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见前史, 或有人臣谏事, 遂答云‘业已为 之’,或道‘业 已许之’,竟不 为停改。此则危 亡之祸,可反手 而待也。”
• 反面事例:古代一些帝王找借口来搪塞谏 臣,终究不能停止改正过失 ,从而招来覆 亡之祸。 • 深刻认识到历朝覆亡的教训,体现了太宗 的谨慎细致。 • 要点:本节君臣对话,围绕纳谏展开。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在《求谏》中记录了很多唐太宗关于 求谏的名言,看得出来,他对此作了深入的思 考。唐太宗认为纳谏对于君王来说是非常必要 的,也是很重要的,藉此可以“知政教得失”, 可以使“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可以“匡救” 政务之失,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
他为了使臣下大胆进谏,采取了这样一 些措施: (1)放下架子,创造一种进谏的和谐氛 围,使进谏者情绪放松,大胆发言,如“每 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每有谏者,纵不 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2)通过君臣讨论的形式,开诚布公地 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臣子劝谏的想法。或者以 前代教训晓喻大臣,如“前事不远,公等每 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或者公 开感
“阅读指南”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
之外,还要学习课文的论证 方式,像《求谏》中丰富的 论证方法、《原君》中对比 方法的运用等。
课文学习
《求谏》
吴兢
作者简介
吴兢 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 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 八年(749年)。他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
史65卷。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
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选文介绍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 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 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
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
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在《求谏》一章中记录了很多唐太宗论述 求谏的言论,这些言论很有系统性,是唐太宗 在借鉴历史教训基础上得到的深刻认识。他一 方面认识到帝王一人处政的不足,强调大臣进 谏的必要性,要求大臣要行使规谏的责任。一 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大臣进谏。
•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照,必须明
镜;主欲知过,必藉
忠臣。主若自贤,臣 不匡正,欲不危败, 岂可得乎?故君失其 国,臣亦不能独全其
家。”
2、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比喻类比方法:忠臣的谏诤如明镜,可指
出君主的过失。
假设论证:假如皇帝自以为是,臣子又不
加以匡救,国必危败。 严重后果:国家危败,臣子也不能独全其 家。君臣关系,唇亡齿寒。
单元概述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课文 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 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 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 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 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 刻的批判与反思。
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学 习课文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
文理有疏密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纹路
道理
3.信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确实
信任 信用
低眉信手续续弹
4.遇 惟君臣相遇
随手,随意
对待
进,与操遇于赤壁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盖追先帝之殊遇
遭遇
接触 礼遇,恩待
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
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
利、兴公利的责任。
拓展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1月23日-649 年7月10日),是唐朝 第二位皇帝,他名字 的意思是“济世安 民”。汉族,陇西成 纪(今甘肃省静宁县) 人,政治家、军事家、 书法家、诗人。ຫໍສະໝຸດ Baidu
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 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 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 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 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 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 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 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 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
俎,当时谏者十有馀人。食器之间,
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 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 渐。漆器不已,必金为 之。金器不已,必玉为 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
• 自己:忧心国政,极望得到大臣的规谏,
以匡救自己的过失,以免前朝覆辙。
• 吸取教训,为帝谨慎。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 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译文]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 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 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 呢?
至於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 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
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须极言规谏。”
[译文]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 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 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 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
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 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
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
说,必虚己纳之。 [译文]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
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
资料链接
《原君》
节选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 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
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所持政治
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
文章分析
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 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
“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
·举例论证:隋炀帝暴虐,臣子们不敢直言
规谏,导致隋朝灭亡。
·希望公卿大臣们以前朝之事为鉴,替国家
人民着想,极言规谏。
·求谏若渴。 ·小结:太宗的理想模式——君主开怀纳谏
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使国家长治久安。 (至尊的君主是关键)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 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 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 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 太平。”
•要点:纳谏的广泛意义。 •将皇帝要接受规劝的意义推广到大臣也要虚心 接受别人的“谏语”。 •反问强调:不能护自已之短而拒纳他人谏言; 自己不能纳谏,怎能规谏别人? •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和建议,这对于今天我们每 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
臣曰:“朕每闲居静坐,
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 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 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 下无怨滞。
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 肯更言!”
• 仁厚、虚心、宽容。
• 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害怕,要有勇气来进 谏。
• 即使所进谏言不合心意,也不会降以忤逆 之罪,否则,臣僚们更不敢言,反而会堵 塞言路。
• 小结:本节阐述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 用心。
唐 太 宗
作品分析
原文
部分文章翻译
文章讲解
• 太宗威容俨 肃,百僚进 见者,皆失 其举措。太 宗知其若此, 每见人奏事, 必假颜色, 冀闻谏诤, 知政教得失。
1、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 态度诚恳; 放下架子, 宽厚体谅,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 虚心纳谏,以知得失; 努力营造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二、答案略。 注意课文中的几句话: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 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 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
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四、 1.寻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飞来峰上千寻塔长度 2.理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当窗理云鬓 不久 寻找 单位 顺,天下太平 梳理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
玄龄等曰:“自知者明,
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 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 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 商略诋诃,芜词拙迹,於
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 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 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
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
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 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导入新课
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 你听过关于他的故事吗?
唐太宗
家 国 天 下
学习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 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 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 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
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对唐太宗的评价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 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 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 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 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 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 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 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
玄龄等曰:“自古帝王
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
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 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 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 极谏。
• 1、要点:臣子规劝的必要性。 • 举例: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 后果:天下丧乱。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
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
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 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 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谢大臣,如“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或者树立榜样,如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 美恶必见”;或者以谏者之道反求谏者之身,也 就是要求谏者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比如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 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3)下诏使谏官“预闻政事”。
• 处事谨慎,时刻不忘前代覆亡的教训,经常
自我反省。
• 不忘“代天巡狩”的“天子”之职,也能认
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唯恐百姓积怨太深, 爆发灾难。 • 渴求正直之人来匡扶规谏,弥补过失,内外 畅通,防患于未然。
• 清醒的政治头脑。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 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
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