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申论范文:弘扬农耕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申论范文:弘扬农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弘扬农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弘扬农耕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而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乡村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的价值,以此来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生产实践中所孕育的丰富经验的总结。
近代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农耕文化逐渐淡化,农耕技艺逐渐失传,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
弘扬农耕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也能够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自主发展的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弘扬农耕文化有助于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自主发展的动力。
中国农耕文化以“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为核心,倡导谦虚谨慎、尊重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影响着农耕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农民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弘扬农耕文化,可以培养乡村人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找创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弘扬农耕文化有助于保护和发展乡村的传统文化。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弘扬农耕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也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的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
通过将农耕文化融入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可以提高乡村的文化品位,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心,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弘扬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或遗忘。
弘扬农耕文化可以引导农民回归自身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树立文化自觉,形成与主流文化对话和交流的能力。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日期:2012-03-06 13:44 作者:夏学禹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实践原则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
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
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
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主要内涵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从古诗词中看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古诗词中看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言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古代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
这些古诗词不仅记录了古人对于农业生产的理解和感悟,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古诗词的角度来探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古诗词中农业的重要地位1.1 古代诗人对农业的赞美古代诗词中,农业往往被诗人们赋予了崇高的地位。
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表达了对农业的热爱与赞颂。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赞美之情,也道出了农耕文化的周期性和不断发展的特点。
1.2 农业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在古代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方式。
古代诗词中,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描写非常常见。
诗人们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农民劳作的场景,展示了古代农耕社会的风貌。
这些古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业景观,更加深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古诗词中农耕文化的传承2.1 诗词作为农耕文化的载体古代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成为了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媒介和载体。
诗人们通过手中的笔,描绘了农业生产的繁忙场景,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这些诗词作品流传至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更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内涵和传统。
2.2 古诗词中的农耕礼仪在古代社会,农耕文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古代诗词中往往可以看到对农耕礼仪的描写,例如《陶渊明集》中的《归园田居·其一》就描绘了古人的农耕生活和农民的礼仪规范。
这些农耕礼仪的传承,使得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 古诗词中农耕文化的发展3.1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诗词创作农耕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农业精神——原始农耕生活文化教案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农业精神——原始农耕生活文化教案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人都在渐渐迷失了传统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农耕技能和经验,更是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传统农业文化的衰落不只是对农业遗产的损失,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农业文化,成为了当下非常必需和紧迫的任务。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传承和教育,将核心的农耕技能和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许多学校都加入了传统文化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训练和操作。
因此,我们需要为学校制订一份原始农耕生活文化教案,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传统农业文化。
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准备、教育和实践,准备阶段需要准备教师和学生需要的材料,营造出符合传统农耕环境的教育氛围。
教育部分是基于传统农耕文化的理论和精神,需要在教学上加强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部分是实践,需要学生实际参与到农耕文化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来感受和体验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
在准备阶段,教育机构可以为学生选定一个传统农耕文化景区,如生态农业园区,或专业农场。
在景区内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入地体验传统农耕生活的实践和经验。
学生可以穿上传统的农民服装,走进农田,与泥土亲密接触,体验种植、收割和粮食加工的过程,感受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
在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讲座、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和解析传统农耕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等相关资料来介绍和介绍传统农业文化的意义和精神。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农业文化的本质,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在实践阶段,学生们将亲身参与农耕实践。
他们可以通过在田野里体验插秧、收割等一系列操作,深入体验农耕文化。
除此之外,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农耕文化节和农庄游,进一步推进和宣传传统农耕文化。
还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到,传统农耕文化是国家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农耕文化的传承
