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重点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

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

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归纳与整理(共1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分析归纳、回顾梳理,进一步巩固化学反应及物质分类方法,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熟练掌握用分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小结,进一步掌握常见分散系的组成特点、鉴别方法、分离提纯等,巩固胶体分散系的特性。

3.通过分析书写、归纳小结,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的定义,巩固其通性,熟练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常见离子的检验等。

4.通过典例剖析,归纳小结,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熟练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建立“守恒”思想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思维模型。

【复习重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应用。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1.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熟练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认识电解质的性质、研究离子反应的前提。

以下有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碳酸钙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4 非电解质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②稀硫酸,⑤空气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③HCl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⑨CaCO34 非电解质④NH3,⑥CO2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①铜,②稀硫酸,解质,但本身能导电⑦金属汞【解析】10种物质中稀H2SO4和空气属于混合物,HCl溶于水电离出H+和Cl-,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故HCl属于电解质。

CaCO3是难溶性电解质。

而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分别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H2CO3和NH3·H2O,故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出发,识别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变化等基本规律,形成对化学变化过程的动态平衡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得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够构建并应用简单的化学模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特征,理解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计算。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如何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在复杂情境下,如何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综合分析:理解并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含实验视频、动画模拟等)•化学实验器材(用于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互动问答平台或学习APP,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案例。

2022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2022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4、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过程:[思考与交流]1、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请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进行的吗?[归纳与整理]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物质得氧和失氧为标准来判断。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

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与探究]一瓶盛满氯气的集气瓶,推开玻璃片,在瓶口上方用锯条锯出微小的金属钠,观察现象。

根据讨论进一步激疑,反应中无氧能发生燃烧现象,激烈的氧化反应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究竟怎么叫氧化还原反应?[思考与交流]请分析下列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Fe + CuSO4 == FeSO4 + CuMg + 2HCl == MgCl2 + H2↑S + O2加热SO2CuO + H2加热Cu + H2O[归纳与整理]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思考与交流]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要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教案新人教必修

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 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节课是以学生初中学习的纯净物、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等知识为基础,提倡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在介绍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

本节的探究学习,既有助于巩固初中所学的内容,也对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功能,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由于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中的专业生,初中知识很薄弱,对化学的要求只是学业考试,从思想上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设计思路我准备通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形成较浓的学习气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胶体(2)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区别(3)了解胶体的制备、性质与用途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胶体的性质与用途(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3)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五、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胶体的定义与性质将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理解胶体的性质与该性质的用途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材料七、教学策略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胶体,让学生具有熟悉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幻灯片投放、实验演示、录相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四个重要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中化学必修一【2-1】(教案 习题 答案)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中化学必修一【2-1】(教案 习题 答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分类法在化学研究中的简单应用【学习导引】思考:你会给事物分类吗?想想你在化学学习中曾经对那些知识进行过分类?思考:你还想到或了解到依据什么标准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2)如何用简图表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用箭头补充下列图示,尽可能使之完善,并分别用你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这些转化关系。

思考:请回顾你所学习过的化学反应,有没有不能划入上述四类的?你还知道哪些反应的分类方法?思考:分类法对化学学习有何帮助?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课本24页的实践活动3。

【同步训练】1.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也叫酸酐。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硝酸的酸酐的是( )A.N2O3B.N2O4C.NO2D.N2O52.下列生活中的物质,可看作纯净物的是( )A.煤B.生铁C.蒸馏水D.矿泉水3.从元素组成上看,酸和碱的共同点是( )A.都含有原子团B.都含氧元素C.都含有氢元素D.都含有金属元素4.CO2、NO、H2O三者同属于下列的( )A.酸性物质B.碱性物质C.氧化物D.非金属元素5.下列各组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A.H2S和SO2B.Na2S和SC.SO2和Na2SO4D.SO2和Na2SO36.下列物质中,不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的是( )A.水B.生石灰C.氧气D.木炭7.对下列化学仪器进行分类:①试管,②酒精灯,③坩埚钳,④烧杯,⑤铁架台,⑥蒸发皿,⑦试管夹,⑧试剂瓶。

