度、统治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税收制度等,重农抑商政策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等等。
2.表现:(1)项目具体表现和发展过程主要特点。
(2)生产工具的改进。
(3)水利的兴修。
(4)农作物栽培、推广和引进。
(5)土地的开发。
(6)生产经验的积累。
(7)人口的增殖。
(8)历代政府的措施,等等。
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4.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如:古代农民土地问题: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到隋唐均田制;清初更名田。
等等。
5.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
如:古代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北宋、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农民负担。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汉代农民负担、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和摊丁入亩(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
等等。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1.近代农业的发展的原因、特点和作用。
2.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②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
③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三、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1.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原因、内容和结果)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当前的税费改革(几千年的农业税最终废除)。
2.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四、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农问题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1)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以及建立资产阶级大农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4课热点(一)(教学素材)Word版含解析
第4课热点(一)(教学素材包)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一、中国古代农业1土地制度的演变(1 )夏、商、西周的井田制;(2)春秋战国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3)北魏至唐的均田制。
2、生产工具的进步(1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2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3)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
(4)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3、古代农业政策:(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一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一一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一一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二、中国近代农业:(1)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2)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团结农民、地主,巩固统一战线;(4)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共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三、中国现代农业:(1 )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
(2 )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岳麓版高考历史三轮考前基础篇:第4课热点(一)(教案1)_有解析
第4课热点(一)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历程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它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的进程(一)理论思想基础1.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等,为即将进行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启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被介绍到中国、日本,促进了这些国家、地区的思想解放。
(二)演变进程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不仅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采用了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献。
这些法律文献的颁布,对以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法律依据,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2.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87年美国宪法3.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拿破仑《法典》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显示出了充分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度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些国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始进行改革,也相继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这期间,资产阶级也颁布了一些法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俄国1861年改革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在法律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4课热点一课件 2 共20张
3.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 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 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 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 会制模式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 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2.古代西方 (1)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 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 政治权力的途径。 (2)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法典的编 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3.近代社会主义运动 近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 是针对工业革命后所造成的贫 富差距的抗争, 是对社会公平、 公正秩序的追求。 工业革命后, 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 会,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和会主义国家。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 场等条件, 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19 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国初年,中 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抗日战 争时期及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 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 方面。 ①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中西合璧、 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 特征。 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社会生活 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 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4课
(清) 丁云鹏
河南省洛阳市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
龙门石窟
读下面的诗: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
佛教兴盛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一
般人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宗教。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纪 (东汉中期)。道教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综合了 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 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它 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老 子为教祖,称“太上老君”。 道教主张“重人贵生”,追求 现世生活的美好,鼓励信徒积 极生活,对社会抱入世的态度, 因此,道教是主张“入世”的 宗教。道教主要有全真派和正 一派,全真派道士、道姑也必 须素食、独身、住庙。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道德修养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 极影响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 “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儿 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 这就是孝。”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但,我们对别 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4课热点(一)(练习)Word版含解析
第4课热点(一)1. [2016荆门市高三模拟]“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2. [2016益阳市高三模拟]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
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
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A .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B .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C.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D .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解析:希腊民主政治制度下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对文化持宽容的态度,故A错误;希腊的宗教神话“神人同形共性”体现了希腊对人的重视,故B正确;“神人同形共性”体现了神和人本质的一致性,使神与人更接近,而不是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故C错误;神人的一致性体现了平等的观念,故D错误。
答案:B3. [2016上饶市高三模拟]《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
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
”该论述()A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B .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 .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马克思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和在德国形成的教养促使其具有对财产和劳动的洞察力,产生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宋明理学1.儒学的危机(1)表现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无法控制人心。
②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③“三教合一”。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影响: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例1】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这表明德清禅师()。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点拨:材料中认为学习儒、道、佛都很重要。
《春秋》代表儒家,《老》《庄》代表道家,参禅指的是佛教,三者要糅合在一起,故B、C两项错误。
材料强调儒、道、佛三者,并没有涉及百家典籍,D项错误。
只有A项强调三者并重。
答案:A2.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和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成为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2)主要观点①世界观: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②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和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极端强调妇女贞节观,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3)地位和影响①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4课宋明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主程 要朱 观理 点学
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 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 上就是人性 2、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 “理”
3、“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的地位、影响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 耳。 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心即理也”
4.陆王心学之王阳明: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 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
良知即天理,天理在心中
回复良知
陆王心学主要观点
陆九渊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阳明心学”
◆ “致良知”良知就是理,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 能成为圣贤
“理”的存 在
2、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曾深情地引用理 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来说 明自己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有何现实意义?
小结
归纳本课知识框架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 求得。探究事物原理, 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 体验……,明“理”。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4课热点(一)(教案2)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热点(一)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及人口问题(一)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一、中国城市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中国近代城市发展:(1)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最早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优越,便利。
(2)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主要集中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市发展(3)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趋向: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
3.现代中国城市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实施,促进城市化发展(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期间,促进城市化发展,大跃进后,阻碍城市化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促进城市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解放生产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
二、西方城市发展1、西方古代城市:雅典的工商业的发展2、西方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城市生活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5世纪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2)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展开,特别是蒸汽动力的产生,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新兴城市产生,城市化进程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热点(一)(教学素材包)
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一、中国古代农业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夏、商、西周的井田制;
(2)春秋战国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3)北魏至唐的均田制。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2)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3)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
(4)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3、古代农业政策: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二、中国近代农业:
(1)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团结农民、地主,巩固统一战线;(4)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共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三、中国现代农业:
(1)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
(2)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世界农业发展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期的农业政策: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苏俄和前苏联的农业政策变化
(1)《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3)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
(4)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5)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6)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五、配套练习:
1、2012年汕头一模考试38题(农业问题);
2、2012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选:P53第3题(1)(4);P53第4题(1)(2);
P71、72第33题(3)(4)
3、(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6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3、答案要点:
(1)(思考1928年苏联的农业政策及原因)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农、轻、重结构及影响角度思考)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在中国“一五”、“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内思考)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从体制与经济结构方面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