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耕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因此,如何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
通过农耕,人们学会了选择优质的种子,使用合适的耕种工具,掌握了耕作、种植、收割等一系列农业技术。
同时,农耕文化还培养了人们的勤劳、坚韧和耐心,让人们学会了顺应自然规律,珍惜资源,追求稳定和谐的生活。
二、农耕文化的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弃。
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投身到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中。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使用,使得传统的农耕方法逐渐被取代。
这种现象导致了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农耕文化的传承重要性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农耕文化代表了民族的传统和根基,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其次,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农耕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健康、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农耕文化传承的方法与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农耕文化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调研活动。
同时,要建立农耕文化传承基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农耕知识的平台。
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农耕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入到农耕文化传承的行列中,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比赛等活动,宣传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美好所在。
五、展望农耕文化的未来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过去农耕时代的见证,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保护、传承、弘扬海宁农耕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保护、传承、弘扬海宁农耕文化的认识与思考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集中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在当今时代,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我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弘扬农耕文化、不仅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
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
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农耕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1.“应时”。
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
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变迁。
为了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中国举办了许多节日,以此来凝聚人心、传递文化信息。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探讨其对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意义。
一、节日背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是一个庆祝农业丰收并弘扬农耕文化的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当时人们为了纪念黄帝、伏羲等农耕文化的祖先和伟大发明,以及庆祝丰收,举办了各种富有仪式感的庆祝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
二、节日庆祝活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的庆祝活动多种多样,既有传统习俗的延续,也有现代元素的融入。
首先,节日当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例如祭祀农耕神像、向祖先祈福、高歌助兴等。
这些仪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农业发展的祈愿,寓意着百姓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农田的祝福。
其次,节日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展览和表演。
这些活动包括农具展览、农艺比赛、农民技术培训等,通过展示传统耕作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农耕文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还会举办民俗游园活动、传统农耕表演、地方特色美食展销等,让观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农耕生活的乐趣。
三、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作为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通过举办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激发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和拥护意识。
其次,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价值观。
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智慧,它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举办农耕文化节,可以促进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和创新,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中国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了丰富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加剧,传统农耕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然而,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对于维系民族精神的血脉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农耕文化的特征、智慧和精神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农耕文化的特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征。
首先,农耕文化注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
农民通过对土地和环境的了解和掌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农耕文化强调劳动和智慧的结合。
农民通过劳动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作物种植、养殖和灌溉方法。
再次,农耕文化重视家庭和社群的团结。
农耕社会以家庭和社群为基本单位,人们在相互帮助和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群体关系。
最后,农耕文化传承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尊重自然、珍惜劳动、倡导勤俭持家等价值观念,成为农耕文化传统的根基。
二、农耕文化的智慧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这些智慧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农耕文化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
农民通过长期观察和积累,总结出种植、水利、育种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
其次,农耕文化教会了我们要善于利用和保护资源。
农民在耕作过程中,注重土地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了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
再次,农耕文化教育了我们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农民在耕作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和耐心。
这种坚持和努力的精神,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最后,农耕文化传递给我们了感恩和分享的价值。
农民在丰收时感恩大地的恩赐,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成果,这种感恩和分享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三、农耕文化的精神农耕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有积极的影响。
