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
[四书大学简介]四书简介
[四书大学简介]四书简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书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站。
四书简介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汉族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精华。
但《四书》中也存在着先人思想的局限性。
《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至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四书简介.doc
四书简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书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四书简介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汉族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精华。
但《四书》中也存在着先人思想的局限性。
《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至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四书是什么
四书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大学》。
这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
《论语》。
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部经典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载体,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政治主张。
虽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万两千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义理很深,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是古代教学必修教材之一。
《孟子》。
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他的政治行动,也属于儒家重要经典。
《中庸》。
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自宋以来,成为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
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
竟完美。
论语大学中庸与什么合称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与什么合称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合称四书。
扩展资料: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它们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
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五经,精华及译文
《礼记》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 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 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 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 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 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 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 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书五经全文
四书五经全文四书:四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经典之一,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些经典被视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这四本经典的全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民莫不畏其至矣,而骄且吝。
自反而不缩,自前而不躚,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以笃厚者,以其不居其位也;其所以辍学问者,以其恶乎小节也;德之厚者,志之大者也。
立志行道,守其德不忘,持其志不忍,由民而上。
夫受乎上者,不离礼仪;安乎上者,固序;率乎上者,效法;致乎上者,显德。
夫著乎前者,不可待以察其臧否;揖乎左右者,审以辨智愚;辩乎前者,不可不慎也。
《诗》曰:“审己度,以遏不能。
”未可去也!从其至也!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原思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四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广陵、维扬)杭州(临安、武林)苏州(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锦官城)(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集合的总称,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士人学子的必修读物,也是后世文人墨客的借鉴和启示之源。
四书包含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大学》和《中庸》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勤思明辨,致志笃行”的道德要求。
《论语》和《孟子》则主要以对话和言行记录的形式,展现了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五经则包含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和宗教文化;《尚书》是殷商和周王朝的政治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礼记》则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探讨了天人关系和宇宙运行的原理;《春秋》则记载了鲁国国君及其周围列国的政治事件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的政治决策、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抉择。
因此,四书五经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深入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的说明。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详细介绍文章的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
首先,本文分为大纲、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先概述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在何种背景下撰写这篇文章。
四书五经六艺六书六义
四书五经六艺六书六义
展开全文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 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一):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二):《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六书六义
六书: 指汉字的形体构造的传统方法。
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六义: 是学术用语,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其解说不尽相同,一般认为“风、雅、颂”为诗经之类
型,是根据音乐的不同划分的。
“风”是土风歌谣,是带走地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雅”是正的意思,是周五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被视为正声;“颂”是形容之意,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则是表现诗经内容的艺术手法,直陈其事叫“赋”,以他事为喻叫“比”,先言他物以生感情叫“兴”。
图文来自网络。
四书五经总览(详解)
四书五经总览四书五经(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四书四书(Four Books)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The Great Learning)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四书指什么
四书指什么
四书(sìshū),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学四书。
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
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
《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论语》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的作者据传为孟子及其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论语》选段和《孟子》选段,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选段,多达几十处甚至上百处;取自于这四部经典中的名句和成语也是数量庞大;古人更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1."诗仙"李白2."诗圣"杜甫3.“诗佛”王维4.“诗囚”孟郊.5.“诗豪”刘禹锡6..“诗鬼”李贺7.“诗杰”王勃8.“诗狂”贺知章9.“诗魔”白居易1."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四书五经内容概括介绍
四书五经内容概括介绍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籍合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统称,其中《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它强调了教育和道德修养,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中庸》是孔子的弟子子思所著,它主张“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要求人们在处理事物时不偏不倚,处事不过不及;《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门人对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它重视人际关系和家庭教育,主张“仁爱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孟子所著,它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强调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观点。
四书指的是
四书指的是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
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简述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是分别不同的著作,四书所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五经所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书籍都是儒家的经典,脍炙人口,从古至今,一直都深受学者们的喜爱。
一、四书的主要内容
在今天能够看到的四书,其实比古代的时候内容要丰富一些,因为在里面还加进了朱喜、程子的一些文章。
这些文章都能够体现出中华的文化以及传承的方式,并且这些书籍在现代进行印刷,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
有单行本,也有古文字体。
“四书”里面所含有的文章,实际上只有八篇。
在论语里面所记载的就是弟子之间的言行,在孟子里面主要记载的就是孟子本人的言论,在大学里面所记载的就是,孔氏以及初学者的德行。
所以这些书都是在教育人,也是在教大家如何去生活。
到了现代,出现在课本里面最多的就是论语里面的文章。
在论语里面介绍的孔子,与现在人们所了解的的孔子有一些不同,因为当时的孔子的确是大文学家,但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寒,所以,有一种得不到赏识的悲哀。
二、五经的主要内容
五经主要的内容以诗歌为主体,因为在诗经里面收集了305篇的诗歌。
在尚书里面所记载的是一些古代的历史,在周易里面记载的是一些风水。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比较迷信,所以非常相信周易,到了现代人们会认为这是迷信,相当于算卦。
在春秋里面所记载的是一些春秋战国时的人物以及历史,还有战役。
这些战役经常会出现在电视剧以及电影里面,但是与书本里所记载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尽量要以书本的内容为主。
当然,电视剧的题材也来自于书本,只有少量的内容进行撰改。
《四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四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四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四部作品。
这些书籍记录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重要资料。
《四书》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对于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书》体裁多样,既包含了论述性的文章,也包含了对话形式的对话录。
它们一方面记录了古代圣贤的言论,如孔子、孟子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以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四书》中的《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弟子之间的对话。
