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课程
农耕课程课件
建议加强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提高 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谢谢聆听
农耕课程课件
目录
• 农耕文化概述 • 农耕技术基础知识 • 传统农具与现代农业机械 • 农作物种植与管理实践 • 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 农耕课程的总结与展望
01
农耕文化概述
农耕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 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 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 心。
油菜的种植与管理
讲解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品种选择、播种技术、 肥料运筹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现油菜的高产优质 栽培。
大豆的种植与管理
探讨大豆的合理轮作、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 间管理及收获贮藏等环节,促进大豆生产的可持 续发展。
果树和蔬菜的种植与管理
果树的种植与管理
概述果树的种类与分布、生长结果习性、育苗技术、建园规 划、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提高果树 产量和品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业生产活动,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纯朴。
农耕文化遗址游
02
参观古代农耕遗址、农具博物馆等,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
和发展脉络。
节气旅游
03
结合二十四节气,推出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旅游活动,如春耕体
验、秋收观赏等。
农耕文化在餐饮业的应用
农家菜
以农家自产食材和独特烹饪技艺为卖点,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农 家风味。
防治。
小麦的种植与管理
涵盖选地、整地、施肥、播种、 田间管理等步骤,详细介绍小麦 的生长特点、水肥管理及病虫害
防治策略。
玉米的种植与管理
阐述选种、播种、施肥、除草、 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分析玉 米的生长环境要求及高产栽培措
农耕课程(劳动教育指导)
农耕课程(劳动教育指导)1. 课程背景农耕课程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耕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热爱劳动的良好惯。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农耕知识与技能,领略农耕文化的魅力,理解劳动的价值。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耕的基本知识、农作物生长过程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农耕操作技能,如整地、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 课程内容3.1 理论教学- 农耕历史与文化- 农作物生长过程与周期- 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耕工具与设备- 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3.2 实践教学- 整地与播种- 施肥与灌溉- 作物管理- 收割与储存- 农业体验活动4.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演示、实操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5. 课程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教学16课时。
5.1 理论教学安排第1-4周,每周4课时,共计16课时。
5.2 实践教学安排第5-8周,每周4课时,共计16课时。
6. 考核评价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农耕知识测试,以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评价内容包括:- 农耕知识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课程报告与心得体会7. 教学资源- 农耕教材与阅读材料- 农耕工具与设备- 农田实践基地- 网络教学资源8. 教学建议-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耕文化。
- 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
- 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农民合作社等单位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通过农耕课程的研究,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价值,珍惜粮食,保护环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耕课程安排表
农耕课程安排表
一、课程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孩子对农耕文化知之甚少。
为了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特别设计了农耕课程。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传统农耕文化及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2.学习农耕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
3.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内容
1.农耕文化简介
介绍传统农耕工具、农耕技术以及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知识;2.农田实践
分组进行农田劳作,包括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环节;
3.创意农耕
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制作简易农具,设计创意农耕图案;4.收获分享
组织孩子们分享各自农田的收获,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成果和喜悦。
四、课程安排
第一天上午:抵达农场,熟悉环境,了解农耕文化;
下午:分组进行农田实践,学习基本农耕技能;
晚上:露天电影,播放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影片。
第二天上午:创意农耕活动,制作简易农具,设计农耕图案;
下午:继续农田实践,深入体验农耕乐趣;
晚上:收获分享,总结课程收获。
五、课程效果
通过两天的学习和体验,孩子们将深入了解传统农耕文化,掌握基础的农耕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他们将更加珍惜粮食,懂得劳动的艰辛和美好。
六、注意事项
1.确保孩子们在农田实践中的安全;
2.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农耕乐趣;
3.家长可陪同参加,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农耕劳动教育教案1【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河姆渡遗址1.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2.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3.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4.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5.过渡: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半坡遗址去看一看。
(二)半坡遗址1.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3.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三)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四)课堂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耕课程实施方案
农耕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
农耕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通过实践性的农耕活动,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耕课程实施方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三、实施方案。
1. 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农耕课程内容,包括种植、养殖、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农耕项目,如蔬菜种植、果树养护、家禽饲养等。
2. 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农业知识,然后通过实际的农耕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校支持。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农耕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
