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

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

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

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等。

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

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不同。

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

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

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

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

“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

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一、填空题(5空10分)课上笔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和中国马克思史学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法。

即把文献分析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用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历史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生活史。

历史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们不能从某种主观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或凭主观意志将其任意改铸,但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历史有它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探究历史。

狭义的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记录和研究。

前者含义是客观的,后者含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因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3.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学的任务是描述历史和揭示规律,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规律。

历史学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是对历史、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主体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等。

史学结构中各部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们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发展。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辑要1、史学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斗争。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研究的问题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3、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例如历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等。

4、《史学要论》:李大钊著。

《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5、合力英雄史观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卡莱尔,尼采等。

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历史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6、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历史本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人类历史是以往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

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罢了。

7、人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如果有,如何正确理解?有。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宝典]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宝典]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史学历史理论史学理论良史书法不隐史才三长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撰述记注史意史德新史学正统论二重证据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史学革命厚今薄古历史主义东方主义客观主义相对主义欧洲中心论让步政策打破王朝体系影射史学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客体主体意识结构校法四例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2、简析孔子和《春秋》在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3、简析孟子的事、文、义。

4、简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简析唐初政治家的史学意识。

6、简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价值。

7、简述《隋书•经籍志》的史书分类。

8、简述《史通》的史学成就。

9、简析郑樵的“会通之义”。

10、简述王世贞对国史、野史和家史的评论。

11、简述乾嘉考据三大家。

12、简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13、简述晚清史学格局的变化。

14、简述晚清史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15、简述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16、简述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

17、简述梁启超的英雄观。

18、简述梁启超对历史发展中地理因素的认识。

19、简述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0、简析胡适的史学贡献。

21、简述顾颉刚“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的基本观点。

22、简述新历史考证学的主要特点。

23、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24、简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三次转变。

25、简评何炳松。

26、简评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二周说。

27、简评钱穆的“史有生命”说。

28、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

29、简评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30、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31、简评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32、简述历史认识的三极结构及其各自特点。

33、简述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与过程。

34、简述史料的基本类型。

35、简述史料产生讹误的主要方式。

36、简述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

37、简述辨伪的基本方法。

38、简述选题的基本类型。

39、简述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试题库一、填空题:1、《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2、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克罗齐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3、史的初意是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4、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5、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6、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基础。

7、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天命史观、五德史观、圣人史观。

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梁启超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1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1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1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13、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4、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15、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

16、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17、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复古与反神学为主题。

18、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理性和进步为主题。

19、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 -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20、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21、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2、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23、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24、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25、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的编纂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一)2024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一)2024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引言概述:史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研究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学问。

作为历史学的入门课程,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史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历史学基本概念、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历史学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历史学基本概念1. 历史:介绍历史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2. 历史学:探讨历史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史料:介绍史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4. 事件与过程:阐述事件与过程在历史研究中的区别和重要性。

5. 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讨论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以及历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论1. 归纳与演绎:介绍归纳和演绎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和应用。

2. 文献分析:探讨文献分析作为重要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

3. 田野调查和考古学:讲解田野调查和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方法。

4. 时间与空间:阐述时间与空间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

5. 比较研究:介绍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2. 国家与政治制度:探讨国家与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相关的研究议题。

3. 经济与贸易:阐述经济与贸易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4. 社会与文化:讲解社会与文化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相关的研究领域。

5. 科技与环境:介绍科技与环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四、历史学的研究领域1. 古代史研究:介绍古代史研究的范畴和重要性。

2. 中世纪史研究:探讨中世纪史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议题。

3. 近代史研究:阐述近代史研究的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4. 现代史研究:讲解现代史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议题。

5. 当代史研究:介绍当代史研究的对象和对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五、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1. 历史的记忆与认知:探讨历史研究对于个体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的社会功能1.史学的“借鉴”功能“鉴戒”史学政治借鉴社会成员群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政治避免过失道德垂训社会成员个体明辨是非弃恶扬善道德自律2.史学促进经济建设的功能3.史学的娱乐、休闲功能4.对个人的作用和其他功能(1)培养历史感和历史的眼光。

