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A卷 学生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2.1876李鸿章针对领事裁判权问题提出:“中西律例迥殊,本难合一,若如所议另立通商章程详细规条……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皆按西律判断……华民可免吃亏,西人亦无借口。”由此可知,李鸿章目的在于

A.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

B.促进外交体制近代化

C.变革中国传统的律法

D.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3.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4.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清日修好条规》,条规共十八条,其中第八条规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即领事),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例核办”。这表明

A.两国交往将遵循国际准则

B.两国对近代外交均缺乏了解

C.日本迈出侵略中国第一步

D.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有所提高5.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宜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7.《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8.《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作者是曾任中国驻日参赞的黄遵宪。

该书早在1887年即写成,但直到1895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此书出版后立即洛阳纸贵,风行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民间出版机构善于把握市场

B.民族危机推动传统思想松动

C.时代赋予民族资本主义良机

D.甲午战争沉重打击清廷统治

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10.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众地位

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1.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12.1908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了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

1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人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有限革命。

这说明

A.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14.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

A.表明其思想的摇摆不定

B.适合了当时的主要国情

C.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受到了国内局势的影响

15.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A.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16.1906年,御史刘汝骥针对废除科举后的保举制度,上书建议对保举推荐人才进行严格限制,得到慈禧称赞;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

这一现象反映了清王朝

A.废除科举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B.延续戊戌变法的政策

C.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地方的挑战

D.重视官员选拔的质量

17.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18.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