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③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供帐:隆重设宴。③具:准办酒食。④《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1.解释
(1)闻(2)谓(3)适(4)谕
2.翻译
(1)何以教准?
(2)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
1.(1)听说,听到(2)对……说(3)恰好(4)明白
2. (1)(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
(2)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2.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2)意为公必盛馔
(3)又久之,方命坐(4)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2、翻译句子
6
/ 1
.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1)第二天(2)食物(3)才(4)吃
2、(1)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2)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风简朴,不铺张浪费。
3. 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 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 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 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8.放郑声:排斥郑声。
【译文】
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1、解释:①尔②遽③正色
2、翻译:
①不若远佞人也
②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参考答案】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
2.①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②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4.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
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译文】
[甲]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6
/ 2
.
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1.下列画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3.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
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 B
2.)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3.(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5. 牧童指瑕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②斗牛图一轴③,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④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今乃掉⑥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据《苏东坡文集》改写)
【注释】①宝:珍藏。②戴嵩:唐朝著名画家③轴:装裱好的画轴。④拊掌:拍手。⑤搐(ch ù):收缩,此指“夹”。⑥掉(尾):摆动尾巴。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