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护理本科专业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六版)前言《中医学》是一门简单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四诊和辩证的诊病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的组方原则,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的学科。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15学时,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要求与内容]第一章导论 (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医著。
3 .了解中医学科的优势。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初步形成、发展、繁荣及近现代状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均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强调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规律。
简单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 .掌握五行的概念、属性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了解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确立的治则治法。
【教学内容】一、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强调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属性对立概括,明确阴阳特征、相对性、可分性及阴阳划分。
二、掌握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概念、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生理病理关系。
五、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五脏、六腑的组成及共同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组成及概念。
2 .掌握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一、掌握脏腑的分类、组成及共同的生理功能。
二、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即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三、了解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中医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
本大纲包含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内容。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具备中医基本临床技能,并能够继续深造、研究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3. 教学内容3.1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中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基本理论知识。
3.2 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中医诊断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3.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3.4 病症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病情的能力。
3.5 动手实践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实践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
4. 教学要求4.1 学生需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中医理论和基本概念。
4.2 学生需熟悉中医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能准确判断病情。
4.3 学生需掌握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并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4.4 学生需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疾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5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提高动手实践和临床操作能力。
5. 考核方式5.1 闭卷笔试考察学生对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验室和临床实习中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中医教学大纲规范了中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牢固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通过实践和实习提高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水平。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中医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3.重点讲解: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第三章藏象学说[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为了规范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中医学教学大纲被制定并广泛应用于中医学教育领域。
本文将对中医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正文内容:一、中医学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识:通过学习中医学教学大纲,学生能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与理论,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3.培养学生对中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掌握,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培养他们对中医学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中医学的学术水平。
5.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保证中医学的学术严肃性和信誉度。
二、中医学教学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的分类与应用等内容。
2.中医学诊断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
3.中医学治疗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疗能力。
4.中医学经典著作: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经典文献。
5.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诊疗技术,并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三、中医学教学方法1.理论课教学: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参加理论课教学,老师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学的整体框架。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是规范中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重要文件,旨在为中医学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教育指导,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等内容;2. 临床技能:学生应具备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常见疾病的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3. 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中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尊重中医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内容;2. 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红外线、CT等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诊断相结合的内容;3. 中医治疗学: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4. 中医预防学:包括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医养生、饮食调理等内容。
四、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3. 注重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五、教学方法1. 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临床实践案例讲解中医基本理论和诊疗技能;2. 以讨论和研究为主,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3. 以实践教学为主,提倡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中医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六、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综合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七、总结中医学教学大纲旨在为中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规范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医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2、掌握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内容】
1、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叙述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讲述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重点】
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方剂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熟悉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了解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讲述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介绍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叙述问诊的基本内容: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情况。
讲述切诊的内容:脉诊、按诊。
【教学重点】
望舌、问诊、脉诊。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第六章辩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掌握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熟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掌握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
掌握切诊:脉诊、按诊。
【教学内容】
介绍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介绍诊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讲述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通识教育课程理论课学时:51课程介绍:中医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一种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几千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我国民族健康,繁衍兴盛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中医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等章节,全方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含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互相渗入的成果。
开设中医学教程,目的是为了理解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认识它的丰富内涵,比较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理解其各自的优势、略势。
使广大学生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别,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二、教学基本规定通过学习《中医学》应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发展史与学术史、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认识观与办法论,与社会及其它有关学科的联系,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以及解决常见病证的临床思维及不同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规定(一)绪论【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来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防止医学思想及方法,中医方药学与针灸,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办法特点;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的认知办法。
【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医学的将来发展展望。
(二)阴阳五行学说【教学内容】: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临床本科教学大纲~~土豆爱打印~~008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课程大纲

中医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 中医学的概述-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取向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及应用第二部分: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2. 中医五大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人体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八纲辩证学说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2. 中医辨证施治- 辨证方法与步骤- 方剂应用与调配-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第四部分:中医疗法1. 中医药治疗- 草药治疗-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应用 - 中药炮制方法与质量控制2. 中医非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推拿按摩疗法- 中草药外用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第五部分:中医与现代医疗1. 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 中医药与生物医学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 - 中医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研究2.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药辅助治疗- 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应用第六部分:中医文化与国际交流1. 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传统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2. 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会议与交流中的地位结语:中医课程大纲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疗法以及与现代医疗的关系和国际交流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应用于医疗实践中,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学(含针灸)》教学大纲(本科)

中医学(含针灸)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是以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丰富其诊疗技术,使学生在学习西医认识人体、疾病常用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学习一些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把人体、疾病从局部转向整体来审视,实现对疾病治疗由单一的西药向包括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的跨越。
通过中医学临床实习,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及治则方药的理解,掌握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过程、辨证分析、理法方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西医认识人体、疾病常用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学习一些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把人体、疾病从局部转向整体来审视,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认识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环境—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以及针灸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课程与中医基础课程联系紧密,其中针灸治疗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以中医诊断学为基础,辩证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治疗部分则是在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对学科知识的指导下完成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说等。