若把①②④⑧归入一类,则这一类仪器的共同特点是( ) A.可被加热B.玻璃制品C.量器D.颜色一样8.下列物质间的反应,一定不能生成盐的是( )A.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B.金属与氧气化合C.单质与化合物的置换反应D.盐与盐反应9.HCl、NaOH、NaCl具有的共同点是( )A.使石蕊溶液变色B.使酚酞溶液变色C.都含有Cl元素D.都是化合物10.连线题:请把左栏中的物质与右栏中其所属类别之间进行连线物质所属类别H2SO4含氧酸H2S无氧酸HCl一元酸HNO3多元酸11.很多食品包装中常常有一个小纸袋,内盛白色固体物质,标称“干燥剂”,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石灰。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2《分散系及分类》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2《分散系及分类》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分类)【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阅读归纳、思考交流,进一步认识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认识分散系的分类方法,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通过阅读填空、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学会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能基于证据对分散系的组成、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建立关于胶体的制备、性质并应用于解决相关应用的思维模型。

3.通过观察归纳、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认识丁达尔效应,知道鉴别溶液、胶体、浊液的方法。

【学习重点】分散系的分类方法与鉴别、胶体的制备。

【学习难点】Fe(OH)3等胶体的制备。

【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具有均匀、透明、稳定的特征。

其中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溶剂,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

如食盐水等。

2.浊液是指微粒直径大于100nm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分散于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具有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等特征。

如泥沙水、牛奶等。

新知预习:阅读教材P25~28第一段,回答问题或填写下列空格:1.分散系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分散系的性质,如是否透明、均一、稳定都由此决定。

2.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直径稳定性外观溶液<100nm 稳定均匀、透明胶体1⁓100nm 较稳定(介稳定)均匀浊液>100nm 不稳定不均匀、不透明3.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同步学习】情景导入:清晨,当鲜红的太阳从地平面线升起时,你漫步在茂密的森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树木的枝叶斑驳铺洒在地面上;当你晚上走在城市的马路上,会看到汽车灯光产生的两条强烈的光柱(有雾的时候更明显);你还会看到当阳光透过墙上的小孔时,在较暗房间里会形成一道道光柱。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2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2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思路】本节内容处于必修一的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时学生对化学课程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已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用语,而本节课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化学用语,所以必须牢牢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去建构新概念。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离子方程式作为化学用具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课要求既要把知识处理得很细致,又要把比较复杂难理解的知识点讲解得通俗易懂、有趣味性。

离子方程式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背景,需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和学生的智慧潜能,因此设计如下:1. 通过课前练习、知识回顾的方法导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的过渡,能积极自主地利用已学知识大胆去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根据“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探究步骤,让学生亲身体验以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实验现象,带着问题去分析讨论离子反应的实质。

3. 通过抢答竞赛形式,让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出离子方程式的错误书写,最终评出“找茬小能手”,让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基于上述教学思路所构建的教学流程图如下: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离子反应的定义及实质【展示交流】分组展示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实验1:现象:无明显现象。

②实验2: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学习的离子反应是不是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呢?够灵活地运用。

俗话说“打铁要趁热”,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我们来找茬”的小比赛,对刚学习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进行考察。

活动三一起来找茬[过渡]同学们在比赛中都积极参与,表现非常不错,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学习,并且能够基本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能举一反三,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要继续加油。

我们学习了离子方程式,但是你们能说出它说表示的意义吗?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现在来观察实验2-2的现象。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概念。

2.模型认知: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从宏观和微观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

2.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难点: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讨论法、讲述法第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联系生活,思考问题】1.湿手更易触电,原因是什么?【实验探究】课本p13实验1-2大家都知道金属和石墨都能导电,那么化合物能否导电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装置烧杯内溶液实验现象结论干燥的KNO3固体灯泡不亮纯酸、碱、盐的固体不导电,酸、碱、盐的溶液能够导电,有机物溶液不导电。

(想一想;为什么?)干燥的NaCl固体灯泡不亮蒸馏水灯泡不亮NaCl溶液灯泡发亮KNO3溶液灯泡发亮熔融的NaCl固体灯泡发亮【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