同时,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民合作,共同开展农耕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 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耕课程,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耕实践小组,让他们在实践中相互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效果评估。
定期对农耕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能力的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农耕课程的实施方案,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总结。
农耕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耕课程实施方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农耕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农耕特色课程实施方案一、前言。
农耕特色课程是指以农耕文化为背景,以农耕技术、农耕道德、农耕习俗等为内容的特色课程。
在当今社会,农耕特色课程的实施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的农耕意识,促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针对农耕特色课程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二、目标。
1. 传承农耕文化,弘扬传统农耕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农耕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推动农村振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方案。
1. 教材选择。
选择符合农耕特色课程要求的教材,内容涵盖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农耕传统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
2. 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实地考察、讨论、体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3. 实践环节。
安排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农耕劳动,体验农耕生活,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课程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评价,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5. 教师培训。
开展农耕特色课程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农耕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增强他们对农耕特色课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实施效果。
通过农耕特色课程的实施,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耕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了解农耕技术和实践能力,为农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农耕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五、结语。
农耕特色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对农村振兴的积极响应。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农耕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推动农耕特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开展。
农耕劳动实践课程设计
农耕劳动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农耕劳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学生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了解其生长周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农耕劳动实践任务,如播种、施肥、浇水等。
2. 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农耕任务,培养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珍惜土地资源,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能尊重劳动者,体会劳动的辛勤和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3. 学生能关注我国农业发展,树立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农耕劳动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农耕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内容以直观、易懂为主,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熟练掌握两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并在实践中成功种植。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3. 学生能在课程结束后,撰写一篇关于农耕劳动实践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1. 农耕文化知识:- 农作物种类及生长条件:学习常见农作物的名称、特点及适宜生长环境。
- 农业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2. 农耕实践技能:- 农作物种植方法:学习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基本种植技术。
- 农田管理:了解农田保护、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知识。
3. 劳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体会劳动的辛勤与快乐。
- 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珍惜土地资源,关注环境保护。
幼儿园农耕课程
幼儿园农耕课程农耕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参与农耕活动,幼儿能够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下面将从农耕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农耕课程的目标农耕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幼儿的农业知识,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田的管理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掌握种植、浇水、施肥等基本农耕技能。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观察农田的变化,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共同参与农耕活动,让他们学会合作与分享。
二、农耕课程的内容农耕课程的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安排,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的种植:教授幼儿如何栽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2. 农田的管理:教授幼儿如何翻土、除草、施肥等基本农田管理技术,让他们了解农田的日常管理工作。
3. 农耕工具的使用:介绍农耕工具的名称、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让幼儿了解农耕工具的重要性。
4. 农田的观察和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农田的变化,如温度、湿度、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记录观察结果。
5. 农耕活动的组织: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农耕活动,让他们互相合作、分享劳动成果,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农耕课程的实施方法农耕课程的实施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进行灵活调整,既要保证趣味性,又要注重实践操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实施方法:1. 实地考察:带领幼儿到农田或农场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农耕活动的真实情况。
2. 农耕游戏: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农耕游戏,如种植比赛、浇水接力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观察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农田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可以使用相机、绘画或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4. 团队合作: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农耕活动,让他们互相合作、分工合作,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农耕文化教育课程设计
