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三01.doc
2017年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真题解析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解析第一部分客观题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______A. 梁启超B. 魏源C. 曾国藩D. 谭嗣同2、“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是______名言。
A. 亚里士多德B. 毕达哥拉斯 B. 阿基米德 D. 牛顿3、被誉为“两弹无勋”的科学家是______A. 钱学森B. 钱三强 B. 钱伟长 D. 邓稼先4、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属于最早的______A. 学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分科课程D. 特色课程5、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论论著的是______A. 《大教学论》B. 《雄辩术原理》C. 《教育漫画》D. 《普通教育学》6、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活动,其基本要素都不包括______A. 教育者B. 学习者C. 教育政策D. 教育影响7、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该观点属于______A.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B.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C. 教育的生活起源说D.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8、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______A.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形成B.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C.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D.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______特点。
A. 复杂性B. 创造性C. 示范性D. 长期性10、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系统是______A. 壬寅学制B. 癸卯学制C. 壬子癸丑学制D. 壬戌学制11、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______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A. 2020年B. 2025年C. 2030年D. 2035年12、师生关系的内容不包括______A. 社会关系B. 教育关系C. 心理关系D. 工作利益13、“心理相容”是良好师生关系特征中师生之间的______方便表现。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幼儿园)》专用教材考点精讲及典型题详解(幼儿注意的发展)【圣才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幼儿园)》专用教材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第4章幼儿注意的发展4.1考点精讲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注意的概念(1)概念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2)特点①指向性: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即人在清醒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记的,而是有选择的,有一定指向的;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
2.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①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②可以使幼儿持续地进行学习活动。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①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注意能使幼儿捕捉到环境中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
②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幼儿所观察到的事物不同,往往是由于他们的注意不同导致的。
注意发展的不同也影响到幼儿记忆的差异。
③对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行动的坚持性常常是与注意分不开的。
幼儿的注意力的确对幼儿完成各种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没有幼儿注意的参与,幼儿就不能顺利进行活动,也不能使活动坚持到最后。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1.注意的基本形式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即:①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那些新颖多变、活动,刺激强烈的因素又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幼儿园)》专用教材考点精讲及典型题详解(幼儿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幼儿园)》专用教材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第4章幼儿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迁移4.1考点精讲一、幼儿学习的动机及其有效激发(一)幼儿学习动机及其分类1.动机的定义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
2.幼儿学习动机的分类(1)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①普遍型学习动机: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力;②偏重型学习动机:指幼儿只对某一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①内在动机:指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②外在动机:指幼儿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3.幼儿学习动机的内容(1)好奇(curiosity)。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
(2)兴趣(Interest)。
兴趣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
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幼儿认识事物、探求现象的一种重要动机,也是幼儿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3)诱因(Incentive)。
诱因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
诱因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诱因(Positive Incentive)和负诱因(Negative Incentive)。
(二)动机理论与幼儿的学习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与幼儿的学习(1)行为主义对动机的理解行为主义认为动机只是儿童强化后的产物。
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在性质上是外控的,属于外在动机,而不关注儿童学习的内部动机。
(2)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不足①只重外部控制难以有效激发、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②将手段目的化不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
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Need Theory)与幼儿的学习(1)人本主义对动机的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把教育视为发展个体内在潜能的过程。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教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大赛第一部分客观题一、选择题1题-20题每小题分,31题-6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中国宋朝以后,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A.四书五经B.六艺C.三科D四学2、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A.理想国B.学记C.大教学论D.论演说家教育3、近年来,部分城市建立了“婴儿安全岛”,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儿童的;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4、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教育B.教学C.课外活动D.社会实践5、研究者通过查阅、鉴别、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探索相关教育问题的教育研究方;A.观察法B.问卷法C.实验法D.文献研究法6、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是;A.成熟B.家庭教育C.社会舆论D.教师的榜样作用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是属于缺失需要的一种;A.尊重的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C.审美的需要D.认知的需要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法;A.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以下属于教育行政处分的是;A.