《论语》以其简洁明晰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传达了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是一本探讨教育和修身的书籍。
它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外合一,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安定社会和实现和谐的目标。
《中庸》是一部独立的著作,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该书强调了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指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的引导下,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完美和和谐。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道德,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来改善社会和实现个人的成长发展。
总的来说,《四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的每一本书都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的思想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人们的自身修养、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目标。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广义介绍了《四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为读者提供了入门的背景知识。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共收诗305首。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以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习俗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主要言论)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个人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论辩性。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优秀的先秦散文集。
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文往往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
汉刘向编定。
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
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
文章阐明观点时尖锐深刻,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具有法家文章的特点。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作。
什么是四书五经
什么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春秋》由于文字过分简略,通常与表述《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的内容《论语》——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道它就是“法号之门,积德之基”。
充分反映出来孔子处事做人的态度,当以自学为乐事,努力做到人不知而不皈,以及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著重学识、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见到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去,亦将存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以此开篇貌似谈人人皆知的仁义,实则小存有哲理,至今字字珠玑仍振聋发聩。
几千年日月盈仄,依然退严禁一个“利”字。
天下熙熙,皆为MBI;天下于国,皆为攘攘。
百姓为利,砌为生计;官员趋利,则为自私;而若一国之君言必曰利,则“国危矣”。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过去“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作为《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中庸》——就是儒家阐释“中庸之道”,并明确提出人性学识的'教育理论著作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 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能者,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茍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 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 其所为而已矣。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 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 “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 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 乎‘将入门,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 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今人 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 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 体。”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 近于禽兽。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 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 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 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王充《论衡· 本性篇》: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 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性有卑谦 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 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昔儒 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周人世硕以为 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 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 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 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 恶。
王充《论衡· 正说篇》云:“初,孔子孙孔安国 以教鲁人扶卿,官制荆州刺史,始曰论语。”
《礼记· 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 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 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朱熹云:重 出而佚其半。)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一生的经历与遭遇和孔子十分相似,据赵岐之说, 其先世为鲁国贵族孟孙氏,但是到孟子时,家境已经 衰落。孟子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列女传》和《韩 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教子三迁和不敢去妇的故事,可 见他曾得到他母亲的精心教导,后来“受业子思之门 人”(《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治儒术之道,通 五经,尤长于《诗》、《书》”,学成以后,“遂以 儒道游于诸侯”(赵岐《孟子题辞》),以宣扬他所 信奉的“仁政”“王道”思想。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 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 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 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 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第三,认为《孟子》是孟子卒后,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论缀 辑编定的。
韩愈《答张籍书》云:“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 焉耳。” 林慎思又《续孟子》,《崇文总目》云:“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著书,而弟子共记 其言,因传其说,演而续之。” 晁说之也认同韩愈之说,《郡斋读书志》云:“此书韩愈以为弟子所会集,今考其书则知 愈言非妄发也。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 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所见诸侯不应皆前死。且惠王元年之平公之卒,凡 七十七年,轲始见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后人追为之,明矣, 故予以愈言为然。”
到西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二十篇为主,又 兼采齐论语之说,集爲新编,称为“张侯论”,张禹 是汉成帝的老师,地位显贵,因此这个版本的论语爲 当时一般儒生所接受和尊奉,后来东汉灵帝时蔡邕主 持刊刻熹平石经,所用论语就是张侯论。东汉后期的 郑玄,又以张侯论爲依据,又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 重新整理注释,所以三种版本进一步合流。
《汉书· 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 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 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论语, 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 论,伦也,有伦理也。语, 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郑玄则说:“论者,纶也。 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 曰纶也。”
国学原典选讲——四书
四书概述
原道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 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 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 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 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玉海》云:“天圣八年四月丙戌,赐进士王拱辰宴 于琼林苑,遣中使赐御诗及《大学》篇各一轴,自后 登第者必赐《儒行》或《中庸》、《大学》篇。宝元 元年四月甲午,赐新第人闻喜宴于琼林苑,赐御诗及 《大学》。庆历六年四月丁丑,赐贾黯等;嘉祐六年 四月丁丑,赐新进士王俊民等,同上。”
程颢说:“《大学》乃孔氏之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 程颐的论述更多,如:“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今之学者, 赖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 又说:“修身,当学《大学》之序,《大学》圣人之完书,其 间先后失序者,已正之矣。” 又说:“《大学》孔子之遗言,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 之门也。”
何晏《论语集解》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邢昺《论语注疏》
朱熹《论语集注》
赵顺孙《论语纂疏》 刘宝楠《论语正义》 程树德《论语集释》 杨树达《论语疏证》 杨伯峻《论语译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 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 夷狄,不可弃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 讱 ,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 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崔述《孟子事实录》云:“余按,谓《孟子》一书为公孙丑、万章所纂述者,近是;谓孟 子与之同撰,或《孟子》所自撰,则非也。《孟子》七篇之文,往往有可议者。如‘禹决 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伊尹无就汤,五就桀’之属,皆于事理未合。果孟子 所自著,不应疏略如是,一也。七篇中,称时君皆举其谥,如梁惠王、襄王、齐宣王、鲁 平公、邹穆公皆然,乃至滕文公之年少亦如是。其人未必皆先孟子而卒,何以皆为谥,二 也?七篇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如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徐子、陈子皆然,不 称子者无几。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其门人皆曰子,三也。细玩此书,盖孟子之门人 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对多,而二子在书中,亦皆不以子称 也。”
性由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 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 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 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