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 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 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 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 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王充《论衡· 正说篇》云:“初,孔子孙孔安国 以教鲁人扶卿,官制荆州刺史,始曰论语。”
《礼记· 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 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 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朱熹云:重 出而佚其半。)
到西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二十篇为主,又 兼采齐论语之说,集爲新编,称为“张侯论”,张禹 是汉成帝的老师,地位显贵,因此这个版本的论语爲 当时一般儒生所接受和尊奉,后来东汉灵帝时蔡邕主 持刊刻熹平石经,所用论语就是张侯论。东汉后期的 郑玄,又以张侯论爲依据,又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 重新整理注释,所以三种版本进一步合流。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 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 “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 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 乎‘将入门,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 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今人 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 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 体。”
《玉海》云:“天圣八年四月丙戌,赐进士王拱辰宴 于琼林苑,遣中使赐御诗及《大学》篇各一轴,自后 登第者必赐《儒行》或《中庸》、《大学》篇。宝元 元年四月甲午,赐新第人闻喜宴于琼林苑,赐御诗及 《大学》。庆历六年四月丁丑,赐贾黯等;嘉祐六年 四月丁丑,赐新进士王俊民等,同上。”
程颢说:“《大学》乃孔氏之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 程颐的论述更多,如:“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今之学者, 赖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 又说:“修身,当学《大学》之序,《大学》圣人之完书,其 间先后失序者,已正之矣。” 又说:“《大学》孔子之遗言,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 之门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书· 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 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 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论语, 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 论,伦也,有伦理也。语, 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郑玄则说:“论者,纶也。 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 曰纶也。”
性由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 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 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 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 也。
崔述《孟子事实录》云:“余按,谓《孟子》一书为公孙丑、万章所纂述者,近是;谓孟 子与之同撰,或《孟子》所自撰,则非也。《孟子》七篇之文,往往有可议者。如‘禹决 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伊尹无就汤,五就桀’之属,皆于事理未合。果孟子 所自著,不应疏略如是,一也。七篇中,称时君皆举其谥,如梁惠王、襄王、齐宣王、鲁 平公、邹穆公皆然,乃至滕文公之年少亦如是。其人未必皆先孟子而卒,何以皆为谥,二 也?七篇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如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徐子、陈子皆然,不 称子者无几。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其门人皆曰子,三也。细玩此书,盖孟子之门人 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对多,而二子在书中,亦皆不以子称 也。”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第三,认为《孟子》是孟子卒后,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论缀 辑编定的。
韩愈《答张籍书》云:“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 焉耳。” 林慎思又《续孟子》,《崇文总目》云:“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著书,而弟子共记 其言,因传其说,演而续之。” 晁说之也认同韩愈之说,《郡斋读书志》云:“此书韩愈以为弟子所会集,今考其书则知 愈言非妄发也。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 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所见诸侯不应皆前死。且惠王元年之平公之卒,凡 七十七年,轲始见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后人追为之,明矣, 故予以愈言为然。”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 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一生的经历与遭遇和孔子十分相似,据赵岐之说, 其先世为鲁国贵族孟孙氏,但是到孟子时,家境已经 衰落。孟子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列女传》和《韩 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教子三迁和不敢去妇的故事,可 见他曾得到他母亲的精心教导,后来“受业子思之门 人”(《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治儒术之道,通 五经,尤长于《诗》、《书》”,学成以后,“遂以 儒道游于诸侯”(赵岐《孟子题辞》),以宣扬他所 信奉的“仁政”“王道”思想。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 讱 ,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 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 近于禽兽。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 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 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 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 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茍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 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 其所为而已矣。
王充《论衡· 本性篇》: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 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性有卑谦 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 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昔儒 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周人世硕以为 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 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 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 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 恶。
何晏《论语集解》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邢昺《论语注疏》
朱熹《论语集注》
赵顺孙《论语纂疏》 刘宝楠《论语正义》 程树德《论语集释》 杨树达《论语疏证》 杨伯峻《论语译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 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 夷狄,不可弃也。”
国学原典选讲——四书
四书概述
原道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 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 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 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 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