记过B.罚款C.没收违法所得D.认识的10、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处于核心的地位;A.理想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爱国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11、是衡量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外在标志,它在品德结构中发挥的关键作用;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源泉C.内容D.途径13、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A.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使学生更快乐的学习C.使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D.对传统教育课程的改革14、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B.罗杰斯C.皮亚杰D.卢梭15、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6、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A.夸美纽斯B.马卡连柯C.伊拉莫斯D.赫尔巴特17、班级管理中指定的班干部轮换制度属于模式;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18、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A.生活教师B.任课教师C.班主任D.学校管理干部19、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任务是按的先后顺序进行的;A.学习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B.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学习目标C.教学策略、学习目标、教学媒体D.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学习目标20、属于现代教学媒体中的视觉媒体;A.教学挂图B.投影仪C.标本D.mp32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是从时期开始的;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2、古代西方教育教育中强调身心和谐发展的是A.雅典教育B.斯巴达教育C.世俗教育D.骑士教育23、现实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新三中心”指的是A.教师、书本、课堂B.儿童、活动、课堂C.儿童、经验、活动D.儿童、书本、活动24、格赛尔双井子爬楼梯比较,证明了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关键影响;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环境D.教育25、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的观念的是;A.柏拉图B.凯兴斯泰纳C.卢梭D.亚里斯多德26、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A.教育功能B.教育所值取向C.教育模式D.教育方法27、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于年诞生于;A.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B.1632年/捷克C.1681年/法国D.1897年中国28、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A.文化科学知识、学科知识B.教育理论知识、班级管理知识C.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D.文化开学知识、教学技巧29、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的一种教育思潮是;A.教育终身化B.教育民主化C.教育国际化D.教育制度化30、学制在大.中.小学阶段的入学年龄划分方面,很多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主要受因素的影响;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和科技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文化传统31、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A.学生的学B.教师的教C.教学环境D.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32、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A.学习B.模仿C.强化D.适应3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A.辅助作用B.主导作用C.强化作用D.促进作用34、智力的个体差异性并不体现在上A.发展水平的差异B.发展类型的差异C.发展早晚的差异D.各民族的差异35、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A.奥术伯尔B.杜威C.陶行知D.班杜拉36、人格的核心成份是A.情感B.意志C.兴趣D.性格37、社会学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巴普洛夫B.斯金纳C.班杜拉D.布鲁纳38、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亚类A.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辨别B.辨别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规则高级规则C.具体概念规则定义性概念高级规则辨别D.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39、态度的三元论不包括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40、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发散思维B.集中思维C.顺向思维D.逆向思维41、下面属于可控的、内部的、不稳定归因因素是;A.努力B.能力C.工作难度D.运气42、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理论,是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43、按照教育法律规定,明知学校体育设施有危险,而不及时维护,结果造成学生人员伤亡的学校主管人员,依法追究其;A.一般责任B.行政责任C.民事责任D.刑事责任44、以下属于教师一般权利的是;A.文化教育权利、学术自由权、受聘权B.受聘权、获取报酬权、政治权利C.名誉权、培训进修权、教育教学权D.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公民人身自由权45、某现任老师,因故意犯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其教师资格;A.可以保留B.自动丧失,且不能重新获取C.撤销,三年后可再获取D.撤销,五年后可再获取46、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A.长善救失原则B.疏导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47、采用座用铭激励学生属于;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48、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最重要的问题是;A.课程内容B.教学方法C.课程目标D.教学评价4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的儿童诗属于形式运算阶段;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50、我国新课标改革不倡导的教学观念是;A.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B.教学过程的封闭与专制C.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D.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51、变式是指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正真含义A.本质特征变,非本质特征不变B.本质特征不变,非本质特征变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D.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52、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让教学更加符合原则A.循序渐进B.理论联系实际C.启发性D.巩固性53、计算机等级考试属于一种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诊断性评价D.个体差异评价54、班级活动的评估要做到A.随意性、客观性、全面性B.全面性、客观性、发展性C.随意性、全面性、发展性D.发展性、随意性、随意性55、通过自己扮演角色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在道德要求作业能动的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56、在中明确将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要求写入教育技术定义.A.教育大辞典B.AECT94定义C.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D.AECT’04定义57、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任务驱动”和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主线;A.操作演练B.演示讲解C.问题解决D.合作交流58、2013年6月27日-28日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在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世界变革中的国际安全:和平、发展、创新”;A.清华大学B.哈佛大学C.牛津大学D.香港大学59、为根本扫除单纯以学生学习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教育部办会厅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际工作的通知文件,该文件30个地区作为改革实验区,下列有江西;A.新余B.