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国天下
高二14班:家国天下讨论组
作者:卢笑笑魏雨蒙雍梅刘静黄磊王少潭耿浩然杜祥军
指导老师:单皖晴
古之有杜甫吐悲言,叹国破山河,烽火三月,战火纷纷,音书难寄;
古之有文天祥鸣四海,叹国势危亡,个人坝坷,人有生死,风飘雨絮;
古之有张养浩临阿房,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天下兴亡,民生疾苦。他们都有为国报效之意,他们是忠贞之士,为天下而生,甘为天下而死。
自从盘在开天辟地,黄帝大败蚩尤,大禹治水等种种变革之后,古国文明已将“家国同构”与”天下一体”连缀,家亦国,国亦家。“家国天下”四字提携,其乃文明之构想,亦政治之抱负矣;兼客微观宏观,开蓄人文自然;曲连勾通,高明而通俗,旷达然亦微焉,堪为华夏神州开疆拓宇,成家立国之宏伟实践。今之细韵,彻古彻今,品位悠深,浑然勾连世界与小我,统贯身心与家国,其胸怀,其意境,其指向,正为家国天下莫属。
古之母系,群居为家,联之结盟,推贤为酋,呼之部落,酋部相残,弱肉强食,大而一统,强酋威众,独行王者之道,是为国焉。诸国鼎之,为天下象也。由是家者,国之基也;家国,乃天下之魂也。就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家国天下”,超迈旷达,贵为先圣义高风雅之伟思焉。辩而折之,一代明君唐太宗将“家国同构”与“天下一体“连缀,由于唐太宗亲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所以他以古为鉴,从过去的兴衰成败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居安思危。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王朝盛衰与治图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
唐太宗曾到用荀子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其中的道理,以其来警惕自己,并告诚他的子孙,在搞好君臣关系
的同时,甚至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要使唐朝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居安思危,更要“善始善终”。正是因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我们不妨追根溯源,在古代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统治下,谏官制度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的制度并不是在历朝历代都能被很好地采纳。这其实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使然。很明显,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遗憾的是, 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并不是代代都有。关键在于,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政治体制度存在着先天的弊病,黄宗曦《明夷诗访录》中的《原君》就提出了这样的思考,虽然黄宗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提出更彻底的民主思想,但他所主张的“天下为主”对以君王为主的传统观念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挑战。
纵观《贞观政要》,在唐太宗实行的各项政策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任贤纳谏。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须忠臣。”他提出“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理念。为此,他还明确表示:“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杵。”《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的态度和做法,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端,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
窃以为,天下者,亦国亦善世。《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昔之天下,帝施皇权,辖之疆域;然后卒亥鼎革,新旧调和,中医互参,华夷间隔天下,亦复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家国仍在,天下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