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9年中国经济大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1989年间中国经济大事件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除了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大历史事件的拨乱反正之外,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会议还提到我国经济管理体质的一大缺点是“权利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这一思想直接奠定了79年以后实行的改革方针的基础,即“放权让利”等方式进行。此次会议确定了改革的重心在农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2、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3月)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设立。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影响:使我国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月1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键是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共社强调一大二公,削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特征是包产到户,虽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但是因为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所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它带领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三步走的第一步。此外,这次在农业生产中的制度变迁,没有党的号召、群众运动和计划指令,而是中央顺从民意和尊重经济发展本能而进行适当引导,开创了一个先例。
4、八二宪法诞生(1982年12月4日)
1982年宪法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同时,该宪法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4次修正,先后将市场经济制度、私有财产权保护、依法治国和人权保障等写入《宪法》。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奠定了国家治理的框架和基础。
影响;该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的明确支持,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标志着
我们在认识上对个体经济的肯定,使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有了一席之地,个体经济从此受到宪法保护,得以恢复和发展,并为以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82年宪法的基础上,1988年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标志着我们走出了只能发展雇工不超过七人的个体经济的认识误区,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从此私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上起到重要作用。到2012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已占中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产值占GDP的60%以上,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从业人员和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0%和90%以上,流动人口大多数在非公企业就业。
5.价格双轨制确立和价格闯关(价格改革)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由莫干山会议最先提出。莫干山会议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约一个月召开,莫干山会议主要是讨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供智力支持,其成果之一就是正式提出价格双轨制。产生价格双轨制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约束型的国家,不仅总量短缺,而且结构短缺更为严重,全面放开价格是不可能的。改革则需要妥协,当时需要从体制中打开缺口,而又不引起经济生活大的振荡。
影响:“价格双轨制”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在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避免了价格剧烈变化,从而减轻了利益调整的巨大震荡,减少改革的风险,稳定了社会局面。这是对计划经济制度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国商品经济制度的基础。
价格闯关是1988年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价格改革方向,既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进行“价格闯关”。
影响:价格闯关是国家调控经济的必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必然要求国家依靠市场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这就需要运用越来越多的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引导资源流向,调节社会生产。
6.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4年10月)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理论的提出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影响: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判断,而且科学地和辩证地阐明了在商品经济内部计划手段特别是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性。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7.股份制确定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开始试行股份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之后,企业债和股票开始在二级市场交易。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把股份制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继续试行,股份制企业在中国开始蓬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