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货币供给理论
2 货币供给理论

2.宽口径的货币供给M2
弗里德曼从货币购买力的栖息所定义出 发,认为货币供应量M2 M2=M1+T= C + D+T
准货币: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3.流动性口径的货币供给量
根据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程度确定其 相应的变现系数,然后加总。 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为1,设某一 单位第i种相应金融资产的面值为Ai,则 流动性口径下的货币 M3=M1+∑ai· i A 0 <ai <1 评价:逻辑合理,计量困难。
原因:政府财政赤字。 如果政府对央行有较强的控制力,央行 则对基础货币无控制力。
对金融机构贷款和基础货币决定: 途径:再贷款、再贴现
贷款增加或再贴现增加,则基础货币增 加。
央行通常有较强的控制力。
金银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决定:
央行购进金银外汇资产,基础货币增加。
2.非基础货币负债项目变化与基 础货币决定
内生的货币理论:托宾
货币供给新理论模式可简单表述为: M=[B,rf(i),Kf (Y, i, o)] 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供给,银行准备 金的需求函数由利率决定,公众的货币 需求受收入、利率及其他因素支配。而 利率、收入、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变 数之间又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
卡甘系统研究了美国85年中货币存量的 主要决定因素,并于1965年出版了 《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 的决定及其影响》一书。其主要结论是: 长期的和周期性的货币存量变动决定于 高能货币、通货比率(D/M)和准备金 比率。高能货币的增长是货币存量长期 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货币存量的周期性 波动则主要取决于通货比率的变动。
2、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第一章、定义、分类和度量1.1.定义一、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二、它有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两个层次,其中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创造的负债,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三、其投放的渠道包括,1.直接发行通货;2.变动黄金、外汇储备;3.实行货币政策。
四、原始存款是基础货币的转化形式。
而货币供应量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债务总量。
它是在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的参与下形成的。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数量和货币乘数的大小,即货币供应量M 1 = 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
五、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应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后,由于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货币存量的增加量会以基础货币增量的若干倍数扩张。
即货币乘数k =M1 / B或k =ΔM 1 /ΔB。
存款乘数是存款机构的存款变动和准备金变动之间存在一种乘数或倍数关系。
在货币供应的理论模式中,则第一个括号中的数即为活期存款的存款乘数;第二个括号中的数是货币乘数。
1.2.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一、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和中央银行的支票所形成的存款,其中后者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入证券的途径注入商业银行体系的。
二、原始存款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它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三、派生存款是通过银行转帐方式发放贷款而创造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业务创造的,它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四、创造派生存款要有两个前提,1.一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须小于100%。
准备比率越大,信用创造的规模就越小;2.二是非现金结算制度。
1.3.通货比率一、通货比率也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货币金融学之货币供给理论

推导过程如下:
MS=B×m
MS = M1=C+ Dd B=C+R
R=Rd+Rt+E= rd·Dd+rt·t·Dd+e·Dd R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 r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
mM s
C D d
C RC rdD drttD deD d
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Dd,得到:
m 1k krdrtte
3、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
将货币界定为狭义——M1(M1=C+ Dd)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1、基础货币(Basic Money or Monetary Base),又称强力货币 (High Power Money)
B=C+R 2、(复杂)货币乘数 (Monetary Multiplier) ,m
货币供应量的基本公式:
通货比率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 定期存款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活期、定期),反方向 超额准备率,反方向
货币金融学
货币供应理论
主要内容
• 银行系统与货币供应量 • 货币供应理论的基本模型 • 基础货币 • 货币乘数
基本内容: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货币供应过程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应理论的发展历程:
与货币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金属货币制度→信用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分析的两种思路
第三节 货币供应模型
1.简单乘数模型
三个假定前提:
(1)公众不会从银行体系提取现金 (2)银行不会保留超额准备金 (3)公众只持有活期存款,不持有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只考虑活期存款规模的变化
存款扩张模型:
Dd
1 rd
货币供给理论

模 型
多假倍存款设创造的规模就会无限大”结 论
(1)银行只吸收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
M1 = D = 1/rd·R
(2)公众不持有通货,货币供给量由活期存款构成;
= m11·R
(3)D:活期存款,rd: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银行准
一 备金。
二 (1)商业银行没有定期存款,银行不愿意保留超额准备金
2、1921年,C .A.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理论。(《银行信用》)