农耕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基本的农耕知识和农具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政策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实践操作,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农耕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耕文化教育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介绍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强调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章节:《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在作物生长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3. 农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农田,体验农耕劳动,学习基本的农具使用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农耕实践与劳动技能》4. 农业与环境保护:探讨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农业和环保意识。
教材章节:《农业与环境》5.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智能化农业等,激发学生对现代农业的兴趣。
农耕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农耕课程实施方案范文一、课程背景。
农耕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技能的课程,通过实地体验和理论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4.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了解农业生产对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农业事业的热情。
三、课程内容。
1. 农业基础知识。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包括土壤类型、作物种植、农作物生长规律等。
2. 农业技能培训。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包括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
3.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农田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加深对农业生产的了解。
4.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农业生产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课程实施方式。
1. 课堂讲解。
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实地操作。
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实地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3.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课程评估。
1. 实地考察报告。
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撰写实地考察报告,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实际操作评估。
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
3. 综合评估。
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地考察报告、实际操作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六、课程总结。
通过农耕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农耕劳动教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农耕劳动教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 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水平了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农耕课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农耕文化体验与传承》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农耕技能,增强劳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1. 农耕文化知识讲座-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概述- 农耕工具的发展与演变-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的关系- 地方特色农耕文化介绍2. 农耕实践体验- 选种、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等基本农事操作- 传统农耕工具的使用与维护-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 农业科技新成果展示3. 农耕文化活动- 农耕知识竞赛- 农耕技艺展示- 农耕美食制作- 农耕诗歌朗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农耕文化的知识。
2. 实践法: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掌握农耕技能。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农耕文化知识讲座2. 第二周:农耕实践体验(选种、播种)3. 第三周:农耕实践体验(浇水、施肥、除草)4. 第四周:农耕实践体验(收割、病虫害防治)5. 第五周:农耕文化活动6. 第六周:总结与评价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课堂纪律等。
2. 实践操作:掌握农耕技能的程度、实践成果等。
3. 活动参与:活动的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等。
4. 课后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对农耕文化的理解等。
七、课程资源1. 农耕文化书籍、图片、视频等。
2. 农耕实践基地、农家乐等。
3. 农业科技专家、农民等。
八、课程特色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2. 融合地方特色,展现农耕文化的多样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九、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季农耕课程的架构
四季农耕课程的架构四季农耕课程是一种以季节性农耕为主题的课程,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农耕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对农业的认识和兴趣。
这种课程的架构通常包括四个主要部分:春耕、夏种、秋收和冬藏。
春耕是四季农耕课程的第一部分,也是整个农耕过程的开始。
在春季,学生们会学习如何准备土壤、选择合适的作物以及播种的技巧。
他们还会了解到春季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一些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逐渐掌握春季农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夏种是四季农耕课程的第二部分,也是春季农耕的延续。
在夏季,学生们会学习如何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等。
他们还会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一些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农耕技能和管理能力。
秋收是四季农耕课程的第三部分,也是整个农耕过程的收获季节。
在秋季,学生们会学习如何进行收获、储存以及加工农作物的技巧。
他们还会学习如何进行农产品的贮藏和销售,以及一些相关的市场营销知识。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农作物的产后管理和价值实现方式。
冬藏是四季农耕课程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整个农耕过程的休整季节。
在冬季,学生们会学习一些农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土壤养护、农产品加工等。
他们还会学习一些与农耕有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生态保护理念。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农耕视野和知识面。
总的来说,四季农耕课程的架构包括春耕、夏种、秋收和冬藏四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农作物的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
通过这样一种架构,学生们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农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农耕科普的课程设计