(2)转行较快,对新行业也易上手。

(3)充实完善知识。

(4)提升自身对外形象。

(5)教育功能。

史学面临困境的原因1、史学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2、史学的政治功能逐渐衰退。

3、当代史学失去了取鉴的唯一性。

4、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借鉴历史的效果不同。

史学的出路一、需要制度保障。

1、保证史学研究者的地位和待遇。

2、改善目前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3、改善目前对史学人才的考核制度。

二、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型。

1、重视史学的人文功能。

2、重视史学的经济功能。

第二章什么是历史?一、“历史”一词的三个基本含义通常所说的“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三层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忽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生许多误解,引起不良后果。

二、历史记录与历史著述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而非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历史著述属于较高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三、对“历史”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广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史人类社会史狭义人类社会史四、人类社会史的特点(1)客观实在性。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历史认识的过程和层次问题一、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

除了那些还不能将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昨日之事与今日之事区分开来的婴幼儿之外,任何人,当他抱着某种目的或为某种需要所驱使去回顾以往、思索过去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就成为一个历史认识的主体。

这种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的历史认识主体,可以称为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的意义:根据历史认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1.对人类群体进行历史认识的必要性。

历史认识就是使我们能够架设一座从过去通向现在的桥梁,促使人们不仅对今天的,而且对明天的任务有所了解。

一个群体的现实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2.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群体中,在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专门关心和记忆群体历史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可以称为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问题二、历史认识的客体包含哪几个层次?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1)作为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2)作为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3)隐藏在历史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问题三、历史认识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一、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及其与现实活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出自无缘无故的好奇心的驱使去认识和研究历史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某种困惑或需要,驱使他们到历史中去寻求答案,才去认识和研究历史。

在历史认识的开始阶段,社会历史观的制导主要表现在促进认识主体确定历史认识的主题和主旨,提出可能的结论假设,从而确定搜集史料和史实的方向和范围第二,他从现实社会中感受到他觉得特别需要从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的某些领域或问题,从而初步确定他要着手研究的领域或课题,甚至形成某种极初步的假设。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总复习题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第一节什么是历史;第二节什么是历史学;第三节历史观一、名词解释1、历史: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历史是一种狭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

是关于人的历史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想的科学”。

恩格斯:“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2、历史学: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历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即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历史观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4、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二、问答题1、历史的根本属性?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人类存在发展的历史。

客观实在性是其根本属性。

2、历史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历史学研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举凡以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具体事件、人物等等,均在探讨范围。

史学不仅研究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注意到不同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予以综合,力图得出统一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2)写实性:历史学不仅对研究对象予以总结和概括,还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

(3)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人类活动,视为前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史实,是一种动态的回顾。

这有助于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

动态的回顾,是通古今之變,是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站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高度上回顾历史,这种回顾是向前展望结合一起的。

3、历史学的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在历史——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这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发展历程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史学的主要流派与方法论。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这门课程,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历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人类社会对过去的记忆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最早的历史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

在西方,希腊的希罗多德和荷马等人被认为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而现代历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当时历史学开始从神话和传说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历史学的主要流派1. 传统主义流派:传统主义流派强调历史的独特性和个别性,认为历史是不可重复的,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历史学家莱奥波德·冯·兰克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

2. 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历史学家普列汉诺夫和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3. 客观主义流派:客观主义历史学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历史事实。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卢卡斯。

三、历史学的方法论1.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历史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文献研究可以分为古代文献研究和近代文献研究两个方向。

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来获取历史事件的直接资料。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3.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来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
韦伯的反论。
(三)困惑
总的来看,过去对唯物史观的非难,都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论著对唯物
史观的阐释上存在缺陷,
使人们对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理论产生困惑。
忽略了唯物史观本来是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的界说。
(唯物史观)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
10

.
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

大讲述”
,倡言“
主体虚化”


真理退场”


客观性丧失”
等主张。
11

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
文德尔班

他把知识分
序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
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
,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
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
识。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的是浪漫主义
——
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
主义史学。
A
、兰克学派(
19
世纪西方史学主流)
19
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
流派,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
实地再现历史。
B

年鉴学派

20
世纪西方史学主流)

最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第一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天命史观、循环论史观、进化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三、论述1.历史的学科结构。

历史学科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史学辅助学科和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论、史学方法论等。

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进程的断代序列上,可以分为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等;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可以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考古等;从著作的形式上,可以分为叙事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等。

史学辅助学科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等。

史学分支学科包括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

2.为什么学历史。

历史学主要有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史学的学术功能指历史认识,即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成果在本学科中学术水平的高低。

史学的社会功能指史学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学习历史,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需要服务;历史记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新人需要历史教育。