抚州C.吉安D.南昌6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A.局部性B.补充性C.决定性D.辅助性第二部分主观题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二、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有人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2;如何正确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应优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三、论述题本题13分1.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策略;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在某乡村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晚自习铃声响了,初二某班教室里面还是闹哄哄的,班长多次大声叫唤:“开始自习了,大家不要吵,否则老师看到又要发脾气的”,可是几乎没人理睬她;班长非常着急并跑到门口查看,发现值班老师很快到教室门口,情急之下,对着教室大声喊了一句“老师来了”;这位男教师听到有学生直呼其名,走进教室,阴沉着脸问:“刚才谁叫我的名字”班长举起手,站起来刚想向老师解释时,只见这位男教师径直走过来不由分说左右开弓抽了班长两记耳光,然后叫她滚出教室;班长伤心的哭着跑出教室,班主任因不知情一直没有找她谈话,周末回到家告诉了父母,单父母却责怪她:“谁让你直呼老师名字,打得好,下次就会长记性了”;她心想也许自己真的错了,可又觉得委屈,悲愤;1.请运用师德及教育法规相关理论评价这位教师的行为;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履行班主任职责,以便更好地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2019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历年真题
2010-2011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2011年第一部分客观题1.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起源说的是()。
A. 神话起源说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D. 劳动起源说2.学校教育产生于()。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3.西周六艺教育以()为中心。
A. 礼、乐B. 射、御C. 书、数D. 礼、书4.“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体现了()教育的理念。
A. 前制度化B. 制度化C. 非制度化D. 前三项兼有5.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 凯洛夫B. 赫尔巴特C. 杜威D. 夸美纽斯6.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 《学记》B. 《普通教育学》C. 《大教学论》D. 《教育漫话》7.人的发展是指人的()的发展。
A. 身体和心理B. 智力C. 个性D. 社会性8.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A. 小学阶段B. 初中阶段C. 高中阶段D. 大学阶段9.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应该()。
A. 抓关键期B. 循序渐进C. 因材施教D. 教学相长10.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生产力B. 政治经济制度C. 文化D. 科技11. 学校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A. 物质文化B. 组织文化C. 制度文化D. 精神或观念文化12. ()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A. 义务教育B. 教育制度C. 教育目的D. 教育评价13.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智力劳动B. 体力劳动C. 接受教育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4. 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 遗传素质B. 主观能动性C. 学校教育D. 环境教育1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 关心学生的学习B. 教学C. 教书育人D. 管理学生16.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关系。
江西教育综合知识考试真题和答案
江西教育综合知识考试真题和答案示例文章篇一:《江西教育综合知识考试真题和答案》一、真题部分(一)单选题1. 在小学教育中,哪一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A. 语文B. 数学C. 美术D. 音乐答案:B解析:数学学科充满了各种概念、定理和运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
例如在做数学应用题时,要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答案。
而语文主要侧重于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的培养,美术和音乐更多的是培养审美能力等,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
2.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处于()阶段。
A. 自我中心B. 权威C. 可逆性D. 公正答案:C解析: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可逆性阶段,这个时候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比如在班级里,他们会觉得如果自己遵守了规则,别人也应该遵守,如果别人没有遵守,他们会觉得不公平,这就是品德发展处于可逆性阶段的表现。
而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权威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公正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具的目的是()。
A. 丰富教学内容B. 引起学生的兴趣C.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D.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答案:D解析:直观教具就像是一座桥梁,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具体认知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时候,拿一个正方体的模型给学生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特征。
这样就比单纯地讲概念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方便学生记忆。
丰富教学内容不是运用直观教具的主要目的,引起学生兴趣只是一个方面,最终目的还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也是在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多选题1. 以下属于小学教育基本特点的有()。
2021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本复习重点与难点1.了解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理解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5.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许多人对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迫求和探索。
心理现象,既包含了人的心理现象,也包含了动物的心理现象;既关注个体的心理现象,也关注群体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与物质现象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
而尽管动物也有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并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因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描述心理事实,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它的主要任务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二)揭示心理规律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心理现象的说明,即要求揭示这些心理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三)预测和控制心理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对心理规律的揭示,都属认识范畴,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
这就需要将心理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为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又一必要的组成部分。
这方面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三、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见图3-1。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最新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三套
最新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三套最新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选题1.某学生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但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老师在班会上请他向全班同学讲解篮球竞赛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以此为例,讨论如何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促进该生发生了转变。
