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 四年级语⽂⽼师在教学第⼀课《古诗词三⾸》时,要引导学⽣读懂这三⾸古诗词,感悟每⾸诗/词中描绘的独特景⾊,体会表现⼿法。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 《独坐敬亭⼭①》 [唐] 李⽩ 众鸟⾼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

注释 ①敬亭⼭: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在的样⼦。

③厌:满⾜。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②, 潭⾯③⽆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指⽔⾊和⽉⾊融为⼀体。

③潭⾯:指湖⾯。

④青螺:这⾥⽤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

《忆江南①》 [唐] ⽩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 春来江⽔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这⾥是其中第⼀⾸。

②谙:熟悉。

③蓝:⼀种植物,叶蓝绿⾊,可提取青蓝⾊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独坐敬亭⼭》赏析 敬亭⼭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诗⼈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做过太守。

李⽩⼀⽣凡七游宣城,这⾸五绝作于天宝⼗⼆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活,使李⽩饱尝了⼈间⾟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时的情趣,正是诗⼈带着怀才不遇⽽产⽣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活写照。

前⼆句“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只鸟⼉⾼飞远去,直⾄⽆影⽆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群⼭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第一课《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水调歌头》,这三首诗分别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本文将从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登临鹳雀楼时,以鸟类为主要题材,作品具有宏伟壮丽的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为后人所传颂。

这首诗在表现壮美景色的也蕴含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雄鸟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渲染夜晚的宁静和思考,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感慨。

整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思乡的心情,通过对孤寂、静谧的夜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

诗人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奋斗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该诗以描绘水乡风情为主题,通过对江南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悠扬的吟唱、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江水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三首古诗虽然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生感悟的抒发,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古诗三首》的这一课程设置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 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 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 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 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 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 “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 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 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 的精神面貌。
1.古诗词三首
要点罗列:
1.古诗词三首
一、作家作品: 1.《独坐敬亭山》作者: 唐 李白。 2.《望洞庭》的作者:唐代诗人刘 禹锡。 3.《忆江南》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字
读准字音: 谙 多音字 :相(互相)(照相) 磨(磨刀)(磨坊) 易写错的字 :庭、潭 同音易混字:庭(家庭)亭(亭子)
形近易混: 谙(谙练) 暗(黑暗) 亭 (亭台)享(享受)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扬州。 (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 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 客船。 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天门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回。 朝辞( 白帝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

2、说说注释中词语的意思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 宣州市郊外。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
成纪,隋末迁居中亚的碎叶城李白一生绝大部分 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 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 明的表现了他对封建贵权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 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 美。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影响,李白 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李白是我国 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各体俱佳, 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这是一节关于古诗的课堂,我们学习了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第一课,其中包括了三首古诗。

下面是我对这三首古诗的课堂笔记和简单翻译。

课堂笔记:1. 第一首古诗:《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翻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在诗中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兴盛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第三首古诗:《悯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他通过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境,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

翻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三首古诗各有其独特之处,让我们感悟到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底蕴,培养审美情趣,并提高语文水平。

翻译:1. 第一首古诗《静夜思》的翻译: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忆故乡。

2.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的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欲穷千里目,上一层楼。

3. 第三首古诗《悯农》的翻译: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收获万颗子。

四海无富余的土地,农夫还是挨饿。

这些古诗虽然简短,但是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更多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深远。

一、《春晓》1.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2. 诗中以“春雨轻”、“东风快”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3. 通过“出门看”、“街尘”、“行人”等描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世界的向往。

4. 《春晓》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静夜思》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夜晚的寂静和自我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3. 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文字,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展现了浓厚的乡愁情怀。

4. 《静夜思》通过对大自然和内心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给人以深远的启迪。

三、《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

2.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雄伟壮阔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3. 通过“登高”、“望远”等动作的表现,诗人表达了对博大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4. 《登鹳雀楼》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豪迈与激情,激励人们勇攀高峰,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艺术魅力,也可以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智慧和启迪。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到诗意的美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人生感悟,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总结
课Hale Waihona Puke 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主要 内容。
学生发言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词的理 解和感悟。
下节预告
展示下一节课的预告和内容,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一课《古诗词三首》ppt 课件
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通过欣赏、介绍和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将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导入
自我介绍
分享我们的姓名,年级和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诗词的目的
了解为什么学习古诗词对我们的成长和个人发展很重要。
课堂互动
学生背诵
鼓励学生逐句背诵这些古诗,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诗词接龙
以诗词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诗词抢答
通过诗词抢答的游戏形式,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课后作业
1 背诵《悯农》
要求学生诵读并背诵《悯农》,加深对诗词 的记忆和理解。
2 仿写诗词
鼓励学生根据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词作品,培养创作能力。
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探索古诗词对于我们了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和提升语言能力的意义。
课文学习
1
诗词欣赏
通过欣赏《悯农》、《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们将领略其优美的艺术表现 和文化内涵。
2
诗词介绍
探索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以及诗词分析,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3
诗词口诀
通过简单的诗词口诀学习,记忆和掌握这些古诗词。