3、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问世后,相对沉寂。 货币供给量主要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决定,央行可通过发
行货币、规定存款与准备比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因此,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
4、1952年,米德的分析。《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 (现代货币供给理论正式形成)
D C
D:商业银行存款;C:公众持有的通货
◆1965年,卡甘《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
影响》。
M M C DRHDR
C M
◆ 1971年,伯尔格《美国货币的供给的过程》。数理分析。
M 1 m1B a 净来源基数
M 2 m2Ba
Ba 通货银行系统非借入准备金
5
(2)基本结论:
M1 = [(1+c)/(rd+c)] ·B
(2)通货比率即社会公众持有通货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c,
= m12·B
三 (1)银行存款由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两部分组成。
(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t,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2、新剑桥学派的近似内生观点 、
新剑桥学派没有明确提出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 新剑桥学派没有明确提出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 但论述中包含了近似的思想。 但论述中包含了近似的思想。 他们认为, 他们认为,货币确如凯理论那样全部是由中央银行 渠道投放出去的,但货币量却并非全由央行决定, 渠道投放出去的,但货币量却并非全由央行决定, 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适应经济货币需求的结果, 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适应经济货币需求的结果, 尤其是当经济过热时。 尤其是当经济过热时。 央行对货币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是有限的, 央行对货币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是有限的, 一是经济旺盛的货币需求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活 动影响货币供给;二是央行控制范围有漏洞, 动影响货币供给;二是央行控制范围有漏洞,尤其 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三是控制能力在投放和回 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 笼两者上分布不均匀,总是投放容易而回笼难。 笼两者上分布不均匀,总是投放容易而回笼难。
一部分形成流通中现金, 一部分形成流通中现金,其余部分则回流到商业银行形成原 始存款; 始存款;同时央行还通过再贷款或再贴现等方式对商业银行 融资,扩大其原始存款规模。 融资,扩大其原始存款规模。商业银行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 进行存款派生,派生出比原始存款多得多的派生存款。流通 进行存款派生,派生出比原始存款多得多的派生存款。 中现金、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总和就是货币供给总量。 中现金、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总和就是货币供给总量。 3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信用理论的发展
(信用媒介理论 信用创造理论) 信用创造理论)
1、信用媒介论主要观点有: 、信用媒介论主要观点有:
货币只是简单的交换媒介和一种便利交换的工具, 货币只是简单的交换媒介和一种便利交换的工具, 这是信用媒介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 这是信用媒介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 信用是转移和再分配现有资本的工具, 信用是转移和再分配现有资本的工具,并不能创造 出新的资本; 出新的资本; 银行的作用在于媒介信用而不是创造信用。 银行的作用在于媒介信用而不是创造信用。 代表人物主要是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 斯密、 代表人物主要是古典学派的亚当 斯密 、 大卫 李嘉 约翰·穆勒等 穆勒等。 图、约翰 穆勒等。
货币供给理论

供给问题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问题,历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高度重视,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的重大课题。其原 因皆在于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货币供给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不足又 容易引起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 谐社会的时期,讨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问题,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谢谢观看
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货币供给问题时,大多其结果,无论是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主张,还是现代货 币学派的“单一法则”主张,无论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还是货币供给“内生论”,都非常重视控制货币供给的 结果,以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性。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布伦纳、梅尔兹等货币供给理论的名家重点研究了 影响货币供给结果的因素,他们在选择影响货币供给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这为后来的货币给研究提了重 要的依据和指引,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乔顿模型,该模型集中反映了各个主要因 素对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了解和研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随着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日益 复杂,也随着对货币供给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各个因素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过程。后凯恩斯学派 的学者大力主张货币“内生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应变量,不是货币管理当局能够任意改变的。 英国当年的《拉德克利夫报告》以及格利、肖、莫尔等人都对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主要内容
证指数与货币供给之间缺乏相关关系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 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 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 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货币供给理论PPT课件

1C t M 2B•m 2B•
rdcert•t
上式为广义货币供给模型。
02.01.2021
.
