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

一、主题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活动性和实践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点。通过体验获取新知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课程标准还指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课程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在水中学习游泳,在生活中过更好的生活”。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中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第二个话题《到农村去看看》,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区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生活、风貌对于他们是陌生的,虽然有些学生也利用假期去农村游玩,但这只限于游山玩水,很少能体验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了解农业生产生活。所以,设计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此次课程活动主要是学习了千年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参加农事体验,体会播种的艰辛。

二、设计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7亿占产业总人口50%,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走向城市。许多耕地也变成绿地,农民工的子女们也随父母进城学习,随着社会工业化进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被人们所认可和熟知。

(二)课改要求

为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本学期北京市中小学各科都安排了不低于10%学时用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是对整个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有益补充。实践类课程更强调体验、探究,能够引导教师通过整合、实施课程,不断创生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发生的过程,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学习的不足,使学生既有接受式学习,也要有体验式学习。

(三)学生分析

我校为城镇小学,据调查,我校四年级60%的学生都是来自城镇,对于农耕生产知之甚少,虽然有40%的学生是属于农民工子女,但是经过深入访谈,我发现他们大多数也是自小就出生在北京,一直随父母生活在北京,很少回老家参与农耕活动。让这些城镇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儿童,只通过简单地讲授来感悟农民的勤劳和辛苦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资源分析

北京青少年行知实践园成立于2014年3月,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乡。园区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及对事物的适应能力,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农业体验项目,比如:农事耕种、植物移栽、种瓜点豆、搓玉米、面食制作、插秧比赛、磨豆浆、传统节日农耕特色活动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业劳作,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农事的艰辛,有利于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农耕文化及农业知识。

三、活动目标

1.了解、学习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与进程,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的关系。

2.参与一至两项项农业种植体验活动,初步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与智慧。

3.自我总结学习成果,形成自主探究与拓展学习的习惯。

4.培养想象力,深入理解生产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四、活动内容

(一)内容框架

(二)整体规划

到《农村去看看》学科实践活动将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讲解、观看图片、实物、影片等了解农业发展史,进一步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劳动体验,进一步亲身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苦。如果时间、课程、经费允许还可以进行收获体验。

五、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课程目标及意义

2.设计学习单

《到农村去看看》学习单

班级姓名

3.与基地进行前期沟通

与实践基地专业教师进行沟通,设计讲解内容:参观并讲述农业发展的历史及农耕的变化;设计深度体验活动,避免将体验当成游戏,从时间、耕种面积、耕种质量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

(二)实施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尝试以学习单为载体,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2.设计深度体验式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此次学科实践活动主要是直接体验。教师要注意活动的实效性,要注重深度体验。

3.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品德与社会活动具有延展性。只有处在于他人不断地交往和道德实践中,才能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这就需要借助评价手段内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本课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认知和道德行为进行考查,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以评促学。

(三)具体操作

活动一:参观学习农耕文化体验馆

1.实施目标

(1)了解、学习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与进程

(2)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的关系

2.活动流程

了解农耕人物→参观农耕场景→现在农业展示→小组交流收获和感受→全班汇报→农耕文化知识竞赛

3.具体实施

(1)了解农耕人物

请同学们找一找对于我国农业做过巨大贡献的人物都有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边参观,边听,边记录

了解农耕人物:大禹—神农氏—贾思勰—落下闳—徐光启

(2)参观农耕场景

看一看我国古代农具、农居、打谷场及粮食运输与储藏方式都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

(3)现在农业展示

对比古代农耕,现代农耕有什么特点呢?你发现了什么?

(4)自主完成学习单

(5)小组交流

温馨提示:组长安排好交流顺序,做到有序交流,主意倾听;记录员记录好组内意见,在自己的学习单上进行修改补充;发言人做好汇报准备,拟定提纲;计时员负责时间调控和纪律组织。

(6)全班汇报

从对人物的认识、对农业发展的感受和对未来农业的变化的期许等方面汇报,感受农业文化的璀璨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7)农耕文化知识竞赛

要求:每组出一道题,其他组抢答,安排好监督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