第二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史学概论复习重点总结

史学概论复习重点总结

史学概论总结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

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1.古希腊和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起源。

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史学的历史叙事体的先河。

★2.历史学就结构来说,大体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

2.1.理论部分又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论、史学方法论。

2.2.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过程的断带序列上,可分为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

从研究具体内容上,可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以及历史地理和考古。

从著作形上分为叙事体、编年体、记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

2.3.史学辅助学科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佚学、辩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

历史研究的基本目标:①要“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既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更深入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历史认识的前提。

②探求历史轨迹,揭示历史规律,就成了历史学最根本的任务。

3.历史学的功能主要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3.1.学术功能指历史认识,即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成果在本科学中学术水平是高低。

3.2.社会功能是指史学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第二章: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书中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结构是又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前言1 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兴致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就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其具体研究的内容是各种方法的优劣点,包括有史料分析法、历史编纂法、比较法等等。

3 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探讨的问题有: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诸如此类。

(三者之间的关系: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

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4 《史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第一,基础性。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第二,思辨性。

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第三,开放性。

包容量大,内容变化大。

第一章历史科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1 历史狭义上,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广义上,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发生发展的过程及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的以往发展过程。

其特征有:第一,客观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第二,一度性。

历史是过去的第三,历史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2 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学问。

其具体内容有: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索。

早期史学的特点:以诗歌的形式传唱;人被神的影子掩盖、被神的力量主宰史学的特征:第一,综合性;第二,研究对象的非直观性。

3 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其内容有:历史是否是运动的、变化的?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4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1、不认识过去(历史)就难以认识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共性。

认识了历史,就可以以历史为“镜子”,观照现实,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并且可以准确地预见未来。

2、史学主体对历史的认识往往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史学主体对某一历史问题产生研究的兴趣,是因为此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3、历史认识的结果应对现实有借鉴、启迪意义就历史研究要不要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进行过讨论。

有人认为,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歪曲历史;而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必然会破坏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与史学的科学性是相违背的。

但是,胸怀历史责任感的历史学家都不赞成这样的主张。

而坚持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研究历史,认识历史。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就因为历史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漠视现实的历史研究,必然受到人们的漠视。

二、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一)事实判断:考实性认识。

即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运用史料,应注重使用第一手史料;但第一手史料并不能保证获得的历史认识都是真实的、正确的。

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因此,做好事实判断并非一件轻松的工作。

(二)成因判断:即探讨历史事实或事件的造成原因或条件。

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探讨常常是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

成因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常理式,即按常理推断。

二是经验规律式。

即根据人们从以往的事实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带有或然性的结论(认识)去分析推断。

三是因果必然性规律式的判断。

四是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式的判断。

由于史学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成因判断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常有的事。

(三)价值判断。

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地位等作出判断和阐明。

第十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与标准一、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与检验标准历史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

那么,历史认识有没有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在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者否认历史学能够揭示历史真理,其理由是,历史认识是由史学主体凭主观判断作出的;而不同的史学主体,他们的主观条件不同,历史认识也就不同,见仁见智。

因此,历史认识不可能有客观的检验标准。

科学史学认为,历史认识有客观的检验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这是唯一的也是最终的标准。

对历史认识的检验,可分为两个方面(层次)来考察:(一)对史实真伪判断的检验对史实真伪的判断,首先是考察研究者作出史实判断所依据的史料是否可靠。

如果被证明史料是假的,“史实”当然不可能为真。

其次,即使史料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还要看作者对史料的理解是否正确。

再次,还要将研究者的“史实判断”与其他相关史料,尤其是新发现的相关史料相印证,看是否符合。

(二)对理论解析性判断的检验史实判断是理论解析性判断的依据。

因此,史实判断必须是经得起检验的;但即使史实是正确的,也未必意味着在其上形成的因果关系判断(成因判断)、规律性判断、价值性判断就一定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还得对理论解析性判断本身进行检验。

即对理论解析性判断所依据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历史观进行理论和逻辑的检验,最终要归结到社会历史运动的实践来检验,即将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和评论。

三、历史科学之树常新常青1、时代变迁,需要对历史进行再认识。

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迁,都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

作为史学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必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新的阶级立场上,重新审视历史,从而在历史学领域中展开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再认识活动。

2、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完善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雅各宾派当政,颁布一系列土地法令。