6
上述分析表明,不论货币定义如何,若以m表示货币 乘数,货币供给理论都以下式作为推理的出发点:
MB•m
货币供给理论试图通过一种货币供给函数来表明名义 货币供给量与一般金融因素、非金融因素及各种外生 变数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既要包括各主要的决定因 素,又要陈述这些因素的因果关系。正因为如此,当 代货币供给理论虽然仍以货币乘数为出发点,但其重 点则放在阐明各项具有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及其与货币 供给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因而,我们将介绍当代西 方各种货币供给理论,并对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决 定因素进行分析。
02.01.2021
.
8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分析
弗里德曼—施瓦兹将现代社会的货币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 货币当局的负债,即通货;二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即银行存 款。若用M、C、D分别代表货币存量、通货和银行存款,则有 下式:
M= C + D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又有: H = C + R 其中H是基础货币, R是存款准备金。
02.01.2021
.
7
第二节 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J劳,他在《关于货币的考察》 一书中提出了信用创造货币货币失去经济发展的观点。该项观点 与以后的麦克鲁德和韩提出的信用创造说一起为货币供给理论的 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总的来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偏重需求理论研究, 而轻视了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主义的兴起和货币政策日益被人们 所重视,促使供给理论的迅速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借助数量方法 以演绎和论证货币供给函数,由此对决定货币供给量的诸多行为 变数及货币政策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以阐明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机制。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货币主义和凯恩斯学派都有卓越成就。 特别是货币主义视货币供给函数的性质是稳定可测的,认为货币 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因而提出了外生 的货币供给模型。而以托宾为首的后凯恩斯学派,则视货币供给 函数的性质极不稳定,认为货币供给量是多变的经济状况与经济 过程的内生变量,因而提出了货币供给内生模型。
货币供给理论资料.

一 基础货币——央行对其控制
A. 前提与假定
1. 银行体系由央行和多家商业银行组成 2. 只有活期存款一种存款形式,只有法定准备金一种准
备金形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部分法定准 备金制度) 3. 商业银行将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存款都用于放贷 4. 公众不保留现金,将一切货币收入都存入商业银行 (非现金结算制度或非现金提取) 5. 初始状态:客户向A银行存入1000资金,即A银行增 加了1000元存款,称之为原始存款
二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不同级别的银行 第1级银行 第2级银行 第3级银行 第4级银行 第5级银行 第6级银行 第7级银行 第8级银行 第9级银行 第10级银行
前10级银行总和 ······
整个银行体系总和
存款(元) 1000.00(原始)
10000.00
新贷款(元) 900.00 810.00 729.00 656.10 590.49 531.44 478.30 430.47 387.42 348.68 5861.90 ··· 9000.00
弗里德曼模型说明
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实证 研究:起决定作用的是基础货币,其他两个因素是次要的
这三个因素既分别受央行、商业银行和公众行为的影响,又 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央行可以预测并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消其他因素的 影响,货币供给函数是稳定可测的,基础货币的变动对M的 整个作用过程有规则可循的
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
操作目标 •准备金 • 基础货币
中介目标 •货币供给量 •利率
•稳定物价
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学货币供给

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银行的一种负 债,债权人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 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 无须返还。
2019/11/13
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 对存款者的负债。
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 (1984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 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部分。 这是银行对国家的负债。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回本章
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
2019/11/13
至下节
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供给的涵义
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 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 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1)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 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 现金形态存在。 (2)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 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 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
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 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 种负债关系。
2019/11/13
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
资金来源(负债)甲
A1各项存款 A2银行自有资金
其中:当年结益 A3流通中货币 A4其他 合计
几点说明:
资本论选读第二章货币理论关键内容概要

内容概要
货币现象 《战俘营的经济组织》选读 货币的基本概念 货币理论的比较
雷德福德:战俘营的经济组织
雷德福德(R.A.Radford) ,英国军官,曾参加二战。 1943年被纳粹俘虏,并被关入战俘营。1945年获释,回 到英国后撰写了本文,对战俘营中的经济活动作了生动的 描述。
资本论选读 第二章 货币理论关键内容概要
货币现象 《战俘营的经济组织》选读 货币的基本概念 货币理论的比较
问题
惟有“法定纸币”才是货币吗?
