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四个心理距离
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比较
![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3c3526fb84ae45c3b358cd0.png)
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比较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下面进行分别阐述与分析。
一、心理卷入度差异交往沟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
心理卷入程度过高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
在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心理表现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于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对方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
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
个人稳私主要包括如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如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个人行为动向如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
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当然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
再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
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
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亦即人际心理卷入度高。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cbcb890b4b35eefdc8d3334d.png)
三一文库()〔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
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
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
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
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
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距离人际“气泡”的拥挤06021914何新芳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高中生人际交往中的人际距离处理问题,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1.说教学理念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一定的符号系统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建立一定关系的过程。
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高中生通过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特别是与同龄同伴的交往,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但是,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
因此,很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从这方面来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b842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e.png)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说或公共事务中得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那个距离上.特点算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算是朋友之间交往得距离.其特点算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热距离:0~0、5m这算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与交往得距离。
其特点算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妨碍人际距离得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不等需要:自我实现得需要尊重(自尊与受尊重,产生信心)归属与爱得需要(与她人建立感情得要求)安全需要(免除恐怖、焦虑)(保险、福利)生理需要(最重要,惟独它得到满脚才谈得上其她需要)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得原则2、平等、尊重得原则3、交换得原则4、自我价值爱护得原则5、情境操纵得原则6、宽容得原则7、适度得原则1)交往得范围要适度2)交往得时刻要适度3)交往得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思想上互相妨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得个体得组合。
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妨碍,互相依靠,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为啥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能够获得如下需要得满脚:(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与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得需要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职务分配非常明确得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别算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得好感、喜欢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得群体。
(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并直截了当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得下属组成得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得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得人构成得群体。
通常事情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算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别一定算是命令型群体。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距离可分为哪些类型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距离可分为哪些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b51c53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a.png)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距离可分为哪些类型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距离可分为哪些类型()。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交距离。
D、公共距离。
答案:ABCD。
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人际交往距离。
人际交往距离指的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上认为的心理安全距离。
在此范围之内,个人感觉安全;超出了这个范围,将会引起个体的焦虑和紧张。
社交距离百度百科
![社交距离百度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a2b1d7d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4.png)