酒精等。

3.概念辨析:(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

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

(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

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思考与讨论】1.像AgCl、CaCO3 这些难溶盐,它们几乎不溶于水,它们是电解质吗?2.像SO2、SO3、CO2、NH3等,溶于水能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3.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⑴金属铜⑵固态NaCl ⑶O2 ⑷H2SO4 ⑸碳棒⑹酒精水溶液⑺KOH水溶液⑻熔融状态的KNO3 ⑼葡萄糖⑽CO2 ⑾BaSO4⑿稀H2SO4【讨论与归纳】2.电解质的判断1)从物质分类角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学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主备人:陈艳芬审核人:王萍(第1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重点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预学能掌握的内容】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尝试完成课本P24“思考与交流”,思考分类法对我们生活和学习有什么意义?准备好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1、交叉分类法:模仿课本P24“图2-2”将下列Ⅰ中物质与Ⅱ中物质的类别用短线连起来。

ⅠⅡNa2SO4 含氧酸盐KHSO4 无氧酸盐NaCl 钠盐BaSO4 硫酸盐NaHCO3 酸式盐2、树状分类法:在课本P25“图2-3”的方框内填上具体的化学物质。

你还能以化合物为起点按照树状分类法继续对它向下进行分类吗?把你尝试的结果写在下面:【预学中的疑难问题】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交流展示〗小组交流课前预习收获与疑惑,讨论课本P24“思考与交流”并积极展示。

〖合作探究1〗分类的标准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说说你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不同的分法吗?〖合作探究2〗交叉分类法(1)尝试对H2SO4、HCl、HNO3、H2S四种酸按照下列交叉分类图分类。

H2SO4 含氧酸HCl 无氧酸HNO3 一元酸H2S 二元酸(2)对下列盐进行交叉分类,并思考Na2SO4的分类依据。

Na2SO4含氧酸盐Na2SO4分类依据1:K2SO4无氧酸盐Na2SO4分类依据2:NaCl 钠盐Na2SO4分类依据3:BaSO4硫酸盐〖合作探究3〗树状分类法结合课本P25“图2-3”,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树状分类法,尝试对下列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继续进行分类。

(1)单质(按是否含金属元素)(2)氧化物(按是否含金属元素,或按性质)(3)酸(按强弱、电离氢离子数、是否含氧等)(4)碱(按强弱、电离氢氧根离子数、溶解性等)(5)盐(按组成、溶解性等)〖课堂练习〗1、把以下物质分类:H2,CaO,Ba(OH)2,Al,CH3CH2OH,NH3·H2O,Ar,NaHSO4,HNO3,CO2,CuSO4,空气,盐酸,CO,CH4,MgCl2(1)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2)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3)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____;(5)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6)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7)属于酸:________________;(8)属于碱: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属于盐:_________________;(10)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两组物质:①CO2、P2O5、CaO、SO2,②Cu、Mg、Zn、Al。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大单元集体备课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

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知识的呈现和方法的学习中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 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 C+O2 CO2A+B==AB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⑷ 胶体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

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波发生散射区别溶液和胶体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相同的——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制豆腐、果冻等③ 胶体的分类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气溶胶气态烟、云、雾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省教学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4第一、二段,阐述上述原因【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主备人:李凤时间:2009年9月25日课程标准: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省教学要求: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溶液、浊液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分类法了解分散系概念和本质,并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2、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中化学第⼆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学案新⼈教版必修第⼆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之间的电⼦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等基本概念★课前预备:相关知识点的回顾1、化学反应的分类⽅法⑴根据反应物和⽣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2)在化合物中⾦属元素的化合价全部为__________,⾮⾦属元素的化合价⼀般既有负值⼜有正值;(3)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__________。

(4)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划线元素的化合价:HClO 、KClO3、 KMnO4 、Na2S 、KI、Fe2O3(5)化合价⼝诀:⼀价钾钠银铵氢,⼆价钙镁钡铅锌;1+ K1+Na1+Ag14+NH1+H2+Ca2+Mg2+2+Pb2+Zn三五价有磷和氮,四价硅锰还有碳;3+ P5+P3+N5+N4+Si4+Mn4+C⼀⼆铜汞⼆三铁,铝是三价要记得;1+ Cu2+Cu1+Hg2+Hg2+Fe3+Fe3+Al四六负⼆硫出现,氧是负⼆经常见。

4+S 6+S 2-S 2★知识体系:⼀. 从不同⾓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从得氧、失氧的⾓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表观):在反应 CuO + H 2 = Cu + H 2O 中有氧元素的得失:(1) H 2 得到氧,发⽣了氧化反应,被氧化。