战乱时代有没有货币? 太平洋群岛的原始居民有没有货币? 监狱里的有没有货币?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货币?
它本身必须有价值吗? “货币在逻辑上必须由某种商品构成,或由某种商品‘予以担
下图中的CF即是:F点均分线段AE,C、F两点的效用相同, 表示如果小张有一份稳定收入为1600元的工作,他同样可 以获得14单位的效用。作为风险规避者,小张愿意为了收 入的确定性而放弃400元。
内容概要
货币现象 《战俘营的经济组织》选读 货币的基本概念(出自曼昆《宏观经济学》) 货币理论的比较
推论:灵活价格—工资(成本)假定
结论:市场结清(均衡)(S=D),E点
①供>求P1↓→P0
②供<求P2↑→P0
市场均衡
过剩或不足只是暂时现象,市场机制能自动调整。
古典学派的推论
货币超发改变相对价格、带来资源配置的扭曲,影响产出 结构,从而损害经济增长
“货币中性”理论——长期看,经济增长来自要素投入与 技术进步,货币只是改变价格总水平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M0、M1、M2、M3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一、中央银行概念1.央行含义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货币供给理论》PPT课件 (2)

3、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问世后,相对沉寂。
货币供给量主要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决定,央行可通过发 行货币、规定存款与准备比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因此,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
4、1952年,米德的分析。《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
(2)基本结论:
货币供给量难以由央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 济主体所共同决定,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
(3)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模型与卡甘模型相同或相似之处:
都是对美国货币史实证分析的结果;
货币的定义都是M2;
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
(4)不同之处:
卡甘模型能更直观地看出存款准备金比率和通货比率对货币乘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2827262508年09月25日08年06月25日08年06月15日08年05月20日17516517517165161661451751751716512汶川地震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工农中建交邮行暂不调整0505052408年04月25日15516052308年03月25日15155052208年01月25日1451505精选ppt302107年12月25日13514512007年11月26日13135051907年10月25日12513051807年09月25日12125051707年08月15日11512051607年06月5日11115051507年05月15日10511051407年04月16日10105051307年02月25日9510051207年01月15日99505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精选ppt31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1106年11月15日859051006年08月15日8850506年07月05日7580504年04月25日7750503年09月21日67199年11月21日86298年03月21日138588年9月1213187年10122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84年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精选ppt322存款准备金具体政策
衡理论(货币信用学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唐_381

7、货币乘数
1、定义:指每个基础货币创造更多货币的最大能 力,也就是最大倍数。 2、一般公式的确定:m=Ms/B=(C+D)/ (C+R)=(1+C’)/(C’+r)≈(1+C’)/ (C’+r+e)。 如果实行差别准备率,则要补充其它存款的准备率。 C’表示C/D,称为现金漏损率,在中央银行它可用
Md=L1(y.r)+L2(r.v) v表示风险(Venture)
16
D、新剑桥学派七动机理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的三动机没有充分反 映Md的内容,于是将其拓展为七动机,可归 纳为商业性动机、投机动机和公共权力动机, 公共权力动机指政府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所 产生的扩张性Md,解释了政府干预下Md的 变化。 该动机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由扩张政策产生 的额外货币:投向商品则物价上涨,投向金 融市场则证券价格上涨,最终都会影响公共 权力动机。
8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经典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对剑桥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认为货币也 是一种资产,人们出于对流动性的动机而持有货币资产而非
选择证券等资产的偏好就是流动性偏好,它是构成货币需求
的根本原因。
流动性偏好包括三方面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分别是为日常支付而持币的愿望、为应付可能的紧急情况而 持币的愿望和为等待更好投资机会而持币的愿望。 前二者与收入呈正比,后者与利率呈反比,因此货币需求是一 个以收入和利率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用公式可以表达为:
Md=L1(y)+L2(r)=L(y、r) 投机性动机是凯恩斯的发展,强调它对利率的弹性,实际上就
为“管理通货”的积极干预主义奠定了基础。不过,在经济 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用处可能不同。
《货币供给理论》课件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物价 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控制货币供应量是预防通 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增 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货币供给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01 货币供应稳定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 02 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
