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由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有 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也日趋活跃。社 会生产力发展迅速。 (2)政治上:生产力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阶级 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两大阶级,他们要求 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各国为达到上述目的,纷纷要求 变法改革。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4日星期五2022/3/42022/3/42022/3/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42022/3/42022/3/43/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42022/3/4March 4,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42022/3/42022/3/42022/3/4
(3)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 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2.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相同 点
从背景看:都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趋势从目的看:为了富国强兵,在战
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不同 点
内容不断深化: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 面,未触及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 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成效不断扩大:春秋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 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 础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笔记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2.政治(1)新型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2)各国竞相改革变法3.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战争的欲望是改革的直接动力)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指导思想)顺应了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5.内部环境秦国落后,要求变法以增强国力。
6.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及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7.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二.内容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重用商鞅,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普遍推行县制。
3.军事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
4.司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实行连坐法;制定法律。
5.文化“翻诗书而明法令”。
6.风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影响深远。
1.特点核心内容是奖励“农战”和实行“法治”;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持续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和秦国的国情(主要原因)变法措施全面彻底;时间充裕,实行十年,百姓接受;厉行法治,赏罚分明;重农抑商,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因此获得人民拥护;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追求建功立业等。
3.作用(1)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具体表现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制度、促进了秦国农业的生产。
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建设从此开始。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学习小结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阶级关系的变化: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李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法。
思想意识形态变化:①表现:儒道法墨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兼爱”、“非公”、“尚贤”,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以法为本”,主张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2.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也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3.如何认识商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1)商鞅在新法中,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物质条件。
(3)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侯,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影响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其发展。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的知识框架可能涉及不同版本教材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供您参考:
第二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
3.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5. 全面依法治国
二、祖国统一大业
1. “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践
2. 香港、澳门的回归与“一国两制”实践
3. 台湾问题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4. 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的努力与展望
在这个框架下,您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扩展,以便更好地掌握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
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2 改革削弱了贵族势力,但仍然他们仍然享有比平民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的残余
奖励军功
5
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结果: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
国走上封建制道路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 1 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东晋时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2)崛起:386 年 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第 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一、前期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⑴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⑵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
3、梭伦的个人因素 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 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 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 ○4 公元前 594 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
1
第 2 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1、“解负令”的内容 ○1 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 ○2 解放债务奴隶 ○3 废除“六一汉”制度。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发展,并借鉴汉 族的一些统治方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高一历史第一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第一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第一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单元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总结(二)一、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封建性改革结果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不同点内容深度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影响深远程度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商鞅变法梭伦改革不同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确立起封建制度性质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结果与影响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相同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例题(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
线索 2:商鞅变法的举措及其历史作用:秦孝公+商鞅→废井 田+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二十等爵制+连坐法+县制+燔诗 书+社会风尚习俗→秦惠文王→富国强兵。
秦孝公抓住历史机遇,招揽贤能,任用商鞅在秦国全面推行变 法,通过一系列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以 及对社会风尚习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虽然秦惠文王 即位后处死了商鞅,但是改革措施却得以继续保留下来,推动了秦 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 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同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 点
措施 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相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兴地主
结果和
同
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
影响
点
了社会发展
内容 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 不 深度 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同 影响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措 点 深远 施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
影响
生产关系的变革, 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
对 社 会 变 革 的 推 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
动作用不大
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
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
背景 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相 目的
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 管仲改革 + “初税亩”→李悝变法 + 吴起变法 + 商鞅变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 变法的异同
比较项目 背景 目的 具体内容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 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 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的统治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 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 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统治的 措施 封建化运动
栏目 导引
变法前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项目 军事上
变法前 秦兵不敢东向
变法后 全国皆军、惟军 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文化上
生活上 性质
“夷狄遇之”, 傲视群雄,六国 不能参加中原盟 合纵抗秦 会 以法为教,法家 百家学说 思想占统治地位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优 化 总 结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知识体系总览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要点整合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项目 变法后 封建土地私有 经济 井田制为基础 制,统一度量 上 衡 县制,军功爵 分封制、世卿世禄 制,军功地主 政治 制, 奴隶主贵族 占第一位,专 上 占统治地位 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特点 不 商鞅变法 调和、折中, 坚决彻底,打击奴隶主旧 平衡各阶级利 贵族势力,促使奴隶制向 益 封建制转型 改革并没有缓 和社会矛盾, 商鞅变法成功,确立起中 激起旧贵族的 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 强烈反对,但 为秦国灭东方六国,实现 为雅典民主政 统一奠定了基础 治奠定了基础 (1)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2)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 (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时间地点: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二)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条件。
3、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三)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
②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
④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四)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前356年——前338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要求进行社会变革。
○3春秋战国之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行郡县制。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田宅。
D社会习俗:禁止请客行贿,父子及兄弟同居等移风易俗的政策。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促进了秦国的强大。
②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时间:公元五世纪末北魏(420年——589年)(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北魏政权的残酷压榨,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高中选修一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部分:引言在高中历史课程中,选修一的第二单元是我们学习我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对高中选修一历史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探讨,并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第二部分:政治制度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在古代我国,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初期历史时期。
这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特点,其中夏朝建立了最早的我国王朝制度,商朝实行了世袭制度,而周朝推行了封建制度。
这些政治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的渐进性和奠基性,为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秦汉之际的政治改革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科举制度等政治改革,开创了我国封建政治的新纪元。
这些政治变革的影响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也为后来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秦汉之际的政治改革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开辟了新的道路,塑造了我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第三部分:经济发展3. 商业发展与货币经济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商业发展和货币经济的兴起在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朝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货币经济的形成推动了商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我看来,商业发展和货币经济的兴起,为我国古代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4. 农业生产与农耕技术古代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生产在我国古代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农业生产和农耕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和发达。
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粮食,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我认为,古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古代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
第四部分:文化艺术5. 书法艺术与古代文化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书法艺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特色和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客观(必然性)
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理
论武器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顺应历史发 展潮流的,是生产力(有利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 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历史机遇:(可能性)
三家分晋,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的游说,追求建功立业。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领域
商
鞅
军事领域
变
法 主
政治领域
要
措
思想领域
施
社会领域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经
济
基
(1)二十等军功爵制
础
(2)废除“世卿世禄制”
到
上
(1)废分封、行县制
层
(2)严密户籍、连坐制
建
筑
(1)焚烧诗书 (2)制定秦律
根 本
性
变
(1)改革社会习俗
革
三、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 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2.政治上,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在对外兼并战争 中不断取胜,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综合国力上,秦国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和各诸侯国 都派人来贺
总起来说,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为 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 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四、变法的历史局限
局限一: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局限二: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与痛苦
局限三: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局限四:文化高压政策容易造成文化专制,禁锢思 想,也不利于文化事业发展 局限五: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