社交距离_百度百科社交距离社交距离主要分以下几种一、空间距离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二、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同本人与人交谈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庞;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身体接触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爱抚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一握手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青措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位学生认为老师方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要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二拥抱与亲吻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三其他接触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坚持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地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的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四、姿态动作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人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的插进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照中国的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插进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色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滞栖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时儿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面部表情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从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开怀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8a1b76daa8956bec0875e37e.png)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
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
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原因何在?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叫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
那么,什么是刺猬法则呢?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
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
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非常失望与讨厌他。
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她)的反应。
结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人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8465782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4.png)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思想距离:1、思想距离是指在两个人之间存在的一种抽象、理论和思维上的距离感,这种距离可以把两个人的思维视角、观点角度、人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相互之间的差异提现出来。
2、思想距离的影响深远,因为它不仅能够在智力及心理上对对方形成一种阻碍,而且影响着两个人感情上的沟通。
3、如果两个人之间思想上的距离太大,一方就会觉得另一方不认同自己的理论,这样就会使双方各自陷入一种矛盾之中;甚至两个人因为思想不合而形成持久的争吵。
4、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的思想距离,提高彼此的相互理解度,加强相互的思维空间,促使双方的思想得到更多的融合、合作和融通,从而保持一种融洽而和睦的关系。
情感距离:1、情感距离是指在双方之间的心理之间的距离感。
它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认识感受范围和另一个人有所不同,其中包含有个人的感情、态度和情绪等。
2、情感距离对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双方之间若是情感差距较大,就容易产生一种“隔阂”,影响彼此诉诸,破坏交往的正常流程。
3、情感距离过大时,双方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排斥感,互不相合;反之,当双方情感差距越小,交流反而会更加畅通无阻。
4、要消除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首先要学会把握别人的心理实现共情,然后要加强对对方的沟通,多关注对方的内心情绪及思想,采取合理的交流策略和行动,从而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
语言距离:1、语言距离是指双方之间由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距离感。
由于口音,文化背景,语言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对方的话语可能会出现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
2、语言距离对未来的沟通和交流产生重要影响,即使你明白了对方的话语,但如果你的话语看不懂,也会让双方的信任和理解消失殆尽。
3、语言距离的存在使双方观念不同,甚至把彼此疏远,应当扩大谈话范围,增强谈话能力,增长语言知识,多学习一些各类文化背景,从而消除双方之间的语言距离。
社会距离:1、社会距离是指人际交往中,两个人之间由于身份、文化、社会地位、背景精神等因素引起的距离感。
人际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5b1c85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b.png)
人际交往技巧多向别人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式,学习其他人身上优秀的品质,这样才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人际交往技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人际交往技巧篇1警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因素,有些因素对人际交往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的则对人际交往起阻碍作用,如羞怯、猜测、孤独心理等。
只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一般来说,警队同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有这样的几个特点:1.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交往警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警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特点。
这种人际交往成为同事之间形成亲密战友关系的有利客观外在条件。
2.平等交往在警队里,不论职务高低,上级还是下级,政治上一律平等。
平等交往有利于警察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警队的凝聚力。
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平等的交往模式对于形成警队内部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交往一切行动听指挥。
这是警队的纪律,也是警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
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警察人际关系区别于其他群体人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警察人际交往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相互对立。
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
尊重与爱护警察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就能形成一种极为牢固的良好的警察人际关系。
警察交往的心理学原则反映了人际交往普遍的心理规律,也是进行友好交往的一个实践准则。
只有把握和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交往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
可参考的具体交往原则如下:1.尊重原则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
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自重自爱。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感情、愿望、习惯和爱好。
在交往中先学会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
![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861c6eb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f.png)
起不适或误解,破坏关系的平衡。
02
陌生关系
在陌生关系中,如初次见面或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是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通过适度的身体距离和礼貌的语言表达,