衰退时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03
货币供给理论的演变
古典货币供给理论
总结词
古典货币供给理论强调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认为货币供给应由国家控制,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
详细描述
古典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交换媒介的便利性,强调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 该理论主张货币供给应由国家控制,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THANKS
感谢观看
货币政策与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 响
随着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对 传统货币供给理论提出了挑战,需要深入研 究绿色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
货币政策与绿色金融的协 同
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绿色金融的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推动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基础货币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反之则减少。基础货币是 货币供给的源头,对货币供给有直接影响。
基础货币的控制手段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 场操作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
01 商业银行信贷定义
指银行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贷款,是银行利润的 主要来源之一。
货币政策操作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理论》课件 (2)

2 货币供给理论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创新,货币供给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
3 货币量的测算方法
货币量可以通过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乘数模型等方法进行测算。
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
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过量的货币 供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货币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货币供给可以 促进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结论
1 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认识
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持有者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分类和实现方式
1
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可以分为广义货币供给和狭义货币供给。
2
货币供给的分类
货币供给可以从货币形式、供给单位、供给方式等角度进行分类。
3
货币供给的实现方式
货币供给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来实现。
《货币供给理论》PPT课 件 (2)
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的一门学科,它关注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 响。本课件将介绍货币供给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货币供给理论简介
什么是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探讨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给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货币供给给的影响因素
政策因素
货币供给受到货币政策的调 控和管理。
经济环境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货 币供给产生影响。
外部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国际 贸易的发展也会对货币供给 造成影响。
货币供给的量化分析
1 货币量的定义
第二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乘数理论
一、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在狭义的货币定义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基础货币 (H)和货币乘数(m),货币供应量(Ms)的基本模型为: Ms= H ×m 二、简单乘数模型和复杂乘数模型 1、简单乘数模型 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为根据,假设商业银行在接受原始存款 后,除了法定准备金以外均用于贷款与投资。乘数为: m=1/ r 式中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复杂乘数模型
如果用劳动总收入除以W和Q,则:P=K(W*/A)。W*为以名义货 币计量的年工资率,A为平均劳动生产率。 可见:如果W*>A,对于任何给定的实际产出水平Q和相应的就业水 平,直接效应是名义收入增加,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这时要使产出和就 业水平保持不变,货币供应就必须增加。 卡尔多的内生货币供应模型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性质: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定义 货币供应的性质是指货币供应量由谁控制,它的数量多少和 增减变化受哪些因此影响。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变化由经济体制内 在地决定,受“看不见的手”的支配。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决定,完全由 “看得见的手”支配。 不同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条件 固定汇率制 性质 内生 条件 浮动汇率制 性质 外生