这种做法体现了德育的( )。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D.个别教育原则2.下列观念中,不符合德育原理的是( )。
A“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故学生不能与品行不良的同学交往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故教师要多表扬学生,少批评学生C.“有比较,才有鉴别”,故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可以使用反面教材D.“听其言而观其行”,故教师不宜要求学生犯了错误总要写检查3.“通过一系列长期的爱国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爱国主义的品质,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体现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是( )。
A.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培养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爱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5.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 )是基础。
A.知B.情C.意D.行6.德育在青少年的发展中具有( )。
A.积极作用B.影响作用C.制约作用D.导向作用7.“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8.德育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一分为二”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德育原则是( )。
2011江西教师招聘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2.如何确保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良好的户外环境?3.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4.试论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5.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实现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答案:1.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游戏都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游戏并不重要,只有学习、上课才是重要的。
其实,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我们应对游戏树立正确的观念。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幼儿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
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儿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
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
由于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
在评价儿童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游戏能力也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
(3)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
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
一些家长和老师力图让幼儿提早进入读、写、算的学科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2.确保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良好的户外环境,具体方法如下:(1)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一方面,儿童在2岁以后逐渐开始了游戏活动,他们除了睡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哪类游戏都需要充足的游戏时间去探索和尝试。
只有充足的时间,儿童才可能真正投入、探索和享受游戏的快乐。
如果游戏时间仓促,儿童无法深入了解玩具的特性和玩法,会降低游戏的作用,也会阻碍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内容版)
2013版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
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包括:生物起源说,神话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心理起源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学校教育的产生: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原始教育社会的教育特点: a,教育的非独立性, b,教育的原始性, c,教育的帄等性,普及性.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帄.可见,学校教育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2013年修订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现象的一门规律,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1、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2、教育活动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广义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学生家人以及学生自己等。
狭义包括: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目标使用,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师者是机建教育时间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实践护送的主导者)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职责的人,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是机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既是教育是实践活动中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影响也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安排,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教育、受教育、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并各自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不同的位置,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
主要表现以下: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争议最多的是“谁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及其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传统教育学派的基本观点,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直接掌握、控制和调节的是教育影响,并通过控制、调节教育影响来控制、调节教育对象的发展。
专题01基础知识综合-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含解析)
专题01 基础知识综合-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17.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是()A.有名有姓的江西籍烈士就有25万多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约占全国的六分之左右,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名有姓的江西籍烈士就有25万多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江西籍25万多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左右,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使有名有姓的江西籍牺牲的革命烈士达25万多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美丽的祖国,草木皆有意,山水都含情。
假日里,你是否有去看那巍峨山峦,汤汤江水;看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那清风闲坐,白云高卧;看那碧涛如浪,百舸.争流……这些景象又引起你怎样的遐想呢?看那雄鹰①,海燕笑傲②海,我感受到了勇敢者的奋斗;看那大雪中挺拔的青松,严寒中怒放的腊梅,我体味到了坚强者的抗争;看那雨后灿烂的彩虹,秋霜染红的枫叶,我感受到了乐观者的心境。
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无时无刻都在启迪着我们,读懂自然,学会生活。
18.文中加点字“舸”的读音正确的是()A.ɡēB.kēC.kěD.gĕ19.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A.苍B.沧C.仓D.伧20.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正确的是()A.展翅飞翔B.搏击蓝天C.自由自在D.身姿矫健2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无时无刻都在启迪着我们,学会生活,读懂自然。