(2)CuO 失去氧,发⽣了还原反应,被还原。

2、从化合价升降⾓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看反应 CuO + H 2 = Cu + H 2O 中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反应中H 元素的化合价由__________价升⾼到__________价,我们就说H 元素发⽣了氧化反应,被氧化。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3.3单、双线桥和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学年)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3.3单、双线桥和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学年)

辽宁省大连市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3.3 单、双线桥和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大连市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3.3 单、双线桥和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大连市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3.3 单、双线桥和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和规律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whol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 id: "the 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I hope you canmake progress with the help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 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are 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 pursue a d ocument, but as long as you stillhave such a small persiste nce, you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 the complex 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 reading an article or doing a problem makes 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our pure spiritual worldand resist the attack of the external world.。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号:联系方式: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和体系分析 1.位置分析本单元处于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

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开始,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课程其他章节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结构分析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

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三、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化学课程目标由国家控制,以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是实施该门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化学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编制,是教师在调研了化学教学系统各要素之后对教学的预设。

化学课程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

编制化学教学目标时最具挑战性的是化学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该任务的教学强度。

从教育的层级转化来讲,先有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有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化学教学目标是在调研了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者的实际之后,对化学教学所作的一种终极预设。

故本单元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如下:(一)先研读课程标准,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为: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1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1

复习课(一)●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科学规律。

例如,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着重研究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应用。

通过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分析实验事实形成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用离子反应的规律探究溶液中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应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探究溶液中Ag+、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提高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

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美国)师:同学们从爱因斯坦的励志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板书]复习课(一)一、常用的物质的分类方法师:1.完成下列表格,然后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投影]生: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分类图(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分类的情况)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Fe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Fe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3)(OHFe溶胶、3)(OHAl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FeCl 3+3H 2O (沸)= 3)(OH Fe (胶体)+3HCl② 复分解反应法: KI+AgNO 3=AgI (胶体)+KNO 3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 3=AgI↓+KNO 3(黄色↓) 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 、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 、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3)(OH Al 、3)(OH Fe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 2S 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 胶粒随着AgNO 3和KI 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 过量,则AgI 胶粒吸附较多I -而带负电;若AgNO 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 +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 、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 、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3)(OH Fe 胶体,AgI 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 ,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 l 3+>Fe 3+>H +>Mg 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 42->NO 3->C 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O H MgCl 222⋅)或石膏(O H CaSO 242⋅)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342)(SO Fe 溶液净水④ 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⑨ 硅胶的制备:NaCl SiO H HCl SiO Na 223232+=+ C SiO H ︒∆====30032减压↑+O H SiO 22 含水4%的2SiO 叫硅胶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6、胶体的提纯净化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 实验步骤(1)把10mL 淀粉胶体和5mLNaCl 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 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 ,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 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 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 实验结论:Cl -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

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

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例题解析例1 .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D )例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B)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例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体带电荷,所以会产生电泳现象C.胶粒能透过滤纸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例4.Fe(OH)3胶体带正电荷的原因是(D)A.在电场作用下,Fe(OH)3胶粒向阴极定向移动B.Fe3+带正电荷C. Fe(OH)3带负电荷,吸引阳离子D. Fe(OH)3胶粒吸附了阳离子例5..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但不能透过滤纸C.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例6.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C)A.豆浆中加入石膏做豆腐B.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D.在海水与河水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例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与胶体B.生石灰与水混合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答案:A解析:生石灰与水混合时发生了CaO+H2O=Ca(OH)2的化学反应,故B选项错误;O3为单质不是化合物,而CuSO4·5H2O是一种化合物,不是混合物,故C、D选项均错误。

例8.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蒸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D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③④⑦答案:D解析:1.显然正确;2.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水煤气由炽热的煤同水蒸气反应制得,而煤为不再生资源,所以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资源,故错误;3.冰为固态水,干冰为固态CO2,均为纯净物和化合物,正确; 4.显然正确。

5.盐酸和食醋为混合物,不是化合物,错误; 6.纯碱为Na2CO3不是碱,错误;7.豆浆和雾都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均属于胶体,正确。

综上所述,选D。

例9.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答案】D【解析】胶体本身是不带电,只是其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而带了电荷,故A项错;溶液中的溶质,要看能否电离,若是非电解质,则不导电,也即不会移动,B项错;布朗运动本身即是无规律的运动,C项错;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