农耕科普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农耕科普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农耕的基本过程,了解不同农耕工具的用途及工作原理,掌握重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栽培技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农耕操作,如播种、施肥、除草等,具备进行植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农耕活动的参与,培养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农耕科普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耕基础知识:介绍农耕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2.农耕技术:详细讲解耕作、播种、灌溉、施肥、除草等环节的技术要领。
3.农作物栽培:分析主要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生长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4.农耕工具:介绍传统和现代农耕工具的种类、功能及使用方法。
5.农耕生态:探讨农耕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用于讲解农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实践操作法:学生实地参与农耕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农耕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农耕案例,让学生理解农耕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农耕科普》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2.参考书籍:收集相关农耕科普的图书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农耕科普的PPT、视频等,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农耕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农耕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种子、肥料、农田模型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农耕科普作业,如研究报告、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用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
农耕课课程设计
农耕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基本知识。
2. 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种植方法。
3.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农耕问题。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农耕操作,如播种、施肥、浇水等。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我国优秀农耕传统。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结合历史、生物、环保等多学科知识,以实践性、探究性为主要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实现学习成果的分解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介绍从古至今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强调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及贡献。
- 教材章节:第一章《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列举:原始农耕、夏商周农耕、秦汉农耕、唐宋农耕、明清农耕、现代农业2. 现代农业技术: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种植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现代农业技术》- 内容列举:农作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农业机械化3. 农业生态系统:探讨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分析农业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 内容列举: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农耕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农耕实践操作》- 内容列举: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割、农作物加工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农耕文明发展历程第二课时:现代农业技术第三课时:农业生态系统第四课时: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农耕实践)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进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农耕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课程
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课程
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课程是一种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交流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传统、技艺和价值。
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农耕历史介绍:通过讲解、展示和资料介绍,学生了解农耕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程。
2. 农耕文化景观游览:学生参观农耕文化相关的景点,如田园风光、农田、农具展览等,感受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对农耕文化的影响。
3. 农耕技术体验:学生亲自参与农耕活动,如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等,了解农耕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4. 农耕文化艺术表演:学生观看农耕文化相关的艺术表演,如农乐演奏、舞蹈表演、农民画展示等,感受农耕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5. 农耕文化工艺制作:学生参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农具、编织农民帽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参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课程,学生可以提高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生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对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关注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农耕文化课程设计目标
农耕文化课程设计目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耕文化的基础知识,包括农耕历史、农耕工具、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对于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我国农耕历史的发展脉络,列举主要的农耕工具及其作用,理解农耕对于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农耕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对于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理解农耕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耕历史、农耕工具、农耕技术和农耕文化的影响。
教学大纲将按照农耕历史的发展脉络,介绍我国农耕的发展过程,重点讲解农耕工具的种类、功能及使用方法,分析农耕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后探讨农耕文化对于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讲授法主要用于向学生传授农耕文化的基础知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耕文化的影响;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具体的农耕工具和技术;实验法则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农耕活动。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参考书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农耕文化。