m = [(D/R)(1+D/C)]/[(D/R)+(D/C)]H 若设D/R(存款准备金比率)和D/C(存款与通货的比率)分别为A和B,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乘数可变形为: m = [A(1+B)/(A+B)]H=[(1+B)/(1+B/A)]H , A上升, m增大; m= A(1+B)/(A+B)=(A/B +A)/(A/B +1)=1+(A-1)/(A/B +1) B增大,m增大。 H、D/R、D/C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但中 央银行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消这些因素波动的影响。所以货币 供给函数是稳定可调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货币存量。 四、卡丹的货币乘数理论 H H H/(C+R)D H/(CD+RD) H/[CD+R(M-C)] M=——=—— = ———— = ———— = —————— H/M HD/MD MD MD MD H/(CD+RM-RC) 1 =——————— = ——————————— ·H MD C/M + R/D – (C/M)(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P0 P1 P2 D0 E
F
MR0 D1 G MR1
MC0
MC1 0 Q1 Q0 Q 结论:只要边际成本与价格不具有充足弹性(即粘性),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B、菜单成本理论 曼昆(1985)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菜单成本理论。 菜单成本指厂商每一次进行价格调整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 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通知零售商、更换价格标签等成本和调 价的机会成本。 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增加的利润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否 则将保持价格不变。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调整名义价格,导致名义价 格粘性。 C、交错合同理论 交错合同指各厂商在经济活动中都订有一定期限的价格合同,且 合同时间是错开的。因而在总需求变化时,垄断竞争厂商不可能 也不愿意同时迅速调整产品价格,从而形成价格粘性。 假定某厂商与n个厂商订有合同,由于合同期是错开的,每次可调 整价格的厂商为1/n,不能调整价格厂商的比例为(n-1)/n。 泰勒(1979)、费希尔(1977)的长期劳动合同模型说明了名义 工资粘性。
m=1/(r+e+c) 式中: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c表示现金漏损率, 注:(1)上面的分析是建立在货币为M1的基础上的,有些学者 把货币的概念扩展到M2。 (2)还有的学者把定期存款考虑在内,甚至有些学者把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和国民收人等因素也考虑进来,货币乘数的公式就变得 更为复杂。 三、弗里德曼一施瓦兹的乘数理论 1、货币存量公式:M=C+D M:货币存量;C:非银行的公众所持有的通货;D:商业银行的存 款(包括活期和定期)。 2、高能货币公式:H=C+R H:高能货币;R: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C+D C+D (C+D)/CR (D/R)(1+D/C) M=C+D= ——· = ——· = —————· = ——————· H H H H H C+R (C+R)/CR (D/R)+(D/C)
货币乘数m是行为参数r、t和g的递减函数。即当r、t、g上升时, 货币乘数减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各种存款的平均准备率、定 期存款比率和政府存款比率的变化将对货币乘数产生反向的影响。
第四节
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中性理论是研究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问题。如果货币对实 体经济没有影响则为货币中性,如果货币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则为 货币非中性。 一、货币面纱观与货币机械观 1、货币面纱观:货币对经济并不发生任何实质性影响,“货币经 济”实际上仍然是实物与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只 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之一的一层面纱。 理论基础:萨伊定律 W1——G,G——W2 W1——G——W2 W1——W2
五、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1)中长期的货币供给对实体经济没有 影响,货币供给量增长率被通货膨胀率所吸收; (2)如果菲力浦斯曲线存在的话,那么货币就是非中性;但失业 率并不是通货膨胀率独立决定的,长期中存在自然失业率。 卢卡斯以不完全信息假设为基础调和了货币短期非中性和货币长 期中性的理论难题。 六、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的货币中性论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79、1982)提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假定生产函数受随机的技术冲击,经济人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 行决策。在总供求的分析框架中,总供给由劳动市场均衡的就业 水平和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决定。 在劳动市场工资具有充分弹性,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的条件下, 均衡就业水平使短期的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都是垂直的。 结论:货币长期、短期都是中性的。