《第1课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长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2023/12/7
想一想: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的话说一说你从诗中读到 的美景。
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 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荫。儿童奔跑着 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 找寻。
2023/12/7
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会有些什么感受? 色彩明艳,景色美丽; 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 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 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 蓬。
2023/12/7
二读,想画面。
2023/12/7
三读,品深意。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人爱小儿
小儿天真烂漫、调皮可

亡赖:取“顽皮、淘气”之意。
2023/12/7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陶醉、酒醉、沉醉…… 谁为什么而“醉”?
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 , 为孩子的懂事而醉。
诗人为美丽的风景而醉,为安宁的生活而醉 。 2023/12/7
板书设计
上 环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秀丽) 片 人物:醉里吴音相媚好(恬静)
下 大儿—锄豆草 中儿—编鸡笼 片 小儿—卧剥莲

2023/12/7
2023/12/7
拓展发散
你能把这首诗扩展成一个小故事吗?试试吧!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忽高忽低,忽左 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 儿,黄蝶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 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用眼睛紧盯着 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语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语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语下第一课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语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一堂关于古诗的课程,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三首古诗。

本文将以古诗的形式展示这三首古诗,并对其内容和意义进行解读。

古诗一:《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景象,诗人在春季的清晨醒来,发现四周鸟儿的鸣叫声满布于空气中。

夜间的风雨声渐渐停歇,花朵在风雨中掉落,唤醒了诗人对花落的思考。

这首古诗表达了生活中观察自然变化的乐趣,并引发了对花朵凋零与人生离别的深深思考。

古诗二:《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的朋友问起他何时能够归来,诗人却表示不确定。

他描述了在巴山上的一个秋夜,夜雨滂沱,池塘水位上涨。

诗人希望能与朋友一起剪烛西窗,畅谈他在巴山上的夜雨时光。

这首古诗表达了因为离别而引发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情感的表达。

古诗三:《月夜》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银河方向分。

银河北斗西北转,夜半无人私语时。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情景。

行人在路上行走感到恍惚,于是向星星讨问银河的方向。

星星告诉他,河的北方有一个北斗星,并指引他西北的方向。

在午夜时分,没有人在私下交谈。

这首古诗展示了月夜的宁静和神秘,诗人通过描绘夜晚中的场景,抒发了自己对于迷茫和寂寞的感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于自然和情感的深切关注。