弘扬农耕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弘扬农耕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文明的根基。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为了弘扬农耕文化传统并与现代社会做出碰撞,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农耕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教育推广农耕文化传统的弘扬需要从教育入手。
学校应将农耕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和感知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开设农耕文化专题课程、组织田园体验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并传承下去。
同时,通过策划宣传活动,让社会大众参与其中。
举办农耕文化展览、讲座、工艺品展销会等,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农耕文化的精髓。
二、创新与传承并行在弘扬农耕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现代技术和创新思维,让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发生碰撞与融合。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媒体平台,宣传农耕文化。
可以开设专门的农耕文化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推出有趣、互动性强的农耕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此外,注重农耕技术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耕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我们应该结合科技手段,推广现代农耕方法,提高农耕文化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三、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的弘扬还可以通过旅游手段实现。
针对农耕文化的旅游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建设农耕文化示范园区,重现农耕文化的全过程,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农耕的乐趣。
可以组织参观果园、稻田和农田,讲解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并开设农耕手工制作的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
通过旅游推广农耕文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耕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这种碰撞将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四、树立农耕文化的形象为了更好地弘扬农耕文化,我们还应该积极树立农耕文化的形象,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独特而美好地存在。
推出农耕文化的品牌产品,例如农耕文化主题的服装、工艺品、文化衍生品等,将农耕文化融入时尚和流行元素中,使其更接近当代人的生活。
传承农耕文化句子
传承农耕文化句子
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关于传承农耕文化的一些句子:
1. 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它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2. 传承农耕文化是维护我国农业传统的重要任务,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
3. 农耕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教会我们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4. 农耕文化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巧。
5. 传承农耕文化需要我们重视农村教育,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培养农民的技能和意识。
6. 农耕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传递着乡村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7. 传承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8.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根基,是农民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9. 传承农耕文化需要我们关注乡村社区建设,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播。
10. 农耕文化是农民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理念。
农耕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是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传承农耕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
解农村社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农耕文化,为农村振兴贡献力量!。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农耕文化呀,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记得小时候,我回农村老家,那真的是让我对农耕文化有了特别深的感受。
有一次,跟着爷爷去田里干活。
到了田边,爷爷把裤腿一挽,就下到田里去了。
我呢,也兴致勃勃地跟着。
一开始还觉得挺好玩的,可干了一会儿就有点吃不消了。
爷爷在那认真地插秧,只见他弯着腰,一株一株地把秧苗插进泥土里,那动作熟练得很。
我也想学,结果不是插歪了,就是把秧苗弄断了。
爷爷看到我笨拙的样子,笑着说:“孩子,这可不像你在学校读书那么容易呀。
”我擦了擦汗,不服气地继续干。
在那片田里,我体验到了农耕的辛苦。
太阳晒得我脸发烫,腰也酸得不行,但看到爷爷一直在坚持,我也咬着牙挺着。
一整天下来,我累得快散架了,可回头看看那插满秧苗的田,又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这就是农耕呀,是咱老祖宗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耕耘,收获着粮食,也传承着那份坚韧和勤劳的精神。
咱可不能忘了这农耕文化呀,它是咱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现在虽然科技发
达了,但农耕文化所代表的那种勤劳、坚韧、朴素的品质,永远都不能丢。
以后呀,我可得多回老家,多去感受感受那农耕文化的魅力,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咱民族精神的源头就在这一片片的田野里。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农耕文化,听起来好像有点遥远,但其实它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呀。
记得小时候,我回农村老家,那真的让我对农耕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老家有一片很大的农田,那是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地方。
有一次,我跟着他们一起去农田干活,那场景至今都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到田里,我就看到爷爷奶奶熟练地拿起锄头,弯下腰开始劳作。
他们的动作那么流畅,一下又一下,把土地翻得松松软软的。
我也不甘示弱,拿起一个小锄头,学着他们的样子去挖地。
哎呀,可真不容易啊!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
然后开始播种,爷爷奶奶把种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挖好的小坑里,我也照葫芦画瓢,却总是放得歪七扭八的。
到了浇水的时候,我提着小水桶,踉踉跄跄地在田埂上走,水洒得到处都是。
好不容易走到地方,浇水也是个技术活,浇多了怕淹死种子,浇少了又怕它们长不出来。
忙乎了大半天,我已经浑身是汗、满脸是泥了,但看着那一片被我们播种好的土地,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满足。
在老家的那些日子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农耕的辛苦和不易。
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都是农民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呀。
农耕文化就是这样,它不仅仅是种地那么简单,它蕴含着农民们的勤劳、坚韧和对土地深深的热爱。
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农耕文化绝不能被遗忘。
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呀。
它教会我们要懂得珍惜粮食,要勤劳努力,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我们一起传承农耕文化,把这种民族精神永远弘扬下去吧!就像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老家农田里的那些日子一样,那是农耕文化在我心中深深扎根的记忆呢!。
探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
探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代表着人类智慧和劳动成果,更蕴含着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探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
一、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农耕文化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自远古时代起,农耕文化就以农业为基础,通过耕作和农事活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孕育了人类的社会发展。
农耕文化让人们明白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人们对于土地的敬畏和珍惜,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