第二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与基础理论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 1、在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流通的时代,流通中货币量的形成是一 个自发的过程,很少有人研究。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给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制度 的基础。 3、菲利普斯在1921年提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概念。 4、20世纪60年代后,货币供给理论成为热门话题。 二、货币供给的基础理论——信用创造说 1、18世纪的约翰· 劳:发行银行券的信用创造理论。 2、19世纪初的麦克鲁德:转账存款的信用创造理论。 3、19世纪中的阿伯特· 韩:信用创造银行与信用表现银行论。
在供给自创造需求的运行机制下,货币除了在瞬间起媒介作用外, 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2、货币机械观:经济中有没有货币,只不过是人们在交换时方 便与不方便的区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约翰· 穆勒:“在社会经济中,货币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只在于具有节约时间和劳动的特性。它是一种使人办事 迅速和方便的机械。” 二、魏克塞尔的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时,货币就不影响经济,货币是中性的。 货币利率:货币资本借贷中实际收付的利率。 自然利率: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等时的所决定的利率。 货币利率<自然利率 投资增加 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 消费品价格上升 生产扩张 投资增加 经济上升型积累过程 货币利率>自然利率 经济下降型积累过程
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1、静态分析 静态均衡中货币数量是一定的。生产结构稳定 和经济均衡的条件: Mc/Mk=Qc/Qk=c/k 式中: Mc表示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Mk表示用于购买资本 品的货币量;Qc表示消费品需求量;Qk表示资本品需求量;c表 示消费品的产量;k表示资本品的产量。 在静态均衡实现时,货币保持中性,对经济过程不发生影响。 2、动态分析 假定货币数量不变,货币流向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三个比例关 系变化,但通过资本化和迂回化后,仍然会相等,实现新的均衡。 (Mc-m)/(Mk+m)=(Qc-m/p)/(Qk+m/p)=(c-rm)/(k+rm) 式中:P表示价格;r表示产出资本比率。 结论:(1)货币保持中性对经济影响最小,对经济发展最有利; (2)货币保持中性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乘数理论
一、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在狭义的货币定义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基础货币 (H)和货币乘数(m),货币供应量(Ms)的基本模型为: Ms= H ×m 二、简单乘数模型和复杂乘数模型 1、简单乘数模型 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为根据,假设商业银行在接受原始存款 后,除了法定准备金以外均用于贷款与投资。乘数为: m=1/ r 式中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复杂乘数模型
利率
D(Y)
i2 i1
A B C
MS MS’
0
M
M’
货币存量
利率i由中央银行外生地确定,D(Y)为货币需求曲线,MS为中央银行作 为最后贷款人的货币供给曲线。 四、新剑桥学派的内外共生论 1、全社会的货币都是从中央银行出去的,它在形式上是一个外生变量。
2、实质上供应多少货币并不取决于中央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经 济系统内各因素变动的结果。
m = [(D/R)(1+D/C)]/[(D/R)+(D/C)]H 若设D/R(存款准备金比率)和D/C(存款与通货的比率)分别为A和B,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乘数可变形为: m = [A(1+B)/(A+B)]H=[(1+B)/(1+B/A)]H , A上升, m增大; m= A(1+B)/(A+B)=(A/B +A)/(A/B +1)=1+(A-1)/(A/B +1) B增大,m增大。 H、D/R、D/C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但中 央银行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消这些因素波动的影响。所以货币 供给函数是稳定可调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货币存量。 四、卡丹的货币乘数理论 H H H/(C+R)D H/(CD+RD) H/[CD+R(M-C)] M=——=—— = ———— = ———— = —————— H/M HD/MD MD MD MD H/(CD+RM-RC) 1 =——————— = ——————————— ·H MD C/M + R/D – (C/M)(R/D)
分别记通货比率C/M和准备金比率R/D为X和Y,上式可变为: m =1/(X+Y-XY)=1/[X(1-Y)+Y] 由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都小于1,所以当X或Y上升时,货币 乘数变小;反之,货币乘数扩大。 五、乔顿的货币乘数理论 在 乔顿 的模型 中 , 货币只 包括 公众手 持通 货和私 人活 期存 款 (M1) 。货币乘数形式是: C+D kD+D kD+D M=C+D= ——· = —————· = ————————· H H H C+R kD+r(D+T+G) kD+r(D+tD+gD) 1+k =—————· H k+r(1+t+g) 其中r代表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率,存款包括商业银行活期 存款(D)、私人定期存款(T)和政府存款(G);又记公众手持通货(C)、 定期存款(T)、政府存款(G)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分别为k、t、g,k= C/D,t=T/D,g=G/D。
四、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论 1、凯恩斯货币非中性理论。凯恩斯提出包括投机性货币需求在内 的货币需求函数改变了古典的二分法。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 实际GDP、就业量与失业率是由对商品的有效需求决定的,那么名 义货币量的变动就可以通过实际利率的变化而影响实际GDP(LM曲 线的移动),从而货币对实体经济并不是中性的。 2、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理论 A、戈登的垄断定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