同时,这些古诗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些诗歌作品。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对于文学和人文的兴趣,并且通过古诗中的智慧,来启发我们对于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 解“闲、厌、谙”等在诗句中的意思。 •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 坐敬亭山》《望洞庭》 •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 法,感受诗词大意,用的话说说诗句的 意思。 •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
能不忆江南?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扬州。 (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句大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 面风平浪静,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 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 又号香山居士,今河南 郑州人,我国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有 “诗魔”和“诗王”之 称。
词,又叫长短句,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唐 白居易 一种。词可以歌唱, 江南好, 每一首词根据格律, 风景旧曾谙。 都有一个曲调名, 日出江花红胜火, 成为词牌。《忆江 南》就是词牌。宋 春来江水绿如蓝。 朝时词创作的鼎盛 时期,因而有“唐 能不忆江南? 诗宋词”之说。
忆江南
诗句大意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 经是多么的熟悉。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 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 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 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蓝 草一样碧绿、清澈。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 忆吗?
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呢?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10年,为人民作了很多 好事,江南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 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古诗的诵读方法
节奏与韵律
感受古诗的节奏与韵律,通 过自然而准确的朗诵,将诗 歌的韵律和意境传达给他人。
语调与抑扬
掌握古诗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重点突出诗句的内容和表达 方式。
情感与体验
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融入情 感,体验古人的情绪与意境, 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课堂练习和测验
1
课堂小练习
通过课堂小练习,巩固对古诗的理解和诵读技巧。
2
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古诗,培养自主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测验评估
进行定期测验和评估,检验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 件
欢迎来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本课件将带 领你走进古诗的世界,欣赏并理解其中的美妙与深意。
古诗三首介绍
《静夜思》
作者:李白;内容:沉思夜晚 的静谧之美,引起读者对人生 的思考。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内容:借登高 楼和观鹳雀的景物来表达对人 生的思考和豁达。
《将进酒》
作者:李白;内容:歌颂豪情, 弘扬人生的快乐与豪爽。
古诗的意义和作用
1 审美教育
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 美的感知与理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能够 启迪学生的情感,培养 情感表达与理解的能力。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第六页,第六共页30页。诗歌朗诵来自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第七页,第七共页30页。
诗句释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第三十第页三,十共页30页。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 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 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 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 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 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 地方色彩。
第十七第页十,七共页30页。
洞庭湖概况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 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省,它北 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 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 、西洞庭湖三部分。
第八页第,八共页30页。
诗意理解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 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 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 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 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 而去。“尽”、“孤”、“独”、“闲”等词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 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 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第五页,第五共页30页。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 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 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淡凉的滋味,增添 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 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 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 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得到安慰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内容: 学习要求:
古诗词三首
你知道哪些诗 人的诗?
我们来赛 一赛李白 的诗?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把诗题对比来看,你发 现了什么?
tíng tíng tán lúo ān
亭庭 潭 螺谙
吾乃诗仙也!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纵 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 与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后人言其书得自张旭,飘 然有仙气。传世之作有 《上阳台帖》等。著有 《李太白集》。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

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我,
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
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
空空的敬亭山了。
做一做
哪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远去直到不见,连天空的云也悠然的飘走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 _李白_ ,他被 人们称作“_诗仙_ _”。这首诗作者对_ _敬_亭山_孤_寂景_象_ _的描写,抒发了_ _作者_怀_才不_遇_而产_生_的孤_独_寂寞_ _的感情。
他的心境?
这是一种怎样的看?
相看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表达了诗人对敬 亭山的喜爱。
结合注释:逐句说说诗意。
众鸟: 尽: 孤云: 独去闲:
结合注释:逐句说说诗意。
众鸟:鸟儿们 尽:消失 孤云:孤独的白云 独去闲:悠闲自在独自飘远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

影无踪,

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 你能找到吗?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 像 镜子 .
洞庭湖的水色 像白色银盘.
洞庭湖中的君山像湖中的一颗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 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 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 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洞 庭湖的喜爱之情。
做一做: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 两句诗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回忆吗?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 是 怎 样 的 江 南 ?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Hale Waihona Puke 白居易在杭州、苏州做刺史三年, 为官非常清廉。他带领百姓修筑白堤, 治理西湖;疏通河道,整修山塘,短 短几年,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5岁那年,白居易因病回到洛阳,时 隔十二年,江南百姓的勤劳、淳朴和 善良仍然令他深切怀念。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 诗
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 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 意
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
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
一般五言诗歌格式: AA/AAA
一般七言诗歌格式: AA/AA/AAA
朗读欣赏
湖光秋月两相和,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色相 互辉映,显得宁静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没有一丝风,洞庭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 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
远看那月下洞庭里苍翠的君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1、“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两 句诗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2、“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两句 诗运用拟人,写诗人与敬亭山的惜 惜相怜的感情。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辛弃疾诗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 州时,距他于天宝元年(742)被迫辞 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 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 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 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 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 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 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 活写照。
2、“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两句诗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 比喻,描写洞庭湖的山水。
3、三、四句诗人运用比喻, 把 洞庭湖的水色比作“ 白银盘 ”,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 ”比作“青螺 ”
用白银盘比喻洞庭湖的水色
用青螺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 是 怎 样 的 江 南 ?
这 是 怎 样 的 江 南 ?
导入 风景 词 旧 日出 江花 水 画 好 忆 资料 二三 全 歌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 好, 风景旧曾 谙 。熟悉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哪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
火?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 蓝 。
能不 忆 江南?
现在你“忆”江南的什么?
你能准确读出来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 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 两不厌, 只有/ 敬亭山。

亭子 凉亭 亭台楼阁 亭亭玉立
没有了,完 了。
众鸟高飞 尽, 孤云独去闲 。
形容云彩飘来 飘去悠闲自在
的样子。
表达了诗人的 孤独和寂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