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二首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理解古诗的大意,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会本节课所涉及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书写和应用。
3.了解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特点,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培养语感。
3.讨论分析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学习古诗中的优秀品质,如勤奋好学、尊敬师长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感受古诗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学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6.教学评价,反馈调整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山水画、花鸟画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古诗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学素养。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体会诗人情感,发挥想象,理解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两首古诗,了解诗文背景及意境。
(2)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自主学习生字词。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重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古诗(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相互交流感受。
3. 理解内容(1)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记笔记。
(2)学生运用生字词编小故事,巩固记忆。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两首古诗,注意字迹工整、规范。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练笔。
3.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古诗的背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欣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型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感受力,让他们能够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出示课题,板书《古诗词三首》,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 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欣赏古诗1. 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欣赏古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朗读古诗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正确表达诗歌的情感。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板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登鹳雀楼二、望庐山瀑布三、绝句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默写。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1 课 古诗词三首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1 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1 课《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是《绝句》、《春晓》和《静夜思》,均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文学素养,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意义,掌握诗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对古诗词的理解: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2. 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讲解来提升。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视频。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学生跟随音频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诗句中的字词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词三首》2. 诗句:用彩色笔标注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突出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 主题: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特点。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古诗的短文。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提升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此文档共计约 500 字,符合您的要求。
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二首教案 冀教版

1.古诗词二首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
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
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幽深。
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
未,没有。
阴,树阴。
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奔跑。
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
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
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色彩的设计: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
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
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茅屋。
溪,小溪。
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酒醉。
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
媚,柔媚。
好,问好,闲谈。
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如此美丽的景色和深刻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1.解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两首》,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5.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为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美好意境。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课后作业:布置与《古诗两首》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反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两首》的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对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交流。
4.作业评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选入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鲜明的意象,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和感性。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也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激情和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
可以引用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学会生词和词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掌握生词和词组。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领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学习环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2. 生词卡片:用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生词。
3.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古诗一:(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讲解生词和词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4)学生集体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
3. 学习古诗二:(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讲解生词和词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4)学生集体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5. 课后作业:(1)抄写两首古诗,注意字迹工整。
(2)运用所学古诗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以及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词两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词两首》
教学设计
目标
教学目标:
- 通过研究《1、古词两首》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 培养学生对古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知识点:
- 古词的定义和特点;
- 古词的写作方法;
- 古词的韵律和韵脚。
教学准备
教材: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词两首》
学具:
- 课本、笔、纸、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创设情境,介绍古词的定义和特点。
2.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入本课文《1、古词两首》。
研究(20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1、古词两首》,理解内容并标记重点。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拓展(20分钟)
1.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词的写作方法,如选材、表达技巧等。
2. 学生分小组进行写作练,尝试创作古词。
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古词的韵律和韵脚。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和写作古词。
参考资料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 语文学科标准教材与教法研究
- 古词鉴赏与创作教学参考资料。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这三首诗均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之情,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含义:由于这三首古诗词具有一定的年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可能对诗句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
2.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述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入课题。
2. 朗读: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与背诵: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尝试背诵,巩固记忆。
6. 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味、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2. 诗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3. 诗句:分别列出三首诗的诗句,重点突出诗句的含义和韵味。
4. 鉴赏:总结诗歌的韵味、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其代表作。
2.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写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3.学会读懂诗歌的注释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古诗词《清平乐·村居》的意境和写实手法。
2.理解诗歌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
3.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难度词语及古文结构。
2.领会诗歌意境,增进审美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引入古诗词《清平乐·村居》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其代表作,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了解。
学习细节1.课文赏析–朗读课文,并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讲解诗歌的背景故事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2.诗歌韵律–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请学生读诗歌,领会诗歌的韵律美感。
3.赏析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赏析诗歌的题目,并展示自己的见解。
–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拓展训练1.诗歌填空–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空白部分,巩固诗歌内容和语感。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初步认识,能够读懂《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通过诗歌这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和语感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是对《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的详细解读和教学安排,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
《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
(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
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1.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
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蓬头:形容头发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垂。
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
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
莓苔:河边的蒿草。
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
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
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1.齐读第三句。
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老师第一课古诗词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老师第一课古诗词教案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老师。
2、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老师的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感情1、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学生欣赏。
2、为了赞美老师,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什么?(学生回答)3、这么多美好的比喻,足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崇敬。
就拿我来说吧,每次我遇见曾经培育我的老师,总会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老师,您好!(板书)4、你们呢,是否也能这么亲切地向老师问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师,您好!》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再读课文,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可在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上打记号,不懂的词语、句子可打上小问号。
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进行群体诊断与矫治。
及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设计:(一)组词铺()浸()顶()霞()辛()哺()侵()项()假()幸()(二)填上合适的词语铺设()架起()塑造()编织()三、选择正确的读音衷心(zōngzhōng)塑造(sùshù)笑语盈盈(yínyíng)浸透(jìnjìng)第二课时一、听写。
崇高智慧波涛创造浸透涌出塑造朝霞茁壮衷心祝愿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能背诵、默写本课古诗词。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安全准备:1.清点检查学生人数:2.做好相关设施设备检查:二、复习导入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说说第一单元围绕那个主题来写。
让我们走进第一课,齐读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说说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诗意1.揭题。
读诗题,解题意。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3.《四时田园杂兴》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他们分别怎么样?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4. 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第四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以动写静。
(板书:宁静以动写静)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学古诗四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按照这个古诗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四、学习词,感知内容1. 我们刚刚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接着,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
齐读(正音,注意词的节奏)上阙和下阙中要停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春天江南的绮丽景色。
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陈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1.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自己描写身边的景色。
四.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诗人、作品的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春晓》、《咏柳》等。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生:《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白《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解释诗题,介绍作者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师:我们以前学过这么多写春天景色的诗句,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江南春作者是怎么来描写春日的景色的。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教育学习文章】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音乐。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2)解释词语:“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明确: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讨论: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____(省、市、区、县)。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词二首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
新市,古县名,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幽深。
句意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荫”未,没有。
阴,树荫。
句意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奔跑。
句意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
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茅屋。
溪,小溪。
句意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者绿幽幽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酒醉。
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
媚,柔媚。
好,问好,闲谈。
据意识,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
媪,老婆婆。
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子在消息的东边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顽皮,是爱称。
句意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一味的调皮玩耍,趴在小溪岸边剥莲蓬吃。
本文勾画出一幅古时南方农村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教学建议一、揭示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追寻、享受童年的快乐。
二、这两首古诗词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三、让学生说说读了诗句,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古人的哪些生活情景让自己感觉很有趣?四、朗读、背诵古诗。
五、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它古诗词,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学习生字词。
尽可能地提供语境帮助学生记忆。
七、建议本科教学两课时。
《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窦妪一中小学部任军果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读辛弃疾的《清平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
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 .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 .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4.理解三、四句:a .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b .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 .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 .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
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学习《清平乐.》(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背景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
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
(出示图并范读)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
(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
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四、作业: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