可以传达出尊重和友善的信息。
03
正式场合
在正式场合中,如商务会议、晚宴等社交活动,人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
身体距离和正式的语言表达。这是为了维护场合的庄重性和尊重他人的
人际交往距离的维度
空间距离
人们在实际物理空间中所表现出 的距离,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 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等。
心理距离
人们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所表现 出的距离,包括情感距离、认知 距离和社交距离等。
人际交往距离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个人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性格、 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会 影响人们对人际交往距离 的认知和选择。
个人距离的适用场景
个人距离通常适用于亲密的朋友、家人或恋人之间。在这些关系中,人们会分享私密的话题和情感,进行亲密的互动和表达 。
在职场或其他公共场合,个人距离的使用需要谨慎。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误解或冒犯他人。因此,在这些场合中,需 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社交规则来确定是否使用个人距离。
04
社会距离
公众距离的适用场景
公共场所
在公共场所,如商场、车站、机场等地方,人们通常需 要保持一定的公众距离,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疾病的 传播。
陌生人间
在陌生人间,如社交场合、聚会等地方,人们通常会保 持一定的公众距离,以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和不必要的 麻烦。
06
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
了解交往对象的背景和需求
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和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与对方建立联系,并避免不必要的 误解和冲突。
人际交往的23条定律
![人际交往的23条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8419c8bff121dd36a32d8238.png)
人际交往的23条定律(2009-10-28 08:46:01)标签:哲理定律人际交往空间距离严于律美德文化分类:品娴书屋人际交往的23条定律(转载)一、机变定律1、随机应变往往是指人际交往中对已不利时而采取的方法,目的是趋利避害,掌握主动。
这条原则已被屡次证明十分有效。
2、事变的发生,往往如急雷惊电一般,快得令人措手不及,如果不是平常就修养已久,很少有不茫然惊惶的,一点小事就会闹到不可收拾。
3、随机应变不仅可以平息事态,保全自身,而且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4、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会随机应变,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难堪窘迫的地方5、有人故意羞辱你时,你可以采用比较激烈的方法。
有时,你必须使这种羞辱立即停止下来。
6、有了良好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你就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视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处世方法。
这样才能既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二、仁恕定律1、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友好换来的可能就是友好,微笑换来的可能就是微笑。
相反,你对别人不友好、不公平,别人也会还以不友好、不公平。
2、人活在世界上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
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昼少妨碍一点,已是最好的交往方法了。
3、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害人不成反遭其害的例子有很多。
4、不要苛求别人都和你一样,不要强迫别人都向你看齐,不要你想怎么样或不想怎么样就一定要别人怎么样或不怎么样。
三、谦让定律1、谦虚的人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周围的人轻松地接受和认同自己,不让别人感到卑下和失落,所以谦逊的人容易被社会和群体吸纳和认同。
2、在人际交往中谦让不仅能被别人接受,而且还能有力地保全自己。
损之得益,益而反损,辩证的事物往往就是如此。
3、人总是有弱点的,自满狂傲的人最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也容易招致别人的不满与忌恨,所以这些人多以失败而告终。
4、人越谦虚越受人敬服,人越骄傲越被人厌弃。
哪种距离适合恋人 爱德华霍尔
![哪种距离适合恋人 爱德华霍尔](https://img.taocdn.com/s3/m/e85cb3403968011ca30091e5.png)
哪种距离适合恋人爱德华霍尔爱德华霍尔介绍:霍尔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格罗夫斯,曾任教于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佛蒙特大学本宁顿学院、哈佛商学院、伊利诺理工、西北大学等美国著名院校。
其毕生研究的理念奠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霍尔在军中服役,曾到过欧洲和菲律宾。
爱德华霍尔贡献:1933年至1937年,霍尔和亚利桑那州西北印第安保留地的纳瓦霍族人和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他的自传体著作《三十年代的美国西部》(West of the Thirties)描写了那段时光。
他通过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模式,用来强调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对于研究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互动、探寻他们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有重要意义。
1942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进行实地考察。
在20世纪五十年代,霍尔在美国国务院外交讲习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举办培训项目,以帮助负责处理海外事务的政府工作人员顺利应对文化差异。
在此期间,霍尔确立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并出版几本著名的关于跨文化问题的实用书籍。
他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霍尔在他的《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首创了空间关系学和私人空间的概念,他认为虽然空间距离是不能听出来的,但是空间的使用和语言一样能传达信息。
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创造了"历时性文化"的概念,用以描述同时参与多个活动。
与之对应的是"共时性文化",用来描述有序的参与各种活动的个人或群体。
在书中,他把正规清晰的语言交流和非正规形式的交流进行对比,认为"注意观察对方的脸或其他肢体动作语言,有时会比说话得到更多的信息"。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03b05333581b6bd97f19ea90.png)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
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
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
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
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
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人际交往的距离
![人际交往的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b6810182e53a580216fcfea5.png)
人际交往的距离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6英寸~18英寸之间(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
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
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
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
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
两位成年男性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
而女性知己往往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
这个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因而交往时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
倘若你忽视了这一距离的灵敏性,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误解,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来。