二、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1.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远离农村和农耕文化,导致大量农耕技艺濒临失传。
传承农耕文化可以有效保护和管理农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粮食安全。
2. 农耕文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教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可以使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可持续融合。
三、传承农耕文化的途径1. 教育体系的调整。
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增加农耕文化的内容,并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优秀的农耕文化传承人才。
同时,建立农耕文化专题教育基地,提供实地教学和实践机会,加深人们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弘扬农耕文化的价值观。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弘扬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尊重自然、勤劳致富、珍惜粮食等,使人们认识到农耕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同时,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农耕文化节、农耕体验营等,激发人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参与。
3. 科技与传统的结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传承农耕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传统农耕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传统农耕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以保证其传承和发展。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咱老祖宗可是靠着农耕,一步一步从远古走到今天的。
农耕文化,那可像是一座超级大宝藏,里面装满了咱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精气神儿。
先说说这农耕文化里的智慧吧。
你看那古老的梯田,一层一层的,就像大地的阶梯。
这可不是随便挖挖就成的,那是咱们的先辈们仔细观察地形、研究水流、琢磨气候,经过多少年才弄出来的。
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收割,就像跟老天爷商量好了似的。
这种智慧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土地的秘密,让粮食作物茁壮成长。
再说这勤劳。
种地可不是个轻松的事儿,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得在地里忙活。
春天的时候,要把土地翻得松松软软的,就像给大地按摩一样。
然后一颗一颗地播下种子,就盼着它们发芽。
夏天呢,太阳火辣辣的,还得去地里除草、浇水,汗水滴答滴答地掉进土里。
到了秋天,那可是收获的季节,忙得更是脚不沾地,要把成熟的庄稼赶紧收回来,可不能让它们烂在地里。
咱中国人的勤劳,在农耕里体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这农耕文化还孕育出了咱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不管是遇到旱灾、水灾,还是虫灾,咱的农民伯伯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就像那些在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庄稼一样,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就会努力生长。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地方闹旱灾,好久都没下雨,土地都干裂了。
但是那里的农民们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到处找水源,一桶一桶地挑水去浇地。
硬是从干巴巴的土地里收获了一些粮食。
这种坚韧的精神,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咱中华民族的灵魂里。
现在啊,咱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很多人都不种地了,都去城里打工或者做其他的工作。
但是,这农耕文化可不能丢啊。
咱们可以去农家乐体验一下种地的乐趣,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
学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农耕文化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咱们的民族精神就像是一艘大船的帆,农耕文化就是这船的底。
只有把农耕文化传承下去,咱们的民族精神才能继续飘扬,带着咱们中华民族在世界的海洋里稳稳地航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耕文化,那可是个宝贝!这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
是一种深深扎根在咱们民族骨子里的精神。
你想想,过去的人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耕耘,春种秋收,那是
多么不容易啊!没有现代化的机器,全凭一身力气和智慧。
他们懂得什么时候
播种,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收获,就像心里有一本精准的日历。
这种对自
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不就是农耕文化的精髓吗?
农耕文化还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
大热天的,在田里弯腰劳作,汗流浃背,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但咱们的祖辈们,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为的就
是有个好收成,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
传承和弘扬吗?
再说了,农耕生活里大家互相帮忙。
一家有难,八方支援。
今天我帮你插秧,明天你帮我收割。
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友爱,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温暖
和人情味。
这也是农耕文化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啊!
如今,时代变了,咱们有了高科技,农业也越来越现代化。
但咱可不能忘
了本,不能忘了农耕文化里那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我们要把农耕文化传承下去,告诉我们的孩子,粮食是怎么来的,幸福生
活是怎么来的。
让他们知道,只有勤劳、坚韧、互助,才能过上好日子。
弘扬民族精神,就得从传承农耕文化开始。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这份宝贵的遗产好好保护,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国旗下的讲话 弘扬农耕文化
国旗下的讲话弘扬农耕文化尊敬的各位同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这美丽的日子里,我很荣幸站在这国旗下向大家发表讲话。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弘扬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们祖先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农耕文化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首先,农耕文化教会我们珍惜粮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
农耕文化让我们懂得种粮养民的重要性,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浪费粮食,保持节约的生活习惯。
其次,农耕文化强调了生态平衡。
农耕文化教会我们尊重自然,适应自然。
农民在耕作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懂得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我们要弘扬农耕文化的理念,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此外,农耕文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劳动精神、团结互助、孝顺敬老等。
这些价值观念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我们要始终秉持这些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最后,农耕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考空间。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呼唤。
而农耕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平实。
在田间地头,农民思考人生、反思社会问题的机会很多。
我们可以从农耕文化中汲取力量,静下心来思考世界和自己。
亲爱的同学们,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我们要弘扬农耕文化,以农耕为纽带,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
希望大家能够不忘我们的历史,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把农耕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谢谢大家!。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民精神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民精神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民精神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农民智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耕文化逐渐淡化,农民精神也受到冲击。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民精神,使农村社区成为文化传承和农民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场所。