实验设备则是为了支持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农耕活动。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则主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考试则是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评估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的学习进步。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是确保教学任务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小学开展农耕课程设计
小学开展农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农耕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农耕的基本知识,掌握农耕的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农耕的基本概念,了解农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农耕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农耕操作,如播种、施肥、除草等,并能够使用相关的农耕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尊重农耕文化,理解农耕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对农耕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农耕的基本概念、农耕的历史和现状、农耕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以及农耕文化等内容。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1周:农耕的基本概念第2周:农耕的历史和现状第3周:农耕的基本技术和方法(1)第4周:农耕的基本技术和方法(2)第5周:农耕文化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农耕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讨论法: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农耕的问题。
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农耕案例,理解和掌握农耕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实验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农耕操作,掌握农耕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考试: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六、教学安排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安排10周时间,每周1次课,每次课1.5小时。
教学时间:上课时间定于每周六上午9:00-10:30。
农耕课程设计方案模板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许多城市儿童对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缺乏了解。
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农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特设计本农耕课程。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农耕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农耕历史、农耕工具、农作物等。
2. 学习简单的农业生产技能,如播种、施肥、收割等。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内容1. 农耕文化知识讲座- 农耕历史- 农耕工具- 农作物种类及特点-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2. 农业生产技能实践- 播种:学习播种技巧,了解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方法。
- 施肥:学习施肥方法,了解肥料种类及作用。
- 浇水:学习浇水技巧,了解不同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 收割:学习收割技巧,了解不同农作物的收割方法。
3. 团队协作活动- 分组合作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 组织农业知识竞赛,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课程时间:共4课时,每次1课时。
2. 课程地点:学校附近的农田或农业基地。
3. 课程形式: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团队协作。
五、课程评价1. 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农业生产技能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在团队协作活动中的表现。
4.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六、课程资源1. 农耕文化知识资料。
2. 农业生产工具。
3. 农田或农业基地。
七、课程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农耕文化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
2. 掌握简单的农业生产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5. 陶冶情操,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
八、课程总结本农耕课程旨在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农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使学生全面了解农耕文化,掌握农业生产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奠定基础。
农耕文化课程
农耕文化课程
农耕文化课程是指以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课程,旨在传承
和弘扬我国农业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对
农业的爱与敬意,培养学生勤劳致富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
该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农业历史和发展:介绍我国农业的历史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的演变和变革,以及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2. 农村文化和生活:介绍我国农村文化和生活的传统和习俗,从
农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方面进行解析。
3. 农业技术和科学: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科学,包括育种、土壤管理、高效施肥、灌溉、植保等方面,这些知识有利于提高农业
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4. 农民教育和知识普及:从农民教育和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介
绍如何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能,提高农民的文
化素养和生活水平。
5.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介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
理念,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探讨,以便使学生
认识到农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的历史和
发展,认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掌握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培养出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品格和思想,为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
该理念取自于农耕文化的核心精神,不仅揭示出万物有时, 各居其宜,生发有则,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也是对育人 教化本质的高度凝练。“应时”体现出尊重幼儿的身心发 展阶段,既把握教育关键期,又谨防揠苗助长,适时播撒 阳光雨露;“取宜”即根据幼儿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给 予最恰当、最适宜的教育方式、方法;“守则”强调教育 规律的重要性,重视立德树人,培育有“魂”的师生,做 有“根”的教育;“和谐”是以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在 熟悉的农耕乡土环境中做真教育,从而让幼儿过幸福完整 的教育生活,感受天人合一、天地共存的幸福融通状态。
4.可操作性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内容条款要简单明了,易记好操作,简便可行,不钻牛角尖,不人为设置障碍。
5.能力素质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要十分注重考察是否能够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是否能够全面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农耕课程评价标准