人们熟悉的“办公室性骚扰”就发生在这一人际空间。
(2)私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
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
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会有意采用这样的距离。
(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
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
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
刺猬法则 最佳的人际心理距离效应
![刺猬法则 最佳的人际心理距离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b62ff1ce4b73f242326c5f3c.png)
刺猬法则最佳的人际心理距离效应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
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
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美学上有句名言:距离产生美。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想保持和谐相处,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一般来说,陌生人之间会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这样才会让彼此感觉好一点。
靠得太近,容易给彼此造成威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空间侵犯"。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即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给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将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当下的关系相称。
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手可及”,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远范围也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面对面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与亲疏感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与亲疏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80c3f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1.png)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与亲疏感人际关系是人们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情感纽带,而在人际关系中,心理距离以及亲疏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心理距离和亲疏感的存在与否,不仅仅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与亲疏感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改善心理距离和亲疏感的方法。
心理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情感上以及沟通上的距离感。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的大小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亲疏感。
当心理距离较近时,人们感觉更加亲近,关系更为亲密;而心理距离较远时,人们之间则感觉较为疏远,关系相对冷淡。
心理距离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性格、文化背景、价值观差异等。
与心理距离相伴随的是亲疏感,亲疏感决定了人们对他人的亲近程度。
当亲疏感较高时,人们会感觉对方是亲密的朋友或家人,愿意与其分享自己的心声和隐私,积极参与互动;而亲疏感较低时,人们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对对方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沟通交流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改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和亲疏感呢?首先,要提倡真诚的沟通。
真诚的沟通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交流中,我们要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避免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同时,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关心。
其次,要注重建立共同的兴趣和经历。
共同的兴趣和经历是拉近心理距离和增强亲疏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共同的活动、分享共同的经验,可以在共同的经历中培养出更深厚的亲近感。
例如,可以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参加同一项兴趣爱好的活动,这样就能够在共同的话题上展开交流,促进心理距离的缩小。
此外,要注意尊重他人的边界和隐私。
在人际关系中,尊重他人的边界和隐私是亲疏感的关键。
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自主权,不要过度干涉他人的事务或过问他人的私事。
当我们能够尊重他人的隐私和边界时,别人会更加愿意与我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和亲疏感。
最后,要注重情感的维护和培养。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ee31ab77f242336c1eb95e1b.png)
心理距离社会心理学把“心理距离”分为四等:1、公众距离,3米以上,见于演讲和外交判断;2、社交距离,1至3米,见于彼此认识的人和一般的社交活动;3、个人距离,伸手够得着,见于朋友之间;4、亲密距离,1尺以内,见于亲人、夫妻之间。
其实,心理距离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关系越密切,心理距离越近。
另外,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个性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女性心理距离近,男性心理距离远;儿童和老人心理距离近,青壮年心理距离远;家里女人多的心理距离近,家里女人少的心理距离远;东方人心理距离近,西方人心理距离远;外向的人心理距离近,内向的人心理距离远。
由此可见,每个人“偏爱”的心理距离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能跟别人保持“公众距离”,走得太近了就没那么有趣了,许多“公众人物”都是这样。
远距离看,有光环效应,走近了看,没有内涵。
这种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不会轻易让别人靠得太近。
有的人最适应社交距离,到处有朋友,什么事都能办,但都是泛泛之交。
他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没有真正的朋友,关系太近了,他会不舒服。
也许,关系太近了,他的毛病会显现出来,所以必须保持距离。
但是,他又不甘寂寞,必须经常光顾社交场合。
另外,他也有能力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可以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有的人最适应个人距离,朋友不多,但关系很铁,情同手足。
这种人不喜欢泛泛之交,认为那种关系是虚伪的,是互相利用。
他不喜欢“酒肉朋友”。
和好朋友在一起,他的人际界线往往是不那么清晰的。
他和朋友“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但是,人际界线并没有完全打破,因为他们毕竟只是朋友。
朋友要互相尊重,如果对方干涉过多,他也会觉得不舒服的。
有的人最喜欢亲密距离,一旦走近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冲破界线,侵入别人的个人空间。
他会迷失自我,完全以对方为中心,关心对方,照顾对方,干涉对方。
他同样也会要求对方这样对待自己。
如果对方做到了,两个人就是真正的亲密无间了。
如果对方做不到,就会纠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的四个心理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个心理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
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
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
多用于情侣,也可以
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
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
亲密距离属于很
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
往关系。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
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