一、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农耕文化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农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着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农耕文化强调季节的律动和农事的条理性,让农民建立起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认知。
此外,农耕文化也鼓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二、传承农耕文化的方式1. 教育培训基层农村应加强农耕知识的传承教育,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课程、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应广泛收集和利用,让农民有机会学习农耕技术和传统的智慧,扩大农耕文化的传承范围。
2. 田园体验与务农实践农耕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是通过实践体验。
基层农村社区可以建设田园农庄或农耕文化体验园,供农民和来访者了解、体验农耕生活。
同时,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参与实际农事活动,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智慧和乐趣。
3. 文化活动与节庆传统基层农村社区应定期举办农耕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如农民画展、农耕摄影比赛、丰收节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展示农耕文化的魅力,又能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他们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弘扬农民精神的重要性农民精神是农耕文化的核心,是农村社区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农民精神强调勤劳、朴实、团结、坚韧等价值观,是农村社区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源泉。
因此,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弘扬农民精神,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四、弘扬农民精神的途径1. 农民故事的传承基层农村社区可以邀请年长的农民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在农耕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故事的传承,激励年轻一代农民坚守传统价值观,并在现代发展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耕精神演讲稿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耕精神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耕精神的重要性。
农耕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技艺和文化价值。
传承农耕文化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弘扬农耕精神,就是要传承勤劳、质朴、坚韧的品质。
农民们用汗水和努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
同时,传承农耕文化还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生态教育。
让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劳动,热爱自然,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努力,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耕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以上是一篇简单的演讲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如果你能给我更多信息,比如演讲的场合、受众等,我可以帮你生成更合适的演讲稿哦。
三农管理中的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
三农管理中的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耕文化在三农管理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然而,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根基和灵魂,传承与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不仅是三农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三农管理中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三农管理中的传统农耕文化价值传统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传统农耕文化不仅包括对土地、农作物、天气等自然元素的认知和利用,更融合了关于生活、伦理、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体会。
传统农耕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丰收祭祀、农事节庆、劳作歌谣、农耕神话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自然和万物之间的尊重与崇敬。
传统农耕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古代社会,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
正确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耕文化还有助于农村社会稳定,弘扬农耕精神,鼓舞广大农民奋发向上,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二、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难点与挑战在当代社会,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年轻一代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降低,农耕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其次,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方式存在差异,一些农耕习俗和传统技艺无法适应当今农业生产的需求,传承面临现实的困难。
再者,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节奏快,时间精力有限,参与农耕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不高,传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三、三农管理中传承与弘扬农耕文化的路径和措施为了有效传承与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我们需要在三农管理中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有利于农耕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政策和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统农耕文化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农耕文化建设美好家园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庆阳农耕文化的起源庆阳地区史前,氏族部落繁多,曾经是皇帝部落生息繁衍的地方《史记》云:“皇帝崩、葬桥山”。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皇帝陵在宁州城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在今正宁五顷原乡,坐落在五顷原和二顷原之间。
传说皇帝曾于华池狩猎,在庆城与岐伯论医,于崆峒问道广成子。
皇帝是上古时代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的首领。
《史记·五帝本纪》说的皇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又说涿鹿之后“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售虫蛾”。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皇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农耕的中原地带,由此可见,当时庆阳属于游牧地区。
夏、商、周三代,方国林立。
据文献记载,在三代迄至秦汉,这里向来为戎狄与汉民族交替活动(或杂居)之地(连登岗,1998)周先祖不窋立邦国于北豳。
据《史记·周本纪》:“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
《国语·周语》韦昭注:“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豳,豳接西戎,北接狄也。
”豳地即戎狄居住的地方,当是畜牧地区。
唐《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
”唐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
后公刘迁豳,即今宁县城西之庙嘴坪,故称公刘邑。
据《史记》所述,这里也本是戎狄之间,应是游牧地区。
经公刘的利用改造,始由畜牧地区转成为农业地区。
《诗·公刘》对公刘在豳经营农业过程的描述也显示出这里原来皆是一片草原,赖公刘的开垦始能广为种植。
到古公亶父(周太王)“去豳,止于岐下”时又复为游牧地区。