B.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每时每刻不在启迪着我们,读懂自然,学会生活。
C.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们,学会生活,读懂自然。
D.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启迪着我们,读懂自然,学会生活。
参考答案:1.B 2.C 3.B 4.D【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通用)》复习-核心讲义(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1章班主任工作概述考点1 班主任工作概述1.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1)班主任的历史①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②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此后,经过许多教育家的努力,班级授课制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③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
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制度称级任制。
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级任教师。
④1932年民国时期,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⑤30年代的老解放区,在共产党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每个班级中都设有班主任。
全国解放后,继承老解放区传统,吸取前苏联教育经验,在小学里一律设班主任。
(2)班主任的作用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几十个学生分在一个班里就形成了一个学生群体。
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全班学生逐步从松散群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
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班主任受校长聘任、委托负责组织班集体,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为他们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一个教学班总是有几个教师任教。
由于各人的思想观念、学术修养、个性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
2021年高校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
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但外铄论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否认理反应的
能动性而走向了机械主义发展观的极端。
真题再现
【2019 年真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苟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复习重点与难点
1.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方面因素。 3.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
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集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能力于一身的人,也处在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
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18 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
素推动和决定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理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内发论者
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
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动因论
D.多因素论
【答案】B
3.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
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里,矛盾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范畴,二者共同起作用。人在本质
上是一系列矛盾的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能动性
《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
省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备资料《综合基础知识》核心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政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情分析:2005—2011年期间考马哲题目12道,主要分布在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划分和矛盾定律的基本了解。
知识点一: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王守仁:“心外无物”,西方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时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朱熹:“理在事先”,西方黑格尔:“绝对精神”。
(二)唯物主义:(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直观,无理论依据。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五行说;西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知识点二:对立统一规律注意: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江西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
江西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发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基本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法仅指由国家权利部门制定的教育法律。
2,教育法的特点
一、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
1)国家意志性。
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教育法体现了整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意志。
2)强制性。
教育法是由强大的国家强制力部门作后盾来实施的
3)规范性。
教育法是以规范性文件出现的。
4)普遍性。
在国家权利所及范围内教育法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教育法区别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1)教育法律关系成立的单向性。
这是指教育法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单方面决定的。
2)教育相对主体调整的民主性。
这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在调整与其相对主体的关系时要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与学术自由。
3)教育强制措施的柔然性。
这是指在处理教育纠纷实行强制措施时,可以使用非处罚性的柔性措施。
4)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指导性。
这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在行使职权时主要是通过指导性而不是以指令性的方式进行的。
5)教育法规具体内容的广泛性。
这是指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层次多样性所引起的法规内容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性。
3,教育法的功能
1)规范功能2)标准功能3)预示功能4)强制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
概念: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2)教育法律关系必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产生的3)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类型:1)按范围划分:教育内部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法律关系2)按照教育法律关系中个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的不同,可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根据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否特定化,可分为绝对教育法律关系和相对教育法律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2)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
3)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遵守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或内容的改变而导致的双方之间
权利与义务的改变。
3)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终止。
(三)教育法的渊源
宪法: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2)宪法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