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梦县梦泽高中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教学目标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高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中的地球的自转。
我将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以下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
本章《宇宙中的地球》分为四个小节,前两节主要介绍的是地球的外部环境,而从本课开始我们将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地球自身上来。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公转两部分,本节内容主要揭示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本节也是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部分,并为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第二,学会判别地球自转方向;第三,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第四,掌握地球自转的速度的规律。
通过教学,还要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实际操作和整理加工地理信息能力,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在以上四个教学目标中,我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做为本节的重点,因为他们都是地球自转的最基本特征,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地球自转周期因参照物不同而有差异,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学科相关性较强、以及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空间想象力薄弱,理解能力也不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在初中没有接触过,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学情的分析,本节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比较难以把握,一方面,教材内容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枯燥性,抽象性以及与其它学科密切关联性;另一方面,教授对象为高一新生,地理基础知识尚浅,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都较弱,而高中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量大,综合性较强,学科之间联系密切,所以学生对本节知识不易理解掌握。
所以教学手段的选择至关重要,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基于上述对重难点与学情分析,我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以多媒体演示法和设疑导学法,以教材为体系,知识结构为基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二,以教具模拟演示和图例导析法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第三,及时进行讨论探究总结以及专题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拓展应用的目的。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__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
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三、说教学重难点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四季更替和五带2.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说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第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课本1、承上启下的身分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传授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术: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纪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评释生活现象和剖析实际标题。
②历程与要领:学会根据光照图剖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巨细及季候变化,理论和实际相连合综合剖析和办理标题。
③情绪态度与代价观:理解事物之间是关联成长变化的。
举行唯物主义教诲,培育学生酷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物质。
3.传授重点与难点: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纪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多,空间思维能力较差,敷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明白,但理性的明白很少。
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学习热情高,传授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西席导学法、比拟剖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1、自主探究议决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增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纷乱。
所以应增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关联实际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增强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用所学理论评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实时概括总结适时对地理现象举行概括总结,进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印象。
五、说传授历程关联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解、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纪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要害。
2、昼夜长短的漫衍和变化:(1)比较恣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鉴别一地昼夜长短的要领,即只要鉴别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地球的运动》在地理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基础。
本课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涉及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
(1)作用与地位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揭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现象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建立起地球运动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
2.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概念、轨道、周期、速度等。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生活、生产、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认识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2)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兴趣,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1. 启发法:我将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来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而公转则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种运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
接着,我们会详细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影响。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决定了地球上的日出日落现象。
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以及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异。
此外,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因为自转,地球在赤道地区略微膨胀,而在两极略微扁平。
然后,我们将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带来的影响。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速度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在轨道上靠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近日点,这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远日点,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此外,我们还会讲解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有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
这个倾斜角导致了季节性的日照时间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至和冬至。
在夏至日,北半球会经历最长的白昼和最短的黑夜;而在冬至日,情况则相反。
在说课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引入一些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地球仪和光源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不同季节日照时间的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最后,我们将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习惯、甚至是文化节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1》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范畴,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完成了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充分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后开展的学习活动。
本节内容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从这点上说,此内容不仅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思路,也体现了我们把握问题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念,也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再运用。
同时,学习了本节知识后,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2.能力目标①读图分析能力:能用示意图来解释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与联系②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转的运动规律、线速度公式的推导难点: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掌握自转的运动规律是理解自转地理意义的前提与基础,意义的推导来源于对规律的理解。
正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的,才有了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等意义。
对于公式的推导,是掌握线速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的前提,因为只有得到不同纬度线速度的具体值,才能够依托数据总结出规律。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说课稿我今天要说的《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第三节地球运动。
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及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是高考命题中的常见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的理论基础,理论性强,学生掌握的难度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自传产生的角速度、线速度(3)能够正确绘制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理解昼夜交替的意义,理解晨昏线(圈),并能正确判断晨线和昏线。
理解地理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了解世界各国的实用计时方法,理解北京时间。
(4)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5)地方时、时区、区时的了解及时间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各种图形,从中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运用,从而发散思维,并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图创设问题提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自转特点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意义,教学难点: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对不同形式光照图的判读。
二说学情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很多东西需要老师仔细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意识较差。
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地理这门学科,由于中考不考,他们学的就差基础薄弱,而到了高中阶段地理又难,导致我们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极不浓厚。
三说教法及学法1.重PPT辅助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2、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是《地球运动》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的特点,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等。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对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后面的内容的铺垫。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地球运动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在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无法将文字知识想象出对应的空间立体画面,这就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一些立体的教具,帮助学生加强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地球运动的速度。
五、说教法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创设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出疑问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第一课时)教材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又讲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材配备了很多图片,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主要有: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三、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黄赤交角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形成以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具有关键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接着阐述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轨道特点,并详细说明了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重要地理意义。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球运动这种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说课人:李少春亲爱的同行,领导们: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第4、5、6节的综合概述,以第4节为主,结合第5、6节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环节和一般特点,使学生掌握并理解自转的真正含义。
从本课开始,教材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
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
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这一内容中,讲授的是地球的自转的概念,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说明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三、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2.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理清教学思路,以哥白尼的理论为依据,结合实际用“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使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规律。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
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
6课又是1。
4课,1。
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的延伸,也为后续学习气候、洋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动态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经验,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但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时差、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现象。
地理高一级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精选
地理高一级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精选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高一级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地球的运动说教材
1、资源:《地球的运动》主要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四季的形成。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比复习。
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地位:该部分内容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3、作用: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解释许多地理现象的坚实基础(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变化、四季冷暖更替、地表五带划分及相关现象的形成)
二、地球的运动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点式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重点内容、确立的依据及如何突出这些重点内容。
---重点之一: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教材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好本节内容无疑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现象的。
(演示昼夜现象的flash)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有效突出重点。
---重点之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而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比较薄弱,学生对这一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在这一部分,如果能有一些导入问题,比如“进入秋季,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点之三:季节的形成和五带划分。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说课稿(地球运动)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说课稿(地球运动) Word文档...范文范例...内容齐全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球运动”为主题展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宇宙与地球的关系,这给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后面的大气运动及地理环境分析的知识点学习,而且本节内容一直被划为高考的重要考点,同时它也是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一,所以本节内容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eq\o\ac(○,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地球运动基规律。
eq\o\ac(○,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eq\o\ac(○,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eq\o\ac(○,1)图解分析,地球运动所导致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eq\o\ac(○,2)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eq\o\ac(○,3)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q\o\ac(○,2)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永于探索的精神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eq\o\ac(○,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eq\o\ac(○,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eq\o\ac(○,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
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
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
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
(15分钟)(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
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
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
(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教学实例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解决实例的问题
区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
(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
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成因
晨昏线(圈)
太阳日
地球自转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时区和区时
地方时
时区和区时区时的计算
特殊的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等
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