由上可知,庆阳地区原为游牧地区,后周人以农业立国,其势力所及和封国所在,逐渐成为农耕地区。
但其间仍有反复,当时庆阳应为从游牧向农耕转变阶段,农业、畜牧两种生产方式并存。
庆阳当时位于农耕游牧交错带上。
周穆王安五戎于太原的史实(即迁义渠戎、彭卢戎、乌氏戎、郁郅戎、太原戎等部落至今董志原、镇原等地),也说明庆阳其时为农牧交错区。
羌戎原为游牧民族,迁至庆阳后逐渐转为农耕生产方式,但其原有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不可能完全消失,应是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两种经济类型和文化相互融合,并在当今庆阳农耕文化中仍存有遗存。
二、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近万年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传承本国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传承农耕文化是保障民族健康生活的源泉当今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农村)是影响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而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饮食文化,是“天人合一、药食同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人吃的中药、吃的天然食物都是来源于自然界。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我们日常吃的天然食物,都具有天然药物一样的作用。
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里就收集了几百种食物,都被我们的祖先开始选择食用了。
中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了吃植物的种子来维持生命和健康,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中国的饮食结构是最健康、最科学的。
因为我们的传统饮食结构,不仅是由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所决定,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实践以及食疗保健经验积淀的结晶。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研究和回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饮食结构,我们就能够非常深切地感受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我们中国的农耕文明。
这对于保证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繁衍了几千年,活得很健康,没吃出那么多怪病,得益于传统农耕文明和传统饮食文化。
而我们现在是生活越来越好,病越来越多;优良传统抛弃的越快,各种现代病生的越怪;药越吃越多,病越治越难。
快速的发展与设施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精美的食物弱化着人们的消化能力,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高血压(2亿人)、糖尿病(9500多万人)、肥胖症人群。
难道我们不该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明。
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还有“农历”,还有农耕文化精神,这个人就拥有了健康之根、快乐之本、幸福之源。
因为农耕文化的本质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这个合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顺应自然。
农耕文化的精神是化育和养成。
(二)传承农耕文化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也随之突显。
我国粮食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大量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趋紧的状况下,继续靠增加资源和化学品投入来增加产出的余地越来越小,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特点的农业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借鉴和吸纳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精华,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减少化学品的投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注重增长速度与质量安全的协调。
农业本身是人类长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过程的结果,农业任何革新和发展都不应忽视过去的经验和成果。
中国传统农业从来就是低碳环保的,只是近几十年中国的农业才变得“化学化”,成为污染最大的领域。
传统农业中有许多好的东西,是当地劳动人民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系,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生态平衡系统和农耕文化。
现在的农业生产中抛弃农家肥、有机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并忽视农作物的倒茬轮作,人畜粪便无处理的排放,生产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毁林垦荒,草原过载等不理智行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不仅维系自然生态平衡的生物链、害虫的天敌遭到灭顶之灾,而且危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活和健康。
许多数千年来哺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民间用具、民俗用品、传统农具、传统技艺,以及我国农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理念正在走向衰落和消失。
农业本身具有的调节生态、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功能被忽视。
如何在时代演进中,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有效保护和借鉴利用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使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继续发挥其有益的作用,的确到了值得反思、值得重视的时候了。
面对现实如果我们束手无策,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后人,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和理念,今天依然需要传承。
农耕文化毫无疑问就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资源。
农业,在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及工业原料的同时,也传承着文化和文明,农业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正确的对待、科学的利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号文件)中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功能”。
陈晓华副部长在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
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有着密切关系,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不断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制度,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节能减排,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民俗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更离不开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三)传承农耕文化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不仅使农作物病虫的抗药性增强,只能使用药量更大、药性更强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如麻雀几乎被灭绝)、益虫微生物,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工业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目前我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
农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负荷均逐年增加。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达80多亿吨,生活垃圾近2亿吨,70%的生活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90%以上的污水随意直接排放。
一些农村的污染程度已经威胁到人与畜的安全。
要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传统农业注重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然生态净化过程,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尽量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生长剂、除虫剂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农业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于遗传多样性与栖息地提供。
首先在物种上,农业通过耕种保留了大量植物资源;其次,农田及其草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与繁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