这些土地法令的“利”当时人都可看到;而其弊却是到了19世纪中叶才显露。

3、新史料的不断涌现,要求人们不断修正对以往历史的认识,以增强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4、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主体的认识状况、思维方式和认识手段,促使主体从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新的思维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以往的历史,从而把历史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复习题大题:1.学习历史的意义2.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及其对史学研究的意义(一)历史条件1、朴素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思想基础)。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使人们对社会的本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基础)。

机器大生产给了人们一种支配自然的巨大能力,而且建立起了生产劳动的社会化组织;还打破了过去地方和民族的闭塞状态,使人们眼界大开。

3、近代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基础、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德国哲学革命,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意义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使史学研究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明辨是非,抓住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3.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一)促使资产阶级学者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二)唯物史观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关系的认识1、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2、地理环境能够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3、地理环境的好坏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4.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资产阶级学者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主要观点: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二)唯物史观对人口与历史发展关系的认识1、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生产,才能对人类历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劳动力(人口)少曾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人口数量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会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对生产对社会只会起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3、人口的构成(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教育构成、技术熟练构成等)与质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总之,唯物史观认为,人口因素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

4.论证历史规律的认识是长期的、曲折的(一)首先从人的认识来说:第一,从认识主体方面说,人的感性认识能力较强,而理性认识的能力较弱。

因此,对自然界认识容易,对社会认识困难。

社会的问题常常不能凭直观感受、发现,而必须通过思维去把握。

第二,从认识客体(对象)方面说,认识历史规律更加复杂。

历史规律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史料的实证而间接地得到验证和确认。

加之历史规律的隐蔽性、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又受种种因素的局限等原因,使得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有可能出现曲折、谬误与反复。

(二)其次,从史学发展史来看:在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历史学家主要是记录历史事实和叙述历史过程。

随后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对历史的内涵进行解释。

这就需要透过历史的现象、表面,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内在的因果关系。

由此便开始了由叙述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过渡;由强调史料批判(考证、辨伪、校勘等)到提倡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即历史哲学)。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被提到议事日程。

5.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及其分类归纳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类:枚举归纳和统计归纳。

1、枚举归纳。

根据某一类历史现象中一部分事实的情况,作出关于整类现象的一般性结论。

用公式表示:S1是P;S2是P;……Sn是P。

因此,所有S都是P。

枚举归纳法得出的是或然性的结论。

2、统计归纳。

同样是根据某一类历史现象中一部分事实的情况,作出关于整类现象的一般性结论。

但它注重的不是事实,而是数量;得出的不是普遍性的结论,而是概率性的结论。

(枚举归纳法和统计归纳法的区别是:一、前者无须计算,后者需要计算;二、前者不容许反例,后者则容许反例。

)历史发展的规律,从性质上划分,可分为经验性规律(结论是或然性的)、必然性规律(结论是必然性的)。

从适用范围划分,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普遍规律(一般规律),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起作用的规律。

二是特殊规律,是只在某一历史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

三是个别规律,是仅仅在某一社会或某一社会现象中所特有的规律(如“人总是要死的”、“是鸟就会飞”)。

6.客观规定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历史主体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活动必然要受到客观限制因素的制约,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历史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即主体能动性)又总是不断地发展、提高的。

主体的能动性是“自变量”,客观规定性是“因变量”。

两者是反比例的关系。

7.如何看待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关系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之一。

唯心史观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性说成是对历史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处于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但是,归根到底,它又受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历史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历史的偶然性才能表现自己。

科学史学既重视历史必然性的作用,又丝毫不忽视历史偶然性的存在和作用。

8.历史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人们“由于受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事件的存在及其发展、演变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至今没有被认识清楚”;二是客观方面的因素,事物的发展不仅受必然性的支配,同时也受偶然性的影响,偶然性难以预测,也导致某些历史问题存在不可遇见性。

9.唯心史观的动力说(一)“天命”、“宿命”动力说认为“天”(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推动者”。

人间的一切都是“天”决定的。

这种历史观是与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专制统治相联系的。

(二)“人文主义”动力说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智慧与力量,人的幸福与欢乐,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理性主义”动力说把资产阶级鼓吹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视为人的“理性”,并把这种“理性”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理性与宗教迷信斗争的历史。

(四)“利益”、“情欲”动力说认为人性共有的特点是趋利避害、自私和追求肉体的快乐。

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支配作用的东西是人对利益和财富、享乐和权利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