1.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农耕课程的评价,我们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 相结合,相对评价与个体差异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差 异性评价相结合。尤其注重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坚持过 程性、多次性、随机性的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的动机、行 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倡导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标 准和方法,以促进其在学习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利于激发学 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
(一)农耕课程评价的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
1.科学性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的方法要设计科学,制定客观、明确、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防止人为的、主观的、 片面的因素干扰。
2.全面性原则
农耕课程评价要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幼儿思维认知的特点,又要考虑教师的教学、幼儿的需求与能力水平、 素质教育,更要考虑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统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不可偏颇。
第二,在课程组织安排上,会根据农耕课程具体项目的复杂程度、难 易程度做出因时、因地、因境、因人而异的安排。通常要求每半月有 一次农耕课程,每一次农耕课程都是在集体备课、反复推敲、打磨、 研讨的基础上才能投入实施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在一个友爱、团结、 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享受农耕乐趣。
好的课程还需真实的教育来检验,孩子是否对农耕课程感 兴趣?六农课程的实施方法是否适合3——6岁的幼儿?不 同年龄班幼儿探索主题有何差异?能否有效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前期组织老师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走访农户、上网 查寻等多种方式搜集新安地区农耕相关的课程资源,再经 过仔细斟酌、筛选和整理,最终确立了打造了一个以农业 科普教育、农业文化教育、农作体验、农具制作、农耕文 化传播为一体的农耕课程体系,以农食、农作、农畜、农 具、农时、农谚等多维度、多向面的亲身体验、实践操作 来达成亲农耕、学科普、乐成长的目的。与此同时,每一 个课程方案都尽可能的做到生动有趣,且有具体的三维目 标作指引,以实现幼儿知情意行的统一整合。
(三)内容编排,道法自然。
由于农耕文化强调“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精神,因此, 农耕课程会根据时令节气、气候物候、季节更替等方面的变化 规律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具体来说,会随着一年时序 的变化,将农耕课程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享四个阶段进 行,让幼儿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体会和复演古人先贤经过长期 实践总结出的规律,感受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精准把握的深刻 智慧。内容编排以时令节气为线索,设置单元主题活动,将五 大领域核心经验,融于“农作、农畜、农食、农器、农谚、农 技”中,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农耕课程体系:“播种春天”“农 耕园趣事”“新安特产”“樱桃沟之美”“美味的烫面 角”“收获的秋天”等十几个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从幼儿 实际出发,既符合园本课程目标,也适合幼儿学习,既能展示 出本土人文精神又能突出农耕特征。
3.幼儿主体性原则
农耕课程应以幼儿的需求为主体,做到知识丰富,框架结构合理,难易程度适中,重难点突出,兼具趣味性、生活性、科学性、
本土性与发展性。并且,评价要将幼儿的活动方案的评价纳入其中,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 元化。尤其有必要建立一个由幼儿、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播种春天”主题活动
主题 小班 春之乐
中班 播种春天
目标
1.乐于参加种植活动, 体验农耕的快乐。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发 现春天的特征。
3.认识常见农具和所种 植的作物。
1.尝试采用多种方式收 集种子,精选种子,并
种植和观察。 2.参与种植活动,感受
劳动的快乐。 3.持续观察作物的萌发
特征。
内容 我的小苗——农作 樱桃沟的故事——农谚 春耕农具——农具 花瓣画——农艺 春耕操——农技
农耕课程目标
感受天地之息;体验农耕乐趣;认同家乡文化;萌发家乡情。
(1)多途径、多方法了解家乡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资源特 产,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热爱自然,亲近动植物,懂得如何观察、了解、照顾 它们。
(3)喜欢参加农耕活动,通过种植、饲养、采摘、烹饪等 活动,逐步扩大探索视野。
农耕课程内容的选编
第一,课程编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课程的设定要适 应幼儿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农耕课程体系,通过在田间户外适当 且适宜的劳作体验让幼儿对河洛地区优秀农耕的文化有更 进一步的认识,让每一位孩子都在能亲近大自然、亲近土 地的过程中,用原始、质朴的劳作方式去感受农耕文明 “应时守宜”的时间智慧;同时,通过在尽可能地还原传 统农耕生产生活的环境场所、人文活动、民俗节庆等,帮 助幼儿建立起对农耕文化的基本认知,引导幼儿体验农耕 的快乐,并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
组织实施
种植园 科学区 亲子活动 全园环境创设 教学活动 早操活动
农耕课程的组织,又特别重视乡村元素、乡土资源、乡土文化的渗透,旨在让幼儿 在融归自然的课程实践中,体会“遵自然、守天道”的农耕智慧,捡 拾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用农耕文明、农耕精神滋养现代生活。农耕 课程能否在其课程理念下顺利开展,达成课程目标,其组织和实施是 一个关键环节,它需要全园教职工、幼儿及家长的能力配合。
(一)研发新安,蓄势待发。
通过对新安县地域资源和文化现状的学习和吸收,我们确定以“应时、 取宜、守则、和谐”为基本课程开发理念,以“感受天地之息,体验 农耕乐趣,认同家乡文化,激发家乡情。”的课程目标,梳理新安县 幼教中心天地农耕课程资源,精选出“六农”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走进儿童,厚积薄发。
2.注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
对农耕课程的评价,我们充分考虑幼儿本人、家长的认知评 价,同时有幼教同行、同类院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实践评 价,众多评价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与科学 性。
3.注重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对农耕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在幼儿的实践能力上,我们会重点评价课程 对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掌握 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评价幼儿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研判复杂事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 解决实问题能力, 以及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等。
4.注重对学习激励的评价
对农耕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励每位发展步调不 一致的幼儿,更要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习充满激情, 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5.对课程组织实施的评价
教学内容上,我们注重经典性与现代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等关系的处理。 教学体系上,抓好教学队伍,精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 色鲜明的课程负责人。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关注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幼 儿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激发幼儿学习潜能。同时, 能否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提 高教学效果等。
春耕操——农技 农具的使用——农具 古诗/民谚——农谚
种子画——农艺 春花的聚会——农作
大班 春的秘密
1.对种植活动有持续的 热度,并能发现不同农
具的功能。
2.体验烹饪家乡美食的 过程,激发家乡情。
3.运用多种方式,表达 对春天的发现。
烫面角——农食 农耕园——农艺 小苗与我同成长——语言 小动物苏醒了——科学 自豪,我是新农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