2.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中药治疗原则。
3. 能够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医学问题。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2.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分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3. 经络系统与腧穴学说- 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腧穴的定位和治疗作用4. 基本脏腑学说- 心、肺、肝、脾、肾的基本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5.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四诊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舌诊、脉诊等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6. 中药学基础-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其临床应用7. 中药治疗原则-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 中药煎煮和用药安全注意事项8. 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学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和地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
2. 示范法:通过临床案例演示和实物展示,实际操作中医诊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病例分析和探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实践法: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使用中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在中医学知识、理论运用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上篇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了解中医学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发展史: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中医学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的卫生保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临床知识与技能。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阐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恒动观念的概念。
4、介绍中医学发展的态势。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掌握五行学说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4、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重点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相互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
2、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概括阐明中医学在人体的应用。
3、阐明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
4、用五行学说概括脏腑的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5、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第一节脏腑一、目的要求(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的脏腑学说,有了简括的概念。
(二)重点了解脏腑的生理、病理和主要临床特点,以及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概说1为基本结构,构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各个部分的人体整体生理观和病理观。
介绍脏腑表里的含义。
2、阐明中西医同名器官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二)五脏六腑1、心与小肠:(1)心:重点阐明心主血脉、主神明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阐明心与面、舌的关系。
附:简述心包的概念与病理改变。
(2)小肠:阐明“分清别浊”的生理和病理。
(3)简述心与小肠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2、肝与胆(1)肝:重点阐明肝主疏泄、藏血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言(讲授1学时)
【教学目的】
认识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一.了解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人文背景,简要说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历代医学成就,介绍现代中医学的成就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熟悉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讲授3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基本内容,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了解阴阳学说具有的朴素唯物主义内容和辨证因素,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理解并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重点说明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体现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平衡五个方面。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介绍并明事物的五行归类,重点理解并掌握五行的生克关系。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说明其在疾病的转变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一、明确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二、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三、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及其基本内容。
四、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
三、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四、中医方药学及针灸:五、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阐明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含义及其生理上、病理上和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三、辨证论治:阐明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一、中医学的发展现状:简要介绍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概况和科研成果以及中医学在国际的交流和贡献。
二、中医学的和展望:[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2学时。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一、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观和自发的辨证观思想,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
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在中医学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具有物质、运动、变化三大特性,具有朴素唯物观和自发辨证观思想。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具有“背日”、“向日”和“水”、“火”的基本特性,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与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人的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的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人体内阴阳之间失去了协调平衡关系,就发生疾病。
(四)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辨别声息、脉象分阴阳,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五)用阴阳指导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性能、选用方药以及指导预防疾病等。
[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2学时。
第二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了解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掌握五行学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定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直接归类法,间接推演法。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的概念及规律和次序。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用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五脏的的相互关系。
(二)解释病理传变: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等。
(三)指导疾病诊断:(四)指导临床治疗:用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及确定治则与治法。
[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2学时。
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目的要求]一、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熟悉脏腑功能失常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功能;了解精、气、血、津液的病理表现及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脏腑概论脏腑的概念、分类和形态及功能特点。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及系统连属(一)心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二)肺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三)脾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四)肝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五)肾概论、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系统连属: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胆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二)胃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三)小肠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四)大肠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五)膀胱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六)三焦概论、主要生理功能、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概论(一)脑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二)女子胞概论、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精、气、血、津液概论一、精精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成来源、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精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密切相关。
二、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二)气的生成:(三)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四)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定义、生成与分布和主要功能。
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
(三)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血是神志活动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宗气,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四、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涉及脾、肺、肾等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二)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2、津液对气的作用:津能化气,津能载气。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相互渗透转化。
第三节经络[目的要求]1、熟悉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2、熟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3、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和表里络属规律,了解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4、了解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教学内容]概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经络的意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二)阐释病理变化:(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三、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四、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方法与时间]课堂理论课12学时,其中第三节经络2学时,由针灸教师讲授。
第四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一、了解邪正概念及发病机理。
二、掌握六淫的定义、共同致病特点及风、寒、暑、湿、燥、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三、熟悉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七情致病特点,了解疫疠及饮食劳逸致病。
四、掌握痰饮、瘀血的定义、形成及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因概论阐明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病因具有相对的特点和中医病因学的内容,说明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和异同。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3、风、寒、暑、湿、燥、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二)疫疠:疫疠的概念及疫疠与六淫的不同。
1、疫疠的致病特点。
2、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七情与内伤七情的概念,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
(二)饮食: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三)劳逸:过劳过逸影响脏腑生理功能而致病。
三、其他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等。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1、痰饮的形成: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与肺、脾、肾及三焦的关系。
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
痰饮病证的临床症状复杂,可分为痰证和饮证,在体内不同部位有不同证候表现。
(二)瘀血:1、瘀血的形成: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所致的病证极为广泛,常因阻滞部位不同而异。
还有共同特点:疼痛,肿块、出血、面黑、甲错、青紫、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细涩、沉弦、结代。
(三)结石:1、结石的形成:2、结石的致病特点:第二节病机概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因的分类、病因具有相对的特点和中医病因学的内容,说明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一、正邪相争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是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有是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疾病发生后在其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正邪相争发生着力量对比上的消长盛衰变化。
1、表邪入里:是指外邪侵入机体引发表证,而后内传入里,转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
2、里邪出表:是批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病理过程。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是指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又决定虚与实的两种病理状态。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
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气机失常气机失常是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